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夏威夷分會 醫學會餐會牽起一世緣
採訪/范婷
撰文/黎艷娟
編輯/范婷
(製圖日期 2024年8月16日)
慈濟夏威夷分會 分支聯點成立與晉升時間
1 | 夏威夷分會 | 1996年4月20日夏威夷聯絡處成立 1998 年晉升為支會 1999 年 5 月 5 日晉升為分會 |
夏威夷群島(Hawaiian Islands)遠離美國本土,位在西太平洋上,又與東太平洋的台灣遙遙相望。氣候宜人,日日陽光普照,是著名的觀光度假勝地。島上居民生性樂觀開朗、不拘謹。1996年初,夏威夷醫學會年會的一場餐會,牽起慈濟與歐胡島檀香山(Honolulu,O‘ahu)有緣人的一世情緣。
有心大德牽線
「我覺得奇怪,夏威夷這麼有名,全球有名的地方怎麼會沒有慈濟?一直等到有一個因緣,我們到夏威夷開茶會,我們去過兩次。那時邀約我們的是黃康慶跟他的太太陳能怡(法號:慈愛)。我還記得帶著蔡慈璽¹、李靜誼、林慮瑢²、王慈倫³,去夏威夷開茶會介紹慈濟。」
時任慈濟美國分會執行長黃思賢⁴談起1995年9月29日與陳露莎(法號:靜誼)等志工第一次到夏威夷檀香山開茶會,希望找到慈濟有緣人。
一通來自檀香山的電話,開啟了慈濟在夏威夷的緣,陳露莎回憶:「夏威夷的會務是從1996年開始。在這之前的一年,我們在1995年的時候接到了一通從夏威夷來的電話,Cathy Rush (法號:慈忍),她自吿奮勇說想要做慈善,她住在夏威夷,希望能夠在那裡推動慈濟志業,她提到自己的家庭環境很好,大概有多少存款、有房子、有遊艇這些,很有心想要推廣慈濟,那時候我們想,只有一個人,靠這樣的一個人,我們又不認識她,該怎麼做呢?
當時我就調動了整個捐款名單,看看夏威夷有誰在捐款,結果就發現,陳能怡跟她的先生黃康慶,他們每個月都有捐款,也有電話號碼,所以我們就打電話過去,他們非常高興,說他們在台灣就知道慈濟,又看到東森美洲台在播放《靜思語三十秒》。
有了Cathy和黃康慶夫婦的這兩個因緣,我們就決定去夏威夷跟大家見面。
我們去到夏威夷與Cathy見面,她想做慈善,也知道慈濟是個佛教團體,但是當思賢師兄送給她一條有佛相的項鍊時,她說她不能戴,或者家裡不能有佛相,可能因為她先生是基督徒的關係。思賢師兄說,慈濟是一個佛教團體,如果這個人不能接受,未來要怎麼推動慈濟呢?何況上人是為佛教、為眾生,無分宗教,但她還是拒絕,所以我們就打住了。
另外一條線,就是黃康慶師兄和陳能怡師姊,我們一到夏威夷人生地不熟,也根本沒有一個地方可以用來做慈濟茶會,黃師兄可能剛好長期有去寺廟,所以他就在一間廟裡借了場地,他們做完早課後,他就在那裡辦一場慈濟茶會,所以思賢師兄就在一個寺廟裡開始講慈濟,那一天很棒!也真的謝謝黃師兄,還有謝謝那間廟的住持。」
¹ 本名蔡秀雲,全美最早期的慈濟志工之一。
² 本名林玉娥,創立慈濟新澤西聯絡處。
³ 本名王淑珍,慈濟美國分會早期的志工之一。
⁴ 本名黃正義,慈濟美國分會首任執行長,現為慈濟全球志工總督導。
心臟科醫師邀約
黃思賢在寺廟演講後,很快就引起夏威夷當地華人圈佛學者的關注,陳露莎回憶:「晚上黃康慶師兄說,當地非常德高望眾的一位羅錦堂教授說,可以到他家去開慈濟茶會,羅教授大概七十多歲吧,他也邀請了自己的朋友,其中包括一位叫做陳正誠(法號:濟和)的醫師。」
陳正誠醫師當時是夏威夷「台灣醫學會」的會長:「我那一年剛好加入,沒多久就被拱上去做會長,我要辦活動,找不到演講人。剛好當時黃思賢師兄來,到處宣講弘揚慈濟的故事。他是先到羅教授家,羅教授是夏威夷大學(University of Hawaii System)的中文系教授,對佛學很有研究,所以他邀請思賢去演講,那時候差不多有十幾個人在場。當時思賢師兄很期待能夠在夏威夷成立慈濟,剛開始我完全不曉得怎麼一回事。」
陳露莎清楚地記得陳正誠當時來聽黃思賢演講的情形:「黃康慶師兄給我使一個眼色,說那個陳醫師來了,我回頭一看,哇,真的很帥,又高又帥,是一個心臟科醫師,非常年輕。他就坐在門邊,我在想他為什麼坐門邊呢?後來問他,他說如果覺得不好聽,他就溜了,可是卻沒想到,他的椅子一直從門那邊,一直往前坐、坐、坐,就坐到最前面來,拿著他的凳子就坐到最前面⋯⋯」
