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聯合國啟動慈濟的「永續未來」

2019年聯合國高階政治論壇(United Nations High Level Political Forum)中,慈青學長裘曜陽於慈濟舉辦的「氣候韌性」研討會發言。圖片來源/裘曜陽

撰文/宋小可

1999年9月21日,台灣集集發生了芮氏規模7.3的強震,造成2,417人往生,一萬多人受傷,另外還有一萬多棟房屋倒塌。這場災難讓大洋彼岸的台灣移民震驚、難過,遠在他鄉、心繫家鄉,在聽聞消息後,許多人立刻尋找途徑,計畫為鄉親們送去幫助。

隨即,在俄亥俄州哥倫布市(Columbus, OH)當地的華人雜貨店門前,經常可以看見一位稚嫩的亞裔男童,代表慈濟為台灣災民募捐——那是他第一次參加慈濟的活動,當時年僅七歲的他未曾想到,此後的20多年裡,慈濟將在他人生佔據中心地位。

他的名字叫裘曜陽,是一名慈青學長(編註:已畢業的慈濟大專青年志工),現任職慈濟「全球合作發展事務室」(Global Partnership Affairs Department,簡稱:GPAD)的美國團隊負責人,也是慈濟出席聯合國的代表人之一。

作為慈濟「全球合作發展事務室」美國團隊的負責人,以及慈濟在聯合國的代表,裘曜陽經常代表慈濟出席聯合國會議。圖片來源/慈濟美國總會

藍白天使的啟發

當裘曜陽的家人一聽到台灣家鄉發生災難,就開始守著電視機關注災情。他們發現,第一批到達地震災區賑災的志工,是來自一個叫做「慈濟」的佛教慈善組織。很多海外的華僑都注意到了這些志工,還不約而同地將他們稱為「身著藍白的天使」(Blue and White Angels。編註:慈濟制服為藍衣白褲)。

「那些慈濟志工不僅通過提供護理和食物,來滿足災民的迫切需求,還注意到他們的情感和精神需求。」裘曜陽現在回想起當年的狀況,對慈濟的救助理念有了更深的體悟。

儘量安穩災民的心、為災民帶去平靜,那是慈濟的特別之處。

哥倫布市當時還沒有慈濟聯絡處,但即便如此,裘曜陽的家人依然決定為慈濟的賑災基金募款,也正因如此,裘曜陽在懵懂的童年時期就成為慈濟的一員,與家人一起行動,在當地華裔社區募到大量的愛和祝福。他的家人還在當地成立了正式的慈濟服務中心,並幫助設立慈濟在芝加哥和新澤西的分會。

至於裘曜陽本人,他從那時起就一直是慈濟的一部分。

慈濟「全球合作發展事務室」團隊。圖片來源/裘曜陽
裘曜陽(中)在慈濟志工亦師亦友的陪伴下,授證成為慈濟委員。圖片來源/裘曜陽

獨當一面的成長

2012年夏天,在慈濟大專青年社團十分活耀的裘曜陽,作為慈青代表慈濟出席「聯合國青年大會」(Youth Assembly at the United Nations)。此後的幾年,他不單再次出席大會,還在參加前培訓其他代表團成員,以及協調代表團在議會期間的活動,直到2014年大學畢業,裘曜陽正式開始在慈濟紐約分會的全職工作。正是在那一年,他遇到了現任慈濟美國總會執行長曾慈慧。

「曾慈慧注意到我可以用中英文介紹慈濟,傳達慈濟理念,所以她邀請我加入一個年輕而充滿活力的新團隊,這個團隊正是『全球合作發展事務室』的前身。」裘曜陽說。

慈濟「全球合作發展事務室」的工作核心,在於協調慈濟與其它國際組織的合作。如今,裘曜陽身為美國團隊的負責人及慈濟在聯合國的代表,負責指導、設計針對新一代慈青在聯合國的實習項目。 

「在設計實習內容時,我會考慮到什麼元素能夠幫助大學生成長,然後儘量提供這方面的輔導和支持。」裘曜陽說:「我不希望他們做一些無關緊要的雜事,因為這對他們的發展毫無益處。」

這些優秀的大學生來自世界各地,在慈濟的課程中學到了獨特的知識,也在實習過程中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即使在畢業後,他們學到的技能也可以在很多非營利組織的工作中發揮作用。另外還有一些年輕人,畢業後選擇留在慈濟,與這個正在變得更年輕、更富有創造力和活力的組織,一同成長。

滿腔熱血

楊妤緗就曾經是慈濟「全球合作發展事務室」的實習生。 她生長在馬來西亞(Malaysia),因為父母都是慈濟志工,所以她在15歲就加入慈濟少年團。高中畢業後,她選擇到台灣的慈濟大學學習,之後在大學三、四年級在慈濟實習,畢業後正式加入團隊。

楊妤緗出席第26屆聯合國氣候峰會(COP26),在慈濟記者會上,分享如何讓青年人加入全球碳中和行動。攝影/王素真

「在『全球合作發展事務室』團隊實習的第一年,我還不確定是否想要長期從事這份工作,因為一切對我來說都是全新的。我對聯合國或永續發展等國際議題一無所知。」但到了第二年,楊妤緗就十分確定,這是她未來想要走的路:「我很清楚我想為這些議題做出貢獻,所以我在2018年加入團隊,成為慈濟的全職員工。」

現在,楊妤緗擔任慈濟「全球合作發展事務室」的項目專員,負責管理與聯合國、性別平權、青年和環境相關的慈濟項目。她正在著手開展慈濟的青年培訓計劃,同時還負責慈濟在西非獅子山共和國(Sierra Leone)的人道馳援工作,與當地合作夥伴開展發放、志工培訓和職業訓練等項目。

