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個月,404人的口述歷史

撰文/慈濟美國總會文史室主任 范婷(明斐)

2024年三月開始,全美文史團隊和全美資深菩薩一直在做的事——溯源,盤點人生。

感恩上人不斷提醒我們,要自我盤點人生,回憶自己如何走入慈濟。我和本會文史處請益討論後,決定2024年美國35周年,以建立完整的「慈濟美國道場史」為目標,進行全美慈濟共63個分支聯點的「溯源」,藉由口述歷史的訪談,和全美資深菩薩一同盤點生命。每位資深菩薩生命故事的交織串連,就是慈濟在美國緣起的故事。

今年二月目標確定後,三月中開始進行口述歷史的採訪,到十月底整整八個月,我們完成了404人的「口述歷史」訪談!累積將近六百小時的訪談錄音檔!全美各地的文史團隊、連同四百多位受訪者,有近五百個人、以一尊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的精神,共同投入家譜溯源。

在大家的努力下,我們收集了好多好多的老照片、完成了55篇文章,總計超過180萬字,22本慈濟美國的家譜。

八個月來,我們在未知中不斷摸索學習。當大家問我,要採訪多少人?筆耕團隊問我,每篇要寫多少字?說真的,我真的沒有答案。只知道,我們要溯源,要找出最早撒播種子的關鍵人物,以及環繞在這個關鍵人物周邊的草創時期的菩薩們。我告訴自己,只要時間允許,能訪,一個都不會錯過,也和所有的筆耕作者說,放手寫吧!不要受字數限制。

口述歷史訪談從紐約分會開始,杜玉蘭,杜媽媽的訪談裡,她娓娓道來,她來到美國打拼,和慈濟相遇的過程。我認識杜媽媽17年了,從來沒聽她這麼細緻地說著自己的故事,她的阿波羅麵包店三十多年如一日,放著慈濟的文宣和竹筒。

訪談結束後,她牽著我的手,去她的阿波羅麵包店,給了我一大袋的台灣口味的麵包,帶回家。17年前,拍攝杜媽媽紀錄短片時,她精力旺盛,在麵包店裡穿梭來去,17年後,杜媽媽已經需要拐杖輔助行走,看著她的背影,心裡酸酸的。送杜媽媽回家之後,我開車回家的路上,心裡很激動,好多好多的想法和念頭冒出來在心裡轉著。我告訴自己,這次家譜溯源,不論如何一定要完成!不想有遺憾,不能等,而且要快點做。

我實地到紐約、華府、休士頓、聖荷西、總會、鳳凰城、拉斯維加斯、西雅圖、華盛頓州的大愛金山園區等做採訪。在德州分會採訪的時候,鄭惠美鄭阿嬤說:「我已經84歲了,腰跟腿都不好,走路也不很平衡,都要人扶。覺得好像,快要失去慈濟了,我就一直想要抓著一個尾巴,把慈濟拉住⋯⋯」鄭阿嬤的話,讓我的心揪在一起,我告訴自己,一定要完成溯源。

整整四個月馬拉松式的採訪,估計可以完成320個人的採訪,但五月時,慈濟美國總會執行長曾慈慧給了我一個新目標:一日一菩薩,期許能採訪全美365位資深志工。我本來以為做不到,但溯源就像是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八月底,已經達到了四百人!

採訪同時,我同步分享錄音檔給作者們。我在前端拼了命地採訪,他們在後端日以繼夜地聽錄音檔、彙整、撰寫。九十分鐘的錄音檔,至少要用三倍的時間來整理逐字稿。每一篇文章動輒需要一個月到一個半月來撰寫。因為沒有字數限制,家譜也從當初以為的一本書,擴增為三本、九本、18本,到最後是22本。

感恩編輯團隊八個月來對我不離不棄。

溯源的過程裡,沒有人對我說一句洩氣的話,大家總是叮嚀我,要記得吃飯,要睡覺、要休息、要保重。美國家譜溯源到今天能夠有任何一點小小的成果,是因為集合了所有人的願力,是因為有大家的祝福。這是一個被祝福的專案,所以有幸福的結果。最後我想對所有接受家譜採訪的資深菩薩們說,您們的過去,我們來不及參與,但家譜溯源的因緣,讓我們彷彿走過了您們的青春,家譜裡留下了您們最帥最美麗的身影和笑容。真想把您們的故事,都拍成電影——美國家譜裡,有好多齣大愛劇場!

感恩上人。感恩大家。

近期雙月刊

X
微信裡點"發現"
掃QRCode便可分享此頁
複製網址
前往微信
按"複製網址"後複製連結後,再按"前往微信"即可前往微信App分享此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