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協力幫助災民完成新屋重建的團體,齊聚在康考山區為災民祝福新居落成。攝影/容長明
「這些陌生的人在身邊為我們祈禱,所以上帝應允了我們所求的每一件事,重建了社區所需。」泰莉·魯比奧洛 (Teri Rubiolo)和約翰(John Rubiolo)說道。這對老夫婦站在北加州坎普山火(Camp Fire)起源處康考(Concow)山區,一棟重建的房舍門前,這也是他們的新家,他們對著包括慈濟基金會在內的各個團體,於長達三年重建期間所提供的協助,表達衷心的感謝。
2022年3月25日週五,北加州慈濟志工與多個團體代表,一起參加為坎普山火災區整合社區資源的「門諾教會救災重建組織」(The Camp Fire Collaborative and Mennonite Disaster Relief),為三戶災民舊址重建新居所舉辦的「入厝儀式」。這一天,共六十幾位代表齊聚康考偏遠山區,為歷經三年重建終於返回小鎮老家的受災戶,給予最大的祝福。
慈濟北加州分會執行長謝明晉和當地溪口(Chico)志工團隊,代表慈濟基金會帶來「福慧八寶」作為祝賀。這份禮物包括了大愛感恩科技製作的福慧床和環保毛毯、樹苗、靜思五榖粉、一本四國語言的《靜思語》、福慧平安吊飾、以及一個內有2019慈濟53週年紀念幣的福慧紅包,那一年,正是造成美國加州受損最嚴重的坎普山火災發生數月後,慈濟正式啟動長期復原計畫的一年。最特別的是,重建新屋的三戶家庭都得到了一幅靜思語壁掛,反映出每位受到關懷的災民,在貧困中仍保有一份難得的互助慈悲情懷。
「重建之路崎嶇漫長,慈濟志工三年來深入山區持續關懷,針對家園全毀的受災戶,全程陪伴輔導,並透過與當地多個救援組織合作,進行重建資源爭取,解決過程中的瓶頸,克服各種困難,終於幫助受災家庭在原來的土地上,重新蓋起自己的家。」謝明晉解說。
「在偏遠貧困的山上要完成一棟住屋的建案困難重重,這次雖然只有三戶接受『贈屋入厝』,卻是很多單位聯手合作下,一個非常重要的里程碑。」
慈濟北加州分會執行長 謝明晉
付出所有的退休夫婦
泰莉和約翰自退休後就住在康考山區裡,2018年底的坎普山火燒燬他們原就不甚充裕的所有,卻沒有燃熄這對老夫婦一直以來在山區供餐幫助眾多低收鄰居們的愛心。山火遠離得以重返山區後,夫妻倆用金額不多的社會安全補助款度日外,還用自己極為有限的保險理賠,勉強買了一輛二手小露營車(RV)做為臨時住所,再把一輛二手拖車(Trailer)改裝成簡易廚房,開放拖車前空地,接濟鄰近幾百戶蝸居在臨時帳篷的鄉親,每日免費供應兩餐熱食。
年邁的泰莉夫妻倆沒有工作收入,災後在社區的免費供餐計畫,多仰賴外界善心團體支援物資;慈濟志工發現泰莉的情況後,在災後長期提供物資援助,並經常進入山區關懷泰莉和當地社區的災後復原需求。
2019年底慈濟志工在康考山區舉辦山火週年冬季發放,泰莉領到現值卡和慈濟環保毛毯時特別表示:「慈濟對我而言,是非常特別的團體。慈濟志工的態度讓我感到舒服,他們不讓我覺得自己像個乞討者。」尊重的態度,是泰莉和慈濟人特別親近的原因。