儘管楊妤緗是該團隊中最年輕的成員,她還是常常覺得自己接觸永續發展和其他國際議題的時間過晚,這正是她盡全力去培訓、引導其他青年成員的主要動力之一:「通過在聯合國的工作,我遇到許多年僅18、19歲,但已經在非政府組織工作或是經營社會企業的年輕人。我想在慈濟的年輕人身上培養同樣的火花。」

我希望慈濟的年輕人有更多機會表達自己,為慈濟設計、發起和領導各種各樣的青年計劃。

2019年,楊妤緗(前排中間戴眼鏡者)兩度前往獅子山共和國,拜訪慈濟定期發放食物的二道河孤兒院(River No.2 Orphanage)。圖片來源/楊妤緗
楊妤緗與其他慈濟志工一同前往波蘭參與慈濟對烏克蘭的援助行動。 圖片來源/楊妤緗

世界各地的同好

楊妤緗正在運作的項目之一,是「慈濟青年領袖計畫」(Youth Leadership Program),從來自世界各地的年輕候選人中選出十位,提供「環境永續發展」方面的培訓,希望他們在畢業後能成為慈濟在聯合國的青年代言人。這些來自紐西蘭(New Zealand)、菲律賓(Philippines)、斯里蘭卡(Sri Lanka)、台灣、馬來西亞和美國的青年男女,從眾多候選人中脫穎而出,帶著不同的專業經驗參與培訓。

 「我們的學員都來自不同背景,有的在農牧業工作,有的是科技業⋯⋯所以他們對慈濟的的主要服務項目有著新鮮的見解。例如,慈濟在回收利用方面經驗豐富,但是這些青年學員有更新穎的方式,可以助力我們的工作。」楊妤緗說。

除了讓學員們探索全球議題外,楊妤緗還致力於將他們培訓成出色的演講者,讓他們在今後可以為自己的理想發聲。在 8月14日,這十名學員成為聯合國「國際青年日」(International Youth Day)的小組成員,在這個聚焦青年議題的國際會議上發言。在未來,他們也會代表慈濟參加其它聯合國活動,包括將於十一月在埃及舉行的第27屆聯合國氣候峰會(COP 27)。

「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看到學員們的創新,能為慈濟帶來什麼樣的突破。我希望他們在各自社區的發聲,可以吸引更多志同道合的年輕人來共同解決這些世界級的問題。」楊妤緗說。

楊妤緗(左二)在馬來西亞舉辦一系列活動,鼓勵當地的青年領袖參與永續發展的工作。圖片來源/楊妤緗

展望未來

從某種意義上說,裘曜陽和楊妤緗與他們傾心培育的學員們一樣,都屬於新一代的慈濟青年領袖。他們在培養今後的朋友和同路人,所以當被問及他們對慈濟未來的計劃時,兩個人紛紛說出很多想法。他們的回答中充滿熱情和信念,不難看出這是他們常常去思考的問題。

「隨著慈濟交接到新一代人手裡,我們需要更多青年主導的項目。」楊妤緗說: 「現有的慈濟項目可能會吸引老一代的志工,但我們需要更多為年輕人設計的、富有創意和吸引力的項目。」

楊妤緗再補充道:「我希望看到,更多有勇氣提出新想法的年輕人加入慈濟,慈濟面臨著巨大的代溝,必須要著手解決。」

事實上,裘曜陽和楊妤緗都在努力應對這個問題。在2022年接棒慈濟美國總會執行長的曾慈慧帶領下,整個團隊致力於讓年輕一代與第一代慈濟志工無縫接軌,正如曾慈慧在裘曜陽的慈濟職業生涯開始時,看到青年人的力量,在她的掌舵下,慈濟美國總會正在迅速發生轉變。

「曾慈慧充分認知到年輕一代融入慈濟的重要性,因此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加入慈濟的管理層。」裘曜陽說:「她也在著手推動制度上的革新,讓年輕人有辦法獲得資源和體制上的支持,將好的想法付諸現實。」

普世的吸引力

當然,在慈濟迅速轉變和發展的同時,必須繼續保有慈濟的核心價值。對於裘曜陽來說,佛法和證嚴法師的教導,是慈濟最獨特的吸引力,可以跨越語言和文化的任何隔閡。

「有很多佛法,還有證嚴法師的教導,已經翻譯成英文和其它外語,所以即使是不懂中文的華裔年輕人,或是完全沒有接觸過佛教的人,也能感受到這些內容的魅力。」裘曜陽自信地說。

「佛教的美在於它的靈性,它的吸引力是普世的。我們只要在慈濟創造一個溫暖、包容的環境,就可以讓人充分感受佛法的吸引力。」

裘曜陽本人最喜歡的教誨,是「自力更生、身體力行」(self-sufficiency),這句話恰恰與他現在的工作相輔相成,讓他在每天的忙碌中可以做到知行合一,樂在其中:「在對外產生任何影響力之前,我們應該要先從內找到答案,做出相應的改變,之後我們對外的工作才能產生積極的效果。」 

而這正也是楊妤緗想帶給其他年輕人的觀念──雖然國際議題看上去極為龐大難解,但「改變」總是始於每一個個體。

「我想告訴年輕人,你們可以根據興趣和目標去尋找屬於自己的一番天地,但是首先要改變自己的行為。」

你的行為在告訴別人,你願意從自己做起、發動改變。以身作則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

近期雙月刊

X
微信裡點"發現"
掃QRCode便可分享此頁
複製網址
前往微信
按"複製網址"後複製連結後,再按"前往微信"即可前往微信App分享此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