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遊民:宗教不同,溫暖如一

慈濟志工、聖依納爵天主教會志工和其它佛教組織志工組成的跨宗教聯盟,5月14日在紐約市上東區為遊民發放食物袋。攝影/林晉成

撰文/宋小可

5月14日這個風和日麗的星期六,在紐約市上東區(Upper East Side, New York City)可以看到許多拿著藍色袋子的小團隊。這些兩三個人一組的團隊中,往往有一個人穿著整潔的慈濟「藍天白雲」志工制服,有的穿著天主教神父的黑色制服,而其他人則穿著各色的普通服飾。他們四處走動,直到遇到在紐約城裡隨處可見的遊民。小團隊會先問候遊民,與他們聊天、了解他們的故事,接下來則是詢問他們否願意一同祈禱。在分享過這段溫馨的時光後,他們會為遊民遞上一個裝滿水果、三明治、營養棒、薯片和慈濟環保毛毯的袋子,向他們道謝,然後繼續前行。

慈濟志工張瓊文(右三)和其他宗教組織志工,一起把水果裝進袋子,準備帶給遊民。攝影/林晉成

在燦爛的夏日陽光下,每一個小團隊都歡喜地執行著這項共同的慈善工作。他們分別是來自聖依納爵天主教會(St. Ignatius Loyola Catholic Church)、慈濟大愛人文中心(Tzu Chi Center),以及元佛教中心(Won Buddhist Center)、佛光山國際佛教進步協會(Fo Guang Shan – International Buddhist Progress Society)、法鼓山(Dharma Drum Mountain)等佛教組織成員和志工;而這次多宗教組織的發放活動,是這些佛教和天主教組織在進行跨文化、跨宗教對話和學習多年後,自然結出的溫暖果實。

跨宗教的合作連結

外人也許不會猜到,這場天主教和佛教之間的對話已經持續多年,並且緣起於天主教信仰的中心——梵蒂岡(Vatican City)。

「據我了解,佛教和天主教的跨宗教對話源自教宗方濟各的呼籲,要求天主教徒與佛教徒加強合作和連結。」聖依納爵天主教會教眾及會議主席帕蒂·休斯(Pattie Hughes,Parishioner and President of the Conference of St. Ignatius Loyola Catholic Church)解釋:「因此,紐約、芝加哥、華盛頓特區、洛杉磯和其他許多城市的天主教會開始接觸佛教組織。在紐約,我們每個月都會見面交談,自然滋生了雙方之間溫暖的友誼。」

令雙方都欣喜的是,他們之間的交流並不是徒有其表的空談,而是充滿了知識和互動的真誠對話。有的時候,大家會談到諸如兩個宗教各自對死亡的看法這樣嚴肅的話題,有時候則是熱鬧地探討各自的飲食和家庭觀念。自2020年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開始在美國蔓延,這個跨宗教聯盟不得不改成線上開會,這讓大家感到很遺憾。正如帕蒂所說:「我們喜歡面對面的交談,也會藉機給彼此帶來節日特有的食物,有時還會一起出去吃飯。」可以看出,這是真正的雙向友誼。因此即便在疫情最嚴重的時光裡,雙方的聯絡也從未終止。

也許正如教宗所設想和希望的那樣,天主教和佛教有許多可以相互學習的地方,而在紐約建立的跨宗教友誼,也真正豐富了雙方對彼此和人生的理解。例如,天主教有幾百年來一直傳承的養老機制,安置年邁的修女和修士。但佛教沒有這類系統,而是依靠其年輕成員的同情和善良,去照顧衰老的成員。

帕蒂(黑衣者)在慈濟中心與其他志工交談。攝影/林晉成
這次參加活動的志工來自各個種族和宗教。攝影/林晉成

「通過對話,我們認識了一位在台灣服務超過55年的天主教修女。她年逾八十歲,已經回到美國,現居紐約州北部的一個天主教退休中心。」慈濟志工張瓊文說:「天主教有很多這樣的退休中心,在照顧退休的修士和修女,確保他們可以安享晚年。」

