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節

范聖宗,上人摸頭的五歲孩童

採訪/劉衍平、王偉齡
撰文/宋小可

Jack Fan giving dental treatment

人醫會牙醫師范聖宗(中)在慈濟義診活動中為病患治療牙齒。圖片來源/范聖宗

第一次拜訪位於台灣花蓮的靜思精舍時,范聖宗不過是個五歲的孩童。當時外婆牽著懵懂的他走到證嚴法師面前,法師摸摸范聖宗的頭,而周圍的慈濟志工笑說:「這孩子以後一定也是慈濟志工!」

Jack Fan
來自慈濟家庭的人醫會中青代牙醫師范聖宗不只是行醫,也跨足多個慈濟志業領域。攝影/陳蕙瑜
Jack Fan in college (front row, first from right)
大學時期的范聖宗(前排右一)在命運的指引下重新接觸慈濟,加入慈濟大專青年聯誼會。圖片來源/范聖宗

◎久別重逢

「那一年學校因為山火停課,我們沒事做。」范聖宗回憶:「剛好朋友約我一起參加慈濟發放。」

那是2003年十月,來自沙漠乾燥的聖塔安納焚風(Santa Ana winds)催燃雪松山火(Cedar Fire),再將它推向聖地牙哥(San Diego, CA)。這場山火籠罩著整個城市,燒毀近3,000棟房屋。在朋友的邀請下,時為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Univeris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大二學生的范聖宗與慈濟志工一同發放,慰藉因山火流離失所的災民。在災難的背景下與慈濟久別重逢,范聖宗開始用成年人的眼光打量四周,為世事的無常感嘆,也被身邊並肩工作的慈濟志工深深打動。

「陡坡上的房子燒成黑炭,連孩子房間的玩具也付之一炬。」范聖宗說:「在新聞上看到燒掉多少棟房屋,那只是一個數字。只有親眼目睹才會意識到,每一個數字的背後都代表著一個『家』,因此慈濟急難救助的意義遠不只是發放物資。」

當時我看到慈濟志工親手將救助物資送到災民手裡,再送上90度的鞠躬以示敬意,用心膚慰災民失去家園的痛楚。

◎青澀的探索

志工的奉獻精神以及發放的和諧推進都給范聖宗留下深刻印象,讓他自然而然地加入慈濟大專青年聯誼會(簡稱:慈青),在大學剩餘的時間參加慈濟活動。2006年從生物系畢業之際,范聖宗還不確定未來的職業發展,恰好2007年初慈濟美國醫療志業基金會(簡稱:醫療基金會)需要志工,范聖宗索性先到阿罕布拉(Alhambra, CA)慈濟義診中心做行政助理,後來又作為醫療助理跟隨醫療基金會團隊飛向南美洲。

「我二月加入醫療基金會,同月我們去到紐奧良(New Orleans, LA)做卡崔娜颶風(Hurricane Katrina, 2005)災後追蹤義診,七月就去玻利維亞(Bolivia)為洪水災民義診。」范聖宗說。

透過參加醫療基金會的一次次義診,范聖宗積累了醫療助理的經驗,但直到一場為卡崔娜風災災民服務的追蹤義診,才讓他定下終身的志願。那時作為牙醫助理,范聖宗協助賴銘宗醫師,診療一位在逃離颶風時被書架砸中臉部的女士。雖然死裡逃生,那位女士沒有錢去補救被砸掉的兩顆門牙,因此非常自卑、不敢咧嘴笑。

「那天義診,賴醫師花了一個多小時為那位女士補齊門牙。治療後,那位女士照著鏡子像是脫胎換骨一樣,終於又變得自信。」范聖宗說:「我意識到,義診不單單是醫病這麼簡單。」

Jack Fan handing distribution items to local people
大學一畢業,范聖宗成為醫療基金會志工前往南美洲賑災義診。攝影/岑慧意
Dentists giving treatment
慈濟義診的經歷,讓在一旁協助醫師、記錄的范聖宗,慢慢找出自己的人生職志。圖為范聖宗所拍攝的玻利維亞慈濟義診。攝影/范聖宗

◎疾病只是表象

在牙醫學校就讀期間,儘管學業繁忙,范聖宗仍然與慈濟保持聯繫,並在搬到德州首府奧斯汀(Austin, TX)開始他的牙醫事業後,迅速聯繫當地的慈濟聯絡處做志工。作為慈青學長(編註:已大學畢業的慈青),他經常組織全美慈青活動;同時也作為人醫會一員,走進那些需要幫助的人群裡提供義診服務,並透過衛教,引導病患維持正確的生活飲食習慣。在參加過多次義診後,范聖宗逐漸意識到疾病往往只是表象。

