佛陀悟道之地 印度女力「駕」到

高僧馬修·李卡德(Matthieu Ricard)所創辦的非營利組織「Karuna-Shechen」推廣電動黃包車女性駕駛計畫,讓佛陀悟道之地菩提迦耶(Bodh Gaya,India),有越來越多女性的命運因此被轉變。圖片來源/慈濟美國紀錄長片《Karuna》截圖

作者/王偉齡

晴空下,綠意盎然的樹林間,一陣微風吹過,揚起掛在樹梢間的西藏密宗五色旗、和高僧馬修·里卡德(Matthieu Ricard)紅色僧衣的一角,這位原本是分子生物學博士的法國高知識份子,26歲那年決定離開故鄉,前往印度追隨密宗上師,近半世紀時間他在喜馬拉雅山入法修行。

「很多佛教禪修者,花許多時間隱居山林,希望能達到佛陀慈悲為懷的境界,但卻與世隔絕不問世事⋯⋯」高僧李卡德臉上總是散發著一股超脫的自在,但同時還有一股回應世間苦難的熱情:「這種情況就像是個母親,對孩子有無盡的愛,但她的手卻被反綁在後——所以光有慈悲心是不夠的,我們還必須付諸行動。」有了這樣啟悟的李卡德,於2000年決定「入世」,和另一位藏傳佛教高僧雪謙冉江仁波切(Shechen Rabjam Rinpoche),共同創設國際非營利組織「Karuna-Shechen」(編註:Karuna 在梵語中意指「慈悲」),藉由幫助落後國度的弱勢婦女獲得知識和一技之長,進而改變自身、家庭、甚至是國家社稷的命運。

史前時代,人們需要的是體能和肌肉的力量;進入了啟蒙時代,我們仰賴教育和知識的力量。如今我們所處的時代,最需要的力量是慈悲與同理心,而女性擁有這樣的力量,因為她們與生俱來。

在印度的菩提迦耶(Bodh Gaya,India),「Karuna-Shechen」啟動了電動黃包車(electric rickshaw)女性駕駛計畫,來改變印度社會長久以來對女性的歧視與打壓,因為李卡德相信,一個社會的蓬勃發展與否,和女性地位息息相關。

高僧李卡德致力於提升落後國家的弱勢女性地位。圖片來源/慈濟美國紀錄長片《Karuna》截圖

菩提迦耶

橙黃、桃紅、鮮綠、紫藍⋯⋯五彩繽紛的電動黃包車,魚貫穿梭在傳說中數千年前釋迦摩尼成佛悟道之地——菩提迦耶,這裡是全世界最重要的佛教聖地,每年迎來五、六百萬名遊客。蓬勃的旅遊業讓秀巴(Shobha)每天五點鐘就起床,為孩子備好早午餐、打理家事、九點準時出門送孩子去學校後,立即前往「Karuna-Shechen」取出她營業用的電動黃包車。

今天秀巴穿的是綠色紗麗(編註:sari,為印度女性傳統服飾)和粉紅色的頭巾,正好搭配她漆成綠色的電動黃包車,在寶貝地仔細用抹布擦拭拍掉車上的灰塵後,秀巴加入原本只屬於男人的戰場——電動黃包車載客服務。

「我2015年到菩提迦耶來開電動黃包車,起初遇到很多問題。有些人會辱罵我,指指點點說,什麼樣的女人會跑到路上開車賺錢?」不像其他印度女性總是低著頭逆來順受,秀巴的眼底,透露出堅毅:「還有的會說,女性來開黃包車,搶了男人的工作!像這樣的閒言閒語甚囂塵上,我就想,隨便他們愛怎麼說,我反正左耳進右耳出。」

秀巴每天約十點開始駕駛黃包車,一直到下午六點才收工。圖片來源/慈濟美國紀錄長片《Karuna》截圖

要如此泰然處之,需要極大的勇氣,因為印度是一個在文化、社會氛圍上、甚至是家中,對女性外出工作這件事,都極度不友善的國家——父權高漲,女性被視為附屬品,不應該有想法、能力,只需在家帶小孩處理家事;而即便是受高等教育的女性,有好的工作,家中的大小事還是落在女性肩上。尤有甚者,職場上對女性不平等對待、性侵、騷擾、警察法官受賄冷處理⋯⋯數千年來系統性地貶抑女性地位,壓抑女性發揮的空間。

在印度,女性人口佔了近百分之五十,但女性佔職場工作人口比例,卻只有百分之二十,而且還在持續遞減中。

印度女性地位低下。圖片來源/慈濟美國紀錄長片《Karuna》截圖

「女性社會地位要提升,可以從兩個面向觀察,一是他們是否有行動上的自由,可以自己決定想去哪,何時去哪;另一個面向,就是經濟上的自由。」夏穆索洞悉:「在印度,因為女性經濟上必須仰賴男性,因此失去了行動上的自由,在家中也沒有做決定的權利,時常被忽略,地位低下。」