「不過這位八十多歲的修女,還在盡全力照顧更加年邁的成員!」張瓊文感佩地說。

佛教雖然沒有制度化的系統,但往往也能給年邁的成員提供親密、家庭般的照顧。然而難免有些例外,因此證嚴法師正在參考天主教的傳統,考慮建立一個相似的機制,以確保每一位將整個人生都獻身服務的人,在退休後,都會得到溫馨的照料。

在2019年十一月,證嚴法師邀請許多天主教的朋友訪問台灣,與他們會面,並邀他們參觀台灣的寺廟、醫學院和醫院。

「那次旅行太美好了,因為我們大家都是朋友。我們租了一輛大巴士,繞著整個島轉了一圈。」帕蒂說:「當然最重要的是,這次行程讓我們對慈濟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志工們領走打包好的袋子,準備出發尋找紐約的遊民。攝影/林晉成

化解亞裔仇恨

今年早些時候,美國的疫情終於轉緩。紐約跨宗教聯盟的成員也在那時,開始考慮一起為這座城市做出積極的改變。帕蒂在一次交談中,提出針對遊民展開發放,立刻得到其他成員的熱烈回應。一瞬間,大家開始熱火朝天地討論如何規劃,為那些暫時無家可歸的人們,傳遞一點溫暖的關懷和希望的陽光。

這個想法極具吸引力,但是由於針對亞裔的仇恨犯罪,在疫情期間不斷在全美各地發生,必須要走上街頭與遊民互動,也引起了一些志工的憂慮。

「我們許多人都是女性,會擔心受到攻擊。」張瓊文說。因此,計畫如何發放食物的同時,成員們也要考慮到如何盡可能周全地保護自己。 

「我們擔心亞裔成員受到攻擊,因此在分組時,會讓一位亞裔志工有至少一名不是亞裔面孔的成員陪伴,這樣我們就可以互相照顧、防止意外的發生。」帕蒂解釋說,這是最先定下來的計畫之一。

例如,張瓊文就在當天與帕蒂和麥克維尼神父(Father Brian McWeeney,Director of the Office of Ecumenical and Interreligious Affairs at Archdiocese of New York)組隊。星期六一早,三人就與其他志工一同在大愛人文中心見面,一同準備將食物袋裝得滿滿。之後志工們分頭出發進行,尋找需要他們幫助的遊民。對於張瓊文來說,正是因為針對亞裔的仇恨犯罪,她才更想幫忙發放。在幫助遊民的同時,她希望送出的善意,可以扭轉許多人對亞裔的偏見。

「人們攻擊亞裔也許是出於對我們有一些錯誤的看法,而在他們艱難的生活中,又需要為不滿找到宣洩的出口。」張瓊文說。也許收到來自亞裔面孔的關懷後,很多人的偏見都可以消除,意識到善意不分種族、文化、膚色,是人類共同的語言。

食物袋還裝有一條慈濟環保毛毯,在夜晚保證遊民的溫暖。攝影/林晉成
張瓊文、帕蒂和麥克維尼神父一同走上紐約的街道,尋找需要幫助的遊民。攝影/林晉成

華麗櫥窗外的街友

紐約的居民大都習慣在街上看到遊民,但是大多數人,無論是出於恐懼還是忙碌,也通常都會從他們身邊快速經過而不是停下腳步。但當志工們開始有意識地尋找遊民時,他們發現這並不如設想的一般簡單。這一天,張瓊文、帕蒂和麥克維尼神父花了兩、三個小時才把六袋食物分發出去。

當然,他們並不只是要把食物送出去,而是要看到這些平日被忽略的人們、聆聽以往缺乏聽眾的故事。上東區是曼哈頓最富裕的街區之一,然而就在布魯明黛(Bloomingdale’s )華麗的櫥窗外,三人小分隊就看到一位有兩條假腿、沒有牙齒的遊民在乞討。張瓊文觀察到在同一條街上,遊民和走進百貨公司那些衣著光鮮的顧客,過著白天和黑夜一樣的生活。而這樣的對比,她在當日每一位接觸到的遊民身上都看到了。

