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青1.0 推動美國教育2.0

撰文/王偉齡

最早期的美國慈濟青年受證嚴法師啟發,如今也成為啟蒙下一代的推手。圖為段岱佳(右二)於1995年返台參加花蓮慈院志工服務營隊。圖片來源/段岱佳

翻開1993年的報紙,來自阿肯色州(Arcansas)一名推銷員的兒子比爾·柯靈頓(Bill Clinton),狹帶政壇新星的炫風,宣誓就職美國第42任總統;同年,北韓宣布退出「禁止核武擴散條約」、歐洲單一市場正式建立、美俄簽訂史上最大也最複雜的消減戰略武器條約⋯⋯當世界正歷經重大轉捩點時,剛從台灣大學電機系肄業的段岱佳,正在美國馬里蘭大學(University of Maryland, MD)就讀機械工程系,手中的一份報刊,也正悄悄地在她人生、和未來更多人的人生中,埋下轉捩點⋯⋯。

熱淚盈眶吃便當

「我去一間華人超市買東西,那裡通常會擺免費期刊,當時還是傳統印成四開報紙那樣大的《慈濟道侶》,靜靜躺在報架上,我就拿一份回家。」回想起三十年前的期刊內容,至今依舊印象深刻:「文章在講一位留美學生溫小姐罹患血癌,在美、日骨髓配對都失敗,後來返台,但當時台灣沒有骨髓庫,她到花蓮精舍請託證嚴法師幫她和其他血癌患者⋯⋯別的地方都是由國家來推動骨髓庫的建立,但一個佛教組織卻願意接起這樣大的擔子,1993年慈濟就正式成立骨髓捐贈資料庫⋯⋯我讀了很震撼,一邊吃著便當、一邊和著淚水,心裡想著,怎麼有這麼好的團體!」

初次接觸慈濟就熱淚盈眶,讓她主動聯繫離大學最近的慈濟會所,成為美國最早期的慈濟大專青年志工(簡稱:慈青):「1993年,那時候全美都還沒有慈青社團,我自己找到了慈濟華府聯絡處,遇到了許多的善知識,並從《八大人覺經》的共修開始了我學佛之路。」

感性與理性兼具的段岱佳,大學畢業後前往北加州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拿碩士,出社會後在矽谷擔任美商分析師、專案經理,後來又被德商網羅,用她擅長的「設計思考」(編註:Design Thinking,是「以人為本」的創新方法,從「同理心」出發,挖掘人的需求,為不同問題設計出全新的解決方案)一路坐上產品設計總監、創新總監的職位,同時也自創顧問公司,用「設計思考」為全球500大企業實施專案——開發產品、服務或流程⋯⋯但那一年的感動如影隨形,再忙也要做慈濟。

2003年起,段岱佳(左一)負責北加州「一人一書」贈書活動,前後共六年,慈濟贈送八萬本書給200所低收入小學的學童。攝影/陳瑞林

企業顯學

有幸在年輕時獲得啟蒙,這位慈青學長(編註:已畢業的慈青)也投入慈濟教育志業,在北加庫菩提諾(Cupertino, CA)慈濟人文學校擔任「啟蒙者」。她不愛填鴨式教學,而是把成功企業谷歌(Google)、蘋果(Apple)、愛彼迎(Airbnb)等重視的「設計思考」帶入課堂,讓孩子們熟悉這門講求「同理心」的企業顯學,藉由同理自己、同理他人、同理大環境,培養敏銳創新的思考能力:「有很多孩子很會讀書,卻不知道自己真正要什麼⋯⋯人生是要靠自己去設計的,而實踐自己,是一輩子的事。」

課堂上讓大家畫心智圖、人格性向測驗,也分組討論為何世界上有高達七成五的人無法學以致用;她還給孩子們上了一點簡單的世界經濟課程:「在未來的世界,很多現有的職業會消失,很多新的職業是現在根本想不到的,所以孩子們一定要把眼界打開!」她還推薦孩子閱讀人類歷史書籍,從過去看見未來,思考全球兩大不可避免的趨勢——全球暖化威脅和無法規範的人工智慧(AI)發展,從中,為自己選出適合的專業,也成為未來世界需要的人才。

如何幫助我們的下一代,了解自己的責任、設計自己的未來,是我想要在課堂上傳達的概念。

2013到2017年,段岱佳擔任庫菩提諾慈濟人文學校校長。圖片來源/段岱佳
透過設計思考,希望下一代具備智慧和勇氣,探索人生不同的可能。攝影 / 呂佩玲

孤兒院

「我滿喜歡做老師的,我想那是我的calling(天職)吧!」橫越美國,東岸波士頓,也有位九零年代就進入慈濟的大專青年,吳明真——她如今在美國公立學校體系裡耕耘著下一代,是全美公立學校中極為少數的亞裔校長。

「我小時候夢想要有一間孤兒院,孤兒們都可以和我一起住(笑)⋯⋯」吳明真溫暖的個性全寫在臉上,每次笑起來眼睛就瞇成一抹月彎:「 後來離開台灣到美國波士頓大學(Boston University)念教育,1998年我認識長金滿,她是慈濟志工,也是讓我認識慈濟的大貴人。」

