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黑頭車裡的孩子

撰文/王偉齡

印尼慈濟國際學校學生,邀約母親加入「全球慈悲大挑戰」,剪下長髮捐給需要的病人。圖片來源/印尼慈濟學校

位於印尼雅加達的慈濟國際學校(簡稱為印尼慈濟學校)周遭道路,每逢上下課時間,都比其他市區道路更加壅塞,而這些黑頭轎車、名貴轎車都不是一般等級的車款,同時間萬車鑽動,司機們各個利索也熟稔地避開彼此,在車陣中進出接送小主人上下課。

「2011年剛從台灣到印尼的時候,我的三觀真的被刷新。」擔任印尼慈濟中學人文室主任的陳佩雯,初來乍到目睹這樣的景象十分驚訝,詢問當地同仁才知道,原來這些學生多來自印尼成功的華僑實業家家庭,他們家庭的富裕程度教人咋舌:「印尼富裕家庭每個小孩就有專責褓母 ,是專門照顧孩子,家中傭人是專司家務,此外家裡每一台車都有一名專責司機,等於三輛車就有三位司機,這些家庭的富裕方式是這樣的情況。學校每到上下學附近就塞車也有原因,因為每個孩子都有專車接送。

印尼雅加達的慈濟園區裡設有慈濟國際學校。圖片來源/印尼慈濟學校
異於一般國際學校充斥著炫富比較,慈濟學校裡充滿的是良善風氣。圖片來源/印尼慈濟學校

但這些由黑頭車接送上下學的孩子們,卻罕見的沒有一般富家子弟的嬌息傲氣。統一穿著慈濟藍白色制服的他們十分樸素,下車時不忘轉過頭去跟司機禮貌地說謝謝。陳佩雯講到學校的學生不禁揚起嘴角,眼底盡是驕傲,慈濟的品格教育,讓印尼金字塔頂端家庭的下一代,於人格形塑期奠定下好的基礎——擁有世界觀、正向思考、謙恭有禮:「我們的學生沒有其他私立國際學校學生的問題。印尼富裕家庭普遍教育下一代的方式,就是女兒只要漂漂亮亮、未來就嫁個有錢人,兒子則是不用太努力,因為家裡的公司以後都是你的⋯⋯這些都會讓孩子變得目中無人、冷漠、迷失自我或染上惡習⋯⋯慈濟教育不同,所以慈濟學校在印尼名聲非常好。」

今年初「慈悲大挑戰」(Great Kindness Challenge)在全球展開,印尼慈濟學校決定一同參與,利用這項活動,培養這群資源比他人豐厚的孩子從小就有正向思考和反饋的習慣,如同春天時在豐饒的土地植下善種。陳佩雯說:「我告訴他們,你們很幸運,你們要更努力把握,成為可以正向改變世界的那群人。」

獅吼到感恩

陳佩雯讓學生從「慈悲大挑戰」官網的五十個挑戰項目中,自行選擇能力範圍可及的五項去完成:「我們把這個挑戰當作是回家的功課,每個人都要做,做完後還要放上自己的網路社群分享。」

「我選擇其中一項是列出讓我感恩的事情。」七年級的卡拉尼雅·伊凡迪(Karaniya Effendy)平時鍾情藝術創作、音樂、陶藝。疫情中,她和弟弟在家上網課學習、全天候相處,常被淘氣的弟弟吵到心神不寧⋯⋯「他煩人的行徑讓我失去耐性,我會氣到用獅吼的方式跟他大吵⋯⋯」在「慈悲大挑戰」期間,她動筆寫下「家人」是她感恩的對象,雖然弟弟依舊故我,但她開始想起每位家人的好,多了些耐心,姊弟的相處也開始出現轉機。

陳佩雯(左)帶著中學生一起做慈悲大挑戰。圖片來源/印尼慈濟學校
瑞吉納手作感恩卡,送給家裡的幫傭阿姨。圖片來源/印尼慈濟學校

八年級的瑞吉納·瑟加地(Regina Lucky Surjadi)選擇的項目,是自製精美的謝卡送給家中幫傭的阿姨,細心的她發現,所有人都因疫情長時間待在家時,幫傭阿姨要做的事就多出許多。這張卡片,讓幫傭阿姨臉上堆滿笑意。