坐在講台最前面的陳正誠被黃思賢的演講吸引,之後就以台灣醫學會會長的身分,邀約黃思賢出席1996年一月「台灣醫學會」年會的餐會,做一場專題講座:「他的口才很不錯,講這些事會引起共鳴,所以我在休息的時間,對思賢師兄說『我們夏威夷要開一個醫師聯誼會,需要一個Speaker,你要不要來做Keynote Speaker(主講人) ?』思賢就說『好啊!』後來就這樣來了。這個是無心插柳柳成蔭,因為那時候我不太認識他們,對慈濟的認識也不是很深。」
賴昌棣(法號:濟勝)醫師也是當時「台灣醫學會」的成員。賴醫師1985年之前就在台灣行醫,1986年來到夏威夷。
「我是1985年先到波士頓(Boston),在哈佛大學 (Harvard Uninvesity )唸碩士學位,接受住院醫師的訓練, 一年後,1986年我來到夏威夷。我跟陳正誠醫師算是同年,我們高中是在台灣同一個學校,但是我不知道他,直到來到這裡以後才認識他。
那時候我在夏威夷找到一個住院醫師的職位,是因為陳照雄醫師(法號:濟忠)在這裡,他是我太太陳百池(法號:慈緣,1996年往生)的姊夫,因為他在這裡,所以我就有機會來到夏威夷,就一直留在這裡。
從台灣來的醫師或是醫學方面的人員、牙醫師等都有加入那時的夏威夷『台灣醫學會』,一年大概聚會兩次,大家輪流做會長。剛好那一年陳正誠做會長。我、陳照雄、范醫師和陳正誠醫師,號稱我們(夏威夷)慈濟剛開始時候的四個醫師。」
范峰亮醫師(法號:濟榮)當時是「台灣醫學會」的秘書,經常和會長陳正誠交流心得,這也促成陳正誠邀約黃思賢來醫學會演講:「陳正誠說『我們每次在醫學會,都講一些比較世俗、吃喝玩樂的事,我們就想,應該找一個有助心靈方面的演講人。』我說這個意見不錯。當時我不知道陳正誠怎麼找到黃思賢來夏威夷演講,他先到羅教授那裡聽思賢的演講,回來跟我說『很不錯啊!黃思賢不同的演講內容,可能對我們醫師這個工作、心靈方面會好一點。』我說那是好主意,所以我就鼓勵陳正誠邀請黃思賢。」
醫師與博士
1995年,范峰亮已經是夏威夷頗有名氣的腎臟移植專科醫師,在檀香山行醫已有近17年的時間。
「我是1970年台北醫學院畢業,在馬偕紀念醫院做實習醫師,之後在海軍服役一年,當完兵以後,1972年我想到美國學習,所以我先到紐約(New York)當住院醫師,還在費城(Philadelphia)一年,總共六年完成腎臟移植的專科醫師訓練。1978年專科訓練完畢,我已經做了六年的實習醫師,感覺很累,我們就到夏威夷來渡假,剛好有一個因緣,這裡缺少腎臟移植的醫師,我就留在這裡了。」
范峰亮醫師的同修蕭鳳英(法號:慈光)同樣來自台灣。
「我是1976年來美國,拿了一個博士學位。我是在愛達荷州(Idaho)取得博士學位,森林病理專業。1979年我本來要回台灣,那時台大、中央研究院請我當副教授跟副研究員,結果1980年的時候,就嫁給我家師兄,留在夏威夷。我與范醫師的因緣,最主要是因為他的爸爸跟我的爸爸,他們兩個都是東京學醫科的同學,因為家人的關係,因緣就是這樣,我們最後就結婚了。」
蕭鳳英婚後專心在家照顧孩子:「在1993年以前,我在家裡帶小孩不用做事,每天吃、喝、玩、樂,跟我們的朋友們——包括一些醫師太太們,不是逛街買東西,就是和大家一起在家或是上餐館聚餐。做了家庭主婦,一直在想,我的人生應該要怎麼過。」
1993年開始,沒有特別的原因,蕭鳳英由葷轉素:「我外婆是印順導師⁵的弟子,我外婆家是大稻埕⁶的地主,信佛,我記得小時候家裡會邀請法師到家中。我從小就想要吃素,我媽媽和阿嬤初一、十五都吃素,但是我從來都沒有吃全素。我爸爸曾經身體不好,大便裡面有血,想說自己要為爸爸吃素⋯⋯但是也沒有。1993年,我有一天突然想吃素,然後就開始吃素一直到現在,沒有特別原因。剛開始吃素的時候都不會特別去讓人知道。」
漸漸地她也越來越投入社區服務:「1993年的時候,孩子都大了,那時候開始投入老人院的關懷,做了兩、三年的義工,那時候菁菁師姊(法號:慈欣)也在做,她跟我是最好的朋友,她那時候很專心在一個專門照顧癌症兒童的機構做義工,她喜歡小孩和繪畫,而我關注年紀大的老人,和臨終要往生的人。」
蕭鳳英在夏威夷的兩個好朋友吳菁菁和許琇惠(法號:慈慕),在慈濟還沒進入夏威夷之前,心中就都已經有美善的種子。
