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馳在公路聞聲救苦的慈濟美國大愛醫療巡迴車。圖片來源/慈濟美國總會
2017年9月12日傍晚,前一天就從南加州洛杉磯縣(Los Angeles, CA)啟程的一輛慈濟大愛牙科醫療巡迴車(簡稱:牙科醫療車),在三位駕駛輪替下,正行駛在美國十號州際公路,準備進駐德州休士頓(Houston, TX)支援慈濟德州分會,展開「哈維颶風」(Hurricane Harvey, 2017)災區義診。這是原駐守於南加州慈濟美國的第一輛醫療車,第二次前往德州支援義診,距離上一次這輛車去支援德州,是「卡崔娜颶風」(Hurricane Katrina, 2005)的災後義診,這中間已整整過了12年⋯⋯
◎引擎與火星塞
當醫療車即將離開新墨西哥州(New Mexico)進入德州(Texas)的路段,也正是公路最靠近美墨邊界的那一段荒漠區域時,醫療車開始出現了異常狀態。「我們原本規畫開兩天就會抵達休士頓,但這一趟行程從出發開始就很不順。一路上有遇到公路損壞封路、需要離開公路走替換道路的情況,還有車子因為老舊出現的問題⋯⋯」當時的醫療車駕駛志工翁督富回憶。
「那天大概到傍晚五點多的時候,車子開始出現了巨大的異常聲響,引擎也開始出現一些狀況,所以只好先到公路旁最近的一個小城尋找修車廠。」當時的另一位駕駛志工許文釗提到:「我們在小鎮上找了好幾家修車廠,但它們都是修一般小車,無法維修像醫療車這類的大巴士。」
「之後我們找到一家公路旁的休息站,那裡有24小時維修大型卡車的修車廠,技師檢查過後說是火星塞出了問題,我們請技師馬上調整,修好後又再開上公路繼續趕路,那時已經是晚上九點多了。」翁督富感覺當時的情景還歷歷在目:「那裡是個荒郊野外的上坡山路,我們原本是打算開過前方的那座高山後,就開始尋找當晚可住宿的旅館,沒想到車子在公路上還沒開多遠,原來的那個問題又出現了,引擎再一次『碰』的一聲,把火星塞爆掉了⋯⋯」
在漆黑的山路以低速謹慎滑行了兩個多小時後,醫療車終於艱難地開到了下一個有人煙的小鎮,眼看著已經接近凌晨一點,三名志工趕緊在下了公路後就近去一家小旅館落腳休息。隔天一大早起床,三人第一件事便是開始尋找修車廠,沒想到就在對面的加油站修車廠,遇到了這趟行程中最令人感動的事。
◎ 熱心的技師
修車廠的技師很熱心地幫忙檢查醫療車,之後他表示自己不會修,但可以打電話請他會修巴士的朋友馬上過來幫忙。稍後一名只會說西班牙語的修車技師開車來支援,由於溝通有障礙,志工只好打電話回加州,請會說西語的志工即時翻譯,技師一邊檢查,也一邊和志工透過翻譯閒聊。
2017年9月16日,醫療車進駐德州為哈維風災受災居民服務。圖片來源/慈濟美國總會
現場沒有可替換的零件,技師也非常負責認真地到處去翻找零件,用好幾個零件比對試裝,終於找到一個可暫時替代使用的零件裝上。當醫療車終於又能順利發動,大家都鬆了一口氣。技師還仔細地叮嚀志工們,開過這段山路後,要趕緊去前方另一個大城市再修一下車。
「我們問那位技師修車費要多少?他笑著擺擺手說不用錢。我一直要塞錢給他,他都非常堅決,不收就是不收。」這位技師的回話,讓翁督富一直留在心上:「他告訴我們,因為我們是要來這裡賑災救人的,他很謙虛說他沒幫上什麼忙,所以不要錢。我們只好一再道謝便趕緊上路,沒想到這次修理後車子開得很順,根本不用再修就一路開到了休士頓。三、四個月後,我飛回休士頓把換了新引擎的醫療車再開回洛杉磯時,帶了慈濟簡介和一些結緣品,特地在回程途中去探訪那位技師,他非常感動我們專程去看他。」