這個挑戰讓我瞭解到,當我們對他人釋出善意時,收到的人也慢慢會用同樣的心去對待其他人,愛和善意具有強大的感染力。

上傳社群媒體

「孩子們的想法很單純,心思像是白紙一樣,給什麼就會變成什麼顏色。」一週的行動,陳佩雯所帶領的中學生給了她這樣的反饋:「他們覺得說,原來Great Kindness Challenge不一定要做Great(偉大)的事情才算數,不一定要捐很多錢去賑災才是行善,原來每天生活周遭就可以做好事。」

在活動當週,印尼慈濟中學每位學生的Instagram、TikTok等社群媒體上,多了好多燦爛的笑容、擁抱、溫暖的照片、影片,一掃疫情陰霾,好多人按讚。但一開始陳佩雯告知學生要把自己做的好事放到社群媒體上分享時,反應是「放上去很丟臉耶⋯⋯」、「我不要給別人看⋯⋯」、「不能只跟老師分享照片嗎?」、「一定要放上去嗎⋯⋯」

中學生對參加活動很熱絡,但說到要上傳到社 群媒體一開始會害羞。圖片來源 / 印尼慈濟學校
慈悲大挑戰期間,學生的社群媒體上充滿快樂 正能量。圖片來源 / 印尼慈濟學校

「你知道年輕人嘛,但我覺得這是很好的機會改正他們的觀念。」陳佩雯告訴這群在社群媒體上一泡就是數把個小時的中學生們:「你們都知道社群媒體力量很大,一有人放很好笑的照片影片就會很多人按讚,你看到很多“like”就會開心,社群媒體可以傳遞良善的也可以傳遞不好的資訊,那為什麼我們要覺得放良善的東西會很害羞?我們應該表現出,我就是想要傳遞良善的訊息。」這些孩子們把這番話思考後內化,一反先前的抗拒,大方分享。

在社群媒體上分享我所做的慈悲行動,就能將那份正能量傳遞出去,影響更多人。

當年輕世代的資訊交流不再只限於分享修過頭的失真美照、討論的不再只是容貌、身材、絢麗的衣飾、炫富等扭曲虛浮的價值觀時,世界的未來,才有希望。

洗盡鉛華

「慈悲與智慧,是我希望孩子有的兩大特質。」卡拉尼雅的爸爸喬諾·埃芬迪(Jono Effendy)說,這是決定把孩子們都送到慈濟就讀的主要原因:「我們需要更多無私的人,投入改變這個世界,特別是年輕人。只要擁有這兩大特質,無論未來他們要成為什麼,都會對世界帶來正面影響。」

佛陀說,人生有二十難,其中一難就是「富貴學道難」,學校擔負起教育這群含著金湯匙出生長大的孩子、甚至要影響那些有頭有臉的大人物家長們,談何容易?但現在這所學校有一群強大的愛心爸爸、愛心媽媽,認同慈濟理念、受慈濟志工培訓。

「我很喜歡慈濟學校,因為在這所學校裡,孩子們都要穿制服。」瑞吉納的母親奧利維亞(Olivia Tan)覺得孩子在慈濟受到教育,讓她非常放心:「無論是慈悲大挑戰或是什麼,學校讓她們做的事情,我都不會過問⋯⋯慈濟和印尼其他學校不同的地方,就是強調謙卑,貧富貴賤一視同仁,這個特質我特別喜歡!慈濟要求每位學生穿制服、不可以帶名貴的東西到學校、辦生日派對送禮物,免去孩子們比較的心理。」

富裕人家的大人們奢華揮霍,孩子也會耳濡目染,用名牌來堆砌自己。但這不是生命的本質,生命的本質,應該是懂得珍惜我們所擁有的每個平凡日常。

奧利維亞(灰衣者)因為瑞吉納 在慈濟上學而走 入慈濟、投入社 區服務。圖片來 源 / 印尼慈濟學校

瑞吉納的媽媽已是慈濟委員,面容素淨端莊,和其他的貴婦媽媽們有著截然不同的清新氣質。「外面的印尼貴婦媽媽們都會吹著半屏山頭,畫著大濃妝。在印尼通常瀏海吹得越高,代表社會地位也越高。不過我們的愛心媽媽們都洗盡鉛華,投入慈濟教育春風化雨,一同回饋社會。」陳佩雯說,印尼慈濟學校能走到這一步,著實不容易,學生、家長、校方能擁有相同的理念、邁開相同的步伐,要為印尼開出慈悲與智慧成林的氣象。

近期雙月刊

X
微信裡點"發現"
掃QRCode便可分享此頁
複製網址
前往微信
按"複製網址"後複製連結後,再按"前往微信"即可前往微信App分享此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