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氣候峰會】:回歸初心的第十個紀念日

英文撰文/林文音;翻譯、編輯/宋小可

在埃及(Egypt)舉辦的第27屆聯合國氣候峰會主要會場入口設計。攝影/曾奐珣

在埃及夏姆錫克(Sham el-Sheikh, Egypt)舉行的第27屆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締約方大會(COP27,簡稱:聯合國氣候峰會)上,慈濟志工將一個有趣的問題貼在展示牆上,吸引了不少與會者的目光。

「你投身環保的初心是什麼?」

儘管每一位與會者都形色匆匆、行程滿檔,但在接下來的三天裡,很多人還是積極地思考這個簡單卻又出乎意料的提問,並把答案也貼在展示牆上。

在這些各不相同的答案中,有些與會者是為了讓所有人都可以擁有安穩的生活,不必受戰亂災變侵襲;有些則為建立更堅韌、團結的社區而努力;一些與會者提出了更具體的方向,例如讓地球不再受塑料垃圾汙染;其他人的願景可能是更浪漫的,要與大自然建立更多連結⋯⋯雖然每一位與會者的個人經歷和獨特觀點都讓他們的答案不盡相同,但不難看出普世的價值觀——同理心、正義、團結、尊重、平等、和平與愛,都在答案板上重複出現。

對於這些價值觀,慈濟當然不陌生。

與會者在留言板上回答慈濟的提問,找回自己為環境倡議的初心。攝影/裘曜陽

LIVE,活著

慈濟在十年前,首次參加在卡達首府多哈(Doha, Qatar)舉辦的COP18, 那是慈濟在獲得聯合國經濟社會理事會「非政府組織的特殊諮詢地位」(NGO in Special Consultative Status with ECOSOC)後的第二年,首度參加聯合國氣候峰會。 在那之後,慈濟一直在為糧食安全、糧食系統、環境和生物多樣性、難民、信仰、婦女和青年賦權等永續發展目標努力,也取得了相當的成果。

在十年後的COP27上,慈濟不再是氣候峰會的新面孔,而是活躍的組織者之一。這次慈濟志工舉辦了四次新聞發布會、九次主題會議,以及為期三天的展覽,展示佛教的核心價值——將慈悲心付諸行動。除此之外,慈濟還與其他24個非政府組織、社區團體和植物性食品企業,一同主持了有史以來第一場「食物與氣候展館」(Food4Climate Pavilion),從而在氣候峰會的歷史上,首度將糧食系統轉型和永續生活方式鮮活地展現出來。

慈濟美國總會執行長曾慈慧分享“LIVE”的行動理念。攝影/曾奐珣
在忙碌的氣候峰會中,慈濟試著喚醒每位與會者的初心。圖片來源/UNFCCC

慈濟美國總會執行長曾慈慧,在一場名為「宗教對氣候政策的貢獻」的新聞發布會中,總結了慈濟的行動理念——愛(Love)、連結(Interconnectedness)、透明(Visibility)和同理心(Empathy),這四個單字取第一個字母縮寫,就組成了“LIVE”,正是英文動詞裡的「活著」!

曾慈慧用幾個例子,闡述慈濟如何將“LIVE”付諸行動。比如慈濟志工長年為非洲、南美和東南亞等地區的貧困人口提供幫助,其中物資發放屬於直接補助,可以解決燃眉之急,但更重要的協助則是志工們在當地建立「大愛農場」,鼓勵當地居民用更環保、永續的方式耕種。這樣的長期項目,既能停止人們在生活壓力下對環境造成例如過度砍伐的傷害,也為他們提供一塊共有的土地,讓他們可以真正自給自足地「活著」——正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當然,這只是慈濟貫徹“LIVE”理念、同時為人和環境創造平衡共生的眾多成功案例之一。 

世界領導人必須意識到,「宗教」在創造永續生活中可以起到的關鍵作用。宗教團體的人道主義行動已經提供了很多成功案例,為今後的策略擬定提供指南。

萬物平等

慈濟除了作為非政府組織出席大會,也作為宗教組織發言。「眾所周知,佛教非常重視慈悲。佛教所說的慈悲心遠遠不只是對他人的慈悲,更是要求人類對於樹木、河流、山脈和地球在內的世界萬物都心懷愛與敬畏。」德元法師代表慈濟參加”Realizing Ambition through Ethical, Intergenerational and Multisectoral Responses to Climate Crises”為主題的會議,就應對氣候變遷,提出道德的、跨世代的、跨領域的可行方案。

