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北加州地區

撰文/張曉寧、謝錦芬、劉翰卿、呂宛潔
編輯/宋小可

2018年12月,坎普山火後,志工來到歐羅維爾 (Oroville) 幫災民義診,牙醫師與志工們在大愛車上合影。攝影 / 段岱佳

提及北加州,大部分人的第一印象想必是菁英雲集的矽谷(Silicon Valley, CA)抑或是繁華的舊金山大都會(San Francisco, CA)。然而在這片土地上,同樣生活著很多人生境遇與矽谷科技達人大相逕庭的貧困民眾。加州公共政策智庫(The Public Policy Institute of California)最新研究數據發現,加州在2023年第一季度的貧困及近貧困率高達31.1%。

這些貧困家庭所經歷的苦難,在矽谷蓬勃發展的掩蓋下,幾乎被忽視,但他們正是一代又一代的慈濟志工致力服務的人群——無論住在城市或是鄉野,無論信奉哪個宗教或是來自哪個種族,居住在北加州很多低收入的民眾,都曾見過這群身著「藍天白雲」的慈濟志工。

在長期參與義診活動後,慈濟志工深切體會到,雖然這些有聯邦醫保、持白卡(Medicaid)的低收弱勢家庭,在急症時可到公家醫院就醫,但對於口腔健康的預防和治療卻相對缺乏。口腔健康對於民眾的生活至關重要,因為牙痛不僅讓人痛苦,也可能對生命造成危險——這也正是北加州籌備大愛醫療巡迴車(簡稱:醫療車)的初衷。

2018年十一月初北加州坎普山火(Camp Fire)爆發,延燒一個月,十二月醫療團隊立即赴災區舉辦義診。圖為王杏芬醫師(左)在大愛醫療巡迴車上看診。攝影/段岱佳

◎歷時兩年催生

其實早在2003年,北加州的志工已經為提供更全面的服務購置了攜帶式牙科診療設備(portable dental unit),但由於準備工作繁瑣、組裝耗時,需要花多一倍的前置作業時間來連接電路管線及吸血水的抽吸系統,且設備容易出現問題,效果還是不甚理想。

「攜帶式的牙科義診器材,像是設備跟椅子的調整角度有限,燈光也不夠亮,看診效果不佳。而且在還沒有醫療車以前,許多器材沒有適當的地方收納管理,不但每次出診要費時準備,許多器具丟失,牙材也因此過期浪費⋯⋯」2007年投入義診行列的人醫會牙醫師汪清炘,聽許多早期志工分享那時出去義診的情況。

出於這些考量,北加州分會在2004年提出購買醫療車的建議。為籌措資金,分會於2004年底舉辦了一場大型的募款愛心餐會(愛心宴),獲得社區民眾熱烈支持,在活動當天募得40萬美元善款;隨後,醫療組(編註:慈濟內部的醫療志工組隊)成立醫療車購買專案團隊,由黃沛洵牙醫師擔任專案總監,七位牙醫、八位牙醫助理和四位醫療志工為小組成員,開始繁瑣的購買程序。經過無數次的討論和耗時兩年多的努力「催生」,才完成內、外部設備的選擇,終於,醫療車於2007年底交車!

與攜帶式器材相比,醫療車是一個全配備的移動式診所——車體內部設有三張病人座椅、三張牙醫座椅、三套診療台、儲存器材的廚櫃、冷暖空調、發電機、手提電子數位X光機,以及各種必需的替換零件。此外一切器材都井然有序地儲存在固定的抽屜和櫥櫃中,意味著志工可以節省許多前置作業時間,能更迅速地開始看診。

費時兩年才設計完成的全新醫療車內部,像一個小型牙醫診所,設備一應俱全。攝影/梁乃斌

「不管車開到那裡,都擁有全套完善設備的行動式牙醫診所。車體本身就像是一個活廣告,能宣傳慈濟的醫療志業,比較起零零散散的攜帶式牙科義診器材,這台車能讓醫護、病患更安心,整體的觀感也更專業。」汪醫師說。

在大愛醫療巡迴車上,我能為病患做更多事。

2008年2月24日,慈濟北加州地區的首台醫療車於分會會所舉行隆重的啟用典禮。當時,時任苗必達市市長的艾和諧(Jose Esteves, Former Mayor of Milpitas, CA)主持了剪綵儀式,並邀請社區領袖、媒體、捐款人、志工和社區居民參加。這輛醫療車既取之於大眾,也將用於造福大眾!

