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的力量在非洲發光發熱

撰文/宋小可

何愷心立誓通過慈濟的工作,幫助辛巴威女性過上獨立、平等的生活。圖片來源/辛巴威聯絡處

在3月24日舉辦的聯合國第66屆婦女地位委員會(The 66th Session of the Commission on the Status of Women)年度大會中,其中一個論壇為「女性在可持續食物系統中心論壇」(Women at the Center of Sustainable and Resilient Food System),有一位舉止大方的年輕辛巴威(Zimbabwe)女性參加了發言。她的名字叫何愷心(Hlengisile Jiyane),今年29歲。

何愷心是慈濟辛巴威聯絡處的行政人員。與博學的專家不同,何愷心的發言來自於她的親身經歷,因為她正是出生於貧困落後的非洲部落,現在,她想要通過知識和努力,改變像自己一樣的辛巴威貧困婦女的生活,給她們翻轉人生的希望。

一成不變的人生

在辛巴威和世界上許多其它貧困的國家,女性的人生從出生起就已經被確定下來——她會在貧困和飢餓中度過本該無憂無慮的童年,之後會在十幾歲的稚嫩年齡被強迫嫁人,在自己還是青少女的時候便懷孕,她們的一生似乎就只為了哺育下一代和為家人操持家務而過,她們的生活會時時處於如何給孩子們吃飽穿暖而擔憂,為生存掙扎求生是日日週而復始的貧窮循環,看不到一絲改變的希望。

這對這些女性來說,是極為不公平的生活。照看家庭的重擔落在她們單薄的肩上,可是她們卻從未得到過社會甚至家人的尊重。例如在辛巴威經濟中,幾乎看不到女性的痕跡,因為她們不被允許擁有財產,也只有少數的幸運女性能夠去上學。

「在非洲,男人比女人擁有更多的受教育權,而沒受過教育的女性往往沒有信心,可積極地去參與社會活動。」何愷心說,「但事實上,在非洲、亞洲和大洋洲的發展中國家,女性平均每星期比男性需要多工作12到18小時,她們的經濟貢獻往往受到忽視,也不會得到應有的報酬。」

何愷心本人,也曾經沿著這樣的人生軌跡,展開非洲女性幾千年來一成不變的人生模式。可是就在2017年,她結識並加入慈濟,從此這位勇敢姑娘的生活,發生了巨大的改變。

不被看到的貢獻

辛巴威志工身穿慈濟制服,忙著開墾土地,種植蔬菜。圖片來源/辛巴威聯絡處
位於辛巴威首都哈拉雷(Harare, Zimbabwe)的慈濟大愛農場,為無法擁有土地的勤勞婦女提供菜園,讓她們可以一同種植收穫屬於自己的蔬菜。圖片來源/辛巴威聯絡處

早在何愷心十歲時,她的父親已經離世。於是堅強的女孩第一次開始外出打工賺錢,承擔起養育家人的重任。2015年,她的母親也往生了,還在上大學的何愷心全力照顧年幼弟妹的生計,這大概是很多西方年輕人從未經受的重大生活負擔。

現在何愷心已經是慈濟在辛巴威的行政工作人員,負責幫助鄉親們實現食物安全和經濟獨立的項目。在會議上,她提到家鄉婦女的生活境遇,何愷心的聲音開始出現一點情緒的激動變化,但卻依然鏗鏘有力的為非洲女性請命。

「女性沒有資源,包括土地和貸款的使用權和所有權。非洲婦女往往不是她們所耕種土地的所有者。」何愷心說:「在辛巴威,女性只有在丈夫死後,才能繼承土地的所有權,甚至在很多情況下,丈夫的家族親屬會奪走應該留給寡婦的土地。所以可能一個15歲的寡婦必須要養大兩個孩子,可是她卻一無所有!」

女性志工取大桶水澆灌菜園。圖片來源/辛巴威聯絡處

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對34個發展中國家的調查,女性在有些國家的土地所有權只有10%。可是世界上大部分的農民卻都是女性:例如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60%的農民為女性,而在南亞,這個數字高達70%。這是兩組多麼矛盾的數字!

