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北加州分會 矽谷雲端打造人間工程
採訪/范婷
資料提供/劉翰卿、陳慈描、呂宛潔、慈濟基金會文史處
撰文/王偉齡
(製圖日期 2024年8月16日)
慈濟北加州分會分支聯點成立與晉升時間
1 | 北加州分會 | 1993 年 1 月 1 日聖荷西聯絡處第一個正式會所啟用 1998 年晉升為支會 1999 年 5 月 5 日晉升為分會 |
2 | 西雅圖支會 | 1993 年 11 月西雅圖聯絡處成立 2000 年 5 月 2 日晉升為支會 |
3 | 舊金山支會 | 1994 年 12 月 13 日舊金山聯絡處成立 2002 年 5 月 14 日晉升為支會 |
4 | 佛瑞斯諾聯絡處 | 1994 年 1 月 15 日佛瑞斯諾聯絡點成立 2008 年 5 月 6 日晉升為聯絡處 |
5 | 莫德斯度聯絡處 | 1997 年 6 月 29 日莫德斯度聯絡點成立 1999 年晉升為聯絡處 |
6 | 波特蘭聯絡處 | 2000 年 3 月 15 日波特蘭聯絡點成立 2001 年 9 月 29 日晉升為聯絡處 |
7 | 沙加緬度聯絡處 | 2002 年 2 月 20 日沙加緬度聯絡處成立 |
8 | 雷諾聯絡點 | 2002 年 4 月 29 日雷諾聯絡點成立 |
9 | 奧克蘭聯絡處 | 2002 年 3 月 17 日奧克蘭聯絡處成立 |
10 | 士德頓聯絡點 | 2003 年 2 月 22 日士德頓聯絡點成立 |
12 | 聖塔羅莎聯絡點 | 2007 年 8 月 12 日聖塔羅莎聯絡點成立 |
「你要扛起來啊,但扛得就很累啊,在國外,英文又不是那麼棒⋯⋯」「爸爸往生時,我才畢業剛好在辦身分,所以沒有辦法回台灣⋯⋯」「其實早期我們真的很辛苦,雖然公司給我們付房租,可是那時候一個月只有一千塊錢⋯⋯」「週末就幾個好朋友這樣喝酒喝到醉得不像樣啊,每個人大概心裡都不好受吧⋯⋯」提起沉重的行囊,拔起在台灣生長二、三十年的根,八O年代的留學生、家庭主婦、高科產業工程師忐忑來到前程似錦但高壓的科技聚落——矽谷(Silicon Valley,CA)。孤身在外的日子不容易,沒有網路視訊的時代,那長長的一串昂貴的國際電話卡密碼,就是遊子長長的思鄉之情⋯⋯「回到家也是一個人啊,那我寧願白天在外面晃,沒事去慈濟走一走⋯⋯」
「呷霸未?(台語:吃飽沒)」「來,來呷飯~(台語:來吃飯)」1993年聖荷西奧克蘭路(Oakland Road,San Jose)上小小的慈濟會所,人稱「矽谷阿嬤」的老菩薩林王秀琴(1917-2003)用台語噓寒問暖。「誰餓肚子,阿嬤就會從廚房變出食物來~」「阿嬤常常說,她的法號是慈範,台灣國語聽起來就是吃飯~」「我們哪一個不是被吃『黏』進來的,被阿嬤的愛,愛進來的?」
阿嬤把這些異鄉遊子當作自己的兒孫,側耳傾聽他們的心事。「遇到阿嬤,讓我再走出來⋯⋯」「阿嬤是見過大風大浪的人,有人來找她訴苦,阿嬤就開導他,我跟在旁邊就學到很多的人生智慧⋯⋯」「阿嬤從來都不會批評人,從來不曾嚴厲說過一句⋯⋯」漸漸地,留學生、家庭主婦、工程師們再忙都要到會所,回「家」看阿嬤、給阿嬤疼,漸漸地,他們在這一千平方呎的小天地,安下身、立了根。
「如果沒進入慈濟,這個人生我也不知道要怎麼過了⋯⋯」
寶華禪寺
「阿嬤給我一個很疼惜晚輩的那種長輩的形象,讓我覺得很放心,願意去跟著她做慈濟。阿嬤對我們就像對自己的小孩一樣 ,對人謙恭,做事低調,廣結善緣,對我影響非常大。」林美娟(法號:慈觀)是最早期跟著阿嬤做慈濟的志工之一,每次有人要問北加州慈濟的早期歷史,都會跑去問她,久而久之,一些志工就暱稱她為慈濟北加州的「活字典」。
「我1985年年底時在美國生了一對雙胞胎。我從小就身體很差,所以產後我媽媽就來美國陪我,然後那時候我們也沒什麼地方好帶她去走走,因為我平常都要上班,那週末就帶她到附近唯一的一個寺廟,寶華禪寺,很碰巧遇到我們認識的遠親,就跟我說『妳要不要幫助台灣一位法師蓋醫院?』
我對佛教的認知就是寺廟裡的誦經唸佛,所以我的反應是『蛤?台灣有法師蓋醫院?我從來沒有聽過。』我就說這一定不是真的。可是她那時候跟我講說一個月十塊錢,所以我覺得十塊錢被騙了,也沒什麼關係,所以就立刻答應她了,就是寧願被騙不要少幫助一個人⋯⋯
頭幾個月,我把錢拿給我親戚轉交給阿嬤,阿嬤再一起捐(給慈濟美國分會),後來阿嬤大概兩、三個月以後就跟我聯絡了,那因為阿嬤那時候也常常去寶華禪寺嘛,我們就常常一起在寶華禪寺⋯⋯」其實「阿嬤」這個在慈濟鼎鼎大名的稱號,是從林美娟開始叫的。
「很巧,有一天不知道在講什麼,阿嬤就講起說她以前在遼寧省大連。我祖父年輕的時候就到大連去做生意啊,所以她一說起大連,我就問阿嬤『欸,那您認不認識林顯宗?我祖父叫林顯宗。』她說『我們是好朋友啊!他是台灣同鄉會的會長,我先生是副會長。那時候還從大陸一起撤退、逃出來的!』那她跟我阿公是差不多輩份,所以我就開始叫她阿嬤啦~」聽林美娟都叫阿嬤長、阿嬤短,後來認識林王秀琴的人也都跟著叫。