吳菁菁1973年從台灣到紐約,1974年到夏威夷:「我在夏威夷讀高中,然後就是大學,我在大學裡面就認識了我的先生,就這樣一直下去,所以我生命中最長的時間是在夏威夷。
我與慈光是最好的朋友,之前大家都做慈善,她在老人院,我比較喜歡畫圖,所以我就專注在小孩子這一方面。我跟慈光認識,因為好久好久前我們的小孩是在同一個幼稚園,我們常常見面,她也是從台灣來的,就這樣一下子認識了。
我很喜歡畫畫,我生長在一個很美滿的家庭,有爸爸媽媽和兄弟,之前孩子們還小的時候,生活一直都很美滿,life is so good,我就想要做什麼事,因為我比較喜歡藝術,所以我就去兒童醫院做義工,在醫院教孩子們畫圖。」
許琇惠則是因為證嚴法師的《靜思語》而與慈濟結緣:「我之前知道慈濟,是先讀上人的《靜思語》,我回台灣的時候喜歡逛書店,看那些佛教書,每次拿到的書都是證嚴法師的《靜思語》,我就看了,覺得好像我能夠吸收很多,所以我就每次都買上人的書回來,那時候好像種下那麼一點種子在自己心裡。那時候這邊還沒有慈濟,就想說我如果暑假回去,孩子長大去大學,我就可以帶我媽媽去花蓮找師父,那是進慈濟之前。就很感恩,剛好慈濟進到夏威夷,所以慈光師姊來找我的時候,我沒有什麼猶豫就答應她了。」
慈濟夏威夷分會
⁵印順導師為中國近代史第一個博士僧人,嚴謹的治學態度研究佛法,深深影響當代佛教思想,被譽為「玄奘以來第一人」。導師引《增壹阿含經》:「諸佛皆出人間,終不在天上成佛也。」深信佛法是「佛在人間」、「以人類為本」的佛法。這樣的精神,也深深影響其弟子證嚴法師所創立的慈濟基金會。
⁶咸豐十年(1860年)淡水開港後,大稻埕成為台北最繁華的物資集散中心,以茶葉與布料的貿易為主。大稻埕的茶葉貿易在洋行的帶領下,不僅市場擴大,更造就驚人的財富與繁榮。
醫學會餐會的感動
1996年一月,黃思賢應陳正誠之邀,到夏威夷「台灣醫學會」年會的餐會上演講介紹慈濟,與會者除了范峰亮醫師夫婦、賴昌棣醫師夫婦、陳正誠醫師夫婦、陳照雄醫師及太太陳貴玲(法號:慈孝)、施榮一醫師及太太、許琇惠夫婦以及許多夏威夷台灣醫師都有來參加。
蕭鳳英說:「他們請黃思賢來『台灣醫學會』演講,因為范師兄是秘書,所以我要幫忙,他們就把我安排跟慈濟的人坐在一起。看到他們比手語,老實說,還有看到上人的法相,那種氛圍很讓人感動,就是他們整團人的出現,覺得說身為台灣人,有這樣子的一個團體,你真的是很感動,而且他們是自己飛來的。」
范峰亮記得:「因為慈光是吃素的,所以我們就跟慈濟人坐在一起,他們好像很談得來。」
賴昌棣與太太陳百池也在現場:「醫學會餐會大家聚會,當時我和我家師姊都有去。我記得是在一個中餐廳,那時候靜誼跟慈倫師姊她們都有來,她們在那邊表演手語,然後思賢講話,他跟大家的互動非常好。所以我在想,奇怪怎麼有這麼一個人,讓這麼多的人能夠聽他的話,做他所要求的事情,因此,大概知道這是一個可以託付的團體。最有印象的是,每一個人都是用自己的費用和時間,沒有用到基金會的捐款,來付自己的機票錢或旅宿的食衣住行。」
吳菁菁回憶:「慈光師姊問我和一些朋友要不要來聽一聽慈濟,其實我們兩個都不知道什麼是慈濟。但是慈光師姊就講,好像是一個慈善團體,我們那時候就想去看一看,然後就去了那次醫學會年會舉辦的餐會。
自從黃思賢來過夏威夷後,我們就辦很多茶會來分享慈濟,當時也來我家和去慈光家,每一個師姊的家裡都會輪流來做茶會。那時候慈光就是馬上去做,因為她是個性比較衝、比較積極的人,其實我們兩個脾氣有點像,就是她喜歡的,她就會馬上去做。如果兩個很好的朋友放在一起的話,其實做起事來就很簡單。」
蕭鳳英積極的個性,陳露莎在餐會那晚就注意到了:「說到跟慈光師姊的認識,就是那一天的演講,我們南加州來的都分開坐在不同桌,就是希望找到一個有緣人。我記得那天應該是有六、七桌吧,大概有六、七十個人來參加餐會,我剛好跟慈光坐在同一桌,那時候我是背對螢幕面向觀眾,幻燈片一張一張放,我做口白,就看到慈光師姊的眼裡閃著淚光,看她非常感動,那天我們在餐會上就很熱絡地打招呼,可惜沒有足夠時間私下多聊,我們就回飯店了⋯⋯」
早餐會,一生的約定