2008年2月24日,志工與來賓們在啟用典禮上,與醫療車合影。攝影/葉立得

◎大愛所經之地

位於聖荷西的鵝鑾石學區(Alum Rock School District),大多數學童來自低收入的西語裔和越南裔家庭。父母忙於生計,很難關注孩子的生活和學習,更不要提口腔健康。這裡的孩子很多從未看過牙醫,不知牙線為何物,有的甚至連一支屬於自己的牙刷都沒有⋯⋯這些因素都讓人為他們的口腔健康擔憂。

經過數月的協調和溝通,慈濟志工在2008年6月4日首次駕駛醫療車,進入學生領取「免費午餐」(編註:家庭收入在貧困線下的學生,無需支付學校午餐的費用)比例高達百分之百的史龍勒克小學(Slonaker Academy School),為學童看診,同時提供至關重要的口腔衛生教育,希望孩子們學會如何正確使用牙線和刷牙,預防(蛀牙)勝於治療。

醫療車多次前往史龍勒克小學,為貧童舉辦義診。圖為2010年的義診活動。攝影/孫文憲
人醫會牙醫師為史龍勒克小學的學童看診,希望來自低收入家庭的孩子也能保持口腔衛生。圖片來源/慈濟北加州分會
人醫會牙醫師為史龍勒克小學的學童看診,希望來自低收入家庭的孩子也能保持口腔衛生。圖片來源/慈濟北加州分會

學校之外,醫療車也經常探訪位於低收入社區的基督教會,為那些前來做禮拜的教徒提供義診,跨越宗教的界線,幫助需要口腔治療的病患。經過半年的籌備、通過衛生機關的檢查,2013年五月北加州分會醫療志業邁向一個全新的里程碑——「慈濟牙科定點義診」,志工們運用醫療車沒有出勤在外、停放在慈濟苗必達服務中心時,展開牙科義診定點服務。有固定診所「加持」,牙科義診不再是一次性看診,而是讓低收、無醫保的病患可以像去醫院一樣,視需求回診,接受持續治療——這樣「動」、「靜」皆宜的彈性,讓醫療車的功能發揮到最大化,而汪醫師就義務承擔起北加州定點醫療的牙科主任一職。

大愛醫療巡迴車像是有一個 「店」的感覺!有個定點,還可以培育更多有興趣的醫療人員或志工。車子只是硬體,重要的還是人。

2013年5月19日,牙科義診定點服務開幕典禮。攝影/梅大文
牙科義診定點服務開幕典禮後志工與貴賓合影。攝影/葉立得

◎不只是看病

「我有三個小孩,自己的診所也很忙碌,但是慈濟義診是我另一份事業,也是我終生的志業。」汪清炘醫師2007年首次參與慈濟義診,在得知醫療車需要一位擁有牙醫執照的專業醫師來協助運作,便義不容辭以志工醫師的角色投入。但因為週末要陪伴照顧孩子,無法跟著醫療車到處奔波,汪醫師便選擇固定於每週一關上自家診所大門休診,好參加醫療車的定點服務。

2021年,汪醫師為定點義診做事前的準備工作。攝影/呂宛潔

在兩週一次的牙科定點義診中,汪醫師注意到許多沒有牙科保險的華裔耆老,在剛開始來看診時,因長期缺乏關懷、不常與人互動、也不是很會照顧自己,有時身上還有一些異味。這些耆老們因義診而接觸並認識了慈濟,後續也報名參加北加州分會為長者開設的「樂智學堂」,每週三次上課學習養生資訊、做保健操、學習繪畫還有音樂課及團康互動,藉由動手動腦來延緩衰老。慈濟志工的溫馨關懷,加上同齡人的互動陪伴,還有身心靈全方位的鍛鍊,都慢慢改變他們,讓他們的健康狀態日漸好轉。

「我親眼看見這些老人家的轉變,醫療結合慈善,讓這些長者不但解除牙痛的病苦,身體更健康,也更有活力。」汪醫師說。

定點診所給社區弱勢長者更好的照顧,慈濟幫他們過上更有品質的晚年生活。

2009年史龍勒克小學義診現場,汪清炘醫師(左)與總務志工孫文憲討論義診事宜。圖片來源/慈濟北加州分會

「每個人都應該有機會享受到優質的牙科護理。財務狀況不應該成為障礙。」由於需要牙科義診的患者眾多,汪醫師經常將自己診所的牙科器材帶到義診現場,確保每位病患都能得到妥善的照顧,也常毫不猶豫地在自家診所為有需要的病患提供後續治療。另外她也很重視醫療車的牙醫助理(dental assistant, DA)訓練,因為這關乎著醫療品質。