大家口中的阿嬤,是1984年回台灣探親旅遊時前去花蓮,糊裡糊塗地就被帶去精舍見證嚴法師。當時已經67歲的她受證嚴法師當面請託、讓她在美國推廣慈濟,阿嬤一驚:「我這麼『番』¹,又不了解佛教,要如何做慈濟?」原來阿嬤的哥哥們都是留日菁英,返台後努力推動改革宗教禮俗中鋪張迷信的部分,林王秀琴耳濡目染下,也跟著效法,開明也開化,但在保守的親友眼中卻成了「番婆」⋯⋯於是她回證嚴法師:「我娶媳婦、先生揀骨、做風水,都沒有看日子。」結果眼前這位出家眾竟然告訴她:「這樣最好,我最喜歡。」這位年輕師父的前瞻與智慧,讓阿嬤印象深刻,後來又在精舍看到證嚴法師和弟子秉持著「一日不做、一日不食」的精神,為佛教、為眾生,很是感動。返美前她接下證嚴法師親手交給她的兩本勸募簿,一本是為濟貧募款,另一本則是為建設花蓮慈濟醫院募款。她承諾:「要在美國,做師父要做的事。」
1985年三月,林王秀琴在聖荷西住所成立聯絡處。
「也不是像別人英文說得好啊、有工作經驗有社會背景啊、身體好啊、會開車啊⋯⋯阿嬤她ㄧ樣都不會,她就是個人魅力,對人非常親切,一定是上輩子跟很多人結了善緣。」林美娟回憶起矽谷慈濟的第一次街頭募款,臉上堆滿笑意:「我還記得第一次是跟阿嬤、我家師兄² ,就拿折疊桌子到大眾超市前擺攤募款,也沒有(慈濟)制服喔,誰也不知道慈濟,我們就拿著我師兄手繪的海報就去募,真的好好笑喔~那我們得到的捐款不多,我們那時候太沒有知名度了呀⋯⋯說實在願意去街頭募款的人也不多,所以和阿嬤那種互相依靠的感覺,非常溫暖⋯⋯」說著說著就哽咽,林美娟只要講起阿嬤,不是笑,就是哭。
¹ 番,台語,堅持己見
² 石一曙,法號:濟品。
第一批受證志工
「有人打電話給我,說有個老太太要去尤開雅的萬佛聖城 ³(City of Ten Thousand Buddhas,Ukiah),需要有人載去搭巴士。我就說好啊~就去載,那是我第一次見到阿嬤。」黃果華(法號:慈瑛)當年和阿嬤相識時,阿嬤71歲,自己才35歲:「那是1988年的農曆9月19日⋯⋯然後我就跟阿嬤一起搭車去尤開雅參加觀音法會,阿嬤就在巴士上面,用台語跟我講全~部~慈濟的事情,她就一直講、講、講。萬佛聖城真的是很遠啊,單趟就要三個多小時,她很努力地講,我也很努力聽。」
慈濟北加州分會
1996年阿嬤(右)與資深志工、校長師兄的太太李瓊珠(法號:慈互)在萬佛聖城。圖片來源/慈濟北加州分會
回程的路上再三個多小時,聽阿嬤說話都不會膩:「回來後她打電話給我,慈濟有什麼事情就叫我去做,因為阿嬤年紀大,我每一次都答應她,就幫她做、做、做、做,就做進了慈濟⋯⋯」
「我是因為果華(進入慈濟),她就跟阿嬤通電話,然後阿嬤每天就是果華~果華~果華~真的!阿嬤每次一講(電話)都講很久,真的很久。」黃奕泰(法號:濟明)是黃果華的同修,半導體工程師的他專門做測試,跟黃果華一樣說起國語都帶有些口音:「來美國的因緣也是因為她。我們八O年結婚,果華說想去外國住一陣子⋯⋯」結果這「一陣子」,是長長的四十多年:「我都聽她的,不然本來公司要留我在新加坡。那1982年我們來,一開始是去紐約上州(Upstate New York),後來那裡的廠關掉了,公司就派我到聖荷西。在東岸時不認識慈濟,是1988年才開始認識阿嬤。」
但新加坡來的菩薩怎麼和只會說台語跟台灣國語的阿嬤溝通?「我們新加坡講福建話,閩南話,所以阿嬤說的大概聽得懂。那果華在認識阿嬤之前喜歡看楊麗花歌仔戲,因為這樣學會了台語⋯⋯」前往萬佛聖城的那班巴士,讓阿嬤意外收穫這對新加坡夫妻。
「所以我跟大家講,1993年以前是公元前,因為阿嬤叫我們受證,阿嬤就說『你要做慈濟的話,就要去見上人。』」黃奕泰幽默地比喻,他和妻子的人生分水嶺就此展開。1993年的同一場授證典禮,林美娟也印象深刻。
「我們三個人都是回台灣讓上人面試,然後在華僑文教中心的茶會由思賢師兄⁴授證的⋯⋯在那之前阿嬤就一直跟我講『果華跟奕泰他們準備要受證了耶~』我說『那就讓他們受證啊~』我很不喜歡受人束縛的,而且慈濟要女眾委員把頭髮都綁起來,我都覺得這個頭髮綁起來,這麼難看,我怎麼可能呢?因為我的臉一向都大大的,頭髮綁起來都很難看啊,我覺得我只要做一個快樂的志工就好⋯⋯
可是阿嬤就說『新加坡來的果華、奕泰都要受證了,妳也應該要受證啦,當委員後才能接引更多會員⋯⋯』阿嬤當然希望第一批受證志工裡有台灣人,畢竟台灣是慈濟的發源地嘛~阿嬤就一直在我耳邊講、講、講⋯⋯
一直到1992年我才答應要受證⋯⋯那年我家師兄四十歲,我媽媽跟我講,我們台灣人女方要送給男方一個蠻特殊的禮物,所以我一直問我師兄『你要我送你什麼?』我師兄知道我一直不肯受證,他就說妳受證就是給我最好的禮物~所以最後關鍵的臨門一腳,是我師兄把我踢進來的~」
了了阿嬤的心願,北加州在這位老人家深耕八年後,有了第一批受證慈誠、委員。
橡皮印章
「過兩三天我在同事桌上發現一本《慈濟道侶》⁵,我說~誒~這不是兩天前我才看過的慈濟嗎?我就很高興,然後上面有蓋章,林王秀琴,太棒了~還有電話號碼,我就打電話去,阿嬤接的,我心想,怎麼是一個國語講得很不標準的老太太接的?阿嬤請我去參加庫菩提諾(Cupertino)的茶會,起初我有些猶豫,後來想要不去看看再説,沒想到從此人生就不一樣了⋯⋯」
謝琇茹(法號:慮英)是北加州矽谷「幸福校園計畫」⁶(Happy Campus)和矽谷東帕洛阿圖(East Palo Alto)食物銀行發放的重要推手。1991年她剛從美國研究所畢業,想留在美國工作,可是當時美國正陷入經濟衰退⁷:「那是很多人失業而且利率很高的時候,就覺得,我怎麼那麼lucky(幸運),竟然因為有實習OPT⁸的機會就很順利找到工作!對方還願意幫我辦(移民美國)身分!那我是不是應該回饋一下這個社會?因為也沒什麼家人在這邊,所以會覺得說做一點有意義的,不然每天吃喝玩樂有什麼意思?
