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離流浪街頭、鬥毆、染上毒癮生活的方法之一,就是為貧窮社區的青少年提供上大學的機會,開拓視野。圖為獵人角街景。攝影/林育貞
獵人角位於舊金山東南角(Bayview Hunters Point,San Francisco),二戰期間(World War II )曾為軍事基地,「舊金山海軍造船廠」(San Francisco Naval Shipyard)吸引了來自全美各地的藍領工人。戰後造船廠日益蕭條,大量工人被解雇,一些人的人生也隨之沉淪,成為歷史塵埃落定後的一粒灰塵,滿臉灰撲撲地過著墮落人生。
自1960年代至今,獵人角社區主要由非洲裔美國人和其他少數族裔居住。「因為沒有工作,很多人就酗酒吸毒,也有很多街友把海軍基地留下來的宿舍作為自己的房子⋯⋯我們叫做三高——犯罪率高、吸毒率高、搶劫率高。」慈濟舊金山支會志工黃淑雲解釋。
聯邦調查局(Federal Bureau of Investigation)2023年九月發布的數據顯示,2022年獵人角的總體犯罪率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195%,暴力犯罪率更是高出255%,財產犯罪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183% 。高犯罪率進一步導致該地區與外面世界的疏離,整個社區被主流社會邊緣化。
貧區裡的夢魘
艾米莉(化名,以保護獎學金得主隱私)的媽媽是一位殘疾人,自她有記憶起,媽媽就無法工作,她是由媽媽的親戚們合力養大。「她從小就知道自己有黑人血統,她一直問爸爸是誰,但是家裡人都不告訴她。直到她18歲的時候,家裡人才告訴她,她媽媽年輕時去參加派對,被一個黑人性侵致殘,生下了她⋯⋯」慈濟志工黃淑雲心疼地說。當艾米莉得知自己的身世後,她下定決心自己一定要上大學攻讀刑事司法(Criminal Justice)專業。
同樣生活在獵人角的傑梅因.福爾格姆 (Jermaine Fulgham)日子也不好過——一輛拖車就是他們的家。手頭稍微寬裕時,交得起拖車公園的租金,他們就會把車停在拖車公園裡,可以接上水和電。但大部分時間貧窮就像身後的影子!沒錢只好在街邊停車,因此時常被驅趕⋯⋯沒有固定的家、沒有門牌號碼、總是活在被驅趕的恐懼裡,拖車裡沒水沒電,有一餐沒一餐,窗外還時常有槍聲響起。
「我一定要上大學,我一定要改變自己的命運!」因為學校裡的老師說讀書可以改變命運,傑梅因就時常這樣對夥伴說。然而夥伴們總回他:「上什麼大學?讀什麼書?老兄,我們是要當球星的!」夢想當球星的夥伴們從不練球,而是時常去打架火拼,他們也總叫傑梅因一起去,他都搖頭拒絕。每當這時,男孩子們會紛紛朝他豎起中指。
「在這樣的社區裡,如何讓你的小孩出淤泥而不染?你還需要有養分,要有貴人出現。」這是黃淑雲15年深耕獵人角社區,所總結出來的經驗。
貴人出現
一個人只要有一顆向上奮進的心,全宇宙的力量都會幫助他。「百分百大學就讀預備機構」(100 % College Prep Institute)是位於獵人角社區的非營利組織,該機構由賈姬.柯恩(Jacqueline Cohen)和黛安.格雷 (Diane Gray)於1999年創立,服務對象為社區八年級到12年級的學生,為學生提供課業輔導和協助申請獎學金,幫助學生進入大學並完成學業。
為了鼓勵品學兼優的學生繼續努力,慈濟舊金山支會從2018年開始與該組織合作,為應屆高中畢業生提供每人1,500美元的清寒獎學金現金獎勵,大學四年間可重複申請。艾米莉於2023年和2024年連續兩年榮獲慈濟獎學金,現正於霍華德大學(Howard University)就讀;傑梅因也在慈濟獎學金的助力下,正一步步完成在舊金山州立大學(San Francisco State University)的學業。
獲得慈濟基金會的獎學金,對我大學學業有很大幫助,填補我在經濟上的需求,讓我在大學生涯中取得成功。
慈濟獎學金得主 傑梅因.福爾格姆
成為社區榜樣
2024年6月13日,「百分百大學就讀預備機構」在舊金山州立大學(San Francisco State University)禮堂,舉辦2024年度聯合獎學金頒獎典禮,包括慈濟基金會、舊金山市政府公共住房部門(San Francisco Housing Authority)和舊金山州立大學在內的十多家團體參與,為弱勢學子頒發獎學金。典禮當天台下有兩百多位學生和家長共同見證。
2024年再次獲得獎學金的傑梅因登台發表演說,對他而言,讀大學不僅是為了改變自身命運:「一定要追求自己的目標,不要讓任何人分散你的注意力。作為家族中第一個上大學的人,我希望樹立一個榜樣,我的堅韌不拔激勵他人追隨我的步伐,實現目標是可能的!」
賈達.齊格勒(Jada Zeigler)是慈濟2023年度獎學金獲得者,2024年從蘭斯頓大學( Langston University)順利畢業。賈達也在獵人角社區成長,從小到大,雙親都各自要打兩份工,但因為每份工的工資都很低,所以無論父母再怎麼努力,家裡一直都很窮。新冠(COVID-19)疫情期間,母親遭解僱,一家四口只能靠著父親的微薄收入勉強度日,無奈之下,媽媽每天到食物銀行尋求幫助。為了能夠上大學,賈達每個週末都兼職做髮型師,即便如此也根本不夠她支付大學費用,慈濟的幫助無疑減輕了她肩膀上的經濟重擔。
曾祖母在密西西比州(Mississippi)的南部農村長大,以摘棉花維生,從未接受過教育;曾祖母一直希望她的孩子們能上大學,直到我申請到大學,成為家族中第一個完成曾祖母願望的人。
慈濟獎學金得主 賈達.齊格勒
看見這些孩子們不斷向陽茁壯,黃淑雲想起自己投入獵人角、陪伴青少年的那分初心:「我們問獵人角的小孩子說『你長大要幹嘛?』那小孩子很自豪地告訴我們『我長大要當強盜。』我說『強盜不好,不可以當強盜。』他想了想說『那我就當獄警好了,因為我家裡常常有人進監獄⋯⋯』」就在那個當下黃淑雲意識到,淤泥中出生並成長的小孩價值觀容易扭曲,一定要為他們提供不同機會,看見活出成功、活出希望的可能性,助推他們一把!
助推理論(Nudge)是行為經濟學的重要理論,由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理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和凱斯.桑斯坦(Cass Robert Sunstein)提出,被世界各國廣泛應用。助推理論主張透過改變選擇架構,可以在不限制選項的情況下影響人們的行為,使其做出更有利於個人和社會的決策。例如,將健康食品放在超市顯眼的位置,可以提高人們選擇健康食品的機率,從而改善公共健康。
慈濟獎學金正巧妙地融合了助推理論的精髓,讓「就學」選項更突出,無形中引導社會邊緣青少年在學業與人生的岔路上,選擇就學、翻轉人生。而志工更期望,這一路助推的力量會在他們年輕的心中播下善種,待其發芽時,以大愛回報社會,牽引著其他曾經像他們一樣無助和無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