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助烏克蘭難民 大愛無止境

張淑兒(左)和慈濟波茲南志工團隊,6月7日到沙莫欽孤兒院(Szamocin Orphanage)進行發放關懷孩子們。攝影/呂佩玲

採訪/賴展文、田智中、任家珍;撰文/錢美臻、郭娟

2022年5月7日,波蘭西部的波茲南市(Poznań, Poland),慈濟為烏克蘭難民舉行的一場購物卡發放正在進行。這個發放地點是一個籃球場改裝的庇護所,部分屋頂跟牆壁是塑膠板,20多度的氣溫即便已把所有門窗打開,現場仍非常悶熱。狹小的空間塞入儘量多的床鋪,孩子們只能坐在地上玩耍,因躲避烏俄戰火來此的100多位烏克蘭民眾,只能分享兩間廁所,如廁或洗澡都必須排隊協調;不少志工看到現場,都時不時忍不住走到建築物外,偷偷地擦拭眼淚。


包括慈濟志工、波蘭志工與11位烏克蘭難民志工在內的37位志工,在這場發放中通力合作發出共407張購物卡,每人一張金額2,000波蘭幣茲羅提(約450美元),一個媽媽若帶著兩個孩子能領到6,000波幣,足以負擔他們一家子半年基本民生用品的開銷了。


無數烏克蘭人在領取發放中,紅著眼眶與志工擁抱,感謝慈濟帶給他們面對困境的力量。

盧卡斯(右二)與慈濟波茲南志工團隊,6月7日在沙莫欽孤兒院(Szamocin Orphanage)進行發放介紹慈濟的說明。攝影/呂佩玲
慈濟志工5月7日在波蘭波茲南舉辦購物卡發放活動。圖片來源/張淑兒

大愛的後盾

當地的慈濟志工團隊是由盧卡斯·巴拉諾夫斯基(Lukasz Baranowski)、張淑兒這對夫妻所組織。張淑兒是嫁到波蘭的台灣女兒,在台灣時曾是慈濟大愛電視台的記者,夫妻倆四年前從台灣返回波蘭。烏俄戰火爆發,無數波蘭人敞開家門接待烏克蘭難民,盧卡斯夫婦也想要做些什麼,張淑兒想到了慈濟,一通撥打回台灣大愛台的電話,就此展開濟助戰火難民的大工程。

彼時,慈濟基金會正尋思如何在沒有任何志工的波蘭,啟動這項艱鉅的人道援助工作,「因緣不可思議」張淑兒與盧卡斯的主動聯繫,為慈濟援助烏克蘭人的專案踏出了第一步。嫻熟英語在波蘭已有人脈網絡的盧卡斯夫婦,自3月5日起在波茲南,受慈濟委託為烏克蘭人進行了第一場生活物資發放,更在後續因為對慈濟更加深入認識,自發成為慈濟在波蘭西部推動援助工作的主要志工。

「雖然這場戰爭發生在歐洲,離台灣很遙遠⋯⋯」盧卡斯說:「但讓我覺得驚奇的是,在那麼遙遠的地方,捐款不只是一個人,而是大家一起,每個人、整個台灣捐這麼多錢,而且給予這麼多的幫助。慈濟還動員人力來這裡幫忙,這真的很了不起!」

盧卡斯和張淑兒一家人。攝影/呂佩玲

有了捐款作為助力進行物資發放工作,但用什麼方式才能更好地幫助這些難民?那段期間,慈濟志工和張淑兒都細心地觀察到烏克蘭人的「尊嚴」 — 即使流亡異鄉,烏克蘭難民都還是盡力維持著整潔的儀態和穿著,他們團結互助、在最艱困的環境之下,還是希望能夠自立自強。