為翻轉女性地位,2014年,Karuna-Shechen 開始在菩提薩耶推廣「電動黃包車女性駕駛計畫」:「這個計劃,就是要打破人們對女性的既定印象,讓女性有能力、有機會去從事原本只由男性主導的專業領域⋯⋯我們在起步時遇到很大的挑戰,耗費了許多心思,才說服女性願意點頭加入。總算在幾年後,這項計畫有了顯著的成效。」

男人可以開黃包車,為何女性就不行?我不再感到羞恥,現在也沒有人敢揶揄我。

成為自營黃包車駕駛後,秀巴益發自信。圖片來源/慈濟美國紀錄長片《Karuna》截圖

自營黃包車

秀巴的丈夫是名工人,但因為腳受傷了,工作有一天沒一天,賺的錢根本不夠家庭支出。

「我們原本住在鄉下,生活很困頓,連我的學費都繳不出來。」秀巴的兒子維卡西·庫瑪(Vikash Kumar),很感謝母親鼓起勇敢踏出這一步:「自從她開始駕駛黃包車,我們舉家搬到菩提薩耶,我們現在有錢可以支付學費、吃的也好上許多,我為我的母親感到驕傲。」生活實質上的轉變,加上母親成為他最好的榜樣,讓維卡西萌生信心,生活在種姓制度(Caste System)底層的他,也開始有了逐夢的勇氣:「我現在專心求學,未來,我想成為一名工程師。」

為了孩子的教育費和生活費,蘇席拉(右)堅強挺過印度文化對女性的打壓。圖片來源/慈濟美國紀錄長片《Karuna》截圖

同樣也是來自鄉下,加入女性駕駛計畫的蘇席拉(Sushila),面對家庭的反對直至今日——即便蘇席拉已是家中的主要經濟支柱:「我丈夫到現在還是沒有坐過我開的黃包車,他說這會讓他丟臉;而我最大的女兒也叫我不要再工作,她說這樣會讓家庭蒙羞。」但蘇席拉堅持下去,她轉過身來教育她的家庭:「我需要這份工作,我們需要錢。」大聲說出自己的需求,逆流而上,這在以前,是她不敢想像的事。

改變,如水滴般穿石滲透,就算不是立竿見影,改變的輪軸,也因此開始轉動。

麥種發芽

女性能獨當一面,也為孩子的將來開啟另一扇門。圖片來源/慈濟美國紀錄長片《Karuna》截圖

「我很開心地說,我可以自給自足,即使我身為一名女性,我都不再需要靠人吃飯看人臉色,只要我想,我可以和男人一樣工作,只要有那份勇氣,我可以很自信地說,各式各樣的工作都將難不倒我。」秀巴臉上散發著光芒。

現在,這批早期的女性黃包車駕駛成了印度女性平權的種子,開始帶著其他女性投入職場生涯。

秀巴就時常載著新手,實地教學:「要倒車,妳就按這個按鈕,要換線,妳必須要先打燈告知其他車輛⋯⋯」秀巴不只教她們開車技巧,還為眼前一個個怯生生的女性,做心理建設,以過來人的身份,告訴她們成為一名女性專業駕駛可能面臨的蜚短流長和異樣眼光,還有該如何去面對、如何回應。

「我會鼓勵她們,告訴她們,勇氣來自於妳自己想要變得勇敢。當妳走出家門,就去學習一技之長,開始賺錢,在那之後,妳就會自然而然、一點一滴地獲得勇氣。」

蘇席拉駕駛黃包車,穿梭在佛像塔寺林立的菩提薩耶。圖片來源 / 慈濟美國紀錄長片《Karuna》截圖

菩提迦耶的電動黃包車女性計畫,讓來自印度其他地區到此觀光的女性,也看見了改變的可能。「菩提迦耶吸引大批國內外觀光客,因此這項計畫的能見度很高。以前是我們要去找女性加入這項計畫,現在我們不用找,女性都自動來加入,希望為自己的生命創造契機。」夏穆索看見計畫不斷擴大,也代表著印度女性的自主意識,正在提高。

黃包車只是讓我故鄉的女性可以自立更生的一個開端!就像是麥種灑在田裡,當它開始發芽,其他作物也會跟著欣欣向榮。即使未來我不在了,我的女性同胞們都會開著黃包車或擁有其他謀生技能,獨立自主的女性將會越來越多。

近期雙月刊

X
微信裡點"發現"
掃QRCode便可分享此頁
複製網址
前往微信
按"複製網址"後複製連結後,再按"前往微信"即可前往微信App分享此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