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26過後 一息尚存的【攝氏1.5度】

撰文/王偉齡

第26屆氣候峰會上,環境倡議者們拉起布條上面寫著:「拯救我們的未來!」攝影/王素真

在吐瓦魯首都富納富提(Funafuti,Tuvalu)的藍天白雲下,身著全套深色西裝的該國外長賽門·可夫(Simon Kofe,Foreign Minister of Tuvalu),畢挺地站在聯合國峰會向來使用的藍色背板前,吐瓦魯的國旗和象徵聯合國的旗幟迎風飄揚,不愧是以天然美景著稱的乾淨島國,多麼風和日麗的一天!賽門收起熱帶島嶼子民的熱情歡暢,透過鏡頭,慎重地對遠方齊聚在英國格拉斯哥參加第26屆氣候峰會(COP26,Glasgow,UK)的各國領袖們發表演說。

「在吐瓦魯,我們的人民每天都活在氣候變遷中——當您在英國開氣候峰會時,我們這裡的海平面也同時在上升。」賽門頓了一頓,繼續嚴肅地說:「我們無法將時間浪費在各國只說不做的空談,因為我們的家鄉就要被淹沒⋯⋯」說到這裡時,鏡頭開始往外拉,這才驚見這位外長原來是泡在海中發表演說,站著的地方原本是陸地,如今卻水深及膝,外長的西裝褲,都溼答答地浸在鹹鹹的海水裡:「對抗氣候變遷是首要之務,今天,我們就必須大刀闊斧採取行動,才有可能拯救我們的明天⋯⋯。」

攝氏1.5度

2021年10月31日開始,氣候峰會一連舉辦兩個星期,來自全球200個國家參與,提出各項行動方案,共同面對全球暖化加劇帶來的挑戰,在各國領袖的主要議場上方,有顆大大的藍色地球做裝飾,環境倡議者故意釋放了吊著一個紅色牌子的綠色汽球飄到地球前方,紅色牌子則印有醒目的英文字「Not For Sale」(非賣品),提醒著底下的各國領袖們,別為了經濟而出賣地球,應全力朝著「阻止地球升溫攝氏1.5度」的共同目標邁進。

而人類可以作出行動自保的剩餘時間,已進入危險倒數計時——自工業革命以來(150年前至今),全球氣溫已上升1.1度。「現在光是氣溫升高攝氏1.1度,許多國家就已經很難從天災中復原,若要承受1.5度帶來的重創,我們勢必需要更多應對災難的資源⋯⋯」衣索比亞的婓卡度·比煙(Fekadu Beyene,Ethiopia)代表全球46個最貧窮的國家在峰會裡發聲,他們製造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少,卻必須面對氣候極端變異最直接的衝擊——失去家園、飽受暴力危險蹂躪、生靈塗炭。

全球氣候難民人數,從2010年至2021年已激增2,150萬人⋯⋯除了突發的天災,還包括日益惡化的糧荒、旱災等。

COP26會場的開放空間區。攝影/楊健正

1.1度,足以讓數千萬人的生命支離破碎,若全球平均氣溫增幅超過1.5度,又會如何?

與會的科學家警告,大氣變熱,會讓地球某端空氣中的濕度更濕,熱空氣可以吸收更多水份,造成更多突發性暴雨和規模更強的颶風,而到本世紀末,海平面將升高1到3呎,光是美國海岸數百萬人口就會受到影響,而地球另一個角落,則會迎來更頻繁的極端熱浪。

溫度上升(攝氏)

每年極端熱浪
發生機率

倍數

0度(1850-1900)
1 度
1.5度
2度
3度
4度

2%
9.6%
17.2%
27.8%
54.8%
78.4%

1倍
4.8倍
8.6倍
13.9倍
27.4倍
39.2倍

圖表:溫度上升與極端熱浪發生的機會(資料來源/ IPCC Summary for Policymakers from Climate Change 2021: 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 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I to the Six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溫度微幅上升,竟能讓天災生成比例大幅提高,而目前的所有建設、道路、排水系統等,都還停留在應對過去規模的災難而已。