「我看到慈光很感動,我剛好有禮券,就對慈光說『明天妳帶他們去吃早餐。』因為我上班沒辦法去,結果第二天早上她就去旅館敲門,去找他們⋯⋯」范峰亮感受到太太在餐會上深受感動,因此鼓勵她更進一步互動。
蕭鳳英第二天一早前往旅館,邀約黃思賢一行人一起用早膳。「好像我六點就到旅館去等他們,說要請他們吃飯,他們剛好在討論說到底是誰被感動,他們都說那個叫做范太太的,然後我就走進去,說我要請他們吃飯,但飯沒有請成,他們就叫我來做慈濟,我那時候還呆呆的⋯⋯」
陳露莎也記得這個美好的早餐會:「第二天早上我們準備去吃早餐的時候,我們有一個匯報,大家都來講一下,昨天那一桌的情況是什麼?你覺得哪一個人有被慈濟打動到?或者哪一個人有潛力能夠作為夏威夷的種子?就在談的時候,我就談到我看到蕭鳳英,她邊聽邊哭。
就這樣,大家就各談各的,就在這個時間點,黃康慶師兄就跑進來找我們,他說『靜誼師姊,昨天有一個范太太,她聽了非常感動,她說她想請你們吃早餐可不可以?』我說『誰是范太太?』他說『就是蕭鳳英啊。』我一聽,喔~我們說的就是同一個人,就對起來了,我們就很高興說『好!好!我們可以跟她見面。』
她把她的好朋友菁菁、琇惠,還有所有的醫師娘都帶來!夏威夷最棒的就是有一群醫師!有賴醫師、陳醫師等,他們有婦產科醫師、心臟科醫師、家庭醫師,還有外科醫師,這幾個醫師太太都跟范峰亮跟慈光很熟,所以慈光那一天來說要請我們吃早餐,沒想到吃完這頓早餐,就改變了這幾個太太的一輩子,她們就整個投入到慈濟來。
那一天吃飯的時候,思賢師兄說『范太太妳來做負責人。』然後其他的人也紛紛接下任務,這個人願意擔任活動組長,這個人承擔財務組長,這位是文宣組長⋯⋯就這樣,這幾個太太突然之間,一個早餐就一個個成了慈濟志業的推手,好像我們台灣早年的三十個家庭主婦那樣推動(慈濟)。」
「我記得當時我和大家說,不用問我為什麼要承擔,但是告訴我如何承擔。」蕭鳳英笑稱自己在早餐會的表現是「臭蓋」⁷:「我跟人家講說我怎樣、怎樣的一大堆,因為在這之前,我女兒上這邊的中文學校,有一次學校換董事,校長要我去參加,我在會議裡,每個人都在那邊講,就是每個人都在吹噓自己的背景,那時候我沒有講什麼自己是博士或是台大畢業,我覺得那些沒有什麼好講的,但我就很多管閒事,就提出建議學校應該要怎麼做,結果他們都不理我,我非常沮喪,我就想說,下次我遇到什麼人的時候,我就跟他講我幾歲就拿博士。所以我第一次見到思賢他們的時候,馬上就自吹自擂,就開始跟人家『臭蓋』了,結果他們就叫我做慈濟。我這種就叫做自己送上門的,這種最可怕,就是自己上門趕都趕不走的,就像林慮瑢在新澤西(New Jersey)、蔡雅美⁸在芝加哥(Chicago)也是,都是自己感動送上門的。」
⁷ 台語,意指胡扯、吹噓。
⁸ 法號:慈紹,慈濟芝加哥分會前任執行長。
土法煉鋼籌備成立
蕭鳳英和范峰亮成為正、副負責人。由於聯絡處成立之前沒有固定的會址,賴昌棣與陳百池就一起去鄰居范峰亮醫師的家,討論籌備成立事宜:「當時我家跟慈光的家在同一條街上,有一天晚上我下班回家,我家師姊在煮飯,她跟我講范醫師有打電話來,他要來找我談慈濟的事情。范醫師是我學長,年紀比我大,我想我就去他家裡,不好意思叫他來我家,所以從那時候,他就把我加在他的團隊裡面,去他們家一起討論,每個禮拜五都有一天去他家裡聚會,詳細討論如何成立。」
籌備時期資源缺乏,賴昌棣想起大家用土法煉鋼的方式來進行:「討論的內容就是一些籌備的事情,那時候當然沒有電腦什麼的,所以我家師姊就買很多書寫版clipboard,每一個人都拿這個clipboard在記錄,要做什麼事情就寫下來。」
1996年初,當一切都進行得順利的時候,賴昌棣的太太陳百池卻突然被診斷罹癌。一開始以為是乳癌,但後來卻變成胃癌。
許琇惠說:「黃思賢師兄剛把慈濟帶進夏威夷,百池師姊就發現患癌,很嚴重,那時候大家都很辛苦,也很心疼,我們跟百池師姊像是姊妹一樣。」
賴昌棣和陳百池育有三個年幼的孩子,面對突如其來的衝擊,這個家庭並不孤單:「其實在慈光師姊和大家志同道合的努力下,那時候已經有慈濟的雛形了,所以百池就在家休養,幾乎每一個法親,幾乎每個月、每一天都有人到我們家裡來陪著她,這是一個很溫馨的事情。那時候小孩還小,兩個七歲、一個五歲,慈光師姊他們家就在我們家附近,她早上來探望百池,他們有三個小孩,我們也有三個小孩,都念同一所學校,所以她有時候會把小孩放在我們家,我就把她的小孩一起載到學校,然後我就去上班。」
