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苦予樂的幕後推手

撰文/錢美臻

慈濟醫療志工們特地出診為行動不便的低收長者接種疫苗。攝影 / 鍾明楒

住在中加州農業城莫德斯度市(Modesto, CA)的慈濟志工夫妻楊應禮與吳曼雲,近年來雖已退休,但每星期有兩、三天,他們一大清早就開車單程兩個多小時去佛瑞斯諾市(Fresno, CA),有時還會順道載其他住在莫德斯度的慈濟人同行,眾人歡歡喜喜地一起去慈濟「佛瑞斯諾行動醫療團隊」(Fresno Mobile Clinic)的義診活動做志工。

「退休後比較不需要去照看果園,我和太太便專心投入做慈濟。」原本在莫德斯度市經營農場和果園的楊應禮最感恩每一次的路程,都有妻子和慈濟夥伴同行:「這給了我很大動力堅持下來!現在年紀比較大了,車開久雙腳會痠,下車時都要先伸展一下,兩條腿才能恢復正常,但這從不會影響我去做志工的意願。」

做自己歡喜的事

從1996年起便投入慈濟的楊應禮提到,當年因莫德斯度市社區淹水,慈濟北加州分會志工經友人介紹連繫,他和妻子馬上答應擔任當地聯絡窗口,並跟隨著慈濟人投入社區賑災工作:「賑災令大家非常感動,很快就舉辦茶會邀請大家來做志工,現場就有十多人報名志工。」楊應禮回憶慈濟在莫德斯度市萌芽的經過:「我們馬上著手籌備設立聯絡點與培訓志工,緊接著包括我和太太有三對夫妻完成授證,就這樣一路走下來,逐步成長。」

位處加州中央谷地(Central Valley)的莫德斯度市,是標準的農業城。「這裡的居民多數經營動物養殖的畜牧場,或是種植杏仁、核桃、葡萄的農場。地中海型氣候讓這裡特別適宜杏仁生長,全球八成的杏仁都產於中加州谷地。」楊應禮充滿感情地介紹自己在美國紮根的環境:「在認識慈濟之前,我們以養雞維生;加入慈濟後接受到證嚴法師尊重生命的教誨,我們逐漸改為種植葡萄、杏仁。」

因工作關係讓楊應禮關注起移民農工族群,多數第一代西語裔移民農工會隨農場作物種植採收的時節,遷徙在不同農場打零工:「移民農工多數沒有合法身分只能打黑工,工作無法固定、薪水微薄,也沒有得到政府的醫療保障。」

「2000年我擔任慈濟莫德斯度聯絡處負責人,當時佛瑞斯諾添置了大愛醫療車,當地的醫療服務開始起步,我和妻子也去那裏幫忙義診,就覺得莫德斯度也需要成立醫療團隊。」楊應禮解說:「美國醫療費用高昂,對打零工的移民農工來說,看醫生是很吃緊的經濟負擔,所以中加州非常適合發展慈濟醫療服務。」

住在莫德斯度的慈濟志工夫妻楊應禮(右一) 與吳曼雲(右二)等投入慈濟中加州義診服務 低收家庭。圖片來源 / 楊應禮

楊應禮馬上邀約當地來自台灣的醫生,參加2000年全美人醫會(TIMA)年會,隔年莫德斯度人醫會成立,之後逐漸發展為一年三次的義診。「當地有很多居民非常貧窮,他們沒有能力去看牙科、眼科,來義診時病情都滿嚴重的。」楊應禮就曾遇到一位蛀牙爛到牙根,一次要拔掉七顆牙的非洲裔居民。

慈濟「佛瑞斯諾行動醫療團隊」在2021年承擔為移民農工接種疫苗的工作,每週都有五、六場義診。得知義診急需志工支援,楊應禮夫婦無懼疫情更克服距離阻礙,三天兩頭就去幫忙。「眼科義診我要幫忙驗光,疫苗注射每次要準備六種疫苗,包括新冠疫苗的輝瑞成人與兒童、莫德納前兩劑與補充劑和強生、還有流感疫苗,我需要協助管控疫苗,指導護士抽取疫苗並送到正確的注射桌上;我太太則在義診中協助現場消毒和行政工作。」