那就是有一個機緣,我到這附近的寺廟——寶華禪寺,因為我自己的阿嬤是很虔誠的佛教徒,我爸爸是那種傳統的民間信仰,他們都很虔誠,我從小就在這樣的氛圍下長大,所以去一個廟宇,感覺上就是好像回到家鄉的感覺。」就在看到《慈濟道侶》的兩天前,謝琇茹跑到寺廟去晃,在偏殿看到一本小冊子:「那是吳尊賢基金會出版的,叫《幸福人生講座》,他舉辦每個講座後都出一本小冊子。剛好我看到的是上人受邀講《幸福人生講座》,冊子標題是『七月原是吉祥月』,裡面上人說,七月是吉祥月,然後我就看,哇~對!沒錯!七月怎麼會是鬼月呢?應該是佛的吉祥月,就要佈施供養三寶;然後上人又說,你不要迷信燒紙錢,你要用鼓掌的雙手做環保。哇~~~我說這個師父怎麼這麼有智慧!就很仰慕。然後我就看到慈濟這個團體,我說太好了,這個很適合我加入。但是找聯絡住址,一看,那個是在和平東路上的一個台灣地址,太遠了⋯⋯」
不過緣分不可思議,原本打消念頭的她卻在兩天後像發現新大陸一樣、發現了一本慈濟刊物,上面印有慈濟在聖荷西的聯絡方式——阿嬤最初在成立聖荷西聯絡處時,證嚴法師為她刻了一顆橡皮章,這印章很多地方都有出現過,爾後阿嬤每次一收到慈濟月刊報紙、慈濟錄音帶等,都會將印章在藍黑色的印泥上一抹,把林王秀琴四個字和她家的電話號碼印上去。
謝琇茹「循線」趕緊打電話去:「所以我是自己跑去自投羅網的~那早期沒有人啊,我們最年輕嘛,所以阿嬤叫我去做什麼我就去做~」可惜幾經轉手,這顆印章現在已不知下落何處,但阿嬤的印章接引了許多菩薩,在人間烙下了比印泥更恆持的美善印記。
慈濟北加州分會
⁵1986年9月1日創辦《慈濟道侶》半月刊,發行17年,2004年3月25日,併入《慈濟》月刊。
⁶志工在低收入學區為資源匱乏的學童發放食物、贈送制服,並提供課業輔導及慈濟人文課程。
⁷由於1989年的聯準會調高利率,加上儲蓄和貸款危機以及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戰事,造成1990年七月 – 1991年三月的經濟衰退。
⁸Optional Practical Training 的簡稱,專門發給國際學生的一類實習簽證。
溫徹斯特療養院
「一開始做慈濟的時候,憑的是什麼?那時候沒有人知道慈濟啊,我們這邊很少人知道慈濟,那時候怎樣去招募新的志工呢?就靠每個人自己的親朋好友啊。」林美娟回憶,最早期她和阿嬤的子女是阿嬤少數的幾雙「腳」,常載著阿嬤到處去舉辦小型茶會:「就找認識的人來聊聊啊,在阿嬤家,在我們家,在曹迅中⁹家裡我們也都辦過。」
原來阿嬤還在台灣時,和曹迅中的媽媽有幾面之緣,曹家兄弟都稱阿嬤為「姑姑」。來到美國後,阿嬤就借用曹迅中的家和人脈舉辦茶會,只要曹媽媽來美國,也都會和阿嬤聯繫。
「我媽媽1992年來美國探親,知道阿嬤在辦義賣,我媽媽就叫我們做一些東西去給阿嬤義賣。」曹迪中(法號:惟宗)是曹迅中的弟弟,義賣之前只聽過媽媽和哥哥提起過這位長輩,但從沒見過本尊,也沒聽說過慈濟:「那我家師姊做豆皮壽司,我還記得做了一百個,我就送過去義賣現場。送過去之後呢,看到慈濟人很客氣!給你感恩啊、給你雙手合十、跟你鞠躬⋯⋯我就很詫異,竟然有這麼客氣、有禮貌、這麼熱情的團體?就起了好奇心,然後就把我名字留給他們⋯⋯
(在來美國之前)我本來在南亞工作,就是台灣王永慶那個台塑跟南亞,在電腦組工作,但是我是學企管的,然後在電腦組工作後,我想說應該來美國再把電腦多了解一下,就是這樣的因緣出國。
(畢業後)沒有想要回台灣,因為那時候電腦業在台灣也不怎麼樣、還沒有那種氣象,可是七O、八O年代,美國矽谷已經開始booming、蓬勃發展。那時候是卡特時代¹⁰,利息很高,經濟很不景氣,利息好像15%、16%¹¹,非常高的利息,所以因為高利息,百業有點蕭條,不過矽谷有公司剛好需要人,那也是一個因緣嘛,就進去了,公司叫Tymnet¹²,是當年很有名的網路公司,不是家用網路,是很多很多大型電腦要連串在一起的主機型(mainframe)網路,那是大電腦的時代。」
這位的聰明工程師、人稱「阿嬤接班人」、後來曾任北加州首位分會執行長、2001年美國總會成立後第一任執行長的曹迪中,初次接觸慈濟印象極好,便答應參加慈濟的療養院探訪。
「我第一次去(療養院)是禮拜六去。當時在美國的生活,禮拜六就是大家去超市大賣場買菜啦等等之類的,或是在家裡看電視看球賽之類的。去療養院的時候有一點惶恐,因為第一次去不知道要碰到什麼事情,然後門一打開,就那味道很重,那種尿臭味等等的,就會聽到病人的那種⋯⋯那種哀嚎聲,感覺就很差,有點變成裹足不敢進去,那種味道⋯⋯我想算了,回去好了,因為跟阿嬤也不是很熟。
