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重擔與利益人群中堅定前行

慈濟夏威夷分會志工在疫情期間,穿戴著面罩和口罩,進行社區食物發放。攝影/Mark Ladao

作者/錢美臻

新冠肺炎疫情自2020年年初爆發,至今尚未彌平,身在全球最嚴重疫區的美國慈濟志工,把握時光投入利益人群的志工服務,無畏地前往全美各地醫院捐贈防疫用品,或是透過大規模發放蔬果食物,與社區居民攜手克服因疫情蕭條的經濟衝擊。然而志工在無私付出的背後,也有自己的生活要背負,即便疫情為世界按下暫停鍵,但生命的挑戰並沒有因疫情而停止,甚至因眼下的局勢帶來更多變數!因為有著和慈濟的緣分,讓這些志工們,堅定走過這「疫」年。

再遠的奔波都不算什麼

在2020年疫情嚴峻的六月至十一月期間,居住在夏威夷歐胡島(Oahu, Hawaii)的慈濟志工沈英其,一到下午三點多就要匆匆離開家,準備搭公車去看顧正在生病的另一位慈濟人張麗雅。

從島嶼東邊搭公車去西邊,要輾轉換三趟公車,包括換乘等車大約要花兩個半小時左右,並存在著會接觸到人群的風險。到上車時,沈英其把臉上戴著的口罩按緊,小心翼翼儘量遠離車上其他乘客坐下,她一直謹記著證嚴法師所說的:「幫助別人之餘務必保護好自己,防疫工作要謹慎,但大愛的心要堅定。」趕在六點前抵達麗雅的家,只為了照顧因病癱瘓無法活動的麗雅。

張麗雅原本在慈濟夏威夷人文學校教書,是個樂觀活潑的女孩,身材窈窕健美也很喜歡運動。2019年她突然身體局部麻痺,後來病情越來越嚴重,從還能扶著助走器走路,到後來幾乎都不能動。丈夫也因此與她離婚,孤身一人在美國,很需要別人的關懷,所以儘管在疫情中,慈濟人依舊常常去探望她,在白天時間陪伴她。

吳富美(右一)與志工們在疫情期間,以香積飯烹煮熱食進行發放。攝影/許琇惠

像移民夏威夷40多年,年過八旬的吳富美,承擔起夏威夷分會慈善項目,堅守崗位持續進行家訪,關懷著在此時最需要幫助的人們。當許多志工擔憂病毒感染而不敢再外出,吳富美仍然每隔兩、三天去看張麗雅,帶飯給她吃,也陪伴開導著她。

「加入慈濟是因緣巧合。當年我女兒生病時,慈濟志工黃思賢等人經常來探望我們。那時的我根本沒有參加過慈濟,但這些志工每次從洛杉磯來到夏威夷,都會來關懷我們,這種精神真的很令我感動,所以我也加入一起做慈濟來幫助別人。」吳富美回憶過往說道。

「麗雅住得很遠,從我家開車過去也要半個小時。我都請女兒載我和先生一起去,因為我先生有點健忘症,會擔心他一個人在家不安全,女兒陪我一起幫忙照顧,先生就坐在車裡等我們。」吳富美提到:「英其住得更遠,她到麗雅家做晚間六點到九點三個小時的看護,夜裡沒公車回去就睡在麗雅家,當麗雅半夜起身她也會協助。」

用心幫助麗雅的英其,其實在2020年四月疫情最嚴重的時候,甫遭遇喪偶之痛:「我的丈夫區德潤是肺癌過世。2019年十二月我們回香港處理事情,他忽然劇烈腰痛,去檢查發現是癌症,所以我們在2020年一月便匆匆回來美國,等隔離兩星期後檢查,醫生診斷他的肺癌轉移到脊椎,已經沒有辦法治療,很快地他便往生了。」

談到自己如何克服悲傷走出來幫助麗雅:「生老病死是無可避免的,來了只能接受,沒人可以替代,也沒人可以減輕,要做人只能接受下來。」沈英其平淡地說。

2019年當本會師父來訪,沈英其(中)與志工們合作準備餐點。攝影/吳允傑

去麗雅那裡真的不算什麼,我很明白病痛的苦,十幾年前我生病躺在床上動不了,心裡真的很苦。聽到她的事,馬上讓我想到當年的心情,想想自己也沒事就去做吧!

