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義診再出發 帶動愛的循環

作者/錢美臻

大愛眼科醫療巡迴車2019年8月11日到帝國山社區義診。攝影/葉晉宏

聖地牙哥美墨邊境的帝國山(Mountain Empire)社區,是個偏遠貧瘠且乾旱缺水的南加州內陸農村,社區居民多為退休長者、新移民或無證家庭、和難以負擔加州城市高昂支出的低收家庭。荒蕪孤寂的大片荒漠的沙蓬,在乾旱季裡,乾枯成了一蓬蓬的風滾草。居住在帝國山哈昆巴市(Jacumba)的慈濟志工馬克(Mark Ostrander)和蘿麗(Lorrie)夫婦,總是要開上近半小時的車,才能探訪住得「最近」的鄰居,途中只有窗外活潑奔竄的風滾草球伴著他們,在四下無人的鄉間公路上奔馳。

看著這一片枯瘠的土地,想著待在房子裡一戶戶的低收家庭,負責帝國山社區義診聯繫工作的馬克心疼地說:「疫情發生後,慈濟暫停了義診活動,居民沒有任何替代的醫療資源,有病痛也只能捱著。」馬克和志工解釋,慈濟美國醫療團隊對帝國山的居民有多麼的重要:「我們社區距離最近有醫師診所的城鎮,要開車一個多小時,在慈濟沒有來這辦義診之前,居民們幾乎沒有看病的機會,更何況是自付額高昂的牙科和眼科。多數居民已經很多年沒檢查過牙齒和視力。」

提供食物援助帝國山社區內的原住民家庭。圖片來源/馬克

秋冬恢復社區義診

「你還會再辦義診嗎?」一雙雙殷切的眼睛看著馬克,等著有希望的答案。即使心知居民的期盼,馬克也無能為力:「我只能一遍又一遍的解釋,因為疫情不得已暫停義診,我們必須遵守政府還有衛生部門的防疫法規。」馬克說道:「最近我得到訊息,慈濟美國總會規劃重啟社區義診,我開始聯繫醫療志工和社區的人前來幫忙。因為過去一年多,義診志工團隊中,有四位老人因長期的慢性病、癌症等因素往生了,還有的志工搬離加州,有一位志工出了大車禍沒法外出了,我的當務之急是找更多當地的新志工和醫師來支援義診。」

2019年8月11日馬克在帝國山社區義診中,為民眾解說慈濟義診的內容。攝影/葉晉宏

帝國山的情況,點出了後疫情時期全美義診重啟所面臨的挑戰——人走了,得補上新血;停了許久的義診,各方面都得和居民的生活連上線。

2021年一月後,新上任的拜登政府在全美加速疫苗施打的普及率,慈濟美國總會醫療發展室主任陳恂滿牙醫師考量到有醫療需求的貧病人士,已有一年沒有獲得醫療服務,儘早重啟社區義診項目,勢在必行。於是提前佈署,聯手醫療志工,默默做好義診器材歸納和改進的工作,已為未來義診重啟做準備。

陳恂滿掛念著心急看醫的貧病居民,因此,她根據美國疫苗施打率與南加州每日新確診病例的趨勢,向美國總會各分區志工簡報重啟南加州社區義診的初步規劃,並聽取不同社區對義診服務的不同需求。

義診暫停期間,慈濟美國總會醫療發展室主任陳恂滿牙醫師(右)與志工合作設計打造醫療器材置物車。攝影/駱淑麗
讓義診器材分門別類妥善歸納。攝影/駱淑麗
2021年五月紐約解除封鎖,慈濟大愛眼科醫療車再度到紐約分會會所前服務民眾。攝影/劉又榕

「我們目標訂在2021年第四季重啟南加州社區義診,因此請各區志工先聯繫過去提供義診場地的組織,了解合作夥伴們對恢復義診的看法。」陳恂滿強調,遵守聯邦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和地區衛生單位的防疫規定,是恢復義診的先決條件。

經過疫情,人事物都有了很大的變化,想要恢復社區義診,不是想做就能馬上去做的。所以我們與組隊志工要在夏季的三個月時間,先協調好場地和人力的前置作業,每一個步驟都要考量到疫情規範與人員安全。

人事物都因疫情改變

要重啟社區義診,第一線志工首先遭遇的是許多「改變」。

從洛杉磯往東開近三小時的車程,會抵達加州最貧窮的大城聖伯納汀諾市(San Bernardino),這個社區裡半數以上是不諳英語的拉丁裔移民家庭。慈濟美國總會長期與聖伯納汀諾學區合作,每月舉辦食物發放和醫療義診,為收入不豐的家庭緩解經濟重擔,並以醫療衛教守護著居民健康。

 
2019年3月10日慈濟義診團隊在聖伯納汀諾舉辦的大型義診。攝影/張朝宏
義診時,志工林育燕(右)主要協助行政文書工作。圖片來源/林育燕

「我們和學區聯繫要恢復義診,學區人員非常高興地說:『很高興你們要回來了,這對居民有很大的意義!』」負責南加州內陸地區義診的醫療幹事志工林育燕,展開各項協調工作。

沒想到,一旦開始聯繫,才發現一切和過去都不一樣了。首先,過去可免費租借的學校場地,疫情期間規則改變,現在要上網申請,先收場地租金;並要繳交符合政府法規的防疫計劃,所有醫護與志工都必須是打過疫苗的「完全接種者」。這一切都在林育燕的意料之外,只好一件件盡可能的溝通協調。