真的要打退堂鼓的時,剛好有兩個師姊進來,琇茹師姊跟另外一個師姊,是她的朋友,她們兩個就很自然就走進去,完全沒有那種猶豫,完全沒有!我就想,這兩個師姊怎麼這麼厲害?這麼勇猛?我就稍微懺悔了一下,我怎麼這麼沒有用?幸好我沒有回家,就一步走進去了⋯⋯
那時候我照顧的是一個92歲跟95歲的老太太,應該是從波羅的海三小國¹³來的,然後那個92歲的老媽媽有失智症,每次去我跟她對話的時候,她就永遠提一件事情,跟我說,小時候她爸爸給她騎一匹小馬,她很高興,她只記得這件事。那我就體會到,她父親對她的照顧、對她的疼愛、讓她騎小馬這件這麼愉快的事情,等到她失智的時候,她仍然記得。每次我去,她就重複講這個故事,可見得那段甜蜜的時光給她很深刻的印象,那分歡喜、開心、甜蜜、溫暖,讓她永遠記住。這個體會就是上人講的,要結好緣啦!結論講就是要結好緣。」
後來阿嬤交棒、曹迪中接任帶領北加州、甚至辭掉工作全心帶領全美慈濟志工時,就是努力做到處處結好緣,以和為貴、以和供養:「阿嬤與小組長喜銘師兄,在探訪每個病人之前有個行前愛的叮嚀,告訴大家、尤其是新志工,病人的狀況如何因應,舒緩志工不安緊張的情緒。那事後又有圓緣,大家心得分享,像是王美麗師姊她就很會分享,然後怎麼樣照顧病人、跟病人互動,其實很多啦,所以她也給大家很大的影響。圓緣真的是凝聚大家的道心,成效卓著!
那後來我就去得蠻勤的,我就也有感動嘛,對不對?所以我大概每個禮拜都有,不敢說每個禮拜,至少我的出席率應該百分之八、九十吧,就一年裡面,大概就幾個禮拜沒有去,幾乎都會去。
我那些唸書時代的朋友就說,我給他們的印象不像是會做慈濟的人,我也不曉得為什麼,也不覺得我會每個禮拜去那邊,第一年我自己也蠻驚訝的,當然跟阿嬤相處、跟其他師兄姊相處也很愉快嘛~」
對曹迪中而言,那扇散發著濃濃惡臭的門後,其實有著菩提馨香:「如果當時沒有跟著那兩位師姊走進去,也許會有不同的職業也不一定,也許在持續走不同的路,我不知道,也許將來還是會進來慈濟啦,不過不知道⋯⋯」
慈濟北加州分會
⁹曹迅中是「阿嬤的接班人」曹迪中的三哥。
¹⁰Jimmy Carter,美國第39屆總統。
¹¹為壓制通膨,卡特時代聯邦基金利率為5%至20%不等。
¹² Tymnet是一家曾經在矽谷活躍的公司,專注於提供電腦網絡服務。它成立於1964年,Tymnet的主要業務是提供遠程存取服務,這在當時是非常先進和創新的概念。
¹³Baltic states,是指波羅的海東岸的愛沙尼亞Estonia、拉脫維亞Latvia和立陶宛Lithuania三國。
冬令救濟
「我記得印象很深,就是當阿嬤說要做冬令發放的時候,我們就問她,那budget(預算)是多少?她說沒有budget,那沒有怎麼辦?她說沒有錢啊,就是沒有錢啊,那就靠大家。」包括陳明智(法號:濟鎮)在內的早期志工,不是高科工程師就是精打細算的家庭主婦,沒有預算要辦活動?聽起來真是不可思議,但又不好讓長輩想做好事的心願落空:「那時候應該就有十來個志工吧,不是很多,然後我們就每個人自己發心願意捐多少,最後收到的善款要準備三十戶的食物、要發放的東西,然後三十戶又算一算,錢太少,買的東西不多,我們的budget不夠,我們那時候募到六百塊左右,然後平均一戶只能分到二十塊錢,準備三十份的發放物資。」
要冬令救濟的對象,是蒙特瑞縣(Monterey)內陸地區的貧戶。「那裡是綠田鎮(Greenfield),就有很多的小木屋,那些人住在小木屋。去那地方很難,一個很遠的地方,他們就是群體住在那裡,卡車上去一起載他們下來做工,做完就再一卡車送回去,所以他們跟外界滿隔離的。」林美娟不知道美國還有那樣的地方,生活資源很少,少到叫人吃驚。
「我記得那時候汽油一加侖是大概七十幾毛錢這樣,所以那時候東西是比較便宜,但是其實二十塊錢,也真的買不到多少東西⋯⋯」只有二十塊錢預算的陳明智等人,絞盡腦汁系統性地讓資源最大化:「我們幾個師兄姊,第一個先列出受助家庭名單,那大部分是西語裔,所以我們大概要知道他們喜歡吃什麼東西,像玉米或油、糖還有麵粉,這些就是必備的、要買的,東西列出來後一算,遠超過二十塊錢,那我們就大家去研究,像那時候還有Save Mart、Price Club¹⁴⋯⋯然後大家分頭去找幾個比較便宜的賣場先做市場調查,回來大家比價,之後分成三個地方,哪幾項東西在哪個地方買比較便宜,那二十塊錢大概發揮將近27、28塊錢的效果出來。畢竟我們那時候都是一群剛工作不是很久的工程師,我們能投入的就是這麼多,然後就是用這樣的方式把任務完成,很有成就感!」
