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應對氣候變遷峰會】

糧食系統改革的推手

撰文/錢美臻

9月19日至25日,紐約「大愛人文中心」主辦「全面應對氣候變遷峰會」,邀請來自全球的專家、環境組織倡議者、政府單位、年輕人、宗教團體代表、聯合國官方代表,共同為緩解氣候變遷找解答。攝影/林晉成

天是個大日子!慈濟舉辦的國際大型論壇『全面應對氣候變遷峰會』(Holistic Climate Solutions Summit)即將登場,未來一週將進行22場重要座談,在這之前我必須做好準備工作。」2022年9月18日一大早,慈濟「全球合作發展事務室」(Global Partnership Affairs Department,簡稱:GPAD)的美國團隊負責人裘曜陽,便趕來位於紐約曼哈頓的「慈濟大愛人文中心」(Tzu Chi Center)與志工們匯合,眾人各司其職地進行場地布置、影音直播設備測試、菜單試作等前置準備工作。人人忙碌穿梭在大愛人文中心的五個樓層之間,上下樓梯輕快的腳步聲,彷彿是一首朝氣蓬勃的陽光行進曲。

「紐約氣候週」(Climate Week NYC)和第77屆聯合國大會(77th UN General Assembly)召開之際,全球各國政府和民間組織、企業代表再度匯集到紐約,進行國際性議題的討論協商;慈濟也在同時間籌備、邀約和執行了「全面應對氣候變遷峰會」,在30多個合作非營利組織的代表、政府代表、聯合國官方組織代表和近千人次的聽眾出席中,圓滿完成了22場高質量的論壇。

為弱勢發聲

不同於以往參加別人主辦的氣候會議,這次會議是慈濟在2003年正式成為聯合國非政府組織一員、2008年成立「聯合國小組」(現更名:「全球合作發展事務室」)、並在2010年獲得「聯合國經濟社會理事會非政府組織特別諮詢地位」(NGO in Special Consultative Status with ECOSOC) 後,首度主導和舉辦大型的氣候變遷國際峰會

「去年九月『聯合國糧食系統峰會』(The UN Food Systems Summit)舉辦前,慈濟串聯七個同在聯合國關注此議題的宗教團體,創建了『聯合國宗教界糧食系統聯盟』(The Faith and Food Coalition)。」裘曜陽指出,糧食系統改革是涉及人權、女權、環保等多面向的探討,當前已有30個組織加入。

而這次峰會就廣邀這群聯盟夥伴參與,不僅在聯合國大會期間持續傳達宗教界對聯合國改革全球糧食系統進展的關注,更將峰會所凝聚的共識、產生的結論,用於九月底受邀參加的「白宮會議:飢餓、營養與健康」(White House Conference on Hunger, Nutrition, and Health),建言美國政府解決糧食分配不均與營養失衡的糧食系統轉型之策,以及可同時達到緩解氣候變遷的雙贏變革。

出席「全面應對氣候變遷峰會」的聽眾專注聽講。攝影/海克特(Hector Muniente)
與會者在「全面應對氣候變遷峰會」中熱烈參與討論。攝影/邱品豪

我很感謝慈濟舉辦這項活動,讓我們能為遭受氣候變遷影響最嚴峻的弱勢族群倡議發聲,他們往往被聯合國和國際社會忽略。能有一個公開的平台說出他們的故事,繼而喚起國際社會的重視。

給白宮建言

來自不同組織與宗教背景的代表,在峰會中分成三個小組討論給白宮的建言。攝影/錢美臻

根據美國農業部(USDA)全美48州土地使用調查報告顯示,全美有34.5%的土地用是拿來生產肉乳食品的畜牧養殖場、20.7%用於農耕種植。然而在總計391,500,000英畝的農耕種植地中,卻也只有19.7%(約全美總土地量的4%)是用在栽種美國人直接食用的蔬果糧農作物,其他的農耕土地,還是用在種植給牲畜吃的飼料作物。

在同樣作為供應美國人食材的土地運用比例上,生產肉食的土地使用量,明顯遠高於生產素食蔬菜的土地量。「若我們把所有用來養殖牛羊的牧場土地,轉換為種植蔬果,我們將能輕易地餵飽全世界的飢餓人口。」裘曜陽解說道。

美國土地使用比例失衡。圖為:來自中南美洲的農工在中加州蔬菜農場工作的景象。攝影/廖瓊玉

此外,從美國農業部農產補助計畫中,也可以看到政府提供許多針對畜牧業與酪農業的補助項目,包括牲畜補償、放牧計畫、草場保育、乳品捐贈和乳品利潤保護等各類補助,當局對於畜牧業與酪農業的重視不言而喻。

