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合十一個組織 慈濟借力使力照護烏克蘭民眾

慈濟志工在6月15日捐贈廂型車給波蘭「兒童希望基金會」。圖片來源/慈濟基金會

撰文/宋小可

6月15日,一輛外觀簇新的廂型車平穩地開向位於波蘭北部奧爾什丁縣的「蘭斯克度假中心」(Łańsk Holiday Center, Olsztyn County)。這個風景優美的度假中心在俄烏戰爭爆發後,由波蘭政府委託慈善組織「兒童希望基金會」(Future for Children Foundation)協助改成臨時庇護所,現在收容了63個烏克蘭家庭的90位民眾,其中包括46位孩童。

車在門前停下,幾位身著制服的慈濟志工下車,和基金會的負責人問好,舉辦簡單但意義重大的交接儀式 —— 將車鑰匙交到對方手上。其實這並不是志工們第一次來訪,早在5月20日,他們已經來過這裡觀察烏克蘭人的生活狀況,了解他們當下的困境和挑戰。

慈濟與波蘭婦女基金會合作的烏克蘭民眾援助中心6月5日啟用。攝影/呂佩玲

難以置信的禮物

「能看到現場有很多嬰兒車,這代表有很多烏克蘭母親帶著孩子躲避戰爭,逃難來此。」慈濟美國總會執行長曾慈慧觀察到。

在第一次訪視中,志工們了解到「兒童希望基金會」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他們缺乏可以運送食物和物資到各個收容所的交通工具;另外暫居在這裡的烏克蘭婦女也無法外出工作掙取家用。於是志工當機立斷,決定捐贈一輛車給庇護所,從根本上解決難題。

一回到華沙(Warsaw),志工就開始尋找合適的車輛。不過能找到的車不是太老舊,就是很快被別的買家買走。因此當他們看到一輛2019年、車況良好的車時,志工立刻幫兒童基金會預定下來,而車主在聽說車輛的用途後,也很開心。

「你們第一次來看車時,我並不知道你們是為了幫助別人而來的。」車主瑪塔·達萊克(Marta Dałek)說:「我很高興你們願意買下這輛車,讓它能成為幫助別人的工具。」

慈濟志工五月底走訪波蘭「兒童希望基金會」,確認該會的需求。攝影/海克特(Hector Muniente)
志工幾經波折終於找到適合的車輛,在買下車子後先進行檢查與維修。圖片來源/慈濟基金會

一輛車,也許不是巨大的物資捐贈,但是對於庇護所的工作人員和烏克蘭民眾來說,意味著他們可以行動自如,生活也有了新的盼望。「兒童希望基金會」項目專員伊沃娜·若霍霍斯卡-雅布沃恩斯卡(Iwona Żochowska-Jabłońska)對慈濟的慷慨捐贈讚不絕口,並且說他們一定會善加使用這輛車來幫助烏克蘭人,為他們運送物資。

你們送給我們這麼大的禮物,真叫人難以置信,太感謝了!

五顏六色的拼圖

這輛意義重大的廂型車,只是慈濟在東歐地區幫助烏克蘭民眾的一個小小的行動。每當災難發生,慈濟志工總在第一時間動員起來前往現場,幫助那些剛剛經歷巨變的人們,這在美國、台灣或是其它設有慈濟分支聯點的地區也許並不困難;當戰爭突然在烏克蘭爆發,而在烏克蘭和周邊國家並沒有慈濟志工時,想馬上馳援現場的任務,對志工而言是巨大的挑戰!因此與其他組織攜手服務災民,成了重點工作。

目前慈濟已與11個人道組織,包括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天主教靈醫會(Camillians)波蘭婦女基金會(Polish Women Can)以色列基金會(IsraAID)空運連結賑災物流基金會(AirLink)等組織簽署合作備忘錄或已展開合作項目,這代表雙方會共同承擔照顧難民的艱鉅任務。

對烏克蘭人而言,無論是將來回到被戰爭摧毀的家園,還是試圖融入異國他鄉,都將面臨住房、教育、維持日常生計、身心靈健康與調適的醫療保健等不同需求。更不要說,大部分離開烏克蘭的民眾是婦女和兒童,而她們的至親還留在家鄉,生死未卜⋯⋯。