「發食物,真的只能解決最基本的需求,但是沒有辦法給回他的尊嚴。」在來回溝通中,發放「購物卡」成為越來越可行的方式,張淑兒認為:「一張購物卡,他們就可以去買自己需要的東西,至少可以滿足他們的基本需求。對他們來說,就不用每個星期到不同的非政府組織(NGO)去低頭拜託,去找食物,這真的非常辛苦。尤其他們很多家庭都帶著小孩,很小的幼童。」

最初單純想助人的一念心,結合各國慈濟志工的傾力投入,盧卡斯夫妻倆訝異地發現善的迴響,超乎了他們預先的想像。

6月7日,慈濟志工在波茲南「沙莫欽孤兒院」(Szamocin Orphanage)進行發放。攝影/呂佩玲

「一開始我們是預想,若慈濟能捐贈1,000張購物卡,對我們的馳援工作就已經是非常大的助力!後來慈濟要給得更多,再加500張、之後又再增加到一萬張!累積變成兩萬張!」盧卡斯激動地說。「天啊!那段時間,我們家裡代為保管了15,000張購物卡,那是一筆巨額的錢,慈濟就這樣交給了我們!」

當時盧卡斯不敢置信地問妻子張淑兒:「慈濟為何這麼信任妳?」回想起這件事,張淑兒依舊滿心感動。

為什麼慈濟這麼信任我們?事實上,我也很好奇,難道他們不怕我們捲款潛逃嗎?他們怎會如此信任,願意全力支持我們去做事,這真的令人驚奇!

這,正是證嚴法師的精神理念「信己無私、信人有愛」;而過去幾個月來,這對夫妻從零開始摸索,克服繁瑣的前置作業,與政府、不同組織間的斡旋協調,焦心地想要幫助難民,那份真摯,叫人動容——他們帶領著波蘭和烏克蘭人組成的志工團隊,穿著慈濟志工的棕色背心,在慈濟充分授權、堅實的支持下,在波茲南地區圓滿完成了一場又一場的勘查與發放,讓無數烏克蘭難民、地區政府官員和當地居民,看到、聽到、感受到了,慈濟基金會匯聚全球而來的支持力量。

盧卡斯總帶著孩子參與發放學習如何幫助他人。攝影/呂佩玲
慈濟全球志工總督導黃思賢(左)將證嚴法師的肯定與期待轉達給張淑兒,並為她別上大愛別針。攝影/呂宗翰

集體記憶

離鄉背井的難民在異國他鄉的日子,完全倚靠庇護國政府和人民的善念與救濟,箇中辛酸可想而知。幸運的是,烏俄戰爭後,無數波蘭人敞開家門,自掏腰包無私地接待烏克蘭的「兄弟」。

俄羅斯、烏克蘭與波蘭是世界上人口排名前三大的斯拉夫民族國家,它們有著相同悠久的文化背景與歷史淵源。對烏克蘭與波蘭而言,俄羅斯是他們共同的世仇,三國的恩怨可追溯於建立在十世紀的波蘭王國。在歷史上,波蘭曾三度因俄羅斯主導或介入而亡國,波蘭領土曾一再被強鄰劃分切割,舉例來說:現今烏克蘭西部、北部、西北部的大片領土和大城市,在二戰之前都是波蘭國土的一部分,二戰後才被迫劃分歸給「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對波蘭而言,烏克蘭是同根同源的兄弟之邦,因此1990年代初期,烏克蘭脫離蘇聯獨立後,波蘭成為世界第一個承認烏克蘭獨立的國家。

白曉悅(Katarzyna Pawlak)是曾在台灣學習中文的波蘭人,現在和波蘭同胞肩並肩,一同為幫助烏克蘭難民而忙碌著。她強調,波蘭人與烏克蘭人有著共同的集體記憶,當人們談論起戰爭,波蘭人知道那是一種什麼樣的經歷,會造成什麼樣的結果:「是的!我們真的能以某種方式感受到那種痛苦。」