慈濟美國醫療志業基金會負責醫療車駕駛的翁督富在義診中兼任磨鏡師和助理等工作。攝影/駱淑麗
◎污水洶湧拍打
2017年,夾帶大量水氣的四級颶風哈維,在8月25日與8月30日兩度於德州墨西哥灣登陸,短短一個星期內降下當地一整年份的平均總雨量40英吋降雨,部分地區更有高達60.58英吋的雨量,強降雨致使德州東部多處社區因豪雨成災嚴重受創,德州大城休士頓成了水鄉澤國,沿海多個城鎮一片狼籍。哈維颶風共造成88人死亡、13萬多戶民宅被毀、130萬人受影響、上百萬輛汽車泡水⋯⋯總計造成1,800億美元的損失。
慈濟德州分會志工團隊觀察到媒體和救援物資多集中於大城市,低收家庭聚集的小城鎮較難以得到媒體和政府關注,於是結合全美志工,在災後第一時間把災民急需的資源帶入最迫切需要的災區,在大休士頓地區(Houston)、迪克森縣(Dickinson County)、華頓縣(Wharton County)、梅薩社區(Mesa)、亞瑟港(Port Arthur)、波蒙特市(Beaumount)、洛克港(Rockport)等社區,舉辦27場現值卡發放活動,嘉惠38,247人並發出超過737萬美元的現值卡,又舉辦四場社區義診,為890位災民進行診療。
大水退去的社區,儘管已重新被德州的豔陽照耀,但人行道蒼翠路樹和屋前草坪上,堆滿了飄散著黴味與腐爛氣息的家庭用品、泡水家具與房屋建材等大量等候清運的垃圾,無數趁著天氣放晴重返家園清理的居民,滿臉愁容地面對被全毀的家以及未來的生活。「汙水洶湧地拍打而來,我在大水中幫著鄰居一家子逃出家裡。」災民陳維多(Victor Chan)的家也全毀,他心有餘悸地回憶遇災的情景:「我之前先游泳到我姊家,把她接來我家安置,但之後水一直漲上來,我們都必須撤離。」
翁督富、許文釗等志工戰戰兢兢從南加州開來德州支援的牙科醫療車,在哈維颶風災後進駐遭受水患最嚴重的社區,在義診中充分發揮了行動診間的專業功能,幫助許多病患在家園被毀、一無所有的情況下,解除惱人的牙疾,以健康的身體面對生活的挑戰。
當時在德州奧斯汀(Austin, TX)執業的牙醫師范聖宗,是哈維風災後社區義診的牙科主力醫師之一:「當年我們進駐哈維颶風災區,不僅為災民進行急難救助的賑災發放,更提供西醫、牙科、中醫針灸、血壓與血糖檢測的義診。」
◎診所被淹
慈濟美國醫療團隊在現場提供義診服務之餘,會格外注意災民的精神與心理健康狀態。很多災民都因遭遇洪災,必須承受心理與經濟的壓力,這類民眾更容易患上「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慈濟透過義診幫助需要每日服藥的高血壓與糖尿病患者,不致因受災藥品遺失而加重病症,更透過中醫針灸協助病患緩解因血壓急劇上升或精神緊張而導致的肌肉疼痛、關節疼痛等病苦。
「我的整個房子都被水淹沒了,家裡的東西也全部損壞了。我來到這個義診活動,他們(志工)檢查了我的血壓、血糖,如果需要拔牙治療,他們甚至也會幫忙拔牙。」當時在義診中接受診療的災民凱西·巴波(Kathy Barb)說:「我有一顆牙齒斷了,可是我看牙的診所也被水淹了,無法開業,我一直沒法去看醫生。直到我來這場義診,他們終於幫我拔掉了那顆牙,這台醫療車非常棒,他們提供免費的牙科診療給沒有保險的人。」
「真難以置信,這些人在這裡提供了這麼多的幫助。他們告知我說,如果我們需要可以去看醫生或牙醫,所以我留下來看牙醫,他們為我修復了後牙。」哈維颶風災民瑪麗安娜·貝爾曼(Mariana Belmán)原本是到賑災現場領取物資,卻意外治療好長期困擾她的牙疾:「我的後牙碎裂導致牙齦感染。我因失業沒有錢,別無選擇之下,我只能忍受牙痛。」
