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應對氣候變遷峰會】

行動!與氣候焦慮握手言和

撰文/羅奇華

氣候峰會邀請藝術家圍繞「氣候變遷」這個主題創作。三大幅畫從左至右分別闡述人類對地球的破壞、社會正義和實現綠能未來。攝影/劉音序

空氣中還夾雜著落日餘暉下最後一絲陽光的味道,曼哈頓60街的慈濟大愛人文中心依舊熱鬧。這是與紐約氣候週(Climate Week NYC)同步舉行的「全面應對氣候變遷峰會」(Holistic Climate Solutions Summit)的第三天。白天的論壇圍繞「氣候焦慮」議題,聚焦如何以正向態度面對生態浩劫和氣候變遷;而入夜後,慈濟策劃的瑜伽、茶道和靜思插花三場體驗活動,即將在這裡徐徐展開。

從外地趕來參加的朗達·夏普(Rhonda Sharpe)、艾莎·戈登(Asia Gordon)等人,早早就抵達大愛人文中心。對於這場初秋夜晚的旅行,她們滿心充盈著歡喜與期待。

什麼是「氣候焦慮」?

「氣候危機不只是一場政治經濟危機,還是一場精神文明危機⋯⋯」紐約跨宗教災難服務的信仰韌性部資深經理,露西·卡明斯(Lucy Cummings, Senior Manager of Faith Sector Resilience,  New York Disaster Interfaith Services)在峰會上說。

從地區衝突到經濟動蕩再到氣候變遷,各種危機交雜在一起,讓許多人的生活充滿恐懼和焦慮。2021年,僅在美國就有約4,700萬人表示有精神健康方面的困擾。

超過三分之二的美國人正在經歷或曾經歷過一定程度的「氣候焦慮」。

2020年,氣候心理學聯盟(Climate Psychology Alliance)將「氣候焦慮」定義為「情緒、精神或身體上,由於氣候系統的危險變化而產生的痛苦反應」,包括對環境惡化感到的內疚、悲傷和絕望。這也就是說,氣候變遷會直接(如天災或高溫)和間接(如遷徙或糧食短缺)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當中,啃噬著大部分民眾的心理健康。

兒童和年輕人尤其容易受到「氣候焦慮」的困擾——一方面氣候變遷帶來的負面影響,讓他們擔心未來;另一方面,他們往往缺乏影響氣候行動相關政策的條件,也無法從系統層面上看到有意義的改變,使他們普遍產生了無助的絕望。然而恰恰是他們這一代人,必須要在未來承受氣候變遷的惡果。

安全的港灣

隨著精神健康問題越發常見,社會上急需低成本且以社群為基礎的非藥物療法,如冥想,瑜伽抑或繪畫等形式的療癒方式,也越來越受大眾的喜愛。與「躺在沙發上傾訴」一類的傳統心理療法不同,這些新的療癒方式允許參與者通過視覺、觸覺、肢體運動等形式,深入平日無法觸及的潛意識,從而獲得更加深刻的啟發。同時,參與者也可以利用這些不同的途徑,去表達或是宣洩隱藏的情感,獲得心理上的釋放、舒緩壓力、提升自信心。參與者在構建起內心力量和韌性後,可以用更靈活的姿態去面對包括氣候變化在內的各種不確定。

紐約大學(New York University)心理學教授劉慧晶,是這次活動的策劃和正念導師之一:「我們希望可以幫助人們把自己內心的聲音與體驗連結,產生更多關於自身的覺知。為他們注滿力量,從而不再懼怕焦慮和抑鬱」。

「全面應對氣候變遷峰會」的來賓們跟著正念導師做瑜伽,學習如何面對氣候焦慮,舒緩情緒。圖片來源/「全面應對氣候變遷峰會」新聞視頻截圖
與會者跟著正念導師細細品茶。圖片來源/「全面應對氣候變遷峰會」新聞視頻截圖

慈濟醫療基金會稽核室主任鄒靜儒作為主講人之一,參與了白天題為「信仰與氣候焦慮:不同信仰如何緩解氣候災變引發的焦慮」的論壇,但是傍晚的這幾項療癒活動,為鄒靜儒帶來了不同的見解。

「我們傾聽大家的需求,提供各種各樣的活動,並且通過有趣的活動把人們,尤其是年輕人,吸引過來。我們的指引讓來賓對氣變開始有意識且能理性平靜地看待,並能有所準備。當災害真正來臨的時候,才不至於出現恐懼和不知所措。當把大家的視野打開後,這些人又會帶領自己的朋友加入,這樣就形成了良性循環。」鄒靜儒說。

「『行動』是解決氣候焦慮的辦法之一!」露西建議,解決問題的王道就是直球對決——面對它、處裡它、放下它!

探討氣候焦慮主題的講者露西、鄒靜儒和達拉斯·科尼爾斯(Dallas Conyers)(由左二至右)。攝影/錢美臻

尋找平衡

「有一點點的氣候焦慮感甚至可能是件好事,因為這通常會引出更多討論、行動和改變,所以重點在於每個人該如何取得平衡。」英國氣候心理學家及《扭轉氣候焦慮的潮流》(Turn the Tide on Climate Anxiety)作者帕特里克·肯尼迪·威廉姆斯(Patrick Kennedy Williams)寫到,有適度的氣候焦慮未必是壞事,只是要學會如何撫平自己的情緒,並且將焦慮化作前進的動力。

比如除了參與各種療癒活動緩釋情緒外,也可以嘗試「新聞排毒」,意即不要隨時隨地關注「只針對問題」大作文章的新聞報導,減少焦慮的來源。反之,空出更多時間為自己做點事,或是真正去採取行動、花心思聚焦「解決方案」——比如多與大自然接觸,又或是積極參與環保行動,同時鼓勵、帶動親朋好友一同參與,每時每刻從自己手邊的小事做起,這些都可以有效抒發、降低氣候焦慮,同時為保護地球做出一點珍貴的貢獻。

這些療癒課程,讓我開始思考更多氣候變遷的問題。以前我只忙碌專注在自身的工作、生活上,並沒有花很多時間去想氣候變遷會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九點的紐約天已黑透,人們才陸陸續續帶著滿足的笑容離開人文中心。這本只是一個普通的週三夜晚,但對包括艾沙在內的來賓來說,卻大有不同⋯⋯

從明天開始,我會將氣候變遷這個話題告訴我所遇到的每一個人,並希望他們也能這樣口口相傳,直到世界上每一個角落的人們都了解。

近期雙月刊

X
微信裡點"發現"
掃QRCode便可分享此頁
複製網址
前往微信
按"複製網址"後複製連結後,再按"前往微信"即可前往微信App分享此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