「我以平常心去做義診,我的人生觀就是『做自己』。」楊應禮分享投入志工二十多年心路歷程:「師父(證嚴法師)創造慈濟世界,讓我們有一個正確的方向去走,所有制度都很完整並制度化,我們在慈濟可以很自然、很輕鬆去做任何事;看見他人的苦,自己能擁有這麼多,我很知足、感恩!」

我的初發心很單純,我不是為誰而做,是為歡喜而做,所以不會疲憊。

我因此而改變

中加州西裔志工安吉亞娜·馮塞卡(Adriana Fonseca,右一)在慈濟義診中協助翻譯。圖片來源/佛瑞斯諾行動醫療團隊

就是一份單純想幫助鄉親的心,借助與地區政府和組織合作,提供貧苦居民最需要的醫療資源,慈濟在中加州義診越做越多,也讓更多社區人士加入志工團隊。因義診認識慈濟的西語裔志工安吉亞娜·馮塞卡(Adriana Fonseca)說:「2019年十月慈濟到我的教會做眼科和牙科義診,知道義診很需要翻譯,我就主動提供協助。」

「我在中加州鄉村住了23年,在這成長受教育。這個社區有很多無證和低收的工薪家庭,多數從事農業和包裝物流等低薪工作。鄉村醫療資源有限,要看醫生須請假去城裡,但就會失去一天的收入。」安吉亞娜對鄉親的處境充滿不捨:「貧困家庭能獲得的醫療服務有限,我真的很想幫助我的社區。」

「慈濟義診令我很感動,因為志工完全不計較付出,義無反顧地去幫助他人。」安吉亞娜描述2021年在德雷鎮(Del Rey)一場疫苗接種活動中,義診團隊遇到90歲的老太太瑪蒂爾德(Matilde),她接種好第二劑新冠疫苗後輕聲詢問志工,能否幫她無法外出的丈夫伊薩克(Isaac )接種:「我很高興見到團隊當場決定派人出診,去協助老先生接種疫苗。」

志工安吉亞娜(右)回憶出診為老先生打疫苗時,陪伴老太太走回家的過程。攝影 / 鍾明楒

「當天非常炎熱,午後街道氣溫超過華氏100度,我感覺都快融化了。我們帶著疫苗與一些食物,跟著老太太走了一段很長的路到她家,志工協助老先生用助行器來到門廊處接種第二劑疫苗。」安吉亞娜說,她始終記得老夫妻眼中含淚,感激地握著她的手不停道謝,令她很震撼、很感動。

「閱讀慈濟的書,我深深被證嚴法師的話打動。」雖然安吉亞娜的宗教信仰並非佛教,但她下定決心要成為慈濟的受證志工,開始接受志工培訓:「我想更深入做醫療志工,想更了解慈濟的人道理念與緣由,去瞭解是怎樣的動力,趨動著慈濟人去做這麼多的事。」

慈濟與證嚴法師確實影響了我個人的生命,甚至改變了我的生活習慣;我正在逐步轉變成為素食者,以個人行動來愛護地球、尊重生命。

終身行善的願

與遼闊的中加州平原不同,車水馬龍的國際大都會紐約,存在許多被高昂生活開銷逼迫得喘不過氣的家庭,在生活捉襟見肘下根本沒有餘錢去看醫生,昂貴的眼科與牙科診療是奢侈的。慈濟紐約分會例行會舉辦提供牙科、眼科、西醫診療的義診,2019年兩輛大愛眼科醫療車加入團隊,更深入校園為需要視力矯正的孩子提供服務。