「我們(慈濟)來到災區賑災幫助社區災民,我們帶來的東西是他們迫切需要的,這些是其他單位沒有提供的。」對范聖宗而言,當醫生就是要提供社區服務,特別是在緊急危難的時刻,能幫助前途未卜的災民減輕身心靈的沉重負擔,哪怕是一點都好。
◎紐奧良棄城
正是因為慈濟聞聲救苦的行動,讓慈濟團隊在每次出動義診與賑災時,都能與萍水相逢的民眾結下一份好緣。
慈濟美國自2000年設置第一輛醫療車起,能把專業診間「直接開入」災區的醫療車,就在災後義診扮演重要角色。這份慈悲的關懷,體現於2005年一度讓美國南方重鎮紐奧良(New Orleans, LA)短暫棄城的卡崔娜颶風⋯⋯
2005年八月,超級颶風卡崔娜席捲美國東南部,墨西哥灣(Gulf of Mexico)沿岸的密西西比三角洲(Mississippi River Delta)有百萬人受影響、1,836人死亡,其中紐奧良災情最為嚴重。8月29日颶風在紐奧良登陸,毀壞防洪系統、洪水灌入城市、居民逃生不及⋯⋯由於水中有相當多罹難者遺體,官方憂心時間一長,死屍和污水會開始造成嚴重的傳染病問題,加上沒有電、食物和飲用水,路易斯安那州州長凱薩琳·布朗柯(Kathleen Blanco)8月31日宣布,紐奧良所有居民撤離,並用盡所有可能的交通工具協助撤離行動——紐奧良頓成棄城廢墟,災民流離失所、悲慟斷腸。
全美慈濟人感同身受,第一時間前往災區展開救援,並深入災民避難中心發放物資、義診及心靈陪伴等。
「這個享譽全球的爵士樂之都因河堤潰決,全市百分之八十都泡在水裡,很多地區的淹水在颶風後一個月才退去。」帶領慈濟美國志工團隊投入卡崔娜颶風賑災和義診工作的慈濟全球志工總督導黃思賢,在當年見證「無常」摧毀了美麗的紐奧良市後,於現場記錄勘災見聞。
我在災後兩個月進入紐奧良市勘災,空氣裡瀰漫著濃厚的腐臭味,整個市區的房子近乎全毀,從外地來的救災人員都只能在大橋下搭帳棚,或是在車上暫住。
慈濟全球志工總督導 黃思賢
◎志工的不忍
官方緊急把原本留置在紐奧良體育館的大批災民撤離至鄰近地區,德州成為安置最多災民的地方,德州政府開放多座大型運動場與體育館,包括「麗安太空圓頂體育館」(Houston Reliant Astrodome)、「雷萊恩體育館」(Reliant Arena)、「麗安中心」(Reliant Center)、「喬治布朗中心」(George Brown Center)以及周邊城市多個體育館,充當安置災民的臨時收容所。
9月2日,證嚴法師呼籲「凝聚全球慈濟愛,合心力援紐奧良」。慈濟美國自2005年9月3日起,在德州波蒙特市的「福特公園體育館」(Ford Park Gymnasuim in Beaumount, TX)舉辦第一場卡崔娜風災的賑災發放。
「卡崔娜風災是慈濟美國志工團隊第一次碰到這麼大規模的災難,一開始,我們根本不知道要怎麼去做(賑災)。」時任慈濟德州分會行政秘書、負責賑災事務幕後籌備工作的志工曾永忠回憶:「那時原本住在新澤西州(New Jersey)的牙醫師林慧如和另一位牙醫,正巧來到休士頓(Houston, TX)舉辦牙醫衛教活動,他們便留下來幫忙慈濟德州分會與政府接洽聯繫,慈濟全球志工總督導黃思賢、時任美國總會執行長曹惟宗、時任阿罕布拉(Alhambra, CA)慈濟義診中心志工大隊長曾慈慧,也隨即來到休士頓指揮救援,他們分頭與聯邦和當地政府接洽溝通。」