慈濟志工正是出於對這種現象的觀察,在辛巴威創建了「大愛農場」。與當地政府合作,慈濟購買了一些耕田,並邀請當地的婦女來耕種;這樣的作法讓每一位女性都可以擁有一小塊土地。她們可以決定種植哪些作物,並且出售辛勤耕種的農產品,所得的款項她們可以養育家人。慈濟的舉措,讓許多辛巴威婦女第一次體會到經濟獨立的滋味。

也許有人說,你們沒有解決根本的問題,但是我相信: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也許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可以購買更多的土地,讓每一位婦女都擁有一整塊自己的耕田。

祖輩相傳的智慧

「生活在天地宇宙間,不能只局限在個人生活圈,只為自己的家庭、事業打拚,對其他事物一無所知。」何愷心說,「我們面臨的很大挑戰,恰恰是傳統社會認為女性的能力有限。但是在當下,我們可以鼓勵婦女,讓她們敢於擁有更大的理想,超越以往的夢想。” 

何愷心認為,改變傳統觀念和改變政策一樣重要。以往辛巴威的女性往往無法走出家門,但是在大愛農場上,這些受傳統觀念束縛的女性可以肩並肩地勞作。她們其中最年長的有84歲的老太太,最年幼的是只有九歲的女童。但是她們來自同一個社區,可以為彼此提供精神上的支持,並且互相傳授經驗和智慧。

志工開墾農田,種植作物,不但能夠貼補家用,還能為當地貧困民眾提供熱食。攝影/何愷心
何愷心(前右)與辛巴威本土志工到台灣參加慈濟營隊。攝影/黃曾幼馨

「在大愛農場上,我們為每一位女性賦權,讓她們可以成為彼此的榜樣。」何愷心說:「當看到一位女性做出一些成就,她們也會在心中想著:『如果我的鄰居可以做到,我也一定可以!』群體陪伴的互助力量,會幫助點燃更多女性心中的火焰。」

這個強大的婦女關係網,不只包括現在到辛巴威「大愛農場」上工作的婦女,還包括幾千年以來耕耘這片土地的千千萬萬女性。她們將耕種的智慧總結並代代相傳,直至今天;何愷心將此稱為「土著知識網路」,是非洲大陸古老的智慧傳承。慈濟志工正在致力於將土著知識融入到當代知識中,幫助這些勤勞的女性尋找可持續發展的最佳措施。

「以往我們在十月種植玉米,但是現在氣候變化,影響雨季發生了巨大變化,非洲面臨降雨量遽降,甚至長年乾旱的困境。所以慈濟帶來現代的知識,告訴人們有哪些作物更加抗旱。」何愷心說,「但是傳統智慧也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例如在非洲很多地方,人們最信任的依然是部落酋長,所以我們可以和酋長合作,請他將女孩也納入分發土地的候選人中。」

我們可以通過理解傳統、與傳統合作,來達到為女性賦權的目的。

現在何愷心是慈濟的工作人員,也是積極為當地婦女爭取權利的活動家。在2017年結識慈濟後,這位年輕的女士就啟發悲心,開始上中文課,並在2021年得到慈濟的正式授證。她還發願不結婚,將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貢獻出來,通過慈濟的工作來改變非洲婦女的處境。

也許非洲女性的生活,在過去的幾千年都沒有任何改變。但是相信通過越來越多像慈濟一樣的慈善組織對非洲人民的扶助,還有越來越多像何愷心一樣,勇敢為當地婦女爭取權益的女性帶動下,相信就在這一代,就在不久的將來,非洲婦女的未來,將不再只是充滿重重無奈和限制的生活桎梏,而是可以牢牢地把握在自己充滿力量的雙手中。

近期雙月刊

X
微信裡點"發現"
掃QRCode便可分享此頁
複製網址
前往微信
按"複製網址"後複製連結後,再按"前往微信"即可前往微信App分享此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