泰莉家的重建,經歷了申請原地重建的繁複過程,解決因沒有工作無法取得貸款的財務困擾,其中又有山火再度來襲兩度遭強制撤離的過程,之後疫情來襲,居家隔離讓大多社會活動停擺延宕等諸多波折,但在各支援團體和泰莉老夫婦的強力意志堅持下,山火發生三年後的2022年春日早晨,大家終於齊聚在泰莉老夫婦原地重建的新家前,一起合唱詩歌來禮讚上帝的恩典,這個偏僻窮困的深山社區,並沒有被人遺忘。
綠色的外牆,白色的窗櫺,新建的小屋靜立在初春鮮翠的山林裡,小屋旁的空地停著泰莉為鄰居煮食供餐的小小拖車屋。過去三年泰莉的「『我是』的花園(IAM’s Garden)」計畫,平均每月為近三百戶家庭免費供餐,每月供餐近千份,累計總供餐數遠超過一萬份。
小拖車後方是2021年十月由慈濟志工協助完成的綠色小鐵皮屋,泰莉把外界捐助支援的各項物資儲放於此,做為一個簡易的發放中心,鄰居們前來領餐時,也同時能帶回一些需要的日常生活用品。新家不只讓泰莉夫婦終於有了安頓晚年的所在,更成為倆人持續為社區付出的穩定力量,得以讓更多的山火受災家庭可以獲得溫飽,一步一步走上重建路。
腿部有宿疾仍需動手術的約翰坐在新屋門前,回憶著山火災後恢復供餐時,不僅沒有儲藏食物的冰箱,在連桌子都沒有的窘境下,一群陌生面孔的受災鄰居一起吃著他們免費供應的晚餐,如今有了新的小屋,銀髮白鬍的約翰看著佇立在身旁的老伴泰莉,心有感慨地說:「我們又可以開始了(Here we go again)。」
泰莉談起災後協助社區災民的付出時,提到免費供餐對同為災民的退休夫妻來說,其實是相對龐大的負擔,但她對伸出援手的團體始終心存感謝:「您們的幫忙讓我們的付出有所成長,能提供更多資源,送到社區有需要的地方。讓向我們提出生活需求的鄉親,都得到了滿意的解決方式。」
眾人的笑容溢滿在康考的山谷中,三月春陽隨著柔謐和風,將溫暖送進了坎普山火災民的心頭。
重新嶄露歡顏的大家長
年邁的雪芮兒·哈雷爾(Cheryle Harrell)在康考山區裡,原本有著簡單的快樂生活,家族親戚共有137人都住在同一個社區裡;當時,雪芮兒是唯一擁有房產的人,家族成員常在她的家中聚會,雪芮兒就是個大家長,帶著大夥過著簡樸卻滿足的山居歲月。
2017年時雪芮兒因爲中風,導致右眼失明,而且身體右側神經受損,雙腳行走不穩,平日生活仰賴微薄的社會安全補助金;2018年底坎普山火燒燬了她的小屋,她唯一擁有的物產化為一片灰燼,她的心彷彿在那時跌至谷底,人生失去了繼續前行的希望。
2019年初雪芮兒離開住了幾個月的臨時庇護所,回到康考山區,但日日惦念的家已經不在了。雪芮兒用身邊僅有的一點錢買了一輛小拖車,重新回到山上獨居,車內空間十分侷促,小小的臥房塞滿了個人所有的衣物家當,雪芮兒只能睡在車上的小沙發。
生活在拖車上,需要發電機來維持家電運作,每月好幾百塊美金的燃料費,更加重了經濟負擔。因此2019年底慈濟舉辦山火週年冬季發放時,雪芮兒發現領取的物資中包含太陽能手提燈和太陽能充電器,可以幫助減少燃料支出。
「我真的很感謝慈濟志工在發放物資上設想周到,幫助我們解決了許多問題。」
坎普山火災民 雪芮兒·哈雷爾
深山獨居生活十分不易,能否重建住房面臨著種種困難,高齡的雪芮兒承受著非常大的經濟和精神雙重壓力;2020年底,她心臟病發,在醫院治療裝上心臟支架,才救回一命。再度回到山上,每一天她都在祈禱能夠把房子再蓋回來,這樣她就不需等上好幾天,才能在戶外像露營般簡單洗澡;能有個室內浴室,有洗衣機和烘乾機,能每天打理好自我清潔,照顧好自己健康,甚至有多一點空間,讓她能重拾手工藝品創作,來補貼家用減緩經濟壓力,成了她奢侈的願望。