在籌備賑災發放的同時,志工們注意到波蒙特地區收容中心的災民醫療儘管是由「聯邦緊急事務管理署」(Federal Emergency Management Agency,FEMA)全權負責,但看診科別中獨缺牙科,當「美國牙醫協會」(American Dental Association)不斷呼籲各界災民急需牙科服務時,阿罕布拉市慈濟義診中心已經整備好牙科醫療車及攜帶式牙科診療器材,從加州洛杉磯遠赴德州休士頓支援。
◎24小時內出發
9月3日,慈濟美國總會正式確認,出動2000年購置的第一台牙科醫療車至德州為災民義診。時任慈濟義診中心牙科部主任的陳恂滿接到通知後,牙科部門隨即動員、清點物資、材料和補給品。當時還有個小插曲,由於醫療車剛送廠保養,又正值勞工節長週末,志工趕緊聯絡車廠說明需要提車,才能在24小時內整裝出發。
9月4日慈濟志工陳清旺與趙德剛擔任駕駛,從洛杉磯縣出發沿著10號州際公路前往德州休士頓,這段全程1,534英哩(約2,470公里)的旅程,若不眠不休中途不停,也要開整整一天。考量到災民迫切的需求,兩位志工頂著華氏105度(約攝氏41度)酷熱難當的秋老虎天氣,克服身體的疲累,以勇氣和毅力輪流交替駕駛,經歷40個小時的旅程,在明月星光見證下,9月6日凌晨一點多,把義診的儀器設備、藥品等送到位於休士頓的慈濟德州分會會所;醫護志工則分別自掏腰包前往。
「當時大家看到海水倒灌、紐奧良災民奮力爬上二樓屋脊逃生的新聞,志工心裡都非常不忍,各地的人醫會醫護們待命,等待通知進駐災區去做義診;也因為卡崔娜賑災義診,慈濟美國志工團隊快速學習成長,為之後的急難救助項目奠定良好的基礎。」但陳恂滿說,一開始並不是人到、車子開過去就可以馬上展開服務。
我在9月5日深夜從洛杉磯搭機,9月6日抵達休士頓,突然被告知要在當地看診必須有德州執照,外州醫師無法在德州做義診。很感恩當時慈濟義診中心志工大隊長曾慈慧和志工團隊,在短時間內花很多心力跟政府努力溝通,我們才獲得「責任豁免狀」可以進去做義診。
人醫會牙醫師 陳恂滿
◎災民的眼淚
有許多牙科患者都是美國紅十字會(American Red Cross)醫療站無法處理而介紹去的。「有位先生從紐奧良逃出來的時候身上只有美金25元,他帶著這25元在波蒙特的街道上徘徊,不知道應該拿錢來買飯、買油,還是看牙齒?他還多次返回災區試著找失蹤的媽媽,身心俱疲,每小時還『準時』牙齒劇痛,那種苦可想而知!」陳恂滿本來還在猶豫是否該出動醫療車,但在出診後,所得到的答案是肯定的。
2005年卡崔娜災後,人醫會牙科義診團隊由南加州、紐約和德州的醫護志工組成,輪替排班為災民提供牙科診療服務。洛杉磯牙醫師為陳恂滿和鄭敦仁,來自紐約的牙醫師為林慧如、容國建,德州本地的牙醫師為江文德,牙醫助理有李桂香、李惠珍、孫慈晴、林麗鳳、張麗霞、林佳宏,還有牙科護士馬錦與佐佐。
慈濟醫護團隊在9月7日至9月21日進駐波蒙特市「福特公園體育館」的收容中心,共計服務超過300位患者。
風災隔年2006年二月,慈濟美國更動員超過1,350人次的醫療志工,響應路易斯安那州政府號召,與「美國紅十字會」、「救世軍」(The Salvation Army)、「偏遠地區醫療團」(Remote Area Medical, RAM)等十餘個團體組織,在紐奧良的「阿度邦動物園」(Audubon Zoo)進行了為期一週的大型義診。人醫會從紐約、洛杉磯等地,召集七位牙醫師、六位牙醫助理、八位志工,搭配2005年就駐守在休士頓服務災民的牙科醫療車,共同完成此次義診,期間服務了19,886名病患。