北加州義診的牙醫助理相關事宜,最早由志工朱沛達負責,他是一位矽谷高科技工程師,雖非醫療專業但會親自跑去牙醫診所將相關器材照相、蒐集資料、細心整理後作為DA教材。然而前來幫忙當牙醫助理的志工們,還是需要有專業人士來訓練才行。

「看到這麼多志工發心做義診很是感動,但是醫療器材如果使用不熟練會容易受傷。做為醫療人員的我們傳授醫材使用技能只是舉手之勞,何樂而不為呢?」汪醫師再次兩肋插刀,她開始將自己的知識傳授給志工們,沒想到除了訓練出一批又一批符合專業標準的DA外,還讓幾位本來是家庭主婦的志工因為參與義診,學會了做牙科助理的技術,後來還自費去上專業課程、考上DA專業執照,重新找回自己的立足點,對自己更有信心。

「我們常計算的,只是每一次義診有多少人被治療的總數,但這不是唯一!我還看到志工投入義診後的轉變、醫病之間的溫情、或是志工因為學會這些技術而建立的自信心。」汪醫師發現投入義診後,對志工來說,這一切不只是看病。

2013年5月19日,牙科義診定點服務開幕典禮。攝影/梅大文
熟悉醫療車的汪清炘醫師(左二),是醫療車的最佳導覽者。攝影/葉立得

◎飄泊中的關懷

義診關懷的對象,遠不止貧困民眾和低收入家庭的學童,還有因天災人禍而遭逢災厄的人們,像是來自烏克蘭(Ukraine)的難民家庭。

2022年俄烏戰爭(Russia-Ukraine War)爆發後,本是喜劇演員的斯拉法(Slava)和妻子塔莎 (Tosha)不得不逃離故土,帶著兩個年幼的子女,輾轉由羅馬尼亞(Romania)、義大利(Italy)來到加州投奔友人,曾經幸福富足的四口之家變成居無定所的難民,生活捉襟見肘。

因為戰爭的關係,斯拉法的智齒拖延數月未能得到妥善治療,並且已經開始紅腫出血。雖然幸運地拿到人道主義入境許可(Humanitarian Parole)可以在帕洛阿圖市(Palo Alto, CA)暫時落腳,但是人生地不熟,加上加州醫療保險(Medi-Cal)尚未獲批,昂貴的醫療費用讓斯拉法一籌莫展,只好抱著試一試的想法透過網路搜索,在友人的協助下向數十家慈善組織發出求助信。然而有的求助信石沉大海、有的回信說義診名額已滿,讓人絕望。

「忽然我們接到慈濟回信,你們竟然願意幫助斯拉法進行治療,真是太好了!」塔莎含著眼淚回憶,原來慈濟美國總會牙醫師陳恂滿收到求助信後,趕緊聯繫北加州團隊,請求北加州團隊就近協助,這封回信讓這家人總算看見曙光:「志工翁秀玉和謝琇茹快速安排斯拉法到汪清炘的診所義診,完成一系列的牙齒治療。慈濟不僅提供我們食物等多方面的援助,聖誕節更邀請斯拉法去慈濟的發放活動扮演聖誕老公公,邀請我們一同過節。」

2022年十月,汪清炘醫師(左)在自家診所為患有高血壓的烏克蘭難民斯拉法看診前,親切風趣地舒緩病患情緒,待血壓穩定後再開始治療。攝影/呂宛潔

在為斯拉法檢查後,汪醫師發現他發炎的智齒因潰爛必須拔除,另外旁邊的牙齒也受影響,需要做根管治療以及牙冠修復。汪醫師聯絡多位同業好友,終於找到一位願意免費為斯拉法拔除智齒的口腔外科專科醫生(oral surgeon)。

拔牙後續的根管治療需要很長時間,汪醫師特別安排多次在她的休診日加班為斯拉法治療,2022年10月24日汪醫師在慈濟的醫療車上為斯拉法完成最後一次治療。斯拉法的小女兒等斯拉法看診完後,突然害羞地在汪醫師的臉頰上親了一下:「這個小女孩還不太會說英文、經歷過戰爭與逃亡,小小的心靈是如此敏感,但她還是想要表達她的感謝,一群醫護志工幫助了她的爹地,不再繼續受牙痛的折磨。」汪醫師的初發心很單純,只是想幫這位顛沛流離的難民,讓他的牙齒可以用久一點,在國外生活時牙齒不會出問題,沒想到卻意外收穫了這溫柔的一吻。

