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賦權青年,聯合國大會領袖週/紐約氣候週期間,慈濟紐約開放大愛人文中心,作為世界多國青年領袖參與、交流世界重要議題的對話場域。攝影/ 瑪蒂娜·卡薩斯(Martina Casas)
在父權社會中,權力往往集中於年長男性之手,他們主導決策和資源的分配,而女性和年輕人的聲音卻常常被忽視與邊緣化。慈濟正在打破這種權力結構,藉由賦權青年,讓青年不僅是旁觀者,還成為變革的引領者。金秋九月,聯合國大會領袖週(United Nations High-Level Week)和紐約氣候週(NY Climate Week)在紐約召開的時間重疊,慈濟在紐約大愛人文中心舉辦一系列與「未來峰會」(Summit of the Future)及「紐約氣候週」相關的座談會,來自全球各地不同領域的青年領袖在此相聚、開展多元對話,共同反思如何為全人類創造一個更加可持續和有韌性的未來。
超越GDP
全世界長期以來都以國內生產總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作為衡量一個國家經濟成就的標準,但就像只看一個人銀行存款數字,卻忽略一個人的健康和幸福,GDP並不能成為反應一個國家人民幸福、環境質量、社會公平性和永續性的指數。
我們需要超越傳統的經濟指標,並關注其它更具可持續性和更長遠的環境目標。
慈濟青年代表 武泓漪
2024年9月20日,慈濟基金會、聯合國兒童與青年大會(UNMGCY)、ZOE未來經濟研究所 (ZOE Institute for Future-fit Economies)和全球青年發展平台 (Global Partnership for Youth Development, GPYD)共同舉辦名為「超越GDP:關於包容性和永續發展的對話」(Going Beyond GDP: A Multi-Stakeholder Dialogue on Inclusiv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座談會。
印尼總統顧問的助理(Personal Assistant to the Advisor at the Advisory Council to the President of the Republic of Indonesia)、印尼青年代表周嘉倫發言指出,他提倡各國採用「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制定的「能源轉型指數」(Energy Transition Index),該指數可以評估一個國家在能源安全和能源獲取方面的表現,實踐永續發展之路;其次,他進一步闡述了青年參與決策的重要性:「尤其是在發展中國家,年輕人有許多創新想法,但缺少平台來表達這些想法。」他建議開發一個「青年發展指數」,由年輕人主導,衡量青年發展同時,確保國家走向永續發展之路。
希望的故事
「隨著我們一路成長,我們通常會創造兩種故事:一個是我的傷痛故事,另一個是我的勝利故事⋯⋯」9月20日傍晚,慈濟大愛人文中心還舉辦了一場名為「希望的故事敘述:實踐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生活方式」(Storytelling for Hope: Living the SDG Lifestyle, Building Sustainable Futures for ALL through Global Community Conversations)的座談會,共15位來自不同國家、地區、年齡和文化背景的人們,帶著自己的獨特經歷,分享自己的故事,用敘事的力量改變世界。
在巴西(Brazil)出生、在美國已經生活了26年的皮歐(Pio)指著自己左胳膊上的一道傷疤說:「你看,這是我八年級時被人欺負留下的傷痕。」又指著胳膊上的另一條傷疤說:「這是我媽媽對我大吼時留下的印記。」又指著另一條傷痕說:「這裡是我老闆欺負我,留下的傷痕。」但皮歐並沒有選擇只看生命的晦暗面,他勇敢地昂著頭,繼續沿著人生道途找尋快樂的、有意義的吉光片羽:「後來我看見自己的兒子在產房出生,我的孫女也在產房出生,我還看見我的孫女願意跟別人分享玩具⋯⋯我覺得我們所在的人間就是一個天堂。」皮歐希望藉由自己的敘述,向年輕人傳達一個重要理念——人生就是一個抉擇,未來要怎麼過,端看自己的決定:「講故事的重要性在於人們可以選擇所講的故事,我覺得人們應該講有關希望的故事,而不是絕望的故事。」即使經歷過悲傷和霸凌,皮歐用正信正念注目著希望。
從慈濟花蓮本會來的歐友涵(Johan Alwall)也加入敘事分享:「我以前是物理學研究員,在海地(Haiti)地震後,我在海地第一次遇到了真正需要幫助的人。在瑞典(Sweden)出生、在美國居住過的我,從未見過那種苦難,災民們失去了一切,朋友和家人都死了,每天只能吃一頓飯。」窗外的柔美月光將歐友涵的面龐照得無比明亮,他從悲門走入慈濟:「這段經歷徹底改變了我的人生,促使我重新思考我人生的優先順序。幾年後,我改變了職業人生方向,投入慈濟,這就是我的故事。」
以慈悲之心創造和平未來