1992年十一月,北加州慈濟舉辦首梯冬令救濟活動,陳明智開車載著四處比價買來的物資,進入綠田鎮:「我們開兩台車去。車子開到他們住的地方要過一條溪,我記得要過一個吊橋,吊橋之後的那一塊地,有很多石頭、很難種植的地方,可能是因為這樣,所以他們(非法移工)才有地方住⋯⋯
那我們送米、麵粉這些東西過去,發現他們甚至連生火的東西都沒有,窮到這樣子,所以我們還另外跑去買營火用的木炭,因為他們必須要在屋外用營火的方式去煮東西吃。以前覺得自己是窮學生很苦悶,那看到他們以後覺得說,其實這個世界不是都活得像我旁邊看到的那些人那樣富足,很多辛苦人只是我們沒有看到而已⋯⋯這樣去做,花了一整天的時間,天剛亮出門,然後回到家就是天黑了,雖然跑了一整天,但是回到家很累,但是很歡喜,真的,那時候真的真正體會什麼叫做助人為快樂之本。」
慈濟北加州分會
¹⁴連鎖量販店,後來與大賣場Costco合併。
奧克蘭路的第一個家
「我們那時候買慈善救濟品,每次就是阿嬤都會分『你去買這個、你去買那個⋯⋯』大家買不一樣的東西,然後都是拿到阿嬤家還是誰家的車庫去放。」早期做慈濟,可用的資源少之又少,但林美娟這些早期志工在阿嬤的感召下,眼前的困難都不是困難了。也難怪曹迪中笑稱:「我們和蘋果¹⁵一樣,都從車庫起家的!」
長達八年的時間,慈濟在北加州的會務,就在阿嬤家、社區公園、圖書館、或志工家進行,沒有獨立固定的會所但事情也沒有少做,服務項目越來越廣、茶會越辦越勤、人手越來越多、會務越來越壯大。
「就是大家共同匯聚的那股『氣』,慈濟在這個時代整個起來了。」劉喜銘(法號:惟成)貼身見證,憑藉一位老太太的一往無前,竟可以把默默無聞的慈濟在矽谷做得風生水起:「到92年的時候,那股『氣』越來越強了,那年年底在我家辦慈濟potluck¹⁶就可以來七十個人!」
但畢竟還是會不方便,因為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生活,聚會越來越頻繁的時候,也會影響到⋯⋯於是阿嬤又許下另一個沒有budget的願!1992年秋天,阿嬤和十位志工前去美國分會參加週年慶。看到美國分會在蒙洛維亞(Monrovia)的新會所¹⁷,阿嬤領著眾人在菩薩面前祈禱,希望有一天要在北加州擁有慈濟的「家」。
「蒙洛維亞那個地方有一個靜思堂!還有寮房!」劉喜銘還記得當時的羨慕:「那一天晚上安單¹⁸前,奕泰師兄就號召大家『來!我們一起來好好討論!我們看到了總會的情況、我們的感動,那我們自己的目標呢?』那時奕泰師兄就拿著一個本子說『我們來發動【千人千元護法運動】!』當下預計只要募一百萬,應該就可以買到一個我們夠用的會所。然後大家就開始簽,自己要捐多少,總是大家有一個共同的目標,要有一個自己的地方。」
但距離募得足夠資金購買會所,還有好長一段路要走。於是回到北加後,大家一邊開始千人千元募款,也在劉喜銘家中舉辦的大型potluck裡,又開始認真討論如何先租一個地方來用:「後來討論出來,就是用認股,一股是十塊錢,比如說我認五股,我一個月就是捐五十塊錢,可以來租用、維持這個會所,那因為會所的經費是不准對外募款的,上人是說『護法基金』¹⁹不准對外來募的,我們那時候對外去募的,就都是用在慈善,切割得非常明確。
我們在這個大聚會完討論完了以後,陳拱北師兄(法號:濟昇),我們早期的八大金剛之一,他那個人就是超級理想化,超級!就是非常⋯⋯嗯⋯⋯『做就對了』的那種!討論完大概隔一個禮拜,他就說他找到一個地方,他已經租下來了!他說『如果你們不用,我就當作自己的辦公室。』因為他辦公室就剛好在隔壁,那大概有1,040平方英呎左右的一個地方。他這麼講,你說大家怎麼能反對?沒有經過大家同意就租起來了,但他也沒有勉強我們一定要接受,對不對?所以我們就有第一個會所了。」
慈濟北加州分會
黃奕泰也是當時的八大金剛²⁰之一:「那個時候沒有家具,美娟師姊就從她上班的公司裡面找一些舊的家具、桌子、椅子⋯⋯就這樣開始,很溫暖、很溫暖⋯⋯所以阿嬤那個時候就招呼大家吃午餐啊。」
這個位在聖荷西奧克蘭路1620號D104的會所(1620 Oakland Road,D104,San Jose),於1993年1月1日正式啟用,往後北加州慈濟分會的周年慶,也都訂在這一天。