2007年1月29日,趁著新成立的慈濟紐奧良聯絡點首度舉辦歲末祝福活動之際,慈濟美國志工再度匯聚紐奧良,近400人次的志工們參與由RAM、「國際祝福行動」(Operation Blessing International)等多個組織,合作舉辦為期五日的大型義診活動,紐約志工李德桐便駕駛當時在紐約的牙科醫療車南下紐奧良助陣牙科義診。之後數年間,紐約、新澤西、德州、華府等人醫會醫護志工繼續響應紐奧良義診,用行動關懷與陪伴著卡崔娜災民。
◎點點「心」光
「在卡崔娜賑災義診過程中,我們從災民口中聽到許多令記憶深刻的故事。在紐奧良擔任警衛的42歲的楊·雷伊(Young Rey),原本根本不想離開住家,但大水淹到家門,他看到了幾具浮屍飄在混濁湍急的水面後,費勁地逃離家裡,努力漂浮在洪水中,他一度以為自己會逃不出去,直到他被一輛直升機救起⋯⋯」陳恂滿回憶:「楊說他到了第一個收容所後,又遇到打群架和暴動火拼,嚇得他連夜逃走,幸好遇到好心人讓他搭便車才能逃離紐奧良。他在看牙時,提到兩位姪女在此次災難中往生不禁落淚,他一直說親人逝世比牙痛更讓他難以忍受。」
另一位33歲的災民傑克森·賴瑞(Jackson Larry)則原本是在紐奧良的政府機關工作,他的母親是一位私人看護。「颶風來襲時,他和母親一起先撤離,但他的姐姐們拒絕離開家,直到水越淹越高才倉促逃生。」陳恂滿回憶起這位因牙痛難耐來看診的病患:「我幫傑克森拔掉了三顆爛牙。他在看牙時邊說他是如何焦急地尋找親人。當他用公用電話和被安置在汽車旅館的失散姊姊聯繫上時,旁邊的一位陌生人開口邀請他和家人去他家的空房暫住。」
這是個有情世界,患難中處處可見人性的光輝。在看診的過程中,我們聽到了一段又一段的生命故事,讓每位志工又再度了解到做慈濟的真正動力。
人醫會牙醫師 陳恂滿
◎數年無法重建的災區
晦暗災難中透出的點點「心」光,讓醫護志工都義無反顧地投入。2005年慈濟美國決定要到休士頓地區的災民收容所進行義診,紐約人醫會牙醫師廖敬興就南下支援:「後續兩年與RAM合作在紐奧良舉辦的大型義診,我也有參加,另外也參與之後由林慧如醫師邀約去紐奧良的義診活動,前前後後共去了五次。」
廖敬興從災民口中得知,FEMA提供的組合屋,有很多問題無法組建、不太能用,災民們過得很辛苦:「雖然每次去做義診的四、五天期間,從早到晚都在看診,我沒有辦法親自走到災民的家去做家訪,但可以從環境觀察到,卡崔娜過後好幾年了,紐奧良殘破的居住環境都沒有很大的改善。多數人非常貧窮,沒錢去看醫生,許多人都有嚴重的三高(血壓高、血糖高、膽固醇高),這些既有的健康問題在看診時猶如不定時炸彈⋯⋯」
由於牙科診療是一場小型外科手術,高血壓患者在緊張狀態下容易大量出血,還有糖尿病患者易傷口感染,因此這類病患在進行牙科診療時都是高風險族群。按「美國牙醫協會」標準,若患者看診時收縮壓/舒張壓高於130/80mmHg或以上,就會被視為血壓升高或高血壓,必須休息或吃降血壓藥直到血壓降低後才能進行接受診療。「當時災區情況緊急,許多災民也確實非常需要牙科治療,所以我們只能格外小心看診。」廖敬興還記得,當時災區義診最大的困難點是醫療器材和藥品都不夠充足,沒辦法做很全面的診療:「多數只能做一些洗牙、拔牙等基礎診療,加上進行口腔衛教和提供消炎止痛藥等服務。」
慈濟華府人醫會的牙醫師蔡潤瓊與身為小兒科醫師的丈夫黃都博,也曾兩度參與卡崔娜義診,即便幾十年過去了,兩人依舊記憶猶新。「我們是卡崔娜災後一年多才開始參與RAM在紐奧良辦的義診。」初到當地,開始義診前的醫護簡報讓他們先是大吃一驚。
義診負責人一再提醒醫師、特別是牙科,鑒於災民都在收容所住了很長一段時間,衛生狀況很不好,或許會有當局未偵查到的傳染疾病,所以診療過程中,衣服或醫療防護衣沾到病患的血,就要馬上脫掉統一進行清潔處理或丟棄,不可再用。相較平常義診,卡崔娜義診會更加要求醫護人員要嚴格遵守防護措施。