醫病的本質是「服務」,提供病患需要的服務。念牙醫時學校也漸漸在提倡「醫病」是連結在一個「人」的身上。慈濟也教導,醫人要醫心,因為可能會改變這個人的一生。

在義診過程中,范聖宗接觸到許多經濟情況較為困難的民眾,這些人通常有糖尿病、心臟疾病等慢性病纏身,而這些其實都與口腔健康息息相關——生活所迫,他們只能食用廉價的高糖、高油、高鈉食品,這會損壞他們的牙周健康,如此一來又導致他們無法吃原形食物,只能吃軟爛或是油炸之類經過高度加工的食物。

「我看到很多病患缺牙、蛀牙厲害或牙齦腫得發炎,嚴重影響生活品質,要靠吃止痛藥、安眠藥,問題越滾越大。」范聖宗說:「因貧而病,因病而貧,這是一個惡性循環。」

在范聖宗看來,身體的每個部位都息息相關,不能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必須綜觀找出真正的「病灶」才有辦法根治病痛,但美國醫療服務屬於單向單科,較不容易各科會診找出病因。例如病患也許因為心臟病就診,醫師開心臟病藥物治療,不會注意到病患可能是因為牙齒出問題才患上慢性病、想到要幫病患轉診根治牙病。

另外醫療保險很少包括牙醫,這就意味著病患決定治療的方向往往取決於「價格」而非「需要」。用根管治療舉例,如果病患有牙醫保險,自付900美元就可以保全牙齒,如果沒有保險,這個金額要兩千塊!那病患可能會選擇花費90到100美元直接拔掉這顆牙——缺一兩顆牙還好,但缺太多牙會造成咀嚼、咬合問題,影響病患營養攝取和自信心。

在慈濟義診,醫者們以人為本、為病患提供「全人醫療」,牙科義診的病患也不用擔心費用,牙醫師可以對症下藥,為病患選擇最合適的治療方式。病患在慈濟義診後,可以重新用健康的牙齒攝取營養食物,讓身體不會頻繁發炎,緩解慢性病症,也不必再吃大量的藥。

Jack Fan giving speech
活潑外向的范聖宗(右)經常組織、參加全美慈青活動。圖片來源/范聖宗
Jack Fan listens to the survivor of tornado in San Antonio, Texas
2019年,范聖宗投入德州聖安東尼奧(St. Antonio, TX)龍捲風災區賑災,承擔起文史志工的角色,聆聽記錄災民心聲。圖片來源/范聖宗

不過范聖宗也看到慈濟醫療志業的侷限性,例如要加強對美國醫療法規的敏感度、增加義診範圍和頻率、引進專業人才等,逐漸向制度化、專業化的架構發展,並且需要長期性追蹤治療病患,才能真正改善社區貧困病患的健康。但所謂的侷限也恰恰代表著慈濟美國醫療志業還有非常大的發展空間。

范聖宗也希望在未來,奧斯汀可以「複製」慈濟美國總會的作法,在社區設立門診中心,搭建平台推展慈濟醫療理念的同時也給慈青提供實際參與、認識醫療專業,像范聖宗當年一樣從助理做起,了解醫療之餘也能儘早體會「服務」的本質意義。

「這樣的平台,可以幫助慈青去實際體會、思考有沒有可以支撐著你持續往『醫』發展的理由,這樣可以減少他們的冤枉路。醫療沒有那麼簡單,如果沒有那份熱忱會很辛苦。」范聖宗坦言並不是所有人都適合這個職業,幸好「行善」從來就不是只有「行醫」這個單一選項,而在證嚴法師創造的慈濟世界裡,還有好多好多的可能性。

人間菩薩在任何地方、以任何身分發心,都可以幫助人。

慈濟美國中青代的范聖宗,二十多歲就已跟著慈濟人醫前輩們的腳步去需要的地方義診,更在這十多年來扛起薪傳的重要任務,要為慈濟美國注入更多慈濟新血,橫跨不同志業領域。

X
微信裡點"發現"
掃QRCode便可分享此頁
複製網址
前往微信
按"複製網址"後複製連結後,再按"前往微信"即可前往微信App分享此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