生命最後時刻的呼籲
從1996年一月開始,準備了約三個月時間,到了1996年4月20日,蕭鳳英和吳菁菁負責籌畫之下,一群有心人舉辦了一個夏威夷聯絡處成立茶會,成為美國第33個慈濟據點:「我跟菁菁師姊把一群人聚在一起,我們兩個就很勇敢,跑去夏威夷大學東西文化中心(Eastwest Center,University of Hawai’i)訂了一個三百人的會議室,沒想到都坐滿了!我們兩個就是很敢做,那時候一下子來了三百個人,把大家嚇壞了⋯⋯」
成立大會上,陳百池在生命倒數計時的最後時刻,在台上呼籲大家做慈濟。那一幕,蕭鳳英仍記得:「1996年4月20日,在這個成立大會上,其實讓我們最感動的是賴醫師的太太陳百池。她上台去呼籲大家來做慈濟,那時候她已經得了很嚴重的癌症,但是她還上去鼓勵大家。」
好朋友約定好一起做慈濟,蕭鳳英哪裡想到病魔會突然降臨到好友身上?「她那時候看我做得很辛苦,她就跟我講說『我做妳永久的秘書。』她這樣跟我講,但她就往生了⋯⋯可是因為我每天去她家,她往生那天早上,她其實往生的那一刻,我做了一個夢,我就夢見上人坐在那裡,穿那種法師的衣服,我記得我們一些人繞著棺材在那邊走,一邊在念阿彌陀佛,還唸不出來。就在夢裡頭,我夢到她的棺材、她就躺在棺材裡面,後來電話聲響,我醒了,知道她剛剛往生了,我就馬上去她家。我感覺到在往生的那一刻,上人有來給予祝福⋯⋯」
妻子陳百池患癌往生,是賴昌棣心中永遠的痛,儘管已是三十年過去,憶起亡妻仍忍不住哽咽:「她4月20日已經開完刀一個多月,因為她患癌,所以對於骨髓移植方面有很深的印象,她上去講話,我記得她說『慈濟是一個很好的團體,有骨髓移植正在進行,希望大家能夠支持。』她講完之後,陳正誠醫師的爸爸跟我說『你太太這樣上去講,一定可以渡很多人。』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跟我講的這句話,真的,我相信!她那時候已經很不舒服了,需要人扶著,我陪她上去,最後還給她一個大擁抱⋯⋯」
為了穿上慈濟藍天白雲的制服,陳百池特地買了一雙白色布鞋:「我家師姊她去買了一雙白色的布鞋,她說她要穿藍天白雲的慈濟制服,結果她還是沒有機會穿到。那時候腳腫得很大,所以她往生的時候,有試穿慈濟的那個繡花鞋,她很勇敢喔,她在走之前還拿來試穿,說『這個可以,這個可以。』她往生有穿繡花鞋⋯⋯」
82歲的吳富美(法號:慈康),也很清楚地記得夏威夷這場成立茶會:「我有去,那天我看到百池在台上演講,我想這麼好的人,她的孩子還這麼小⋯⋯我想起我的女兒也在生病⋯⋯她在台上講話,我好感動,我在台下一直哭、哭得要命。
我知道成立茶會這件事,是因為我的會計師Cathy Rush打電話來告訴我,那時她幫我的店記帳。Cathy告訴我,夏威夷要成立慈濟,思賢師兄來夏威夷,本來想讓她做,但她先生是基督教徒,她不方便出來承擔。
那時我和先生吳清正在這裡做生意,都認識那些醫師。因為夏威夷有台灣同鄉會,我先生做過會長,范醫師做副會長,同鄉會常常聚會,我們就認識了慈光師姊、范醫師、賴醫師、陳照雄、陳正誠醫師。
思賢師兄那時來夏威夷成立慈濟,來來回回幾趟,他每次來夏威夷,都來看望我的女兒,讓我很感動。那時我女兒生了一場大病,不省人事。每天她睡在床上,我和我那時才三歲的外孫女就睡在床下守著她,我們都向月亮、向天空祈禱,祈禱我的女兒趕緊好起來。那時我的年紀也大了,五、六十歲,我只有這個女兒,還有兩個兒子,我每天都祈禱我的女兒趕快好。
我記得第一次慈光師姊帶思賢師兄,還有靜誼、慮瑢等五、六個人到我家來關懷,我心裡非常感動。我不認識這些人,他們來關懷我女兒,真的讓我非常感動,因為這個因緣,我就認識了他們。
後來我女兒病好了,我就從1996年加入了慈濟。」
遙望台灣海邊皈依
夏威夷聯絡處成立大會上的那分感動,延續著。黃康慶記得:「成立大會之後有師兄師姊問『可不可以皈依上人?』剛好陳照雄醫師和陳貴鈴師姊邀約大家去他們海邊住家作客,思賢師兄想,如果能夠在海邊遙望太平洋那一邊的台灣,請上人為大家皈依應該是很美麗的畫面!所以馬上打電話請示上人,上人應允之後我們就攜帶佛陀及上人法相去到陳照雄醫師海邊家的庭院,進行皈依儀式。」