牙齒得到徹底根治,斯拉法激動地擁抱汪清炘醫師,感謝慈濟的免費治療。攝影/呂宛潔

◎基督徒醫師

王杏芬是牙科醫療車外出義診的主要負責醫師(outeach director)。因患有小兒麻痺,王醫師行動不是很方便,但不管醫療車開到哪裡,幾乎都有她的身影。

其實王醫師是一位虔誠基督徒,但在聆聽證嚴法師說故事、講佛法後,心裡十分認同佛法與《聖經》一樣,都是教人心中有大愛。王杏芬也時常在教會裡分享佛教和慈濟,希望有更多人能跨越宗教的界線。2009年王醫師加入北加州人醫會義診團隊、第一次參加慈濟義診,王杏芬發現這些醫療志工們在為病患診治結束後,竟然還向病患道感恩、說祝福,這令她深感震撼。

「更深入了解慈濟之後才知道,這樣的作法是來自『付出同時感恩——感恩苦難者成就我們助人的愛心、感恩和我們一同付出的人』這樣的理念。」王杏芬說:「參與慈濟義診時受到啟發,讓我決定提早退休,可以有更多時間幫助這些病患。」

從自家診所退休前,王杏芬就開始參與慈濟義診。退休後,更積極投入人醫會活動,多年來都是自費更新牙醫執照,自費上課取得學分,為的就是要來幫助慈濟義診。

在義診過程中,王醫師觀察到社區民眾經常因為經濟因素放棄治療;另外因為缺少牙齒保健相關知識,以為牙齒不痛即無需治療,等到牙周發炎等常見口腔疾病發作不得不求醫時,疾病卻已惡化發展到後期,不但治療效果不盡人意,還會給生活帶來更大的困擾——這些都讓王醫師感到難過,因此她不願意輕言放棄任何一個病患。

◎眼觀四面 耳聽八方

在醫療車上,資深牙醫助理也是慈濟志工的林美秋,對琳瑯滿目滿目的牙科器材非常熟悉,她是一個穩定的存在,隨時可以補位、協助車上其他志工解決突發狀況——找不到需要的器械、洗牙器噴頭無法出水、診療椅不能正常運作⋯⋯都有她坐鎮處理。

資深牙醫助理、慈濟志工林美秋,經常忙碌於北加州的義診活動中。攝影 /蔣依儒

「訓練志工,讓他們熟悉器械,都是過程。我要顧前顧後、眼觀四面、耳聽八方,協助牙醫師的同時也幫助其他志工助理解決問題。」林美秋說。

從1995年慈濟聖荷西聯絡處第一次在萬佛聖城(The City of Ten Thousand Buddhas)舉辦義診開始,林美秋就是北加州義診團隊重要的成員、度過近30年的醫療志工生涯。本身就是註冊牙醫助理(Registerd Dental Assistant,RDA)的她,以前在一家私人診所上班;2006年退休後,她更是全心投入慈濟義診,以志工身分擔任義診牙醫助理的小組長。

多年的義診經驗讓林美秋注意到,專業背景就是牙醫助理的志工不太好找,願意加入慈濟的也不多,但牙醫助理對醫療車的順利運作至關重要——新手助理上路,常會因爲不熟悉而找不到醫師需要的器材,或是不清楚牙醫師的下一個步驟,不能即時找到正確的工具遞給醫生,導致整體看診節奏變慢,無法讓醫生更流暢的進行診療。因此從零開始手把手地培訓志工做牙醫助理,就成為林美秋的主要工作之一。

「能找到志工助理,他們也願意主動積極地接受訓練,對醫生來說幫助很大。」林美秋說。

原本性格內向,不太敢開口講話,可是為了培訓志工,林美秋努力克服性格,鍛鍊自己與人溝通和領導團隊的能力。現在她每年和牙醫師合作固定舉辦牙醫助理講習,慢慢訓練出一位位助理志工,前線有新血承接,她就退居幕後,專心負責後勤支援及協調準備的工作。

「助理志工要能持續參與,除了愛心之外,更需要有使命感及責任感,認識證嚴法師的法、了解慈濟的精神理念,這樣才能做得比較長久。」林美秋覺得同樣是當牙醫助理,但參與義診的出發點是做善事、法喜充滿:「那種心情跟上班賺錢是無法比的!診所的工作有壓力,做志工也有壓力,但是程度不同。」