在六月份慈濟完成第一階段的急難救助物資發放後,慈濟將與合作夥伴一起釋放出屬於自己的能量,像是一幅五顏六色的拼圖——分享資源、渠道及知識,為被戰亂波及的無辜婦女兒童提供身心健康方面的長期陪伴和幫助,讓善意的色彩重新填滿他們飽受創傷的心靈。

煙硝充斥的塗鴉

在過去的三個月內,慈濟美國總會執行長曾慈慧帶領著慈濟全球合作事務發展團隊,兩度進駐波蘭並前往羅馬尼亞(Romania)和摩爾多瓦(Moldova),不僅造訪多個烏克蘭人暫居的收容所,也拜會合作夥伴組織,面對面溝通與了解慈濟所能提供的援助。

在探視收容所時,細心的志工發現,在經歷轟炸和戰爭後,許多孩子已經對噪音產生了極大的心理陰影;他們或許曾經躲在不見天日的防空洞裡避難長達幾個星期,因此現在只要到夜晚,他們就會害怕到不敢睡覺。有一些孩子甚至會在出現任何聲響下,馬上鑽到床底下躲起來,瑟瑟發抖。相對於發放物資來說,要治癒孩子們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還需要更多的幫助。

孩子們本該純真簡單的世界突然間充滿了戰爭的硝煙。諸如戰爭、爭執和轟炸的元素都在他們的畫作中可以看到。圖片來源/曾慈慧

孩子們的塗鴉當中充斥著戰爭、爭執、飛機來轟炸家園、受傷和國旗這些元素,這些都表明孩子們的身心靈受到了極為嚴重的創傷。

志工已經將慈濟的一些資源翻譯成烏克蘭語,提供給陪伴疏導孩子們的工作人員,希望孩子們的心靈早日癒合。圖片來源/慈濟美國總會

慈濟的《靜思語》、品格教育與許多的資訊和知識,恰好可以在這方面起到很大的作用。但慈濟在東歐地區缺乏聯絡點,意味著志工們無法及時、有效地把材料送到有需要的人手裡,也沒有足夠的人力資源來投入陪伴和輔導工作。正因如此,慈濟在4月22日與「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簽署合作協議,透過該基金會在烏克蘭周遭六個國家的「藍點服務中心」(Blue Dots),來開展針對兒童和婦女的陪伴及相關的輔導工作培訓。 

舉例來說,這幾個國家當地的工作人員很可能和烏克蘭人語言不通,文化也不盡相同。因此慈濟計畫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合作,提供長期平台、經濟支持和課程資訊等資源,來培訓在烏克蘭接受過基本教育的人,讓他們能用適切的語言和文化輔導烏克蘭鄉親。

「我們會透過『藍點』協助背井離鄉的婦女兒童,讓他們接受面對面的『社會循環支持』(social cycle support)和身心靈的諮商。」曾慈慧說:「創傷後心理壓力與緊張的癒合需要時間,不可能立刻看到改變,而是需要專業的疏導和陪伴。」

各自獨有的優勢

其它的合作夥伴,也會在接下來的時間裡與慈濟一同展開工作。「天主教靈醫會」會和慈濟一道針對烏克蘭人的心理健康和生活機能進行輔導,其中包括對心理輔導員的培訓和扶持,並且為他們提供庇護國家的文化生活指南等資訊。

考量到大部分逃離烏克蘭的民眾都是婦女和兒童,他們全都急需醫療服務和心理安慰,所以慈濟和「波蘭婦女基金會」的合作,將會著重於醫療服務。

「慈濟會聘請烏克蘭的醫護人員,包括小兒科、婦產科和家庭科等,在波蘭婦女基金會的診所,用熟悉的文化和語言提供情緒管理和平衡機制的訓練,給出身心靈的輔導和照顧。」曾慈慧說。

慈濟與「以色列人道救援組織」簽署了長達兩年的合作協議,重點將落在羅馬尼亞和摩爾多瓦。這兩個國家是重要的人道中轉站(Humanitarian Hub):所有食物、醫療物資都要經由這裡運送到烏克蘭境內的敖德薩(Odessa)和基輔(Kyiv)等重要城市。

