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文從義診中心到醫療中心:慈濟走過的30年

撰文/慈濟美國總會執行長 曾慈慧

Debra Boudreaux uses a hand gesture as she speaks about Master Cheng Yen’s guidance that peace and love must combine compassion and wisdom, just like one needs two hands to make the shape of a heart.
慈濟美國總會執行長曾慈慧(右一)是慈濟最早期的美國醫療志工之一,過去也曾擔任慈濟美國醫療志業基金會執行長,致力推動醫療志業在美國的永續發展。攝影/范婷

1993年,慈濟義診中心在加州阿罕布拉市(Alhambra, CA)成立——也標誌著慈濟醫療志業在美國30年變革之旅正式開始。這家最初的義診中心不僅僅是一個提供義診服務的場域,它更是慈濟志工成長的基石,孕育著跨越文化和種族界線的人道精神。

當年作為一名年輕的醫療志工,我有幸加入這段非凡的旅程,草創時期的難忘經歷,時至今日依舊是慈濟美國志工向前推進的動力,正如慈濟創辦人證嚴法師所強調的「施比受更有福」。

之後,慈濟美國醫療志業基金會(簡稱:醫療基金會)不斷擴大影響力,陸續在南加州其它地方設立慈濟社區門診中心。這些診所為弱勢群體提供西醫、牙科、中醫和眼科在內等診療服務。在這過程中特別值得關注的里程碑,包括1995年為了成就義診而衍生出的巴士接送服務,還有2000年全美第一台「慈濟大愛醫療巡迴車」在帕拉羅瑪市(Panorama City, CA)正式上路,以及於2022年在聖伯納汀諾縣(San Bernardino)舉行、以制定社區服務計畫為主題的會議⋯⋯而我們的腳步不止於此!醫療服務再進化,建立電子病歷(Electronic Health Record, EHR),所匯集的大數據便成為追蹤社區健康趨勢的指標。來自不同背景的志工無私貢獻出自己的時間,實現一個又一個目標的同時,展現了真正的奉獻精神。

促進合作和鼓勵社區參與,一直是慈濟志業的核心所在。慈濟一直在尋求札根社區、並與其他慈善機構有效合作的方法。我們透過各地區意見領袖的引薦參與該社區的會議,了解不同社區的特定需求、並因地制宜提出解決方案。像是自2000年以來,我們的行動醫療團隊為了服務中加州的移動農工,堅持定期沿著99號公路提供大、小規模不一的義診,包括內科、牙科、眼科診療,還有預防諮詢和檢查等,逐步實現著慈濟在醫療志業許下的莊嚴承諾。

事實上,慈濟的服務遠超出醫療保健的範圍。為了幫助弱勢族群張開一面用大愛編織的社會安全網,醫療基金會、慈濟國際人醫會、各地學區、農民工協會、社區團體等組織合作,透過義診、食物發放、人文教育等,與成千上萬的低收入、弱勢族群長期互動、持續為他們送去關懷。

慈濟將包括美國國會議員、市長和地區意見領袖在內的多重聲音聚集在一起,在分享過往經驗的同時討論未來的計畫和展望。慈濟的倡議之所以能夠成功,有賴於各社區、各州、乃至於全美和全球每一位善心人士,為共同的使命付出。每當災難降臨,慈濟志工和國際慈濟人醫會成員便會響應號召、行動起來,將大愛無疆具象化,成為每一分對受難者的關懷和膚慰。

包括聯邦眾議員馬克·圖卡諾(Mark Tacano)在內的社會知名人士,強調慈濟在為弱勢群體提供醫療服務上發揮的重要作用,同時還促進不同種族、文化背景之間的合作,顯然已經成為慈濟工作中最鼓舞人心、溫暖人心的一部分。

從支持無家可歸的學生、為社區提供乾淨飲用水、改善衛生環境等一連串的社區服務,都是慈濟與其他機構合作的重點。當年從那所簡易的義診中心開啟的旅程,歷經了包括慈濟在聖伯納汀諾服務27週年紀念等,演變成為如今慈濟義診網絡遍布全美的繁榮景象。這段旅程見證了合作的重要性——整合各機構、組織的優勢、資源和多元的觀點,對於建立一個更富有同情心的社區至關重要。

慈濟醫療無形的力量,將醫療專業與非專業志工團結起來,把慈悲心轉化為無盡的正能量!這種能量啟動了病患及病患家屬「想要好好照顧自己」的意願,主動和醫療人員互動,尋求牙科或眼科等診療的機會。

從義診中心擴展到社區門診中心,再晉升為「聯邦標準的醫療中心」(Federally Qualified Health Centers Look-Alike, FQHC Look-Alike),不斷提升醫療服務水平,是慈濟對社區的承諾。未來慈濟的工作重心將著重預防醫學,並擴大對弱勢家庭經濟福祉的全方位支持。 

展望未來30年,慈濟美國醫療志業的願景是以病患為中心、提供全面的醫療照護,或是為長者提供全包式護理服務(Program of All-Inclusive Care for the Elderly, PACE)。人口老化、出生率下降以及移民和政治庇護難民湧入等一系列的挑戰,將需要更完整的應對方案。慈濟的服務範圍,在未來將會超越一站式的醫療服務,還將提供居家護理、生活輔助、療養院護理甚至臨終關懷。慈濟志工和人醫會成員將會更積極投入,成為弱勢族群精神上和健康上強而有力的後盾。

慈濟美國醫療志業已為提高服務級別做好準備,從單一的醫療中心轉變為全面的醫療服務網,與當地醫療機構、療養院、輔助生活機構和醫院等多邊合作,將會提供具有文化包容性的全面服務。

我們期待這項計畫能激勵更多年輕世代的參與,透過行動、觀察與見習,來確定未來的職志,並滿足弱勢者的醫療需求。馬丁·路德牧師(Minster Martin Luther King Jr.)著名的演講《我有一個夢》(I Have a Dream)帶給人類啟發,證嚴法師也不斷呼籲眾生要累生累世聚積善的業力,這些智者教會我們,每個人都有潛力實現夢想。透過醫療服務,慈濟期望為暗角帶去希望,點燃一盞指路明燈、為需要的人照亮前進的方向;而對慈濟志工而言也同樣受益,在付出愛的同時我們也能收穫愛——如此一來長養我們的同理心,同理他人、也開始懂得同理自己。

未來,無論是接引1990年到2010年出生的Z世代年輕人族群加入慈濟的醫療志業、或是滿足年長者的醫療需求⋯⋯醫療基金會最基本的核心價值始終不變:致力於滿足社區包括治療和預防在內的醫療需求。儘管診所、醫院等實體場所是「固定的」,醫療關懷卻可以遠遠超出傳統界線——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在於專業醫療人員的慈悲之心和志工堅定不移、孜孜不倦地提供服務而不求任何回報的奉獻精神。

慈濟精神,可以用「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概括——人傷我痛、人苦我悲。作為一個建立在信仰之上的草根組織,慈濟的醫療不僅僅是專業的救治,更是植根於希望和愛、充滿尊嚴、尊重和慈悲的關懷。這樣的關懷就像植根社區的慈濟法泉,透過感恩、尊重、愛,撒播慈悲的正能量與關懷。

近期雙月刊

X
微信裡點"發現"
掃QRCode便可分享此頁
複製網址
前往微信
按"複製網址"後複製連結後,再按"前往微信"即可前往微信App分享此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