9月23日,慈濟基金會、世界宗教大會(Parliament of the World’s Religions)和綠色希望基金會(Green Hope Foundation)共同舉辦名為「善用同理心與慈悲心,創造和平未來」(Harnessing Empathy and Compassion to Create a Peaceful Future for All)的座談會。
「我認為應該運用青年的同理心和慈悲心,促進這些年輕人之間的理解。」世界宗教和平組織專員克莉絲汀‧李奧納多(Kristine Leonardo, Programme Officer of Religions For Peace)提出觀點。
綠色希望基金會創辦人暨主席克卡珊·巴蘇(Kehkashan Basu, Founder-President of Green Hope Foundation)也同意,若青年世代能夠化解當今世界的對立和隔閡,重新認識、尊重彼此:「我們絕對可以運用這一點,創造更和平的未來。」
裘耀陽代表慈濟發言,他解釋,慈濟的名字本身就是「慈悲」與「濟世」的結合,「慈濟」就是要將慈悲心付諸行動。他強調,透過服務他人,才能與他人建立真正的聯結:「我們無法真正同理,除非我們了解他人的需要。」
這場研討會最後他還強調,「孤獨感」瀰散在人群之中,人與人之間越來越疏離、信任度也越來越差,人們甚至變得有些自私,是因為這種深入骨髓的「孤獨」,讓對立加深:「慈濟作為一個人道救援和宗教組織,我認為我們的責任是填補這些心靈空洞。」以宗教之力、以慈悲之心來實現更安全、更公平、更互助互愛的世界。
繼往開來
「如你所見,大愛人文中心所舉辦的一系列活動,都是屬於青年的活動。並不是所有青年都有資源,也不是所有人都有幸來此擁有一個展示自己的舞台。」慈濟青年代表李威儀為紐約大愛人文中心在聯合國大會領袖週/紐約氣候週中所扮演的角色,下了註解:「這裡為年輕人開放一個平台,並為他們提供機會,也讓青年了解慈濟前進的方向。」
「當我們在討論要如何產生影響力,像是該如何拯救世界這樣大的事,看似困難重重,但其實可以從一個人的行動開始影響社區。」慈濟全球合作事務暨青年發展室助專凃君曄說:「我們應該賦權每一個青年,這樣他們就能在自己所在的社區產生影響力。」
會議週期間,慈濟青年志工們穿梭於各個會議現場,持續發聲,然而青年們如今所走的路,皆由前人一步步鋪就,一程風雨、一程汗水。慈濟美國總會執行長曾慈慧,就是一路將慈濟推上國際舞台的靈魂人物。
她還記得,二十幾年前是從聯合國最基本的會議來積極「入門」:「從2003年申請成為『聯合國新聞資訊委員』(UNDPI),到2008年加入『聯合國婦女大會』(CSW)年度的座談會,2010年更成為『聯合國經濟社會理事會特殊諮詢委員會』(ECOSOC)的成員。
2013年我們積極投入跨宗教會議,和梵蒂岡(Vatican)以及『聯合國氣候變遷委員會』(IPCC)互動頻繁。2016年更受邀請參加『聯合國難民署』(UNHCR)人道救援組織在土耳其伊斯坦堡(İstanbul, Turkey)舉辦的高峰會,以及『聯合國人口基金會』(UNFPA)的年會;2018年積極投入成為『聯合國跨宗教委員會』(MFAC)的理事會成員。
2019年參加『聯合國氣候高峰會議』(UNFCCC)第25屆在南美洲智利(Chile)舉行的年會,並取得『聯合國環境保護署』(UNEP)的會員資歷,2020年更受邀參加聯合國每年的高峰會,就永續發展進行階段性任務編組的討論,同時針對氣候變遷全球減災(DRR)的專案做循環經濟的分享。
2021年我們受邀成為『聯合國跨宗教委員會』的會員(UN IATF-R),進而成為董監事。2022年因馳援烏俄戰爭下的難民,更和『聯合國兒童基金』(UNICEF)奠定了堅實的國際人道合作夥伴關係,同時也受推薦成為『聯合國跨宗教委員會』副主席⋯⋯」曾慈慧一一數來。
「從2010年到2015年,再到2020年,醫療、兩性平權、環保⋯⋯每一個腳步,每一個足跡,都是我們自己這樣走出來的,很不可思議⋯⋯我們為什麼要進入聯合國?那是由於我們在社區耕耘的根基穩定了,我們有機會走向國際,等國際發展到了一個階段,就一定會回到社區,出去耕耘,再回來,以此往復,步履不停。」曾慈慧進一步解釋——
要記得上人給我們的四大八印,每一項都能成為一個叢聚,都有樹葉、枝芽,必須要一直的向外去生⻑,去拓展,建立更多的連結,達成更多的共識,然後把它們拉進我們的根本,成為我們的一分子,共生、共榮、共續,我想要看到這樣的成果。
慈濟美國總會執行長 曾慈慧
展望未來慈濟美國的發展藍圖,曾慈慧指出,慈濟美國首先會在全球救災方面繼續發揮積極作用;其次,將更積極地參與國際社會的多邊討論,推動氣候變遷、社會平等、永續發展等全球性議題,推動跨宗教、跨文化的合作;第三,21世紀是人工智慧的世紀,科技的飛速發展使得人工智慧成為推動全球變革的關鍵力量,慈濟美國將與時俱進,以慈悲為基石,讓各界力量凝聚起來,應對全球挑戰。最後,曾慈慧還強調「賦權青年」的重要性:「我們在美國成立了35年,我們現在要讓這些年輕人進來,必須要給他們平台,讓他們自己去發揮。」
從青壯年做到髮絲泛銀,從美國草根推動、做到躍上國際平台,近年來曾慈慧積極陪伴著慈濟青年代表在聯合國發聲,要交棒給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