然而聯合國糧食與農業組織(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的研究中,已把畜牧業列為人類活動導致溫室氣體排上的重要來源之一,全球畜牧業排放的溫室氣體總量占全球15%,在人為造成的暖化因素中佔比23%。

因此峰會的其中一日,來自天主教、基督教、佛教等不同信仰的團體代表分享彼此慈善和賑災援助的經驗,更從不同組織對氣候變遷和糧食系統改革的建議中,形成了給白宮的建言。其中調整美國糧農補助比例,正可以大大推進慈濟長久以來大聲疾呼的「茹素護生」。

政府若把當前直接補助畜牧業和酪農業的預算,轉為更多應用在人類可食用的糧農產業,或是用於輔導畜牧業縮小養殖規模或進行產業轉型,這不僅能讓消費者更容易獲得物美價廉的素食食材,更可以從根本上,降低畜牧業產生的碳排放量和緩解美國人糧食不足的問題。

「聯合國宗教界糧食系統聯盟」
對白宮建言

褚于嘉(中)和蓓蓓·岡薩雷斯(右),在峰會中分享「全面」也「永續」的解決方案。攝影/錢美臻

食物是基本人權

當今偏重肉食養殖的糧食系統加速了氣候變遷,而氣候變遷也反過頭來加速糧食系統的崩壞。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世界糧食計劃署和世界衛生組織等機構,在2022年七月出版的《世界糧食安全和營養狀況》(The State of Food Security and Nutrition in the World 2022)報告顯示,2021年飢餓人口多達8.28億,相當於世界10%的人口;且全球約有23億人(全球人口29.3%)面臨中度或重度糧食不足的狀態。報告中更一再強調,氣候變遷造成的天災、區域衝突、經濟震盪等因素,將進一步加劇世界糧食安全和營養不良的問題。

「優食行動」(Eat Better Wa’ik)的創辦人蓓蓓·岡薩雷斯(Bibi La Luz Gonzalez)是國際組織評選為改革糧食系統和氣候行動的全球五十位青年領袖之一,也是這次慈濟主辦氣候峰會的合作企劃者:「能獲得和擁有食物應是基本人權!我們的價值觀必須改變,我們要學會去放棄一些既有的東西或生活習慣,要更留意我們的行為會對地球和社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不能只是想,而是要採取行動!」

但該怎麼行動?大家都在腦力激盪,期望找出永續與全面的解答。

慈濟「全球合作發展事務室」助理專員褚于嘉,就在峰會中介紹慈濟針對庇護當地女童的南蘇丹「天主教聖柏姬達女子學校」(St. Bakhita Girls’ Primary School)所執行的糧食供應項目,不僅為當地的糧食不足提供解套,也同時為遏制氣候變遷、提升女性地位、普及教育根除貧窮來助力。

「在建國才11年,卻歷經六年內戰、兩年水患與兩年新冠疫情衝擊的南蘇丹,慈濟從糧食供應起步,來幫助住校的少女們不會因學校糧食不足而必須回家成婚。」褚于嘉和與會者分享,在有童婚習俗的南蘇丹,少女進入青春期後就會被家人強迫出嫁而輟學。

慈濟為缺糧的南蘇丹天主教聖柏姬達女子學校,帶去短期與長期的解決方案。圖片來源/慈濟基金會
慈濟提供糧食援助的南蘇丹天主教聖柏姬達女子學校,也開放學校讓鄰近村落的孩子來用餐。圖片來源/慈濟基金會

之後,慈濟將輔導學校擴大校園菜圃,借助慈濟在非洲莫三比克和南非設立大愛農場的有機栽種技術與經驗,逐步讓學校達成糧食的自給自足,繼而能庇護更多少女完成高等教育,在未來翻轉人生、翻轉國家,避免落入童婚的貧困人生循環。

七天的峰會裡,所有的主題都環環相扣——除了糧食,也探討氣候變遷對區域穩定、女性和青年權益、心理健康、海洋危機、塑料汙染等深入著墨。領域之廣、問題之複雜,或許無法一朝一夕得到答案,但看見所有人在慈濟登高一呼下從全球各地匯聚知識與經驗,這場論壇所激起的迴響,將持續發酵遠播,帶動更多人為更好的明天,一起行動!

近期雙月刊

X
微信裡點"發現"
掃QRCode便可分享此頁
複製網址
前往微信
按"複製網址"後複製連結後,再按"前往微信"即可前往微信App分享此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