偕同黃思賢一行來到夏威夷海邊,遙望台灣、皈依上人,那一天的浪漫美好,大家都記得。
「陳照雄醫師有一個房子在海邊,很漂亮,所以我們很多人去到他那裡。有上人的法相,當然是皈依上人,陳照雄、陳正誠、賴昌棣醫師也是那時候皈依。」范峰亮記得當時的情景,蕭鳳英也是:「那時我還開車開錯地方,我的方向感很糟糕,他們還笑我⋯⋯當時在皈依的時候,哭得唏哩嘩啦⋯⋯」
賴昌棣和陳百池也一起去了海邊,兩人同時皈依,得到上人授予法號:「海邊皈依,我家師姊也在,那時候很高興,其實我們也不知道什麼是皈依,我們解釋,皈依就是註冊到上人的學校。在太平洋海邊皈依,算是很隨性。」
許琇惠當天也在:「把什麼都擺好,在海邊皈依上人,大家都真的很開心,當時的初發心真的是很勇猛。那時候還擺著一個上人的法相,思賢師兄他們做得很周全,過來時什麼都帶了。我們真的就是傻傻的,但是很開心~」
慈濟夏威夷分會
第一次「回家」
1996年夏威夷慈濟成立後,蕭鳳英、范峰亮、許琇惠一行人回到花蓮,第一次見到證嚴法師,蕭鳳英還記得那時候的感覺。
「那一天還沒看到上人,就高興得不得了,我現在還可以感受到那種歡喜的感覺,就是打從心中出來的一直笑一直笑,大家好開心喔。
我最記得我那時候很愛哭,看到思賢他們來,我就哭,然後在那個皈依的時候,也是哭得唏哩嘩啦。回去見上人的那一刻,當上人進到那個舊餐廳的時候,我還記得那個地方,我才看到上人的一個背影,就開始一直流眼淚、哭了,他們都問我『妳幹嘛那麼愛哭啊?妳在哭什麼?』我不知道啊,就是很愛哭,就這樣一直哭,旁邊的人都覺得我很奇怪,但是就是一個心靈的感動!」
而這第一次拜訪精舍,也成了蕭鳳英難忘的經歷。
「那時候我們穿了露肩的衣服,進去表演夏威夷的草裙舞,結果就被精舍的師父要求說,不能穿那個夏威夷的傳統露肩的衣服,要換成慈濟制服,然後我們這一群從夏威夷回去的野番子堅持穿露肩的上去,就跟精舍吵架了,你看有多敢!最後女生還是穿沒袖子的上去了。
『有什麼需要驚奇的?』那時候是這樣想的,如果現在開始做慈濟,我們是不會這樣做,可是那個時候就是很敢嘛。所以我們那一群人都是很猛的,那些師兄師姊們就嚇死了,靜誼她們都快昏倒了,就說我簡直是太可怕了,可是我們就堅持。我們只是表演夏威夷的民俗風情,幹麻那麼緊張呢?我們跳的那首歌,我還記得叫做《Hanalei Moon》。」
許琇惠也記得大家認真準備表演夏威夷舞。
「我記得那一次我們準備了一個節目,就是跳夏威夷的草裙舞,很可愛的,師兄師姊都穿無袖的草裙舞服裝上台,很多台灣的師姊都覺得看不慣,說『你們不能穿這樣給上人看,你們一定要外面再套一件志工服⋯⋯』我們的師姊就說『套一個志工服就不像夏威夷的服裝了!』哈哈哈,那時很可愛,後來當場把那些服裝義賣了。」
當時練習表演時與證嚴法師交會的小插曲,吳菁菁永遠記得,因為證嚴法師的那個微笑和輕輕的一句話,成了她一輩子的方向。
「記得在觀音殿前,當天下午我們在練習舞蹈,準備當天晚上表演給上人看。當時看到上人,我突然問上人『上人,要不要和我們一起來共舞!』上人含笑著沒回答。結果我被一些當時資深委員唸,說我不能這樣和上人說話。
但是當晚節目完後,上人對我們開示,上人在台上說『你們跳得很好,我也希望能和你們一起跳。』
就是上人的這句話,上人的慈愛深深地感動我,那是我第一次回家,從此一師一志,上人是我唯一的方向。每次當我遇到困難的時候,我都會問我自己『如果上人在,他會要我怎麼做?』一下子,我就有答案了。」
難忘的「回家」的感覺,同樣深植在蕭鳳英心裡:「那時走進精舍就一個感覺,So Easy~很自在~我記得旁邊的人,有的沒辦法早起早睡,但我就是returned to the home of the nature of your mind,回到心靈的故鄉的感覺。當你整個人感覺很自在時,就有回家的感覺,是不是慈濟的修行就是這個呢?」
慈光一路走來已經要29年了,但是必須經過這29年菩薩道的因緣,也讓她真正體悟到為什麼要做慈濟。
