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諸行動 台灣孩子長慈悲

撰文/錢美臻

台南慈濟高級中學小 學感恩班師生以捐贈 食物做為「全球慈悲 大挑戰」的行動。 圖片來源 / 姚乃文

「這次我們班級所做的慈悲大挑戰行動,是為食物銀行『集食行善』(編註:取及時行善的諧音),他們在過年前需要的食物是麵條和沖泡穀粉。」台灣台南慈濟高級中學小學部四年級感恩班的班導師姚乃文,在2022年1月25日帶領著13位同學與陪同的家長們,到商店選購要捐贈給食物銀行的食材,細心地叮囑同學可依照食物銀行急需的物資進行採購。大家選購好要捐贈的物資,同學們排隊拿出自己儲蓄的零用錢來結帳,大家合作把食物當場裝箱,一起搬到食物銀行完成捐贈程序。

「由於這項活動是在期末後的寒假進行,我希望同學們知道如何去實踐,不光是為了要完成任務而去做。」姚乃文解說:「當時學校已經放寒假,家家戶戶正忙著準備要過農曆年,我在班級群組提出以集食行善作為全班親子慈悲大挑戰的實踐行動,其實心裡想著就算只有一位學生(一戶家庭)要去,我也會陪他們去做;但沒想到家長的迴響很熱烈,甚至還主動聯繫其他家長,自行協調如何陪同與接送同學與食物。」

對台南慈中的學生與家長而言,每年學校都會在四月兒童節期間進行集食行善活動,但導師姚乃文結合慈悲大挑戰的概念,讓傳統上帶食物到學校放入集食箱的活動,更具深刻的教育意義。「當日小朋友們是全程自主行動來完成食物捐贈,這表示他們需要在商店挑選食材,核算自己帶的錢能買的物資量,再自己去結帳,並向商店與食物銀行遇到的工作人員說感恩,每一個環節都是很棒的生活學習歷程,更與慈悲大挑戰環環相扣。」姚乃文解說其用意。 

一個活動就像是一棵大樹,如果可以衍生出很多的善行舉動,和更多更深的迴響,會是很棒的事。

更深刻的行動

台南慈中的師生到鄰里送春聯結好緣。圖片來源 / 林昱汝

慈濟美國教育基金會因去年加入「全球慈悲大挑戰」(Great Kindness Challenge)獲得很多正向的反饋,因此在去年第四季,便透過不同管道希望能邀約全球慈濟學校都加入這項行動;在台灣,花蓮慈濟大學附屬高級中學、台南慈濟高級中學、青年線上伴學趣與大愛感恩科技公司,都報名參與這項全球性的行動。

「全球慈悲大挑戰」的主辦單位針對美國從幼稚園到12年級不同階段的學童,設計了各類不同的任務清單,例如:與同學擊掌(High 5)打招呼,因應疫情改為用腳輕碰(Low 5)來打招呼、常說感謝、對25個人微笑、聽老師的話等等。在一週活動期內完成50項挑戰任務的小朋友,便能在學校老師認可後,獲得一張主辦方設計的英文認證獎狀。

花蓮慈大附小的學生和家長,在社交媒體發出該 校第一個「全球慈悲大挑戰」視頻。圖片來源 / 慈濟美國教育基金會

這些任務看似非常簡單,甚至是許多孩子每天都在做的事。「就像人生中所有技能,我們都要去練習,直到我們可以很熟練去運用,我們不能在想用這項技能時,才臨時拿起來做一下。」全球慈悲大挑戰活動創辦人吉兒·麥可曼尼格(Jill McManigal)解說任務清單設計的意義:「我們希望讓孩子們能真正實踐『慈悲友善』,日常中確切的、生活化的行為,正是讓孩童練習如何對其他人和自己做到友善慈悲,繼而讓所有人能和諧團結在一起。」

如何進行這項活動,對台灣報名參與的學校而言,一開始就面臨了純美式活動,要移植在本土進行的文化差異挑戰。「我們學校在11月上旬,從台灣慈濟教育執行長辦公室接獲活動訊息,一開始真的不太理解為何這項活動能每年這樣推展,剛開始評估與跟老師討論時,老師們都有迷思覺得平常學校都有推動,需要額外再去做這個嗎?而且這些就是日常生活的行為,有必要再去做這些嗎?」台南慈中祕書林昱汝負責這項活動規劃,她回憶著如何啟動這項活動的歷程。