「所以說我們矽谷人(工程師)會計畫,然後做事情都是按部就班,很會安排這些步驟,但也因為我們太會計畫、擔心太多,很多計畫後來就都沒了!」身為工程師的劉喜銘太了解矽谷工程師們的通病:「好在有上人、好在有阿嬤,你知道嗎?好在有陳拱北師兄啊!哈哈哈哈!矽谷的科技人真的很好玩!」
¹⁵蘋果公司的創始人史蒂夫・賈伯斯(Steve Jobs)和史蒂夫・沃兹尼亞克(Steve Wozniak)於1976年在矽谷的家中車庫創辦Apple Computer公司。
¹⁶每個受邀賓客自己帶一道菜去參加的派對。
¹⁷美國分會最早期的會所位於南加州阿罕布拉市嘉惠爾一千號(1000 Garfield,Alhambra)。因會務蓬勃發展,1990年黃思賢買下蒙洛維亞的一處建築,整理後並開始轉移會務到新會址;1991年10月27日蒙洛維亞會所正式啟用,舊會所則改建為慈濟義診中心。
¹⁸「掛單」與「安單」是漢傳佛教中慣用名詞。「掛單」是指雲遊的受戒出家眾在某個佛寺中借宿;如果希望能常住,寺院經過一定時間的考察,確認該雲遊僧人符合條件,便會允許其入住下來,這一過程稱為「安單」,此文意指就寢前。
¹⁹當時護法基金指的是「不是直接用在被幫助個案的費用」,例如房租,水電,及諸種行政費用等等。
²⁰「八大金剛」是早期志工給師兄的代稱和美言,沒有具體的哪八個男眾志工。1993當年較投入的男眾有曹迪中、曹李園、黃奕泰、陳明智、陳拱北、冷建明、石一曙和劉喜銘。
來呷飯
聖荷西慈濟有了第一個「家」,林美娟回憶,每次她媽媽只要到美國,就會和阿嬤、一班老姐妹淘相約到會所:「我媽媽跟阿嬤年紀差不多,所以她們兩個就跟老大師姊²¹,還有那時候有一位蘇淑清,她們叫阿姑,她們就是一起,從阿嬤的住所搭大巴士來這邊,到我們的第一個會所去。」而有老菩薩在的「家」,一定少不了「有種餓,叫做阿嬤覺得你餓」,無論是不是吃飯時間,整個家都飄著飯菜、點心香。
「其實阿嬤不太會煮飯,但是很會『摳郎²²』,食物都是阿姑啊、我媽媽帶去,這些老菩薩們也會熱大家帶來的飯菜。其實我們那時候會所是不能煮飯的,都是大家自己帶來的。」林美娟邊笑邊想起過去的點點滴滴。
「阿嬤說『恁來呷飯!』當然好!我們『笑年郎』²³就跑來吃飯。然後阿嬤每次弄一個豆腐加醬油,就很好吃,然後就醬菜什麼,可是就很好吃~」謝琇茹懷念極了那時平淡中的真滋味:「有些師姊還會帶著自家的電鍋到會所來,上班前抱著拿進來,下班後帶回去,就這樣帶來帶去啊~陳明智啊、謝明晉師兄應該也有來吃飯,因為這裡就是矽谷的一區,很多的高科技公司都在這裡,那你就是吃得多,感情就會很好,你知道嗎,吃得多緣就深,所以你就黏住了~」
「有什麼人來,阿嬤都說『來來來!來呷飯!』有的人就是為了吃飯認識慈濟的~」和其他人一樣,學起老菩薩的吆喝,劉秀微(法號:慈學)也是入木三分:「那我們有一位阿姑,她很愛煮,我們有幾位老菩薩早上都會共修,共修完就會把大家帶來的菜熱一熱,我們中午就會溜到會所來順便也吃飯。以前還有一次我也覺得很溫馨。早上十一點多有人打電話給我,說我關懷的一位個案要進醫院,我說我在上班不能去,我請他們找燕師兄²⁴幫忙,因為他會講廣東話,可以幫忙帶去醫院兼作做翻譯。結果我們燕師兄就去,但我還是不放心,我又跑回會所,我一跑回來的時候,阿姑、阿嬤她們就說『挖知影恁一定還未呷飯,卡緊卡緊!(我知道妳一定還沒吃飯,趕快趕快!)』哇~就一碗熱騰騰的給我吃,真的好感動⋯⋯」
飯菜不在自己家吃,都很習慣拿去會所熱,熱過的飯菜怎麼會比剛煮起來的好吃?遠航的孤舟小艇還是堅持一艘艘停泊在小小會所的桌旁,下錨。
越來越多人陸陸續續被慈濟的「愛」給愛進來。1995年4月30日,矽谷慈濟人搬遷到同一棟辦公樓的邊間單位D100,租用的面積增加一倍。在租會所的期間,志工們持續推動著【千人千元護法運動】,幾年下來也累積出一筆可觀的基金。
「一開始思賢師兄就先捐了五萬美元,然後奕泰師兄跟果華師姊他們很堅持不懈地在推動,然後募到將近一千個人。」劉喜銘記得,那時候登記募款「千人千元」的簿子,就放在會所最神聖的位置:「慈濟以前有出很多的筆記簿,我們就用那種筆記本寫下來,今天誰又願意捐了多少錢,然後我們就將這筆記本供奉在本師釋迦牟尼佛的佛像前。」
也許是佛祖感受到那分誠心和堅毅,因緣俱足,便送上東風。「我在上班的時候,那時候校長師兄²⁵跟阿嬤打電話來,說他們看到一個地方蠻喜歡的,叫我去看。」曹迪中在1997年從阿嬤手中接下聯絡處負責人的大任,校長師兄成為他的副手,也正是那一年,尋覓許久的「永久會所」²⁶總算出現!
