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風在波平如鏡的湖面漾起一波一波漣漪,鑲崁在綠野中的湖泊,有如一塊珍稀的藍色寶石,位於波蘭和德國邊境接壤的西波美拉尼亞省莫倫市(Western Pomerania, Moryń)的「薩菲爾度假中心」(Szafir center),在一片青蔥之間,風景如畫。
眼下,這個每年都會舉辦兒童夏令營的度假中心有別於平常,在早春三月中,已有許多的孩子在營地中上課和遊戲。這些孩子是來自烏克蘭的一處孤兒院,業主馬雷克·科爾博伊茨(Marek Kolbowicz)和夥伴托梅克·扎萊夫斯基(Tomek Zalewski),在俄烏戰爭爆發後,出於善意接待了整所孤兒院的師生。
時序才走入夏季,2022年才過了一半,卻已發生了好多、好多的事。
年初2月24日在全球震驚中爆發了烏俄戰爭。我們看到慈濟啟動了援助烏克蘭難民的募款行動,在歐陸的慈濟志工以地緣之便先前往烏克蘭周邊國家勘查,並啟動小規模的援助發放。
具有豐富國際援助經驗的慈濟志工,從四月開始自台灣、美國、土耳其遠赴歐洲,在波蘭(Poland)、摩爾多瓦(Moldova)、羅馬尼亞(Romania)等國,規劃開展大規模的援助發放活動,並奔走拜會許多國際和當地非政府組織,努力串聯眾人的力量來幫助超過六百萬的烏克蘭難民。
烏俄戰爭爆發後短短幾天,胡光中夫婦便曾馬上開車到保加利亞(Bulgaria),想到更靠近烏克蘭邊境處了解情況。但在沒有底定援助計畫下,他們先返回土耳其待命,經多國慈濟人聯繫規劃,議定援助烏克蘭人第一梯次前勘團志工於4月21日匯聚波蘭,他們夫妻倆從土耳其出發,經過保加利亞、羅馬尼亞(Romania)、匈牙利(Hungary)、斯洛伐克(Slovakia),花了整整三天的車程,終於抵達華沙;而來自台灣、美國的志工也同時跨越多個時區,前進波蘭。
6月15日,一輛外觀簇新的廂型車平穩地開向位於波蘭北部奧爾什丁縣的「蘭斯克度假中心」(Łańsk Holiday Center, Olsztyn County)。這個風景優美的度假中心在俄烏戰爭爆發後,由波蘭政府委託慈善組織「兒童希望基金會」(Future for Children Foundation)協助改成臨時庇護所,現在收容了63個烏克蘭家庭的90位民眾,其中包括46位孩童。
2022年5月7日,波蘭西部的波茲南市(Poznań, Poland),慈濟為烏克蘭難民舉行的一場購物卡發放正在進行。這個發放地點是一個籃球場改裝的庇護所,部分屋頂跟牆壁是塑膠板,20多度的氣溫即便已把所有門窗打開,現場仍非常悶熱。狹小的空間塞入儘量多的床鋪,孩子們只能坐在地上玩耍,因躲避烏俄戰火來此的100多位烏克蘭民眾,只能分享兩間廁所,如廁或洗澡都必須排隊協調;不少志工看到現場,都時不時忍不住走到建築物外,偷偷地擦拭眼淚。
慈濟美國總會副執行長暨前任執行長黃漢魁博士在6月18日圓滿此生,享年55歲。身為遺傳科學博士的黃漢魁,在太太王惠平的介紹接引中接觸慈濟,從學術界毅然轉換跑道成為慈濟全職志工。
「有了這一台行動廚房(Mobile Kitchen),未來在急難救助時,志工便能很方便地開入災區,烹煮素食熱食,供應災民和救災人員享用。」負責美國慈濟急難救助項目的慈濟美國總會慈善發展室副主任邢敏,在2022年5月25日接收洛杉磯食物銀行(Los Angeles Regional Food Bank)捐贈給美國慈濟的全新行動廚房時,說明這台造價八萬至十萬美元的新設備未來的服務任務。
5月14日這個風和日麗的星期六,在紐約市上東區(Upper East Side, New York City)可以看到許多拿著藍色口袋的小團隊。這些兩三個人一組的團隊中,往往有一個人穿著整潔的慈濟「藍天白雲」志工制服,有的穿著天主教神父的黑色制服,而其他人則穿著各色的普通服飾。他們四處走動,直到遇到在紐約城裡隨處可見的遊民⋯⋯
2022年5月19日,慈濟北加州分會執行長謝明晉協同慈濟溪口(Chico)志工團隊、當地合作組織、社區成員,齊聚在2018年底遭坎普山火(Camp Fire)吞滅全毀的重災區天堂鎮(Paradise)鄰近山嶺上,舉行為山火災民重建微型住屋(Tiny Home)的動土典禮。該計畫將在四個月內,完成首戶微型住屋的興建,之後陸續在鄰近地區於一年內,完成共五戶的微型住屋建造。這項計畫將讓坎普山火中長期關懷工作,能更深更廣地向前推進。
《美國慈濟世界》雙月刊報導全美慈濟志工如何實踐慈濟創辦人證嚴法師的精神理念,透過各類慈善、醫療、教育的活動,以及慈濟人與民眾互動的感人故事,在貼近人心與生活的題材中,展現出慈濟對社會、心靈、生命關懷。每一篇故事都是啟動社會慈悲動能的「心靈工程」,帶給讀者正面的人生價值觀,繼而激盪出善的行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