加州因缺水、溫度屢創新高,近年來大規模山火連 年爆發。圖為2021年山火災區景象。攝影 / 呂宛潔

如果照各國現行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無所作為,到本世紀末,地球溫度和工業革命前相比,將會升高攝氏2.7到3.1度。%0A

梅菲爾德市重災區幾乎沒有完好的建築物。攝影/馬樂

峰會中各界紛紛提出方案,主要從四大方向著手——禁伐森林、對貧窮國家進行氣候融資(Climate Finance)、減少甲烷排放、逐步淘汰石化燃煤。大家一致認同眼前迫切的環境問題,但談到如何執行,各國就因經濟發展、國際政治角力,各唱各的調,不意外的,峰會的大合唱開始荒腔走板⋯⋯所幸到了閉幕時,防止地球升溫1.5度的計畫,在各國代表團不斷地協商和妥協後,一息尚存。

森林砍伐

「今天的協議,由100多個國家共同簽署,這些國家的森林面積加起來,佔全球森林總面積的85%。我們同意,要在2030年以前停止砍伐,保護森林。」這項宣言,是此次峰會中達成的第一項重要協議,加拿大、中國、美國、巴西、印尼、俄羅斯、剛果等都在承諾國之列。

森林,是鎖住溫室氣體重要的一環,但因市場對農產品、肉品、木材的需求,不斷破壞這個重要的「溫室氣體儲存槽」(carbon sink)——根據自然界氣候變遷學術期刊(Nature Climate Change)所發表的一篇研究,森林一年可吸收約76億立方公噸的二氧化碳,超過美國每年碳排放量的1.5倍!但聯合國糧農組織(The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公布,從1990年到2020年 ,人類已經失去4.2億公頃的森林,比歐盟的面積還大。

因此要讓青山常在,「永續消費」是人類急需建立的新生活習慣,而官方和企業也承諾將採取行動——透過伐林生產農產品的國家,部分承諾不再用這樣殺雞取卵的方式生財;還有30多家國際企業,會停止投資伐林相關活動;另外歐盟也明文禁止所有成員國不得進口來自森林砍伐區的六種原料,包括黃豆、可可豆、咖啡、木材等,連家具也不行。

不過讓人憂心的是,2014年峰會也達成類似的禁伐森林協議,但這幾年來伐林的速度卻不見緩解反而變本加厲⋯⋯這項議案過關,會不會又是另一個各國開出的空頭支票?

氣候融資

跳票的還有另外一樁,那就是「氣候融資」——富有國家承諾每年提供一千億美元的資金給落後國家,幫助發展當地綠能科技、保護環境、還有協助他們準備好應對氣候災難。但這些資金到現在卻只給了當初承諾的八成,再加上是以借貸的方式而非補助,讓這些碳排放低卻必須承受氣候變遷後果的貧窮國家,恐將陷入更深的財務危機。

富有國家沒有藉口不提供氣候補助給落後國家,因為他們每年都花費了比這個數目多出好幾倍的補助,給石化燃煤產業。%0A

石化燃煤

石化燃煤,是過去25年來每屆氣候峰會「房間裡的大象」(英文俗諺:elephant in the room,隱喻某件事雖然極度明顯卻被集體視而不見、不做討論),此次峰會卻破天荒地提出「逐步淘汰石化燃料」的建議。

與會科學家警告,如果要將氣溫升幅抑制在攝氏1.5度內,90%的煤礦和60%的石油天然氣原礦,在2050年前都不得開採。美方代表也認清事實,認為繼續補助石化能源產業是「提油救火」,甚至銀行等私人企業也表態支持,未來逐步停止貸款給經營燃煤電廠的新客戶,舊有客戶也不能提高貸款金額。