「因為我在上班,校長師兄和燕師兄平常就在看,就一直都跟著阿嬤在東跑、西跑,先看看合不合適,他們覺得很不錯的話,大家再去看。那就看中一個(不動產)在高速公路旁邊,又很寬敞,然後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離校長師兄家很近!因為他常常在會所值班嘛。那我們第一個購買的會所離校長師兄近,他開車方便到,這是一個plus(加分),會所碰到什麼事情,可以有人就近照顧會所,就選了那個地方。」
「我記得最早是喜銘師兄,他就昭告天下說『這將是我們的新家!整棟都是我們的!』因為那裡就是一個單獨的建物,以前租的都只是租一間,現在是一整棟都是!大家都高興壞了,說『真的嗎?真的嗎?』後來買好了就立刻搬過去。」慈濟北加州教育志業的棟樑陳淑華(法號:慈縉),回憶裡都是當初「搬新家」的喜悅:「有自己的廚房~有辦公室~一開始的時候還沒有全部都是我們的,還有一部分是之前教會租出去的,然後才慢慢把它收回來。」她輕嘆一口氣:「啊~就真的好高興喔~」
1998年雙喜臨門,先是聖荷西聯絡處晉升為北加州支會,曹迪中、校長師兄續任正、副負責人,代表慈濟買下位於苗必達的會所,6月20日正式啟用。不到一年的時間,1999年5月5日支會晉升為分會,兩人續任正、副執行長。
慈濟北加州分會
北加州慈濟人有了第一個「永久」的家,在北加州的服務可以更擴大。圖為1998年10月25日的社區流感疫苗注射。圖片來源/慈濟北加州分會
²¹陳美珠,慈濟人稱她為「老大師姊」,慈濟委員編號43號,是台灣早期推動慈濟的委員之一,為了訪貧全台走透透,也在台北大街小巷積極勸募。晚年老大師姊到美國矽谷依親,年事已高無法到處奔波收善款,但和矽谷阿嬤成為當地的「鎮所之寶」,拜佛唸經。
²²台語,把大家凝聚在一起。
²³台語,年輕人。
²⁴燕文智,法號:惟方,早期會所的「廟公」之一,因為處處與人為善,志工暱稱為燕大俠。
²⁵林正宗,法號:惟崇,曾任北加州分會執行長。
²⁶北加州慈濟第一個購買的會所位於苗必達。2009年第二個購買的會所回到奧克蘭路上,成為北加州分會聖荷西慈濟志業園區。
阿晉啦沾醬油
2001年曹迪中轉往南加州,接任慈濟美國總會執行長,北加州分會執行長大任由陳明智扛起,積極推動和美國主流社會接軌,2003年陳明智卸任執行長、校長師兄接任,2005年再交棒謝明晉。
「阿嬤在走之前交代我,妳一定要去輔佐那個校長師兄跟明晉師兄(法號:濟晉)。」阿嬤晚年重病、知道自己時日無多時,把親如女兒的林美娟叫到病榻邊來:「她說校長師兄是非常苦幹的人,真的對慈濟的貢獻說不完,可是他英文不行,他就很猶豫,那校長師兄很正直很有才能,一定要好好幫他。阿嬤的眼睛看不清楚,但她慧眼識英雄。那明晉師兄早期沒有像現在一樣一直在慈濟、這麼投入,但阿嬤對明晉師兄也非常賞識,覺得他真是一個人才!」
「阿嬤就是用台灣話,叫我『阿晉啦』,就像我家裡,我爸爸媽媽也叫我『阿晉啦』⋯⋯」不知是後天的生命經驗讓阿嬤閱人無數,還是與生俱來的直覺,總之像謝明晉這樣一開始游離的慈濟分子,阿嬤都耐心地帶著,不會讓「阿晉」離慈濟太遠。
「我不會說阿嬤叫,我就去,但是我也不反抗也不反對,有空的話,ok~我所謂的沾醬油,有空就去(慈濟)沾沾醬油,這樣子。那時三十出頭,我在奧斯汀(Austin,TX)結婚才過來這裡,加上工作壓力很大,Intel ²⁷ 是半導體界很出名的軍事化管理的,所以慈濟就只是東做一點西做一點。」
但阿嬤可是會打退堂鼓的人?她知道這個「阿晉」是個只要接下任務,就會把事情做到最好的人。慈濟聖荷西志業園區,就是謝明晉排除萬難成就的一件大事。
「在思賢師兄的勸說下,我2005年承接執行長。接下來的時候還沒退休,可是接下來之後,我要了解我最重要的任務是什麼,針對那個任務、重點,好好把它做好。那個時候其實非常明顯,大家的心願就是要有個新會所。其實曹惟宗才剛買完(苗必達)沒多久, 阿嬤就有說要再找一個家,說一定要有一個新的會所,講好多年了,這個心願都放在阿嬤心上,也在每位師兄姊的心裡。
台灣有個誰來辦個茶會、培訓,需要可以容納多一點人的場地,連授證典禮都是借用當地高中的大禮堂,所以我知道苗必達會所是一個過渡期的安排,我們要有一個相當大的會所,才能夠解決很多問題,所以我接任後一開始的重點就抓住這個。」
但哪裡有這麼大的空間可以當會所?還要位置方便、價格合理?
「我可以說整個灣區跑遍了,只要有機會的我就去看,至少看了一百個以上的大建築,所以對整個灣區的市場變得蠻熟悉的,腦子裡已經很有概念,的確下很多功夫。」謝明晉笑稱,自己若不做工程師,搞不好可以斜槓去當realtor(房仲)。
「我們那時候用一個realtor,事實上會所也不是她找到的,是我找到的,我都是靠自己上網搜尋,訂房仲電子報、自己研究。然後對各種的zoning(土地使用分區)的了解,哪一類的建築物應該要有哪些申請需求、應該有公聽會、應該有什麼東西的⋯⋯我就外行變成半內行啦!所以2008年當我一看到這一棟出現在市場上時,因為我整個灣區的地點已經很有概念了,我一看這個地點,第一個,地點是超棒的!太理想了!然後這一棟其實我們來來回回看,我都看過瞄過,它大概什麼樣什麼樣子我都知道,然後剛好夠大,四萬三千平方英呎,我心裡很篤定,就是這一棟!」
但找房還不是過程中最難的:「最難的地方是大家都要能夠同意、有『共識』。畢竟大家都會有不同的考量,希望能在離自己近的社區啊什麼的,一定都是這樣子嘛,對不對?