這是一場全民運動,我沒有誇大其詞,人們(波蘭人)正在付出所有的時間,犧牲自己的喜好、空閒時間、金錢和一切。

白曉悅因緣際會認識了抵達華沙(Warsaw)正要推動發放工作的慈濟志工團隊,也因為白曉悅的關係,慈濟也認識了在波蘭當地濟助烏克蘭難民的烏克蘭志工 — 塔蒂亞娜 · 沃伊托維奇(Tetiana Voitovych)。

透過波蘭人白曉悅(左),慈濟開啟在華沙的援助項目。攝影/鐘宛吟
5月20至22日慈濟在華沙慈幼會教堂發放,排隊的烏克蘭人穿著整潔大方並注重個人儀態舉止。攝影 / 呂佩玲

白曉悅和塔蒂亞娜

「我第一次見到塔蒂亞娜時,她正試圖收集一些洗滌劑,把它分成很多份讓鄉親們使用。」白曉悅說,由於烏克蘭人幾乎是拋棄所有一切逃離家園,他們只能隨身攜帶很少的東西,所以生活用品的需求是非常巨大的,他們需要食品、藥物,甚至是眼鏡等各類物資;也由於得以離開烏克蘭的人,多數是帶著嬰兒或幼童的婦女,因此奶粉、嬰兒食品、尿布和婦女用品都是迫切需要的物資。

身為小提琴家的塔蒂亞娜,2016年從烏克蘭遷居波蘭。俄烏戰爭爆發後,她開始不遺餘力地幫助那些來到波蘭的同胞。位於波蘭華沙舊城區著名的歷史建築與觀光景點「慈幼會教堂」(Salesian Church’s Oratorium),二戰時曾庇護過數百名猶太人,在華沙起義期間也是人道避難所,於是在塔蒂亞娜等人的遊說與推動下,慈幼會教堂再次敞開大門接待難民,提供場地給烏克蘭人聚會,也提供祈禱的場地,讓需要心靈支援的烏克蘭人在異國他鄉,能在教會團聚形成一個互幫互助的大家庭。

在華沙餐廳表演小提琴的塔蒂亞娜,幫助慈幼會教堂的斯拉維克神父(Ka. Slawek szczodrowski)四處籌集生活物資供應給鄉親。她奔走聯繫所有認識的餐廳業主,蒐集餐廳每日剩餘的食物送到教堂,分發給仰賴教堂援助的同胞食用。白曉悅向慈濟志工介紹塔蒂亞娜時說道:「她是生活的藝術家,因為她充滿了熱情和創造力,她總可以找到解決方案,把一切化為有可能!我相信她。」

波蘭慈幼會教堂的斯拉維克神父表示與慈濟合作發放,是跨宗教擴大愛的力量。攝影/張資芳
波蘭華沙的慈濟烏克蘭志工只要蒐集到食物,便穿上慈濟背心去為亟需食物的同胞送餐。攝影/范婷

但僅依賴波蘭人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經過幾個月,一些援助烏克蘭人的收容所,食品、藥品和衛生用品都逐漸用罄,義工們四處求助但能獲得的慈善迴響越來越微弱。「我們只有熱情還不夠。在戰爭發生後,我們一直在分享物資,衣服、玩具、甚至是自行車⋯⋯很多很多的物資,但現在我們什麼都沒有了⋯⋯」白曉悅無奈地說︰「因此,如果沒有政府或其他組織的幫助,想長時間提供援助是不可能的。」

外界對烏俄戰事的關注越來越少、可以獲得的經濟援助也日益稀薄,就連政府對烏克蘭人的各項交通、住宿優惠與補助政策都逐一取消,對幾個月來不分晝夜不斷付出、出於善意承擔難民所有花銷的無數波蘭家庭而言,因為國際通膨不斷惡化,自身家庭經濟日益惡化中,現在也處在身心崩潰的邊緣,他們既不能請無處可去的烏克蘭婦孺離開,但也無力再繼續幫助他們。

