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年食物發放 煥發生命四季

採訪/黃茵儀、王萬康、蔡蕙菁、溫雅娜(Hannah Whisenant)、海克特(Héctor Muniente);撰文/李成林

通膨和經濟衰退,讓許多低收入家庭不得不依靠慈濟在美國各地定期的食物發放。圖左為新澤西分會食物倉儲發放12週年現場。右圖為華府分會志工許淑芳和社區志工梅拉妮・佩雷斯一起為前來領取食物的家庭核對資料。圖片來源/慈濟基金會

霧靄剛剛散盡的清晨,距離發放還有一段時間,領取免費食物的車陣已經繞停了一、兩個街區,他們來得太早了。三餐溫飽的人們不能領會這些人的焦慮,這些人擔心來得不夠早,排到自己時,好東西已經被領光了,他們渴望的,只是一或兩箱食物,讓全家不致挨餓。

2023年新年前夕,美國消費者物價指數(Consumer Price Index, CPI)連續兩個月走弱,失業率仍維持在低點;這個消息對於排隊領取失物發放的照顧戶而言,彷彿是另一個世界發生的事,因為他們還是買不起貨架上的食物,還是找不到養活家人的工作。

走出封閉的泡泡

2022年九月,慈濟新澤西分會「食物倉儲」屆滿12年,食物發放的規模與日俱增——等待發放的隊伍越排越長、領取食物的人越來越多、志工的工作量越來越大⋯⋯食物銀行(Food Bank)必須用兩輛大貨車才能將一萬多磅的發放物資運送到會所停車場。「我們以前是自己到食物銀行拿東西回來發放,現在必須請他們運到場內,發放量真的滿龐大的。」志工林明漳看著眼前堆積如山的物資,眉頭卻也不皺一下。

志工們的辛苦可想而知,但新冠疫情或是惡劣的天氣,都從未阻擋志工的投入。新澤西的食物倉儲項目就像一個孩子不斷茁壯,發放場地從室內移到空間更大的戶外、從一條動線擴張到二條動線,志工隊伍也不斷壯大,鄰居老人公寓的居民、路過的韓裔女士、放暑假的年輕人都投入幫忙。

做志工的步驟很簡單,我們只需把食物發放出去,我們提供民眾越來越多的食物,除了很多新鮮蔬果之外,還有數目可觀的食品,而且這些都是健康的食物!」發放的社區志工弗蘭·肖文菲爾德(Fran Showenfield)就住在會所對街的公寓。某一天在停車場正好遇到對面的會所正在舉辦活動,丈夫和她看到有許多汽車和人在等待領取食物:「哇!我從不知道這裡有發放食物。」當她一走進會所被熱情招呼,從此踏入全新的世界:「這感覺非常棒!這就像自己過去是待在一個泡泡裡,但現在我打破封閉的泡泡走出來了!

韓裔志工崔惠植(Hyesik Choi​​)則是在去農夫市場的路上,看到慈濟「食物倉儲」告示,回家後立刻上網查詢,得知這是一個有提供教育、食物倉儲及其他活動的非營利組織:「然後,我在星期五的時候來到這裡;那天正好是例行的食物發放日,志工就把我帶到庫房幫忙,從那天起我就成為發放的一份子。」水到渠成的緣份,主動投入,三年多來崔惠植歡喜付出,快樂成長!

一群年輕人在暑假期間加入志工行列,炎夏讓他們汗流浹背,臉都被熱紅了。攝影/王萬康

沒時間老

12年很長,黑髪已變白,從年輕的有力到年紀漸長的無力。」新澤西分會執行長張慈今感慨時光飛逝如梭,但這一路卻從沒少過溫暖「因為多了這麼多志工和社區人士一起來幫忙,讓的心態又恢復了活力,就又有力了 !」

「很高興能多參與發放活動,大家合和互協,做得歡喜,不管頭髮變白,或身體狀況慢慢老化。」志工徐慈佩也是,她即將在工作崗位上退休,而做慈濟將伴她終老:「大家愛眾生,從不抱怨,做就對了,志工服務『我來了』!」俏皮寫滿臉龐,忙到沒有時間「老」。