「我一直覺得自己做得還不夠多。」2009年投入志工行列的曾慧霞回顧進入慈濟的機緣:「婚前我在台灣貿易公司上班,一路做到核心主管。婚後隨夫來美成為家庭主婦。我在懷第二胎時,發願未來要吃早齋、要終身行善。」因發願行善,曾慧霞一直在尋覓理念契合的團體。1999年台灣921大地震,想捐款賑災的她從媒體中,發現慈濟是真正做事的慈善團體,便捐款給慈濟。

2009年她為了自我心靈提升,在書店意外看到慈濟志工林幸惠所寫的書,書中提到證嚴法師的教導,得知慈濟設有靜思書軒賣很多證嚴法師的著作,去買書時受志工邀約參與歲末祝福活動,被場內的莊嚴氣氛所感動,從此踏入志工行列。

2014年起便承擔起大紐約地區醫療幹事職務的曾慧霞,主要協助義診與捐血活動的籌備與規劃,她的眼底,閃爍著對社區提供更多醫療服務的願景:「紐約從一年一場義診增為三場;眼科義診目前是一個月兩場,但未來希望能有四場;此外還要跨州去支援慈濟新澤西分會的義診。」

「我在慈濟做志工體悟到,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當志工不足、報名的人沒出現時,時間到了自然會有人出現,不用生氣也不用緊張,老天自然會有安排。」曾慧霞說著自己當志工的感觸:「正如證嚴法師說:『用心就是專業。』我們做人做事都要用心安排、要認真、要不斷學習。」

每天張開眼睛就要感恩、善解、包容,在做活動中一定要有這樣的心態,事情才會比較順暢。

帶動全家做志工

陳敬華夫婦和念九年級的兒子陳泰霖(中)一家都是慈濟志工。圖片來源/陳敬華

從馬來西亞到台灣念大學的陳敬華笑說:「因緣不可思議,我和太太沈亮寬在台灣台南相識結婚,之後去台中工作到美國俄亥俄州克里夫蘭市(Cleveland, OH)念書,我都沒有聽過慈濟。直到來紐約,因慈濟志工陳明麗親戚的孩子來跟我太太學音樂,又介紹陳明麗的孩子來學,我們才知道慈濟。」

陳敬華是電腦通訊工程師,本職在美國大型連鎖藥房的醫療資料庫擔任系統管理工作。2015年他因孩子入讀慈濟長島人文學校成為志工爸爸,2016年全美人醫年會中, 美國慈濟醫療基金會副執行長溫俊強得知他的專才,便請他協助架設紐約地區慈濟義診病患的資料庫,從那時起他開始承擔紐約義診的設備架設與資料建檔。

從完全不認識慈濟,到現在陳敬華夫婦和九年級的兒子陳泰霖,都是慈濟志工,兒子平日雖然忙於課業,但暑假時便把握時間做志工。

紐約義診時,陳敬華(右一)主要負責指導志工 輸入病歷。圖片來源 / 陳敬華

「紐約很多低收家庭學童若有視力問題,看不見黑板的字就無法好好學習,成績也會跟不上。我們提供大愛眼科醫療車的驗光配鏡服務,讓他們在一小時內就能看到清晰的世界。他們會露出歡快的笑容,這一切都令我很感動!」陳敬華認為,在義診中見到人與人真誠互助的溫暖,是令他一再投入個人時間去服務的原因。

看到學童戴上新眼鏡那種興奮、快樂的表情,我的心中也同樣感到喜悅和激動。

儘管美國是一個高度開發的富裕國度,但貧富不均衍生許多社會問題,慈濟正借助每一位志工的力量,深入社區提供醫療服務,期許逐步改善底層家庭的困境,跳脫「因病而貧、因貧而病」的惡性循環。 

近期雙月刊

X
微信裡點"發現"
掃QRCode便可分享此頁
複製網址
前往微信
按"複製網址"後複製連結後,再按"前往微信"即可前往微信App分享此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