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聖宗,上人摸頭的五歲孩童
第一次拜訪位於台灣花蓮的靜思精舍時,范聖宗不過是個五歲的孩童。當時外婆牽著懵懂的他走到證嚴法師面前,法師摸摸范聖宗的頭,而周圍的慈濟志工笑說:「這孩子以後一定也是慈濟志工!」⋯⋯
第一次拜訪位於台灣花蓮的靜思精舍時,范聖宗不過是個五歲的孩童。當時外婆牽著懵懂的他走到證嚴法師面前,法師摸摸范聖宗的頭,而周圍的慈濟志工笑說:「這孩子以後一定也是慈濟志工!」⋯⋯
楊廉出生於台灣,1989年隨家人移民到美國定居紐約(New York)。他大學三年級結束,就申請到了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的牙醫學院。「記得在牙醫學院的時候,我曾經許下一個願望,就是畢業後能夠用我的專業為社會服務,做義診和社區活動。」與慈濟結緣,參與人醫會義診,楊廉感受到很多的喜悅和感動,當看到那些因為牙齒問題而苦惱或者痛苦的人,在治療後露出了笑容和感激的眼神,就會覺得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
阮帆是一位牙醫師,也是拉斯維加斯(Las Vegas, NV)人醫會的成員。 自2016年起,他一直深度參與慈濟為街友以及其他弱勢群體提供的牙科義診⋯⋯
美國慈濟人醫會的張秉東醫師,從小他的想法就和一般孩子不太一樣。 他出生在中國河北省的秦皇島,12歲到香港讀中學,先在暨南大學學醫,後因學生運動影響,22歲來到美國繼續深造,他不論在何處,都沒有忘記自己學醫助人的志向⋯⋯
1994年劉瓊惠剛從藥學系畢業,在中加州佛瑞斯諾(Fresno, CA)實習遇到了慈濟志工張願玲,當時她覺得跟佛教有莫名的緣分,對於能參加慈濟感到很歡喜;同年夏天搬到舊金山灣區(Bay Area, San Francisco),開始了慈濟志工生涯⋯⋯
2011年慈濟志工林大棟剛拿到中醫執照,那場風雨交加中的義診就成為他人生中的第一場義診:「那場義診讓我感受到能稍微幫助到別人的那種喜悅之心⋯⋯」這位醫者的眼底至今依舊仍留存著當時的悸動,閃爍著⋯⋯
中午約訪時間到,但現任慈濟美國醫療志業基金會(簡稱:醫療基金會)執行長鄧博仁卻遲遲沒現身,醫療基金會行政秘書很客氣不斷解釋:「真不好意思,剛剛我們已經去診間找鄧醫師了,他病患很多,才看完早上的最後一位病患⋯⋯
2010年大地震後的海地(Haiti),天空被建築崩塌後的煙塵染成了灰色,太陽雖然躲在灰霾後,但卻沒有吝嗇地灑下炙熱。一天之中最熱的中午,也是慈濟義診站最忙碌的時候。在通風不良的診間,黃都博、蔡潤瓊醫師雖滿頭大汗,仍一絲不苟地為災民診療。
「我一直努力執行用護士身分去救人的使命,直到進了慈濟,我發現自己能做的,遠比只當一位護理師多。」72歲的蘇素香,回憶起這些年的慈濟人生,十分欣慰。
45歲前是研究電腦系統的工程師,45歲之後變成研究人類身體系統的中醫師,用「四十不惑」來形容廖明煌再貼切不過。他笑稱自己從小就「不務正業」,書讀得好,繪畫、書法、音樂樣樣通,一輩子持續不斷學習。就讀台灣大學電機系時順道也做樂團指揮,進入社會後,白天是高科技產業經理人,晚上則穿著醫師白袍替病人把脈扎針——他總是有著源源不絕精力、一天可以當兩天使用。
《美國慈濟世界》雙月刊報導全美慈濟志工如何實踐慈濟創辦人證嚴法師的精神理念,透過各類慈善、醫療、教育的活動,以及慈濟人與民眾互動的感人故事,在貼近人心與生活的題材中,展現出慈濟對社會、心靈、生命關懷。每一篇故事都是啟動社會慈悲動能的「心靈工程」,帶給讀者正面的人生價值觀,繼而激盪出善的行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