雖然當時波士頓地區也沒有大學慈青社團,吳明真依舊和其他年輕人捲袖做慈濟,前往老人院陪伴、關懷慈善個案家庭、為災區募款⋯⋯畢業後,為了在美國獨立生活,教職、兼差佔滿了她的時間,但與慈濟志工、慈青夥伴都還保持聯繫:「後來雖然大家各奔東西,但其實不要太執著,就做自己可以做的,把慈濟精神帶到我們的工作上。」吳明真就是在波士頓鮑德溫小學(Baldwin Early Learning Pilot Academy)的課堂上,實踐慈濟全人教育,讓感恩、尊重、愛,在美國公立學校扎根。

「學校裡有五分之一孩子是非洲裔、五分之一白人、三分之一亞裔、三分之一西語裔,還有原住民⋯⋯我們也有一成多的孩子是有學習障礙的⋯⋯」吳明真說,學校的多元,成了孩子們學習包容、尊重的絕佳場域:「我們教孩子看彼此的長處 ,像是有些小孩是有學習障礙、身體障礙 ,我教他們要發揮良能 。有時候有學習障礙的孩子做黏土、做積木很厲害 ,我們就叫其他孩子去找他幫忙,讓大家都學會不是看障礙,而是看優點。」

慈青學長吳明真(左二)在任職校長的鮑德溫小學,帶動學生比手語。圖片來源/吳明真

一個班級就是一個小小世界,要怎樣讓班級裡的每個人都能和平相處?要怎麼去維持每個人心靈上的健康?怎麼樣去學、去覺,長大後才有辦法生活。

因為孩子們學會彼此欣賞與尊重,彼此的歧異也就不存在,上學玩在一起,下課也約去彼此家中或公園玩(playdate)。原本各族裔之間的父母很少交流,但在孩子們融洽的帶動下,開始和對方的家長對話,消融種族間對立的高牆。「我發現教孩子很簡單,比教父母還容易,反而要透過孩子去教父母。」

一個都不能少

這所學校有約五成學生來自低收入戶,家長得靠服務業打工才能維持生計,然而2020年新冠疫情全美爆發,當地封城後經濟停擺,家庭失去收入、需要食物救濟的人數暴增。「為了上網課,我們分送電腦和上網機到學生家,那時才知道有些家庭是無法出門去領取食物的,因為他們必須搭乘公共運輸工具,或是有的家長罹癌,是高危險群⋯⋯另外週末也沒有食物發放,所以這些家庭就得餓肚子⋯⋯」身為校長的吳明真不知哪生出來的力量,決定靠自己把食物帶給需要的家庭:「我自己來,因為其他人會害怕外出受到感染。」

大雪紛飛路難走,吳明真和慈濟志工挨家挨戶送食物袋。圖片來源/吳明真

一次她在廚房裡切切剁剁,電話響起,那是長金滿打來的電話,聊天中,長金滿得知這位校長正在為需要的學生家庭煮大鍋菜,幾天後,吳明真的電話再度響起:「金滿說,慈濟有熱食,我說好呀,就去送,她就陪著我去送,打電話通知、安排路線、一戶一戶送,讓我很感動。疫情很多人都不想出去,但她就陪我去了一整天!」

透過和慈濟、食物銀行合作,鮑德溫小學的食物發放工作,擴展到更多家庭,每包食物袋都能讓一個家庭維持至少一個星期。「省下來的食物費就用在別的生活開銷⋯⋯有一對住在遊民婦女庇護所的母子,現在找到公寓搬出去了,問他們需不需要其他幫忙,他們很感恩也不貪心,說東西夠了。」

陪著受惠學生家庭挺過難關,甚至可以自力更生,吳明真做的已遠遠超過一個校長的工作範疇。和其他學校大相徑庭,鮑德溫小學在疫情風雨飄搖中,竟沒有一個人輟學。

證嚴法師說,要以菩薩的智慧教育孩子,要以媽媽的心愛所有孩子,把愛與善的力量帶到家裡,有幸福的家才有祥和的社會。

睽違了幾十年,吳明真再次回到慈濟大家庭,並在疫情解封後,將慈濟的「幸福校園計畫」(Happy Campus)引進鮑德溫小學課後輔導,透過茶道、花道、環保等課程,把慈濟品格教育帶入,反應非常正向:「美國資本主義下,有老師只忙著教知識性的東西,沒教孩子該怎麼生活。教育應該更加注重人與人的互動和情緒管理,培養出好的社會公民。」

那個曾經夢想創辦一家孤兒院的女孩,現在具有更大的影響力,以前當老師,一班18個人,就影響這些人,現在當上校長,一個學校165個人,就有機會去影響165個家庭:「證嚴法師說,我可以自覺來啟發你,你也一樣,自覺之後再去啟發他人,這樣才是覺行圓滿。」這位慈青學長的眼睛再次笑成了一抹月彎,那是一種悟道後的清透明亮,也是她在教育路上,努力堅持不懈的原因。

近期雙月刊

X
微信裡點"發現"
掃QRCode便可分享此頁
複製網址
前往微信
按"複製網址"後複製連結後,再按"前往微信"即可前往微信App分享此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