敘國難民異鄉翻新頁

土耳其慈濟滿納海中小學(El Menahil International School)參與「慈悲大挑戰」。經歷戰亂的敘利亞孩子們打開心房,合作完成多項慈悲行動。圖片來源/滿納海國際學校

撰文/王偉齡

敘利亞難民學童,在土耳其慈濟滿納海國際學校(El Menahil International School)的教室裡,興奮地把手掌畫在紅、黃、粉、紫的色紙上,然後沿著形狀裁切下來,平時在班上安靜得像個隱形人似的六年級學生穆哈瑪德·夏塔(Muhammed Shartah),把自己的心願寫在紙上,在牆上找個空位貼上,露出笑容。老師阿布杜拉·哈提波(Abudulla Hatip)走過去看,霎時間心頭又酸又暖,這個總是把感受藏得好深的孩子寫下:「我希望世上所有的孩子,都有接受教育的機會。」

血汗工廠

土耳其伊斯坦堡四處可見的大理石建築,散發出時間刨光後的大器溫潤,唱誦可蘭經的旋律定時從回教清真寺裡對外播放,像流水一樣,浸潤著有著百年甚至千年歷史的巷弄磚牆。熱鬧的市集裡,回教徒一律停下手邊的工作,虔誠禮拜(salah),來自敘利亞的難民也是——找到最近的地方洗靜口、鼻、臉、手、腳後,朝著聖城麥加的方向跪去。

宗教,是敘利亞難民和土耳其人唯一的共通之處,但這樣迷人的國度不是他們的家,說穿了,是寄人籬下。

因租金便宜,難民家庭多是住在地下室或是頂樓。攝影/余自成
難民身上沒有別的衣服,外套穿到髒污破損,加上土耳其氣溫低,慈濟發放大毛毯保暖。攝影/余自成

「有的敘利亞難民是高知識份子,逃到土耳其後不會講土耳其語、也沒合法身份工作,只能到街上乞討、賣水,或到工廠去做廉價勞工,不只大人、孩子們也是,得去賺取微薄的工資養家。」阿布杜拉是慈濟滿納海學校的國際窗口,幾年前擔任該校的英文老師,他來自敘利亞內戰被轟炸得最殘破的經貿古城阿勒波(Allepo,Syria),英文系大學畢業後不久的某個四月天,在暗夜和偷渡集團的掩護下,徒步穿越敘利亞北方邊境,進入土耳其,後來也一度委身血汗工廠。「工時非常長,就連童工的工時有的都高達每天15小時、一週六天班,而一個小時的工資卻不到1.4美元⋯⋯每次想到敘利亞人淪落至此,就感到異常悲傷⋯⋯」

「到處都可以看到人乞討、或是飢餓的孩子在垃圾桶翻找食物⋯⋯」以胡光中為首的土耳其慈濟志工不忍難民家庭困頓受苦,舉辦多次物資發放,提供毛毯、食物、現值卡、燃料費⋯⋯有一回,一位難民父親拿著剛發放的毛毯回來想要跟胡光中換錢,當下讓胡光中非常不解:「這位難民後來跟我說,我們的孩子都無法念書,你要是有錢給我們孩子讀書的話,不要買毛毯。」

我們可以忍受飢餓,可以忍受寒冷,但是我們不能忍受我們的孩子沒有書可以讀⋯⋯。

慈濟啟動愛的循環,難民投入協助搬運物資。攝影/余自成
食物發放。 攝影/余自成

原來是語言不通,讓講阿拉伯語的敘利亞孩子無法去上講土耳其語的一般學校,難民家庭也無力支付孩子去上講阿拉伯語的私立學校,因此慈濟決定和土耳其政府合作辦學,2015年為敘利亞難民學童成立滿納海慈濟中小學。有了學校,問題卻還沒解決!去血汗工廠打工維持家計的孩子們哪有時間上學,因此慈濟志工又前往工廠詢問工資水平,然後出同等的錢代替薪資交給難民家庭,只為了把孩子找回學校唸書。

「目前滿納海中小學有3,000多位敘利亞學生,除了用阿拉伯語教一般學科外,為了讓孩子能更快融入新國度,還開辦土耳其語課。」阿布杜拉說,滿納海也聘僱了許多敘利亞高知識份子,組成優秀的教育團隊,這群師長同樣走過顛沛流離,能感同身受孩子的創傷,深知這群孩子的未來,仰仗的不能只是家庭補助和知識,還有更多⋯⋯。