慈濟志工造訪了「以色列人道救援組織」在摩爾多瓦的「太陽花社區中心」(Sunflower Community Center)。在這裡,志工們每天開展不同的課程,讓婦女兒童透過藝術、音樂和盆栽等需要親自動手的課程,進行身心靈的復健。

「慈濟向太陽花社區中心提議也規劃一些環保方面的教育。慈濟志工會透過雲端的教學和分享,為烏克蘭婦女兒童提供不同的文化和跨宗教學習。這都是重建身心靈的重要道路。」曾慈慧說。

目前烏克蘭50%的醫院都受到戰爭影響,急需物資,且受到戰爭影響,烏克蘭境內物資以地面運輸,往往需要四個月至六個月才能抵達前線。「空運連結賑災物流基金會」著眼於賑災物資集結和物流運送,是各人道組織的醫療物資送入烏克蘭醫院的主要渠道。慈濟會提供贊助,讓該基金會可以把物資透過大卡車送到烏克蘭境內。

進駐巴爾幹半島

其實俄烏戰爭造成的影響遠不止這些,而是滲透到生活的各個方面。例如目前烏克蘭境內的水資源被導彈摧毀,造成整個社區癱瘓;作為小麥種植國家,從二月到現在都沒有耕種,這意味著烏克蘭今年注定是顆粒無收的一年;另外還有很多住房被摧毀等等⋯⋯因此即使現在戰爭立刻結束,重返家園的烏克蘭人也將面臨各種各樣基本民生物資的匱乏。

慈濟與波蘭婦女基金會合作協議的簽署現場。圖片來源/慈濟美國總會
在「以色列人道救援組織」的倉庫裡,志工們忙著整理物資,預備運往烏克蘭境內。圖片來源/慈濟基金會

假若留在鄰國,難民更是要面對各種各樣的問題。首先,背井離鄉的孩子們學習資源嚴重不足,目前收容300多萬烏克蘭人的波蘭,因學齡兒童暴增,學校不得不分上下午兩班上課。許許多多的問題都陸續浮現,而慈濟則可以在這方面為合作機構提供很大的幫助,在訪問波蘭克拉科夫市(Krakow)的藍點中心時,慈濟志工注意到,這裡每天面對強大工作負荷的社工已到達精神崩潰的地步,每一位工作人員每天都要聆聽10到15位烏克蘭民眾的傾訴,社工自己的負面情緒卻得不到釋放。

「這些工作人員在聆聽後也需要出口,重新充電。」曾慈慧說:「慈濟醫師教大家如何釋放壓力點,讓每一位工作人員都鬆了一口氣。」

看到傳統中醫可以提供緩解,慈濟立刻計畫為藍點中心提供針灸培訓和服務,讓工作人員可以在一天的結尾為彼此提供一些身心的釋放。所有這些都是重要但並非一蹴可成的工作,而這些精神方面的安撫,正是慈濟每一次探訪災區中提供的重要幫助之一。

6月4日慈濟人到靈醫會收容中心,為烏克蘭家庭舉辦親子感恩會。攝影/朱秀蓮

與此同時,這也是慈濟第一次進駐巴爾幹半島(Balkans)與東歐國家,將影響力延伸到烏克蘭邊界,與合作夥伴協助把物資送到烏克蘭境內,也讓這些新的合作夥伴了解到慈濟。

「物資是有形的,但是宗教的力量和大愛的關懷是無形的,也需要一段時間來成就。這就是為什麼這次的合作都是半年到兩年,不是去發放一次就結束了。」曾慈慧說。

慈濟要持續把這份源自愛的力量施展開來,慈濟的長情大愛會透過這次的合作打開一扇門。透過將有形的實質物資捐贈到一個地方,來建立無形的大愛網路。

慈濟深思熟慮的大愛,今後將有很長時間會陪伴著他們重建新的生活秩序——正像是烏克蘭人最喜歡的證嚴法師的佛珠一樣,發亮的佛珠在黑暗中閃閃發光,陪伴這些脆弱的心靈,讓他們不再害怕面對夜晚、和未知的將來。

近期雙月刊

X
微信裡點"發現"
掃QRCode便可分享此頁
複製網址
前往微信
按"複製網址"後複製連結後,再按"前往微信"即可前往微信App分享此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