「前期要聯繫好提供義診場地和人力的組織,我們會針對參與義診的志工進行培訓,特別著重在如何做好防疫,以及義診現場的清潔消毒程序,同時保護好病患、醫護與志工。」陳恂滿一再強調重啟義診嚴謹的防疫措施是重中之重。

疫情後,我們不可能再像過去那樣,有人來就安排進去看診。我們要維持場地內人員的社交距離,以及每一個病患離開後,志工都要清潔消毒診療區所有的器具,場地和空間都不允許再做人流頻繁的大型義診。

慈濟義診團隊2019年6月9日到聖伯納汀諾舉辦大型義診的場景。攝影/黃友彬
2020年2月23日於貝克斯菲爾德(Bakersfield)的義診活動,是慈濟南加州義診團隊在疫情發生前的最後一場社區大型義診。攝影/駱淑麗

因此未來義診的規模,必須是服務50位以下病患的小型義診,以避免新冠病毒的傳播。

陳恂滿解說,慈濟的醫療團隊在疫情隔離期間,持續以電話問診和寄送藥品的方式,照顧慢性病病患:「我們希望組隊志工和社區組織合作列出看診名單,先讓病情較急迫或健康狀態變化較大的患者優先。」

期待能在重啟義診後,讓更多民眾看到慈濟的行動,能因感動接棒投入慈濟的行列。

醫療綠洲帶動愛的循環

疫情中,原來慈濟在中加州佛瑞斯諾農業區暫停的義診,像是眼科和牙科,一個一個的恢復,重新讓貧病的居民健康獲得照顧。

美國慈濟醫療基金會副執行長溫俊強,同時也負責佛瑞斯諾行動醫療團隊項目(Fresno Mobile Clinic),持續關懷著移民農工的健康議題:「疫情期間我們主動回充義診慢性病患的藥單等,讓他們可以去買藥維持自己的健康。去年九月我們恢復眼科義診,今年三月牙科義診加入,我們到鄉間舉辦了多次疫苗施打活動。」

 
慈濟醫療團隊2021年三月起在中加州地區積極推廣疫苗接種。圖片來源/溫俊強
到中加州農業偏鄉為農工施打疫苗。圖片來源/溫俊強

佛瑞斯諾行動醫療團隊以大愛醫療巡迴車提供包括西醫、牙科、眼科等項目、超過一千場次的義診服務。在疫後時代為貧病勇往直前,為流動農工提供更好的服務。

針對拜登政府提議,將65歲以上民眾享有的醫保項目「聯邦醫療保險」(Medicare,俗稱紅藍卡),門檻下調到60歲,是否將影響佛瑞斯諾行動醫療團隊在未來的服務,溫俊強以2010年簽屬的《平價醫療法案》(Affordable Care Act,ACA,俗稱歐巴馬健保)來解說:「歐巴馬健保在2014年起生效執行,照理說現在全美國的人應該都有健保,但使用聯邦醫療補助計畫(Medicaid,俗稱白卡)的民眾發現,他們可以去藥房花3、5美元就買到處方藥,但卻非常難約到醫生看診。這些患者都到慈濟看病,所以我們在歐巴馬健保實施後診所的業務反而更加繁忙。」

同樣道理,即使(拜登)政府提供更多的醫療福利項目,但我們(義診服務)仍舊可以做很多事。

慈濟醫療團隊藉由不斷與當地社區互動、關懷,發現新政策下還未被照顧到的角落,一步一步關心弱勢家庭的需要。「我們近期受縣政府和學區邀請,去為夏令營的300個移民農工家庭學童做眼科診療,診療中發現很多年輕的孩子已出現糖尿病前期(Prediabetes)症狀⋯⋯我們讓學區了解此一情況,獲得了他們大力支持,讓我們能出動西醫、牙科、眼科來幫助學童,做六至八週的一個義診項目。」溫俊強說起慈濟志工溫柔的承擔:「我們一直採行挖掘社區需求,再去設定義診項目的模式進行,我們的項目就越來越多、越做越多。」

溫俊強(中)與佛瑞斯諾行動醫療團隊,因為瞭解當地醫療需求,短短幾年中就完成了一千場義診。圖片來源/慈濟美國總會
疫情期間,北加州的慈濟志工持續深入農村捐助農工防疫物資。攝影/廖瓊玉

藉由一次又一次的深入民心,慈濟美國關懷社區的心意,漸漸被體會。長期以來,溫俊強觀察體會到:「我們與社區組織溝通的過程,需要讓他們體認到『慈濟深入我所在的社區,在幫助我的鄰居們,我也要支持慈濟。』因此只要我們一通電話,社區義診志工就會來幫忙,願意自己開一、兩小時的車去鄉間服務,甚至社區餐廳來贊助我們義診活動的午餐時,還順道捐出了500美元的支票。」

這是拔苦予樂,帶動社區愛的循環,也正是慈濟義診的最終目標和後疫情時代最需要的膚慰力量。即使後疫情時期人與人之間依舊存在著疏離感,但慈濟醫療團隊用行動關愛溫暖缺乏醫療資源的社區,陪伴著飽受疫情創傷的弱勢居民,重建後疫情時期的新生活。

近期雙月刊

X
微信裡點"發現"
掃QRCode便可分享此頁
複製網址
前往微信
按"複製網址"後複製連結後,再按"前往微信"即可前往微信App分享此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