「我開始做沒多久,我就發覺我從來不知道人事關係,我原來沒有加入慈濟以前,因為我都是跟醫師太太們在一起,發現醫師他們都好單純,感覺全世界都是好人,但是加入慈濟以後,我的天啊,世界上怎麼那麼多壞人⋯⋯後來才發覺,原來那個不是壞人,是我自己的問題啦!因為來慈濟,就是來修,那和別人無關,我們是要來磨練自己,也就是要學這個——回家的感覺。這個回家的感覺就是回到《無量義經》靜寂清澄32個字的境界,也就是阿彌陀佛無量光、無量智慧及無量慈悲的境界。最近看到《靜思語》第一集才發現,上人早就一直有說這樣的境界,但是沒有智慧的弟子必須經過近三十年才能夠體會到原來回家的感覺是如此的美妙,原來靜思法脈慈濟宗門的法教是如此的深奧又包容,多麼美的回家的境界啊!」
全美第二個義診中心
1996年六月,夏威夷慈濟人文學校成立後,夏威夷醫界知名的腎臟移植專科醫師范峰亮,每個週末都到人文學校門口,幫忙指揮交通、掃地⋯⋯
一年後,幾位醫師包括賴昌棣、范峰亮、陳照雄、陳正誠、郭宏光,以及越南籍的醫師Quynh Nugyuen和Quynh,在華埠文化廣場(Chinatown Cultural Plaza)創立夏威夷慈濟義診中心。
為了這個義診中心,1996年年底,賴昌棣回花蓮見證嚴法師,報告籌備之事:「1996年年底我是自己回去,也不是參加什麼會,我是專程去見上人,跟上人報告關於義診的事情。(其實)義診中心應該是在人文學校前就有那個構想,那時候我們小孩子都很小,大家都有到人文學校去,禮拜天早上把小孩子送去學校,12點下課,等接小孩的時間就乾脆去看看病人義診,所以我們就在Chinatown Cultural Plaza華埠文化廣場舞台後面那邊,租了一間又舊又荒廢的房間,從那時候開始。
還沒有成立前,我們已經有計畫地去一個叫做Aloha Medical Mission,夏威夷蠻早的一個義診診所,我、陳正誠醫師,還有范醫師、陳醫師我們四個人都有去那邊見習做義工,看看人家義診怎麼做,他們的藥物怎麼來,還有他們的牙科診療,所以我能了解怎麼做。其實我們花的經費很少,因為我們大部分的藥物,都是從樣品來的。很多醫師有很多樣品,我們就把它帶去義診診所。我們那時候的想法,基本上只是看看這個病人有沒有follow up回診追蹤,因為我是內科醫師,比較會有follow up的習慣,所以我跟范醫師提議,我們就把它當作一個follow up的診所,比如說有慢性病的病患來的時候,我還是照樣三個月、兩個月要看他們一次,然後就叫他們回來,開始就是要朝著這個方向去做。
1998年4月4日,林俊龍⁹來夏威夷召開人醫會的籌備會議,很多人都來了,也高興夏威夷慈濟成立義診中心,我記得他半開玩笑地說『你們夏威夷是全美國慈濟第二大的義診中心~』因為那時候洛杉磯已經有義診中心,我說『洛杉磯的義診中心,一年的經費是五十萬耶~我們這邊一年的經費是一千多塊錢。』」
慈濟夏威夷分會
范峰亮是做腎臟移植的專科醫師,雖然不在義診中心做大手術,但也發揮了專才:「我可以看一些內科的病人,內科的病人都是高血壓、糖尿病,那個不是很困難,還有一些小的手術,像abscess(膿腫)發炎,這些東西我可以做。
那時義診中心星期一到星期五開放,位於華埠,是貧窮人需要的服務,也接引了一些志工來值班。我們還有定期做『健康日』,會邀請一些醫師來演講。不過後來義診中心就停止了,主要原因是後來病人越來越少,因為歐記醫保¹⁰ 的關係,很多病人就都有醫保可以使用,能去一般診所看病,就不需要來義診中心,房租也增加,賴醫師說,把它關掉了吧。」
1997年五月成立,2017年結束,持續了近二十年的義診中心雖然不在了,但是這麼多年來,只要哪裡有災難,包括賴昌棣在內這群做醫師的去賑災之外,也一定加上義診服務:「因為習慣了。其實這一次我們到茂宜島¹¹(Maui)賑災也帶了很多藥去。上人給我們的觀念,要我們給災民全身心的照顧,除了賑災之外,心理、身體上也要給他們照顧,我們能做到的就是這樣。」
沒有醫療背景的吳富美和她的先生,也有去幫忙過國際賑災兼義診。
「2001年我去薩爾瓦多(El Salvador)賑災,我們這裡的州政府還給我頒過獎狀,我也去過美屬薩摩亞(American Samoa)多次賑災。
2002年我先生吳清正跟范醫師去Chuuk Island夏克群島¹²義診,Chuuk Island有很多小島,他們去不同的小島義診,都是坐小船去。早上去,天氣還好好的,但他們沒料到中途會遇上大風浪,把小船掀到十呎高,再落下來⋯⋯他們怕得要命,雙手一直抓著小船,抓到指甲都斷了⋯⋯聽說當天他們兩個是唯一沒有戴救生圈的,同時也沒有穿雨衣。