波蘭慈幼會教堂的斯拉維克神父(左二)與慈濟烏克蘭志工們。攝影/張資芳
慈濟志工持續在波蘭慈幼會教堂舉行志工培訓,圖為6月16日培訓課程。攝影/張資芳

喜極而泣的奇蹟

四月底慈濟美國總會執行長曾慈慧帶領著慈濟「全球合作發展事務室」(Global Partnership Affairs Department)團隊來到華沙開展援助項目,確實感受到與時間賽跑的壓力,要趕緊開啟大規模的援助發放,讓更多烏克蘭家庭能儘快穩定生活。「戰爭越拖越久,食物補給越來越少,外界援助也越來越有限。這是一個非常具有挑戰性的任務。」曾慈慧表示:「所以我們很樂意去了解他們的迫切需求,以及慈濟該如何面對挑戰,去幫助他們度過難關。」

我認為這是一種奇蹟!試想,當你失去了你的家、失去了一切,這生活太難了。真不敢相信有人遠從台灣或美國來這裡,素昧平生卻願意伸出援手。一些人想毀掉你的生活,但有些人卻想盡一切辦法在拯救你、幫助著你。

白曉悅、塔蒂亞娜帶領慈濟人走入了華沙「慈幼會教堂」,展開了跨宗教合作援助烏克蘭人的項目。教堂也成為播下華沙慈濟善種的原點,高效率的慈濟人在5月1日,為16位烏克蘭人舉辦了第一場志工培訓,並從中發掘了充滿熱情的音樂教師阿納斯塔西婭·馬拉申科(Anastasiia Malashenko,簡稱:黛西)承擔志工組長,之後她更成為引領烏克蘭志工組織後續一系列援助發放的靈魂人物。

5月6日,慈濟志工在「慈幼會教堂」舉辦華沙第一場以烏克蘭語為主的小型音樂會與購物卡發放活動。因烏克蘭志工一一致電提醒,這場發放有超過九成的登記民眾來到現場,每一名烏克蘭人都領到了2,000波幣的購物卡,來自254個家庭共621人受惠;之後,慈濟團隊每個週末都借用教堂場地進行發放,直到六月底,才圓滿結束第一階段急難救助的發放。

慈濟在波蘭的烏克蘭人援助項目,六月底完成第一階段急難救助的購物卡發放。圖為6月10日在華沙的發放。攝影/高薇琍
黛西(右二)剛認識慈濟兩天,便參與5月1日在華沙舉行的第一場慈濟烏克蘭志工培訓。攝影/鍾宛吟

對來到異鄉重新試著找回生活節奏的烏克蘭人來說,陌生的「慈濟」要發放2,000波幣的消息,他們直覺反應是:「這是在開玩笑吧!」真正來到現場,發現全家每個人都能領一張卡,許多人不敢置信得喜極而泣,更有些人領到卡歡喜地走到大門口,對著排隊等候的鄉親大喊:「是真的!他們真的給我們購物卡!」

過去我們認為拿了別人給東西,自己就會失去東西。但你們(慈濟)讓我們看到,付出可以無所求,我們終於相信世界上真的有不求回報的愛!

畢竟一張卡幾乎是一名波蘭勞工一個月工資;2021年波蘭政府規定的最低月薪為2,800波幣,首都華沙勞工平均月薪為4,639波幣,因波蘭公職人員薪水普遍較高,所以普通勞工和中小企業雇員的月薪多遠低於平均。慈濟一次發放足夠一家人可生活半年的購物卡,確實能安他們的心,幫助他們能無後顧之憂的,可以好好適應新環境,能安定下來、重新出發。

慈濟全球志工總督導黃思賢(左二)去訪視茱莉亞與其父母。攝影/田智中

愛的種子萌芽烏克蘭

慈濟人慈悲的行動,不僅激勵著烏克蘭難民站出來加入慈濟隊伍,也帶動更多烏克蘭人採取行動一起來幫助自己的同胞。

戰爭爆發時,30歲的烏克蘭媽媽茱莉亞(Julia)帶著五歲及兩歲的兒子投靠原本就在華沙工作定居的雙親,但因為丈夫還隻身在家鄉,母子三人後來決定冒著危險回故鄉和丈夫全家團聚。而就在啟程返鄉的前一天,她特地帶著孩子前往慈幼會教堂,向慈濟人道謝。隨後慈濟志工陪伴母子回到他們在波蘭的住所,進一步了解烏克蘭人暫居波蘭的生活狀態。