「收到訊息時已是12月底正要跨年時,學校的同學忙著準備一月的期末考,所以我們便決定在一月底寒假農曆年的一週期間,以寒假作業的模式,讓孩子在家執行慈悲大挑戰行動。」花蓮慈濟大學附屬高級中學小學部的學務主任蘇秋碧解說:「慈濟學校一直都在教導學童做利他的行動,最初看到挑戰項目是打招呼、問好等行為,這些慈校孩子每天都在做的事,所以老師們也有點苦惱,究竟要如何讓孩子達成不一樣的慈悲行動,討論後的共識是希望學生們在既有的良好基礎上,以更深刻的行動來自我挑戰。」

全球串聯

台南慈中以掃街活動啟動「全球慈悲大挑戰」。 圖片來源 / 林昱汝
台南慈中小學同學曹揚昀(中)與妹妹曹菀芸 (右)去跟日照中心長輩拜年。圖片來源 / 孫翬婷

台南慈中把1月14日該校例行的年節前掃街活動,作為啟發對環境慈悲心的確切行動,設定為參與今年「慈悲大挑戰」的啟動儀式。當天一大清早有近500位親師生帶著各式各樣的掃具,到學校聚集分組承擔清潔學校附近街區,以及向學校附近住戶商家拜年送春聯的工作。當天稍晚,該校國中二年級的學生黃崇恩便在社交平台臉書(Facebook),發出了台灣地區學生參與今年度慈悲大挑戰的第一份貼文。

黃崇恩很意外自己是第一個發布活動參與學習的學生,他不好意思地解釋:「一開始我不知道該怎樣發文,也不知怎樣撰寫內容,我就想試著先發發看。不過透過這次活動,我也學會如何使用社交媒體來發文,我和同學也透過臉書標籤搜尋,去觀察其他國家的小朋友是如何進行這項挑戰,有一個小朋友分享與家人在車上祈禱,讓我學到這是無時無刻都能做到的行動。」他認為參與這項活動後,讓他更瞭解到世上有很多人是在背後默默付出的,應該要用虔誠的感恩心來祝福他們。

花蓮慈濟大學附屬高級中學國小五年一班的師生以 打掃校門口做為「全球慈悲大挑戰」的行動。圖片 來源 / 陳文馨

這項國際性活動廣受學生歡迎,不少班級合力去完成一項溫馨的行動,更有家長被帶動起來,一起與孩子去做慈悲的行動。

台灣花蓮慈濟大學附屬高級中學五年一班學生詹証鴻的媽媽林菽媛,在班級群中發起在2022年寒假結束前一天(2月6日)清晨,由家長帶領孩子自發去清潔校門口和學校附近人行道的活動。這項自發性的「慈悲大挑戰之愛校園快閃掃街活動」,即是家長受到「慈悲大挑戰」啟發的實證。

台南慈中小學部三年級的學生曹揚昀與就讀該校幼稚園的妹妹曹菀芸,便在媽媽孫翬婷的共同參與中,一起去拜訪了家中阿嬤常去的日照中心,兩位小朋友禮貌乖巧地帶著春聯和橘子,一一向日照中心內的阿公、阿嬤拜年,長輩們見到充滿朝氣的小朋友奶聲奶氣請安問好,都開心地笑著稱讚他們,看到長者開懷也鼓勵了曹揚昀,他笑著說︰「我還要與同學再去看爺爺奶奶。」

「我親自下去做有很多感觸,孩子有無限的可能,他們很單純,認為對的事就去做,反而成年人顧慮較多就會比較退縮。」孫翬婷有感而發地說道:「過去覺得對人說感恩和微笑不算甚麼,但透過活動,我發現到原來這麽小的日常動作,竟也是默默在推動善的傳播,大人的行為很重要,孩子看著我們在做,也會自然而然地跟著做。」