他說『風浪好大好大,所有的衣服都濕了,下船的時候,藍色的制服上像有珍珠在閃亮⋯⋯』那是海水浸濕了他們的制服,乾了之後變成海鹽結晶⋯⋯我師兄跟我說他很害怕,一直唸『阿彌陀佛』,范醫師告訴他『我們應該唸南無觀世音菩薩,因為我們還沒有要往生⋯⋯』
我先生還告訴我『我跟范醫師說,我不去了,我不去了!』范醫師說『不行啦,我們還有幾個島沒去呢⋯⋯』第二天早上,我師兄已經嚇到不願意再上船了,結果范師兄抱著他,一副要永別的樣子,最後我家師兄還是捨不得,所以也跟著范醫師去。我先生還打電話回來跟我講『我今天又要出去了,如果我沒有回來,我就跟妳說掰掰了⋯⋯』我聽了哭得要命,我說『不會啦,你們多做好事,菩薩會保佑你們啦⋯⋯』」
⁹ 美國第一間慈濟義診中心的推動者和第一任主任,之後返台投入慈濟醫療志業的推動,現為佛教慈濟醫療財團法人執行長、國際慈濟人醫會全球總召集人。
¹⁰ 2010年美國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簽署Affordable Care Act《可負擔醫保法案》,縮寫ACA,又稱「歐記醫保」。
¹¹茂宜島於2023年8月8日爆發嚴重野火災情,造成至少97人喪命、百人受傷,2,207棟建築物被損毀。至2023年9月17日,慈濟已向茂宜島1500多戶受災家庭,發放了150萬美元的資金援助。
¹² 美屬密克羅尼西亞的夏克島於2002年七月初遭受Chanta’an颶風侵襲,造成47人不幸罹難、多人失蹤、百餘人受傷、千餘人無家可歸。夏威夷志工於八月趕赴夏克島提供義診服務。
永久的家
夏威夷義診中心因為租約的關係,數年內搬遷好幾次,這也促成了1998年慈濟人積極找尋新會址的動力。
蕭鳳英說:「那時大家都在找會所,然後去看了很多會所。那時候我們去看建物的時候,其實不見得大家都很喜歡,它是一個白人開的學校,叫做Island Paradise Academy,土地擁有人是個篤信禪宗的白人老先生,當時已經九十幾歲了,本來只想賣一邊,另一邊留著自己住,當時我們提出要買兩邊,讓他可以繼續住,但是反過來跟慈濟租,讓他住到往生,結果在成交之前他就往生了,所以就馬上兩個房地產都買下來。那個位置非常好,是在住宅區,好大的地方,是一般附近房子的五倍大,後來我們人文學校就搬到會所來。真的很感恩上人慈悲以及思賢師兄的帶領,我們才能有如此好的地點,現在如果以那時候買的五倍價錢去買類似的房地產,是買不到如此好的會所的。」
購買了新會所,1999年5月5日,夏威夷支會晉升為分會,2001年五月,慈濟人搬進會所新家。從1996年開始,夏威夷慈濟人五年來提供醫療、教育及文化的社區服務,獲得來自州長、議長、市長及許多媒體的肯定與尊重,2001年,夏威夷州議會訂定2001年5月6日為「慈濟日」,表達對慈濟人的敬意。
慈濟夏威夷分會
生生世世菩薩姊妹緣
回憶起在夏威夷走過的點點滴滴,只有感動與感恩。李靜誼說:「大家相信嗎?我昨天晚上,整個晚上都是夢到夏威夷的人跟事,歷歷在目!盤點過去這35年的慈濟菩薩道,夏威夷給了我很多力量,很多成就感,滿足了我愛去夏威夷渡假的心願!
因為您們這一群富中之富的菩薩,創造出一個不可說的奇蹟,從聯絡處到支會、到分會、還一口氣成立了人文學校,真的都是一步到位!很佩服每一位曾經共同努力經營的志工、每一個都值得回憶的腳步!在那個時代裡,慈濟因您們而感到驕傲!為美國寫下一篇美麗的樂章。真的很想念您們!
昨天在夢中每一幕都是那麼的美,有笑聲有歡樂,可惜醒來原來就是夢一場!人生嘛,就是如此短暫,一轉眼我們都已經是阿公阿嬤級的人了,好在我們共同走過,有共同美好的回憶。」
許琇惠回應:「如同相隔千里,只因慈濟因緣,結為同門好姊妹,並且共同走過夏威夷的初創之路,慶幸的是我們到了白髮蒼蒼的阿嬤年代,過去的點點滴滴讓我們擁有那麼多歡樂的回憶!珍貴的回憶!同門情誼的回憶!真的太幸福太滿足了!」
慈光短短一句:「生生世世的菩薩姊妹緣!」
一切盡在不言中。
慈濟夏威夷分會完整家譜將於《慈濟美國35周年:家譜》系列叢書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