所以光為了達到『共識』,這個過程我花很多很多的精神,用很多的資料來秀給大家看,我功課真的做得很夠,ok,讓你沒有話講,我必須要這樣子,所以那個時候開價多少?八百萬,我就用很多分析來支持我的論點。
為什麼這個是最好的地點?我就請惟成幫我做一個資料的統計,把所有志工家的地址都點出來,放在Google地圖上全部點出來,它的幾何中心geometric center就是在這個點。那我們志工分佈各區的密度不一樣啊,北邊的密度沒那麼高,南邊的庫菩提諾這邊密度高,所以幾何中心的意思就是,你要把這個密度考慮進來,當然會往密度高一點的地方偏一些,這樣才合理嘛,對不對?比較稀鬆的地方,那當然就稍微遠一點,你把那個人口密度乘以距離,整個加起來算,它的幾何中心就落在這裡,我請惟成算給我看,算給師兄姊們看,把地圖秀給大家看,北邊的也沒話講,東邊的沒話講,南邊的也沒話講,西邊的也沒話講,我『必須』要做到這個樣子,這個案子才能夠定。」
地點過關後,價格大家是否能接受?「賣方要價八百萬,議價時我有多大的空間?大部分的人都說,再加到850萬,我們也要把它買下來,不要等了。這一部分功課做完,接下來要面對總會,濟捨師兄²⁸是總會執行長,我要說服他,所以要產生這個共識的過程實在是⋯⋯非常重要,如果沒有做好的話,會埋下未來很多不定時炸彈,ok,因為我要做這個之前,我也到處去看了各分會(買會所)的一些狀況,大概了解一下,所以我覺得這個凝聚共識的基本功一定要做。
那葛師兄的商業頭腦很是很精明的,他算給我聽『明晉師兄,現在的房市狀況是怎樣、他們的貸款情況怎樣、在市場上擺多久了⋯⋯』一樣一樣分析,他的意思是說,一定要大砍才行啦!我跟濟捨說八百萬,我們自己內部要先談好,『750萬怎麼樣?』他不同意⋯⋯『750?』他不同意⋯⋯『720?』他不同意⋯⋯我說那這樣子啦,七百萬勉強可以接受,後來我跟這個賣方又是一段故事,但後來把價格壓到689萬,總會也高興,我們這邊的師兄姊大家也高興,哈哈哈!」說到這裡謝明晉如釋重負地開懷大笑,但當時可是扛著無數的期待和壓力在和時間賽跑。
「光凝聚共識就花了半年,若期間物件被別人買走,一切就是白做工。好處是那個時候全球金融危機爆發²⁹,我知道條件對賣方並不是那麼好,所以還有這一點議價空間,不過到最後就是2009年1月1日交屋。」由三棟建築物組成的「慈濟聖荷西志業園區」,成了北加州慈濟人的驕傲。「那這個大概是我人生做過最大的決定,我覺得最值得、不會後悔的事。」平時謙恭到極致的謝明晉,也不得不給自己一個大大的肯定:「我敢相信說,其他人大概沒辦法完成這件事。」
2003年阿嬤往生,沒來得及看到「阿晉」後來承接她的遺志與家風,北加州分會執行長一做就是18年,帶著這個家不斷壯大。
「阿嬤也是很有主見很有個性⋯⋯所以怎麼說呢,阿嬤蠻知道我的個性,她知道我就是比較有意見,跟她也蠻像的。阿嬤自己也講啊,她最早回去見上人的時候,阿嬤跟上人說『我這麼番,不了解佛教,要怎麼做慈濟?』那上人不怕她番番啊,之類的,後來阿嬤也類似說,她不怕,她不怕阿晉番番⋯⋯」
慈濟北加州分會
²⁷ 英特爾是世界上第二大的半導體公司,也是首家推出x86架構中央處理器(CPU)的公司,總部位於北加州聖塔克拉拉(Santa Clara,CA)。
²⁸ 葛卓言,法號:濟捨,曾任慈濟美國總會執行長,任期2006年至2011年。
²⁹ 2008年的金融危機主要由次貸危機和房地產市場泡沫破裂引發,並且對全球經濟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人生謝幕
「阿嬤的強項就是對後輩的愛,你說這些工程師,哪些不是被她愛進來的?這些工程師如果你要跟他們比知識、比才幹,他們會比個沒完,誰都想贏,只有愛能夠把他們愛進來。其實在矽谷,我們很多人的長輩都不在這裡,所以他們也需要一分母愛,阿嬤就是用母愛把他們愛進來的⋯⋯」
「如果沒有阿嬤跟奕泰師兄這樣的人,這些高材生都是想很多的人,這一大堆碩博士的師兄,應該都無法做,一半都做不到的規模。大部分的事情我也不敢做,但阿嬤會跟你說『企看買啊~(試試看)』『 無緊要~(不要緊)』⋯⋯她會陪伴你,慢慢跟你說,不是熱血沸騰的那種⋯⋯」
那是一股很溫柔的力量,能突破工程師心房的力量。
「在2002年年底,阿嬤三進三出O’Connor醫院。」林美娟在內一大群阿嬤的慈濟兒孫們,每天都會輪流去看照她。「2003年要演繹《父母恩重難報經》的時候,阿嬤身體非常不好了,所以她只是在裡面幾個鏡頭,就是坐在輪椅上啊,最後謝幕啊,可是她對『父母恩重難報經』抱著很大的期望,抱病還一直在問這件事情進行得怎麼樣。她跟惟宗講『你們還來(看我)幹嘛?趕快回去做,去準備⋯⋯』她也一直祈禱,希望能夠撐過《父母恩重難報經》的演出⋯⋯」
2003年1月18日、19日,志工在聖荷西和舊金山分別演出三場《父母恩重難報經》音樂手語劇,阿嬤在聖荷西的那兩場登台。期間為了讓阿嬤舒服一些,志工們從頭到尾無微不至地呵護老人家,就怕她疼她痛。眾人看著瘦骨嶙峋的老人十分不捨,因為每個人都心知肚明,這可能是阿嬤最後一次在公開場合出現了。阿嬤也笑咪咪忘了病痛,雖然視力非常模糊,但還能聞聲辨人。
「花開花謝幾度秋,滾滾江水向東流,人間世代新換舊,唯有那父母對子女的真愛啊,天長地久至死方休⋯⋯」阿嬤在眾人的攙扶下被抬上台,用她最後的力氣演繹這部經典,慈母般的愛,給了北加州慈濟生命,讓一班異鄉遊子看見這經典最後的曲目《最美的笑容》:「異鄉遊子的睡夢中,看見世上最美的笑容,深深的皺紋是愛的痕跡,溫暖的手心撫摸著受傷的我⋯⋯愛是永遠的笑容,日復一日寫著天長和地久。」
2003年3月5日,林王秀琴在女兒家中,盡形壽、獻身命。大家永遠記得阿嬤演出謝幕時深深的一鞠躬,臉上的微笑是最後的告別,也是這位大家長無語的期盼——以和供養、以愛傳家。
慈濟北加州分會完整家譜將於《慈濟美國35周年:家譜》系列叢書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