茱莉亞的父母在華沙的一套三間房公寓,成了收容同胞的避難所。開戰後第二天(2月25日),她和妹妹等親友共五個家庭——5個女人、12個小孩,共17人,擠入一輛七人座的車子,開了27個小時才到波蘭。小公寓門口滿是大大小小的鞋子,茱莉亞和父母、妹妹全家住進有一張大床和一張沙發床的房間:「這間主臥房是我父母的,我們來了後,我和兩個兒子睡一張床,我妹妹一家睡另一張床,我父母就睡在地板上⋯⋯」茱莉亞又指著外面狹小的廚房說:「有時五個女人擠在那兒做菜,是很瘋狂的!

茱莉亞(右)向慈濟全球志工總督導黃思賢展示要帶回烏克蘭發放的物資。攝影/田智中
茱莉亞的大兒子返鄉後與父親團聚,終於露出快樂的笑容。圖片來源/茱莉亞

但能有個遮風避雨的落腳處,茱莉亞認為他們已是非常幸運的人了:「對孩子而言,能吃到一個白麵包就已經很滿足。」看到茱莉亞清點物資準備啟程返回戰況不明的烏克蘭,母親奧克薩娜(Oaksana)萬般擔憂、頻頻拭淚:「過去幾天我一直以淚洗面,她是我的大女兒,我真的很擔心他們回去會怎麼樣,我也為戰爭奪走這麼多生命,感到很悲傷⋯⋯」

在安全的波蘭待了三個月為何決定返鄉?「因為我們都很想念孩子的爸爸,無法再忍受分離。另外,我在烏克蘭負責一個組織,主要工作是要幫助別人。」茱莉亞指著一車庫的物資向志工解說:「感謝慈濟給了我們每個人一張購物卡,住在這裡的五個家庭都決定捐出一張卡,加上我父母的兩張卡,我購買了很多物資可以帶回去幫助有需要的人。」

茱莉亞和孩子瞞著先生從華沙返回烏克蘭的家,寄給志工報平安的視頻。視頻中有她的先生打開門,滿臉驚喜地擁抱她和親吻孩子的場景;她的小兒子開心睡在家中床上,大兒子則靦腆地笑著,茱莉亞在視頻中說:「他很高興,終於能玩他的玩具了。」茱莉亞更馬不停蹄地展開救助行動,她把一卡車的物資分送給有需要的人;一名烏克蘭婦女珍惜地懷抱著物資,頻頻回首向茱莉亞揮手道謝慢慢走遠⋯⋯

一封來自烏克蘭難民的感謝信:

「在此獻上這封感恩信,字裡行間的每一字、每一句,都是我們這群烏克蘭鄉親,打從心裡對慈濟的感恩及感謝!感恩有慈濟,讓流落在外的烏克蘭家庭、孩子們及需要的人,得到援助,並且給予我們一顆安穩的心。感恩慈濟無私的善舉,感恩你們願意伸出援手,你們所做的每一件事情,也讓我們感到被尊重——請讓我們向慈濟致敬。如果有一天,慈濟也需要協助的時候,請記得還有我塔蒂亞娜、安娜,還有許多曾經受過慈濟幫助的烏克蘭人,也會一起來幫助慈濟,幫助別人。」

塔蒂亞娜·沃伊托維奇和安娜·克勞斯 敬上

近期雙月刊

X
微信裡點"發現"
掃QRCode便可分享此頁
複製網址
前往微信
按"複製網址"後複製連結後,再按"前往微信"即可前往微信App分享此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