透過社福團體個案經理的協助,由眾多團體出資合作,化解重建過程的阻礙,這一天終於完成雪芮兒的心願 - 她失去的家在原地上重新蓋回來了。2022年三月這一天,雪芮兒坐在原地重建的新屋門前,和前來祝賀的各個支援團體代表說:「這真是太棒了!我完全不知所措,我們居然能達成這個目標。」
生活中,曾有失意,總見無常,總是會有令人感到徬徨無助的時刻,曾經有幾個漆黑寂靜的夜裡,會聽見自己的眼淚滑落在枕邊的聲音。雪芮兒想起災後初回山區時,因為家中重建了一口水井,因此許多災民都曾暫居在她家的空地上,最多曾有超過六十戶擠在一起,漸漸安頓之後,鄉親才陸續回到自己所屬之處。
如今雪芮兒家已然重建,家族許多人也期待再回到這個舊時歡樂的所在;她總算可以安心地坐在門前的搖椅上,和大家一起唱著詩歌,心中輕輕對自己說:「這是我的家,這是我的社區,生活中遇到喜歡或不喜歡的,我都可以待在這裡,安然面對一切。」
重創下的孤單淚痕
泰芮·溫妮(Teri Wynne)在坎普山火來襲前幾個月,才剛遭逢人生的重大變故,她的年長父母相繼離世,她的長年摯友也不敵癌症病魔侵襲撒手人寰,當泰芮還在摯友留給她的房子裡,沉痛地整理自己的哀傷時,坎普山火在一夜之間燒燬她的所有一切。泰芮被迫撤離到山火避難所,身處在滿室陌生的災民中,流下至今仍深刻在心的孤單眼淚。
泰芮原是一位居家護理人員,山火摧燬了多數當地居民的家,也讓泰芮失去了工作機會和經濟來源,生活面臨一連串的困境;而摯友留下的房屋因位處山林保護區,災後現場清理所需的時間更加冗長,泰芮花上好幾個月在外租屋暫居,高昂的租金又是生活要面對的挑戰。
得以重回山區時,家已消失不見了,泰芮在住處的空地上搭起帳篷,當成暫時安身的地方,2020年接踵而來的疫情困擾和北方複合山火(Northern Complex Fire),讓隻身棲息在帳篷裡的生活更加艱難;所幸靠著朋友和社福團體接濟生活,泰芮利用出租空地舉辦工作坊或露營場地獲得一些收入,日子才得以一天一天過下去。
生活最困難的時候,泰芮甚至只有一桶冷水,既要用來清潔身體,還要用來洗衣。長期關懷康考災民的慈濟志工容長明談起他對泰芮的印象時表示:「即使在如此窘迫的情況下,泰芮在收到外界幫助時,總是請大家先幫助比她更需要的其他人。」
山火過去三年了,那天泰芮開著車繞著長長的山路從山下小鎮辦完事回家時,遠遠地看著那一棟紅白相間的小木屋座落在自己的土地上時,她不停地問著自己:「那裡有個房子,那是我的家嗎?」昨日種種恍然如夢,想到有了一個可以安住的房子,生活穩定之後,就可以再重新尋找居家照護的工作機會,再過幾年可能申請社會安全補助金撥款,浥注生活所需,泰芮終於得以揮別惡夜夢魘,即使仍是孤身一人,但起碼可以開始安心的新生活。
春風撫平了泰芮臉上孤單絕望的淚痕,她和眾多來慶祝新屋落成的支援團體代表一起站在家門前,泰芮在詩歌合唱裡漾開了有如陽光般的燦爛笑容,眾人開心的笑聲迴盪在山谷裡,聲聲都是對未來的平安祝福。
坎普山火已經過了三年,重建之路雖然困難重重又漫長,但是匯集眾人的愛與關懷,依傍社區間相互的照顧,勇氣和毅力就會在大火吞噬過的土地上,重新發芽,再建一個家,看見新生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