有些志工年過七旬,發放的工作超乎體力所能承擔,卻堅守在服務的崗位上,永不言退。志工楊绣梅從12年前與「食物倉儲」相隨至今,她歡喜做,有動力:「大家團結合作,相處溫馨如家人,幫助照顧戶過上溫飽的生活,令人備感安慰

有些人年紀那麼大了,甚至身體不便,還有殘障者,但都堅持地做志工。所以我每一次做完志工,自己也感覺很好,我也開始幫助他人。實際上,我認為這是幫了我自己。

眉間的皺紋

秋日將盡,距離新澤西600多英哩外的華盛頓特區,慈濟華府分會停車場四周已是黃葉繽紛。慈濟志工在蕭瑟的晨光裡忙進忙出,分工將福慧床架設在會所門前,打包好的食物袋整齊排放,志工譚建武在停車場安置區分路線的路障,引導照顧戶的車輛緩緩駛入發放區。

過去兩年多來,華府分會幫助了二千多個家庭,發放六萬多磅食物;照顧戶通常都來得很早,因為食物袋中大米、黑豆、玉米粉、牛奶和蔬菜油等,可以幫忙他們養活家人,餵飽孩子。

陽光穿過葉隙,投射在照顧戶多明戈・阿科斯塔(Dominga Acosta)的部份臉上,一道豎在眉間的皺紋在明暗中格外深刻:「這些食物對我來說特別重要,因為我是一個單親媽媽,我有兩個兒子和母親需要照顧,這些食物能幫我很多,足夠支撐我一個月。」

大多數照顧戶都跟多明戈一樣的困乏。薇爾瑪・瑪爾克斯(Vilma Marquez)每兩天去幫忙打掃房子,沒有足以維生的工作:「我從發放得到的食物,可以彌補我沒工作的日子。」因為疫情,很多人失業,沒有足夠的食物來支撐全家生活。

志工合力打包搬運物資,並擺放整齊。攝影/蔡蕙菁
寒冬來臨,華府分會的食物發放從戶外移到室內進行,照顧戶自備環保袋、箱子把物資搬回家。攝影/蔡蕙菁

情人誓言

早安!你要幫多少戶領取?」會說西語和英文的志工梅拉妮・佩雷斯Melannye Pérez)負責核對照顧戶的身份,朝氣的臉上洋溢著發自內心的快樂:「我第一次知道這個組織時,他們正在分發食物;我媽媽決定來試一試,看看他們能給些什麼。」她的媽媽曾是照顧戶,在生活好轉後,梅拉妮主動過來會所詢問「我能為社區做些什麼?」之後就成為慈濟發放的社區志工,每次都來幫忙,因為她發現自己喜歡幫助別人,並期望能夠幫助更多的人。

志工梅拉妮幫忙做身分核對,臉上是掩不住的歡喜。攝影/蔡蕙菁

不管是做一名社會工作者,或是成為一名移民律師,無論我從事什麼職業,我都有機會幫助到我的社區。我的計劃是留在這個組織(慈濟),並在有機會時到各地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

從不缺席的還有許淑芳,一人當三人用,忙著打印資料、核對照顧戶的身分,一得空還舉起勸素的標語牌,幹勁十足:「我加入慈濟有20多年了。2019年我做了全身體檢,他們說,你得了胃癌,幫我做手術取出兩個器官。術後我想,好吧!這大概是上天指示我,他們給了我健康,要我繼續做慈濟志工。」滿滿的正能量,根本無法想像她曾經遭遇病魔痛擊:「我是一個病人,我想在我往生前,應該要做一些好事,既然我能做,我就去做。」

古詩中情人的誓言:「山無陵,天地合,乃敢與君絕——高山變成平地,天和地又混為一體,我才願意和你分開」何嘗不是志工對慈(悲)濟(世)的承諾與決志,他們為食物發放四季無休,例行的活動、恆持的初心、服務他人的歡喜,讓他們忘卻了曾經的坎坷、病痛、或是悄然而至的衰老,在付出中超脫了自我,讓每一個剎那都成為永恆。

近期雙月刊

X
微信裡點"發現"
掃QRCode便可分享此頁
複製網址
前往微信
按"複製網址"後複製連結後,再按"前往微信"即可前往微信App分享此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