這是許多慈濟志工的慈悲——過來人,苦人之苦,即使是在疫情中,再遠的奔波都不算什麼。

改變一生的禮物

張凱茜十歲獲得改變一生的生日禮物,長大後志為人醫。圖片來源/張林順堂

住在德州休士頓已過耳順之年的志工張林順堂,同樣每日需要出門,為在德州兒童醫院當助理教授和小兒科醫師的女兒張凱茜(Cathleen Chang),照顧2020年一月才出生的孫子。她說:「凱茜是2019年中才轉任該院,疫情發生時她剛生產,產假結束要回去上班,卻面臨政府宣布居家避疫,醫院讓醫師一週只去上一天班,被大幅減薪的她,非常擔心她的資歷淺會首先被裁員。」

因五、六月起疫情越來越嚴重,張凱茜工作的醫院不但開放收容成人病患,也須照料感染新冠肺炎的病童,所有醫護人員工作量變得異常繁重。「凱茜被指派去照顧新冠病童,她的先生是腦神經外科醫師,夫妻倆都在風險高的醫院工作,褓姆都不願意去他們家照顧嬰兒,只好我去幫忙照顧孩子。她要回醫院工作照顧新冠病患,其實我心裡很為她擔心,也很緊張。」張林順堂說道。

1997年張凱茜十歲生日禮物是飛台灣的機票,她跟著母親一起到靜思精舍拜見證嚴法師,參觀慈濟醫院後,她立志要當醫生幫助別人。回到美國她與父母一起加入慈濟,2011年她隨慈濟賑災團去海地,參訪海地兒童醫院讓她更明確人生目標;之後醫學院面試時,她流露出想當兒科醫師幫助貧童的願望,當場便獲學校錄取。臨畢業要分科實習,教授試圖說服她改選更有「錢途」的外科,她堅定回應教授:「我當醫生,不是為了賺錢。」依舊選擇投入小兒科服務。

疫情中,張凱茜自己的孩子還小,家中也有長者,她和夫婿還是義無反顧投入醫療工作,為避免工作影響家人,平日下班回家都住在一樓,會小心翼翼地先消毒洗澡,才會去看在二樓的新生兒。看在張林順堂的眼底,有許多不捨,但更有著驕傲。

慈濟真的把凱茜教導得很好,她一直遵循著證嚴法師的教導,把對家人的小愛放下,化為大愛去照顧醫院中的病人。

轉念心更寬

志工吳菁菁(左二)疫情中持續口說好話、心想好意、手做好事。圖攝於疫情爆發前一年。圖片來源/夏威夷慈濟分會
吳菁菁(右)積極投入慈濟夏威夷分會的多項工作,從活動主持到準備餐點都樂於付出。攝影/Mark Ladao

夏威夷第一代志工吳菁菁,一度曾因丈夫工作而遷居西雅圖十年,並曾擔任西雅圖慈濟人文學校校長後接任西雅圖慈濟負責人。回返夏威夷後,學美術的她設立了美術學校,從六個學童起步,目前已是數百名孩子學習藝術的園地。

吳菁菁想起疫情剛發生時的狀態:「夏威夷宣布頒布居家令的隔天3月16日,我們原本要舉辦一星期的春假營隊,但為了正確避疫,我馬上做出取消營隊的決定,並通知家長會全額退費。說取消很簡單,但後續的影響很大,已註冊的近300位小朋友,因春假泡湯感覺不快樂,不但家長措手不及,我們也是第一次遇到這種情況。要馬上在一星期中,把現場的教學項目轉變成網路課程,讓孩子能繼續學習,真的衝擊很大。」

「遇到事情發生,有兩種選擇,可以很負面一直抱怨,也可以很正面看待,就是接受它,不要把它當不好的事,要讓它成為一件好事。」吳菁菁表示很感恩疫情讓大家能夠學習新事物,如不用外出也能在網上開會、學習,慈濟人共聚雲端向證嚴法師拜年,更體悟到不見得只有到慈濟會所才能做慈濟,人與人在數位雲端互動中,同樣也可以做慈濟。

「在家裡無法做很多事,所以孩子們真的需要一些活動,一些藝術的薰陶,我盡力幫助一些孩子能上藝術課,讓低收家庭的學童也能上課,給他們一些歡樂的學習時光,家長能陪伴一起學習,一起在藝術中治癒受到疫情衝擊的心靈。」疫情期間吳菁菁與學校合作,提供美術課程幫助社區緩解居家避疫的不適。

這次的新冠肺炎大流行,更讓人轉向內在精神的學習,真的深深覺得,疫情教大家學會證嚴法師說的:「要惜福」。過去人們根本沒想到會有這種情況,我們必須以此學習,把疫情當教訓,啟發自己從中覺醒。

近期雙月刊

X
微信裡點"發現"
掃QRCode便可分享此頁
複製網址
前往微信
按"複製網址"後複製連結後,再按"前往微信"即可前往微信App分享此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