但無論如何,林美秋都秉持著義診看病也要符合專業醫療的高規格,不能因為義診是免費的,就隨便看看:「證嚴法師說要視病如親,我用同樣的心去面對來義診的病患。」

看到這些弱勢的病人,看完病滿臉笑容地走出醫療車,這笑容讓我很安慰,覺得真正幫助到他們解除病苦。

◎手握大愛方向盤

徐政維與慈濟的緣分始於安裝大愛台的衛星天線,在安裝同時他也常收看大愛台的節目,漸漸心中對慈濟的理念有所感觸,也觀察到安裝大愛台對這些收視戶的改變。

恰好2008年醫療車急需司機,當下徐政維毫不猶豫地毛遂自薦——他相信自己可以駕御這輛肩負重要使命的醫療車。在這之後,只要北加州舉辦義診活動,徐政維總是起早貪黑地開著醫療車啓程。

「我的職責,是為了讓大家的愛心發揮到最大的功能,讓醫療車的功能可以被完善利用。」徐政雄所駕駛的醫療車功能多元,能檢查、能治療,可以如行動診所般為民眾服務;而除了當駕駛,徐政維的職責也包括負責維修保管這台醫療車:「開這台醫療車的心情,跟開我自己家的車不一樣,會特別謹慎小心,深怕醫療車有一點擦撞⋯⋯我格外寶貝這台醫療車。」由於醫療車是募集大家的愛心捐款而來的,所以徐政維特別珍惜!每次開車外出義診前,他都會仔細檢查醫療車上的每一個抽屜、儲物櫃是否鎖好,以及診療椅等設備是不是都歸位妥當,深怕一個沒注意,就可能在行車顛簸間造成設備的損壞。

本行是裝修師傅的徐政維有雙巧手,懂得修理醫療車及牙科義診相關設備,他是確保每個零件都能正常運作的核心人物!就這樣,他開著醫療車走遍窮鄉僻壤已15年,不但是醫療車的守護者,也是眾生的守護者。

經驗豐富、本職為裝修師傅的徐政維(中),為其他志工講解如何組裝攜帶式牙科診療設備。攝影/蔓普瑞特·貝德漢(Manpreet Badhan)
心靈手巧的徐政維,負責維修義診中的各項設備,確保診療能順利進行。攝影/孫文憲

◎運送愛心的載體

2015年第一次受邀參加國際慈濟人醫會(編註:主要是由參與義診的各國專業醫護人員所組成的組織)在南加州的活動時,吉姆·道爾(Jim Toal)觀察到那些熱心參與活動的醫護們,無私地將自己的時間和專業知識奉獻出來,這讓吉姆深感敬佩。雖然他並不是專業醫護人員,吉姆還是立志要為人醫會貢獻自己的能量。

皇天不負苦心人,到2017年,吉姆已是醫療車的主要司機之一,負責駕駛一輛長達38英呎的箱型客車:「參加慈濟的醫療活動後,我發現與善良的人一同做善事,是一件極富趣味的事,也深刻體會到在醫療車的運作中,讓我最難以忘懷的是團隊合作,以及每位志工真誠助人的寶貴愛心。」

像是2018年人醫會在坎普山火(Camp Fire)重災區天堂鎮(Paradise, CA)的義診活動,就讓他印象最為深刻。那場火毀了天堂鎮,毀了許多人的家園,昔日「天堂」不再。當吉姆駕駛著醫療車駛入天堂鎮,目睹原是家裡的煙囪變成墓碑般的殘骸,內心感到沉痛。

「那天路邊正在施工,左邊是車輛、右邊是水泥隔板,醫療車幾乎沒有任何空間,必須小心翼翼地通過這段路程。」當下吉姆集中注意力,謹記著這次任務——要為山火災民提供急需的牙科診療!正是在這個信念的鞭策下,吉姆最終將醫療車成功駛達義診地點。

以這輛設備完整的醫療車為中心,不論是作為定點或是巡迴義診,義診團隊都可以深耕社區,跟鄉里結一份好緣,讓醫療志業能擴大發展。醫療車作為載體,承載著診療儀器,更重要的是承載著「拔苦予樂」的那份心意——醫療車載著那份無私大愛,奔走於能到達遠方的高速公路、深入偏鄉的鄉間小路,只為安慰、關懷、解除他人生命裡難以承受的疾苦,一心一念,要將健康、福氣和希望,帶往可負擔醫療匱乏之處。

【第四章】大愛醫療巡迴車
第四節北加州地區

近期雙月刊

X
微信裡點"發現"
掃QRCode便可分享此頁
複製網址
前往微信
按"複製網址"後複製連結後,再按"前往微信"即可前往微信App分享此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