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節

林大棟,縮小到患者的心坎裡

撰文/曾雯萱
編輯/陳辰 

Eric Lin at Remote Area Medical,RAM

人醫會中醫師林大棟自2011年拿到中醫執照,便積極投入慈濟義診中。圖為2012年林大棟參與奧克蘭(Oakland, CA)「偏遠地區醫療團」(Remote Area Medical, RAM)義診活動。攝影/黃淑芬

大雨磅礴下了一整夜,2011年北加沙加緬度(Sacramento, CA)的慈濟大型義診會場外,許多人不遠千里、冒雨徹夜排隊、褲管被雨濺得濕透、每一步都走成了一灘小水窪的鞋印,只為參加慈濟大醫王雲集的義診⋯⋯慈濟人醫會臨時決定提早兩小時、清晨五點就開診,為的是讓病患少受點天寒雨凍的苦。

◎ 以病為師

2011年慈濟志工林大棟剛拿到中醫執照,那場風雨交加中的義診就成為他人生中的第一場義診:「那場義診讓我感受到能稍微幫助到別人的那種喜悅之心⋯⋯」這位醫者的眼底至今依舊仍留存著當時的悸動,閃爍著。

首次參加義診的林大棟,當天看了24名病人,正沾沾自喜覺得成績不錯,後來才知道,隔壁的老醫師更努力地看了70位病人!雖然美國外表強大富裕,底層的人們卻負擔不了奇高的醫療保險,義診成了這群人暫時的救命稻草。

義診上,一位膝蓋不舒服的非洲裔病患,帶著懷疑的口吻不客氣地質問林大棟:「現在針灸一次暫時緩解了疼痛,但是之後呢?」林大棟修養極佳、笑咪咪的,為解除患者的病痛和焦慮,決定傳授病患幾個穴位平常自己就能按、舒緩不適:「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這樣可以讓病患在義診與義診之間能夠照顧自己,不用錢、不用找人,教他用自己身上的『開關』去解決身上的痛。」林大棟說,他在義診中深刻體會到,治療病人疑難雜症的過程對醫師來說也是經驗的累積:「中醫裡我們有所謂的『以病為師』,我們必須謙卑地學習,才能找到癥結為病人祛病解痛。」

醫生這個職業容易自我膨脹,沒有辦法用一個比較謙卑的角度來看待醫病之間的關係,可是在慈濟沒有這個問題,因為我們一直知道要縮小自己,把自己的心縮小到患者的心坎裡。

Eric Lin checks symptoms and treat patients
林大棟醫師在北加州苗必達(Milpitas, CA)的慈濟社區義診上,為患者檢查症狀並治療。 攝影/呂宛潔

◎積體電路工程師

說到與慈濟結緣,現在不過才五十多歲的林大棟卻已經是慈濟北加州地區的「老」志工:「我是受到加州第一位慈濟人、北加州慈濟創始人『矽谷阿嬤』林王秀琴的感召。」北加州慈濟1993年草創、他1995年便加入,1997年受證成為慈濟委員:「北加州這個種子開始發芽的時候,我就跟著在這邊一起長大。」

林大棟回憶,2001年一次加州中谷地區(Central Valley, CA)的慈濟義診上,當時還不是中醫師的他,見到一位西語裔長者先帶著孫子衝進義診,喊著孫子需要拔牙。他們沒有車,好不容易換了兩班公車輾轉才來到有些偏遠的義診會場,但卻遺憾錯過了義診時間。看著老爺爺在門口急得流下眼淚,林大棟連忙協調還在收拾器材的人醫會醫師,終於讓小孫子順利拔了牙。在老爺爺溫暖的感謝擁抱中,林大棟發下一個願。

醫療對很多人來說是非常缺稀的資源,我當時就想說如果有一天也有機會能成為一個幫助別人的醫者,那會是多大的一畝福田。走進人醫會,是我一生中非常光榮而且值得自豪的事。

林大棟從矽谷工程師轉為全職中醫前,曾有八年的時間白天做積體電路(Intergrated circuit, IC)設計,晚上針灸。然而在行醫與各式病人接觸的過程中,他領悟到:「如果要行菩薩法,『醫療』是讓我能更進一步踏上菩薩道、讓自己在眾生的苦痛裡做修行的法門。」

Eric Lin giving speech
幽默風趣的林大棟,在慈濟北加州分會舉辦的每場醫療講座總是「現象級秒殺」,受到社區歡迎。攝影/葉立得

◎身兼外送員

新冠肺炎(COVID-19)時期大家都不敢出門的時候,林大棟與時俱進,借助科技的力量在特殊時期開啟了診所視訊問診。他笑說,那一陣子他同時身兼醫師與外送員,視訊問診完、配藥之後,還附贈藥物送到府的服務,用這樣的方式守護病患,與大家一起耐心等待社會恢復正常運作。

經歷了疫情,讓林大棟重新確認了中醫在現代醫療的定位:「在我們長遠的歷史裡經歷過很多次瘟疫,傳統的醫學中有許多值得借鏡的經驗,用天然的藥草幫助大家趨吉避凶。」

Eric Lin provides acupuncture to the patient
2023年11月27日,林大棟在聖荷西(San Jose, CA)的義診為病患針灸。攝影/劉翰卿

林大棟於2019年曾回台灣拜訪證嚴法師。會面時,證嚴法師特別分享自己吃中藥的經驗、並期許醫界能結合中醫與西醫,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務。

在證嚴法師的祝福下,除了朝著中西醫整合邁進,林大棟還滿心期待中醫的發展中多了A.I.兩個字:「古老的醫學與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的結合,我覺得這個是未來一個很重要的趨勢。」有工程師背景的林大棟,對於科技的進展尤為敏銳,因此將科技與中醫結合,則成為了他未來投入的方向。

林大棟打趣地說,在高科技產業密度極高的北加州灣區,最熱門的話題,不外乎是「健康」與「理財」,因為許多工程師們高薪致富,卻也因過勞和心靈空虛,面臨身心健康的問題。這位學佛的中醫師就常拿自身經驗來和朋友、社區民眾、病患交流:「我覺得最好的長期投資,就是去『種一畝福田』,不但自己用得上,子孫也享受得到這畝福田的好處。」這位治病的良醫,也同時是招募志工的高手。

針藥除病、福慧醫心,幽默風趣又極富耐心的林大棟,不只一次在還沒開藥下針前,就讓病患身心好了泰半。一次次病患的感恩與擁抱中,林大棟行醫除病、在人世中修行、在自己的一畝福田上耕耘,堅定地行在這條屬於醫者的菩薩道。

近期雙月刊

X
微信裡點"發現"
掃QRCode便可分享此頁
複製網址
前往微信
按"複製網址"後複製連結後,再按"前往微信"即可前往微信App分享此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