滿納海成立,失學的 難民孩子總算能重返 校園。 攝影 / 余自成

許願牆

「滿納海的學生裡有很多孤兒,不是在戰亂中失去雙親,就是失去父親或母親⋯⋯他們在敘利亞經歷過戰火摧殘、親眼目睹過太多慘絕人寰的事,即使逃到土耳其落腳,面對陌生的環境,有些孩子害怕又再受到傷害,緊閉心扉、變得沉默,不再主動和外界互動,連和同年齡的孩子們都鮮少玩在一塊,或表達自己的感受⋯⋯」阿布杜拉和學校的老師都非常心疼這些藏起喜、怒、哀、樂的孩子,要瓦解那堵厚厚的冰牆,只能長時間用愛陪伴澆灌。「但新冠疫情爆發後,我們發現這些孩子更加孤立,所以去年底我收到慈濟美國教育基金會發出的『慈悲大挑戰』(Great Kindness Challenge)邀約時,覺得為了孩子,再忙也一定要加入。」

老師們用心設計了特別的慈悲善行,每一項都是能促進人與人之間互動的小遊戲。「我們給他們一系列的任務,如果他們完成一項,就可以獲得一個點數。集滿一定的點數後,我們就會在全年級前給予獎勵,頒發獎狀。」其中包括邀約同學結伴到操場玩或分享零食、攜手製作相框勞作再合照、或是一同完成那面由彩色掌印組成的許願牆⋯⋯。

就在那面多彩繽紛的許願牆前,孩子內心的冰牆,融化了。

許願牆,是孩子們最喜愛的慈悲大挑戰項目, 讓他們重拾「做夢」和「希望」的勇氣。 圖片來源 / 滿納海國際學校
邀同學共享零食,學會「分享」的人 格特質。 圖片來源 / 滿納海國際學校

「挑戰活動期間,每天孩子們都一起玩得很開心,和其他的孩子分享友誼、關懷、和笑容,更難能可貴的是,他們開始能很舒坦地和他人交流自己內心的情緒和想法。」孩子該有的表情,回到孩子的臉上了!對滿納海學校的老師和志工而言,是參與「慈悲大挑戰」最大的收穫。

在大人眼裡,慈悲大挑戰裡的項目也許只是個小遊戲,但對這些受過創傷的孩子而言,這是一場走出傷痛的療癒過程。

回家

「想念故鄉的人、故鄉的街道、甚至連那裡的車聲都讓我非常想念⋯⋯」瞇起深灰色的雙眼,阿布杜拉的眼瞳彷彿可以看到阿勒波尚未被戰火波及時的繁華景象:「最想念的就是可以和朋友晚上九點後約出門,阿勒波是個不夜城,而伊斯坦堡,晚上九點後店家都關了,安靜得叫人好不習慣⋯⋯」不習慣的,還有氣候,土耳其好冷,離開敘利亞十年了,阿布杜拉的身體,還惦記著故鄉的溫度。不只有他,失根的難民們,哪個沒有在離開時回頭多看兩眼?即便身後已陷入烽火連天,還是要把故鄉的原貌烙印下,好在異鄉冷得哆嗦時拿出來取暖。

「時常有人問我,如果敘利亞內戰結束了,我會不會回去故鄉?我會不會想念土耳其、想念伊斯坦堡?我想我會,而且我會想念伊斯坦堡,因為現在這裡有我第二個『家』,每天早上來到滿納海時,我都有種『回家』的感覺。」

難民孩子翻開新頁,凋萎的心也再次長出新葉。攝影/余自成

這裡是老師、學生以及畢業孩子們的家,因為滿納海是讓他們可以持續擁抱自己語言、文化、宗教,和學習新知、與土耳其甚至國際接軌的地方,更有愛,讓他們放下創痛、人生重新出發。「我們有許多孩子畢業了,考上土耳其醫科大學,還有一位考上全球前五百大的電機工程學院。而他們只要慈濟有活動、舉辦發放,一定都會回來幫忙。」胡光中在許多場合,像個驕傲的父親和所有人分享,這些優秀的校友,過去就曾在鞋廠、紡織廠當童工,滿納海把這些孩子帶回校園,讓他們有了追求夢想的勇氣和力量。

如果今天不讓這些孩子學習,未來我們要用十倍的金錢奉還;而且買不回國家的平安。

滿納海(Menahil)在阿拉伯文裡意指「綠洲」,這個知識與愛的綠洲,讓孩子們再次翻開書本,也翻開敘利亞難民生命的新頁。

近期雙月刊

X
微信裡點"發現"
掃QRCode便可分享此頁
複製網址
前往微信
按"複製網址"後複製連結後,再按"前往微信"即可前往微信App分享此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