驅使孩子和家長熱情投入的原因之一,也包括了完成挑戰後,可領到一張主辦方設計的英文認證獎狀,官版設計的認證獎狀分為幼稚園、小學、中學和高中四個版本;姚乃文老師提到,為了要領取人生中第一張英文獎狀,孩子們都非常興奮積極地做挑戰任務。學生家長孫翬婷更欣喜地說:「我們家也要集每一年一張的英文獎狀。」

比講道理更重要

「這是一份特別的寒假作業。」花蓮慈大附中國小部五年一班班導師陳文馨提到:「因為我們希望孩子能做得更深刻,所以當班上學生對發佈的作業沒有方向的時候,我們一起看公版的五十項任務,開始討論自己平常有做到的,以及可能忽略的行為,我也提出不少建議希望學生做得更具體,例如不喜歡喝水的同學,可以挑戰對自己的健康管理,設定每天要一天喝多少水的標準,對家人不光是問好,也可以幫家人按摩等。」

花蓮慈大附中國小部五年二班導師陳家榆描述,該校五、六年級是規劃三個面向,作為學生自由設定的慈悲挑戰內容,分別是:對自己、對家人、對環境。「我們希望孩子不僅自己做出改變的力量,更帶動親友一起改變。」陳家榆描述開放的任務清單,讓老師們見證了許多驚喜的行動。

花蓮慈大附中國小部學生徐弘禮探索老家歷史。 圖片來源 / 陳家榆

花蓮慈大附中國小部五年二班的學生徐弘禮挑戰對環境的慈悲,他不僅使用環保餐具、不購買過度包裝的產品與瓶裝水,他更趁著與爸爸返回彰化縣員林市老家過年的機會,深度探索故鄉的特色,他在活動報告中分享,員林公園內有一座古樸莊嚴、170年歷史的古建築,是文建會評定的三級古蹟,為原名「文昌祠」的「興賢書院」,透過深度了解故鄉讓他更以此為榮,也更瞭解愛護鄉土的重要性。

花蓮慈大附中國小部五年一班的學生劉采縈,則是以具體的購物袋回收再利用行動,落實對環境慈悲的挑戰。她透過蒐集家中閒置的塑膠袋和紙袋,清潔折好後裝入紙箱內,插上寫著「乾淨的袋子,歡迎取用」的紙張。她到花蓮住家附近的便利店詢問,能否讓她放免費的購物袋箱子,隔天去補充袋子時同時記錄備取用的數量,年節期間隨父母回台中過年時,她也到當地便利店放置回收購物袋紙箱,持續記錄回收袋子被使用的狀態。她用心和徹底執行的慈悲挑戰行動,在開學分享中獲得老師和同學的讚嘆。

此外從花蓮慈大附中國小部五年二班的學生郭德碩,他選擇用對媽媽每天講一個笑話,來挑戰慈悲行動。但在執行過程中,他發現到媽媽每天都好忙,忙著切菜煮飯、忙著洗衣拖地,他想講笑話讓媽媽開心一下,但媽媽卻連坐下來聽笑話的時間都很少,他了解到自己要更體貼母親的辛勞,未來要分擔更多家事。

許許多多令人暖心的感觸分享,讓參與其中的老師們,對這項看似簡單容易的行動有了完全不同的理解。

「原本覺得這是個煙火式的活動,但實際投入去做了之後,才真正讚嘆活動設計。因為短時間內要讓孩子做50項行動,孩子整天把五感投入想著要做完,而且該怎樣做。這種熱情感染了老師與家長一起參與,也瞭解到要做了才會有收穫。」林昱汝欣喜地說:「這項活動在本校小學部獲得非常熱烈的迴響,親師生開心地踴躍參與,發揮創意去行動,現在我覺得幸好有投入去參與,因為在局外觀望,是不會感受到參與活動的那份喜悅。」

不是由老師和大人帶著孩子去做,是小孩發自內心地想要去幫助別人;有這一份心,孩子們做得超乎我們想像得更好!因為這是孩子自己去體悟的,比我們去講千百個道理更重要。

近期雙月刊

X
微信裡點"發現"
掃QRCode便可分享此頁
複製網址
前往微信
按"複製網址"後複製連結後,再按"前往微信"即可前往微信App分享此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