食物袋還裝有一條慈濟環保毛毯,在夜晚保證遊民的溫暖。攝影/林晉成

不過小分隊也在布魯明黛附近遇到一位同樣善良的女士。她告訴他們,她在附近的收容所工作,還把名片遞給志工麻煩他們發給遇到的遊民,並讓他們知道如果需要,可以在收容所吃到免費的餐食。

在公園裡,小分隊碰到了另一位正在輪椅上曬太陽的遊民。當他們走近時,竟然看到了熟悉的藍色袋子。帕蒂對遊民說:「嘿,你已經收到我們的食物袋了!」

「是的,我收到了,但我沒有拿到你手上漂亮的毯子!」遊民對帕蒂說,並在接過帕蒂手中的環保毛毯後,露出開心的笑容。

充滿希冀的未來

所有的食物袋都發完,各個小分隊結束了一天的工作。走了好幾個小時,26位參加的志工都感到很累,但也非常開心地送出了38份食物袋以及保暖的慈濟毛毯。志工們不僅從聆聽遊民的過程中,吸收了很多信息,更是了解到他們可以如何改善以後的活動,讓發放更加高效。這一天還沒收尾,大家已經摩拳擦掌地思考著接下來的工作了。 

「我們應該朝下城走,尤其中央車站(Grand Central Station)附近可以找到很多需要我們幫助的人。」帕蒂總結:「但我們的目標不僅僅是把袋子都送出去,而是與每一位遊民交談。我們想要通過聆聽和關懷告訴遊民:我們看得到你,你並不孤單。我認為今天我們做到了!」

送上食物袋後,麥克維尼神父還會詢問遊民是否想要一同祈禱,並用天主教的方式祝福他們。攝影/林晉成

對於慈濟志工來說,同樣的邏輯也適用。每年在世界各地,慈濟都會舉辦許多場發放來幫助那些遭受自然災害、戰爭或生活磨難影響的人們。本次活動的志工像往常一樣,謙卑著一顆心,彎著腰遞上物資和祝福。

「我參加這個活動的目的是想了解紐約的遊民,並且把慈濟的愛和關懷傳遞給他們。」張瓊文說:「我們不是在施捨,而是為暫時陷入困境的人,提供平等的幫助。」 

談到兩個宗教之間發展起來的美好友誼,大家都對合作夥伴讚不絕口,也迫不及待地要再次合作。帕蒂也與其他宗教團體一起工作過,但是對她來說,佛教的朋友們帶來了一種獨特的「氣氛」,讓她非常欣賞。

「我們天主教會不一定有的溫和與平靜,在佛教朋友中非常普遍。他們總是在積極地爭取達到那種平靜、祥和的心理狀態。」帕蒂說。

為了尊重佛教吃齋的習慣,帕蒂和其他天主教志工沒有像往常那樣--從熟食店購買火腿奶酪三明治來發放,而是請張瓊文幫助一同訂出素食菜單。出於對另一種信仰的尊重,他們最終為遊民提供了雞蛋沙拉和夾生菜、番茄的乳酪三明治。

這樣的合作還有另外一層涵義。「我們知道慈濟所做的事可以造福很多人,但不知道其他人如何看待我們⋯⋯」張瓊文提到,幾年前在台灣對慈濟曾有批評聲音,造成了她的一些負面情緒,她一直在思考為什麼會出現這些聲音:「慈濟是一個全球性的大型組織,但我們並不總是記得與其它團體對話、合作。」而在美國社會裡,慈濟更是謎樣的亞裔團體。從那時候開始,張瓊文就希望能在美國做些什麼,來減少外界對慈濟的誤解。

如果慈濟可以學習與其他團體接觸和合作,別人就有機會更好地了解慈濟,並且在合適的時候與我們攜手,為共同的目標一同努力。這就是這次跨宗教聯盟取得的成果,對我來說有著非同一般的意義。

近期雙月刊

X
微信裡點"發現"
掃QRCode便可分享此頁
複製網址
前往微信
按"複製網址"後複製連結後,再按"前往微信"即可前往微信App分享此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