「佛教認為萬物平等,因此人類必須尊重其他同樣居住在地球上並依賴地球資源生存的生物。事實上,人類並不一定要靠剝奪動物的生命以換取營養,更無權為了美食而肆意殺戮。大地母親已經為人類提供了豐富的例如穀物、堅果、豆類和蔬菜等素食,足以讓每個人飽足,更何況素食更高效、更環保、更人道,也更永續!」透過德元法師的解說,與會者更了解佛教與推動糧食系統改革密不可分的關聯。 

慈濟在本次峰會中最主要的成果之一,就是簽署了「科羅尼維亞農業聯合工作報告」( Koronivia Joint Work on Agriculture),這個報告納入一項新任務,就是致力於當前糧食系統的全面轉型,並以打造一個「人與自然能共同繁榮的永續、 公平及可靠的糧食系統」為終極目標。

「科羅尼維亞農業聯合工作報告」提供了全球農業轉型的最高指導原則。圖片來源/世界衛生組織

在普羅維植國際植物飲食協會(ProVeg International)和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共同發起的小組討論中,慈濟駐聯合國代表裘曜陽也強調了改革人類與當前糧食系統關係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技術層面的解決方案是可以帶給人們很多靈感,但我們更要從社會角度出發去檢視,這些解決方案,僅僅是在延續糧食系統內剝削式的循環?還是真正地在修復生態系統,讓生態得以重生?我們必須改變我們與他人、地球以及糧食之間的關係。」

破繭成蝶

英國聖公會諮詢委員會主教胡里奧·湯普森(Bishop Julio Ernesto M. Thompson, Anglican Consultative Council)在演講中提到一個富有詩意的基督教理念——破繭成蝶(metanoia),是指毛蟲突破自己的繭、羽化成蝶的過程。對與胡里奧主教來說,這是對於「轉變」最好的比喻。

 「一旦破繭成蝶,蝴蝶不會再變回繭的狀態,這就是轉變的奧義。」胡里奧主教說。

據估計,如今全球有 49% 的人口還不到三十歲。這意味著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正在經歷自己破繭成蝶的過程,一旦他們完成成長和轉變,他們改變世界的能量將是不可估量的,而這個世界的未來,也恰恰屬於他們。

這次代表慈濟參加COP27的,包括一群有為的年輕志工。他們用青春飛揚的聲音在會上發言,秉持著慈濟的理念,成為慈濟的新中堅力量。

慈濟青年(簡稱:慈青)的代表之一曾奐珣在發言中提到,一群馬來西亞(Malaysia)大學生組織了環保市場「樸食」(Midori Market),藉此推廣健康和永續的生活方式。其實這場活動與其它慈濟活動的初衷一致,都是在“LIVE”的框架下為世界尋求積極的改變,但將這樣新穎的想法付諸行動的,卻是來自年輕人獨有的活力和想像力。

全球慈青已經在行動!他們在應對危機,擴大社區影響力。

縱觀慈濟在世界各地的足跡,其中一個效果顯著的策略,就是賦予當地社區自救的力量,尤其是投資培育年輕人。賦權,可以帶來領導力,當地年輕人就可以透過這個過程,獲得學習、參與和主導的機會。像是莫三比克(Mozambique)的一位慈青,在2020年新冠疫情最嚴重的時刻選擇開辦「大愛農場」;還有一位菲律賓奧爾莫克市(Ormoc, Philippines)的慈青,原本是2013年超級颱風海燕(Typhoon Haiyan)的災民,在獲得慈濟的幫助時深受感動,加入慈青行列,成為在地推動改變的生力軍。

代表慈濟新中堅力量的裘曜陽(左二)、曾奐珣(右一),在論壇中發言。攝影/林文音

愛、連結、同理心、以及在展示牆上出現的其他種種價值觀,都可以為所有人帶來啟迪。在COP27這樣的國際型會議上,志工們不單可以分享慈濟在推動環保和永續生活一年來取得的成果,更重要的是可以與同路人一起討論和學習最新的技術和知識,並給彼此彌足珍貴的鼓勵——慈濟選擇致力幫助的人們,大都在戰亂、災變和貧困中夾縫求生;慈濟選擇推廣茹素、環保等理念,也與主流的消費主義大相逕庭。這樣的選擇注定了慈濟工作的道途艱難,但僅僅是知道在世界的各個角落都有與慈濟一同行動的人,就足以讓志工們再堅持一下,再為世界做出一些急需的貢獻。

近期雙月刊

X
微信裡點"發現"
掃QRCode便可分享此頁
複製網址
前往微信
按"複製網址"後複製連結後,再按"前往微信"即可前往微信App分享此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