人醫會牙醫師 蔡潤瓊
第二次再到紐奧良,蔡潤瓊有機會在義診空檔時走入災區:「都災後兩、三年了,災區仍處處可見被洪水破壞的房屋殘骸,許多災民仍居住在環境不佳的收容所內。因為政府的補助不夠,保險公司又認定此為水壩潰堤的責任、拒絕理賠,災民根本沒有能力去支付重建家園的費用。看到災區慘狀,最大的感觸就是,為何美國政府能在海外花很多經費,卻不能照顧自己的國民,感覺很沮喪⋯⋯」
正因如此,義診在當地變得十分重要,災區患者都是一早五、六點就到場排隊,等三、四個小時看診。「災民中有很多病童,最常見的是皮膚病。因為災後數年災區仍未重建,沒有自來水,小孩會到河溪中洗澡,也就容易出現腸胃疾病。」黃都博感嘆:「最讓人難過的是,我們把藥免費給家長,教導他們要幫孩子洗淨皮膚保持清潔再敷藥,家長會無奈地說『可是我們沒有自來水⋯⋯』我們真的是愛莫能助,也不知能怎樣幫他們。」
大環境惡劣,讓醫護們無法根治病患的病苦,但醫護志工們藏起內心的無助和無力,當下依舊傾全力,能幫一個是一個。
◎災變中學習成長
「我在1996年開始做慈濟,1998年開始去祕魯(Peru)、玻利維亞(Bolivia)等中南美國家做國際賑災。直到卡崔娜風災之前,我從來沒想過進步繁榮的美國,在巨大災難發生後,災區也會變成像中南美洲那樣失序、混亂。」過去居住在佛羅里達州(Florida)後搬至南加州的志工黃友彬,曾擔任慈濟奧蘭多(Orlando, FL)聯絡處負責人,多次投入卡崔娜風災等急難救助工作:「2005年卡崔娜風災時,慈濟雖然有一些中南美的賑災義診經驗,但對美國本土的大型災變援助,仍是處於萌芽摸索的階段。」
卡崔娜風災賑災團隊一開始毫無頭緒,但十分積極與政府和合作夥伴聯繫溝通,期間快速學習建立起慈濟的賑災制度,也了解美國賑災義診的行政規範。後來只要美國國內發生重大災難,慈濟志工都不缺席,所以到哈維風災時,慈濟已經能執行一天上千人次的大規模發放、且同時舉辦義診。
「慈濟美國正是因為投入了卡崔娜風災的義診,所以結識了同樣在現場提供義診服務的其他非營利組織,像是『無國界醫生』(Doctors Without Borders)、『醫護港』、『RAM』,也因這份同在災區服務的情誼,雙方建立起緊密的合作夥伴關係。」陳恂滿解說:「所以2009年『RAM』和2011年『醫護港』先後到南加州,在洛杉磯市中心的體育館舉辦大型的數日社區義診時,慈濟都獲邀派駐醫療車和人醫團隊參與。」
就這樣,無論是社區義診還是美國國內重大災難義診,醫療車都疾駛在前往支援的路上。2023年,中加州行動醫療團隊的眼科醫療車,前往一月份遭受冬季風暴的普拉納達社區(Planada, CA),為遭遇水災失去物資的學生們提供免費的眼科診療與配鏡服務,正如災後成日為重建家園奔波、忙得無暇顧及家裡孩子視力健康問題的家長克勞迪婭·岡薩雷斯(Claudia González )所言:「我事前都沒察覺到這個問題,我有一點驚訝,我的孩子們居然都需要戴眼鏡。謝謝你們(志工)在賑災發放時,發現社區的孩子們需要這項醫療服務。」
秉持著守護更多貧病者健康的一念悲心,慈濟醫護、志工團隊,不畏路途艱難,兢兢業業地投入每一項急難救助項目,用同理心關懷著災後亟需膚慰的人們。而猶如行動診所般的醫療車,除了能提供專業的醫療服務,更能讓遭受重大災變衝擊的人們,因緩解了病苦、感受到來自陌生人的溫暖,重拾面對人生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