聽起來叫人振奮,但在氣候峰會中,這不是王子與公主從此過著幸福生活的快樂結局。

眼下全球有195座正在興建的燃煤電廠,其中九成在亞洲,中國就占了近半,同時當地已有超過一千座煤炭電廠正在運營。「你現在煤炭用得多,你從明天就開始減?」中國煤炭顧問王俊反對:「不是說為了氣候變化,讓大家挨凍挨餓,這樣是不符合邏輯不符合常理。」同樣重度仰賴石化燃煤能源的伊朗、南非、印度、奈及利亞也同屬反對陣營。「你們不能期待開發中國家承諾戒斷仰賴石化燃煤⋯⋯」印度環保署署長布潘得·雅達(Bhupender Yadav, India’s Cabinet Minister for Environment, Forest and Climate Change)提出該國國內面臨的兩難:「發展中國家要拚經濟,還要消弭赤貧。」

最終拍板定案的協議內容,措辭相對溫和,目標不再是逐步淘汰「所有」石化燃煤電廠,而是淘汰「不改善碳排放」的石化燃煤電廠;另外針對補助的規範也改得寬鬆,從「全面」禁止補助,變成禁止補助「沒有碳排放捕捉技術」的石化燃煤電廠。

甲烷

工業化畜牧業是溫室氣體「甲烷」的主要來源。圖片來源 / Pexels by Renato Rocca

「甲烷破壞性比二氧化碳高出20到80倍,地球現在升溫1.1度,其中有0.5度,是因為甲烷排放所致。」美國氣候特使約翰·凱瑞(John Kerry)在峰會中強調,如果能降低溫室氣體排放量第二高的甲烷,的確可以迅速抑制地球升溫。但有這麼容易嗎?

甲烷的排放來源主要來自畜牧業、露天煤礦等,以歐美為首的一百多國這次簽署協議,要在2030年前將甲烷排放量減少三成

那是非常龐大的任務,2030年前將甲烷排放量減少三成,等同於要禁用全世界所有的飛機、船隻、汽車、卡車上路。

但其他溫室氣體排放大國,如中國、俄羅斯、印度、澳洲等,卻沒點頭。

在俄羅斯人眼裡,氣候暖化不是危機,而是契機,因此國內主要媒體對氣候峰會著墨甚少,偶有刊登,斗大的標題是:「我們真的應該害怕全球變暖嗎?」新聞結論寫下,因為地球暖化將有益於降低取暖費用和促成更便捷的海運路線。

至於世界溫室氣體排放第一的中國,和排名第二的美國排放量加總,佔世界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四成。峰會中,中國只和美方談攏協議,將合作達成2060年溫室氣體零排放的目標,短期內還是不會管制其國內甲烷排放。

26個墓碑

國際政治角力讓COP26在妥協下落幕,倡議者因此諷刺全球暖化造成水平面上升,各國領袖的腳都泡在水中。 攝影 / 邱垂傑

峰會閉幕當天,蘇格蘭風笛悲愴的樂聲響起,人們身穿黑袍,一列長長的送葬隊伍走向墓園,墓園裡的碑石上,寫著COP1、COP2、COP3⋯⋯共有26個墓碑。

「我們今天來這裡,為COP1到25,以及COP26舉行葬禮,因為這些會議都失敗了,我們認為COP26也是失敗的。」多個環保團體共同用行動劇,表達對峰會協議的失望和不滿。

「光靠承諾,是無法阻止人類走向滅亡的命運。」烏干達的氣候社運人士凡妮莎·納卡特(Vanessa Nakate)在峰會的主舞台上,只看見一個五花八門各懷鬼胎的政治秀場。

今年到明年,就必須減少7%-11%的二氧化碳排放,之後的每年也都是,才有可能達到零排的目標。

這樣的目標,各國有可能達到嗎?許多與會者帶著問號來到英國格拉斯哥,兩個星期後,卻還是帶著相同的問號離去⋯⋯但每年峰會促成討論、讓更多人注意到迫在眉睫的環境危機,凝聚日益強大的民間聲浪,來要求並監督政府與企業,同時透過草根性推動,要用螞蟻雄兵的力量,先做出改變!

近期雙月刊

X
微信裡點"發現"
掃QRCode便可分享此頁
複製網址
前往微信
按"複製網址"後複製連結後,再按"前往微信"即可前往微信App分享此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