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德州分會 人字型建物下的星火典傳
採訪/劉嘉麗、良貞;
史料收集/劉本琦、許維真
撰文/劉嘉麗
(製圖日期 2024 年 4 月 29 日)
慈濟德州分會分支聯點成立與晉升時間
1 | 德州分會 | 1991 年 1 月 6 日 德州支會成立 1999 年 5 月 5 日 晉升為分會 |
2 | 康福聯絡點 | 1991 年 6 月 8 日 康福聯絡點成立 |
3 | 奧斯汀聯絡處 | 1992 年 8 月 奧斯汀聯絡點成立 1995 年 9 月 3 日 晉升為聯絡處 |
4 | 奧蘭多聯絡處 | 1995 年 3 月 4 日 奧蘭多聯絡處成立 |
5 | 亞特蘭大支會 | 1996 年 3 月15日 亞特蘭大聯絡點成立 1997 年 3 月15日 晉升為聯絡處 2007 年12月14日 晉升為支會 |
6 | 邁阿密聯絡處 | 1996 年 4 月 5 日 邁阿密聯絡點成立 2002 年 6 月 1 日 晉升為聯絡處 |
7 | 紐奧良聯絡點 | 2006 年 9 月 3 日 紐奧良聯絡點成立 |
8 | 聖安東尼聯絡點 | 2009 年 8 月 5 日 聖安東尼聯絡點成立 |
「證嚴法師與我的師徒之緣似乎早已註定,所謂一日為師終身為父,佛心師志永不忘懷。」早在1979年,莊素卿(法號:慈銘)便已在台灣成為慈濟定期捐款護持的會員,即使1982年全家移民德州休士頓(Houston,TX),在協助夫婿黃太山(法號:濟恩)經營八家美式速食連鎖店和一家貿易公司之餘,仍在親友間為慈濟發動募款、寄回台灣,成了德州的第一顆慈濟種子。
心願成真
「我一直有個心願,就是參訪慈濟、見證嚴法師,當時情景到現在依舊記憶如新。」1988年回台省親的莊素卿終於得償所願,煙雨濛濛中的花蓮慈濟醫院宏偉莊嚴,面帶微笑的志工和善有禮,一片祥和中,拖著病體打著點滴的證嚴法師緩緩向她走來,對她溫柔囑託,一句話,在她的心中種下慈悲心願:「回美國後,要將慈濟永銘在心。」
1988年從台灣返美後,於德州成立慈濟的念頭在莊素卿的心中生根發芽,殊不知命運的齒輪已悄悄開啟——1990年,莊素卿的丈夫黃太山在高爾夫球俱樂部的球友口中得知,友人的岳父岳母、在慈濟深耕良久的林宗明(法號:濟清)、連麗香(法號:慈秀)夫婦受到證嚴法師的囑託,要來德州尋找一位慈濟人:「當時我心裡就有一個預感 ,莫非是要找我太太?沒想到見面的時候發現,他們一直尋覓的慈濟人正是素卿。」
這奇妙的因緣,讓初次見面的兩對夫婦一見如故、相談甚歡。 聚會上,林宗明、連麗香夫婦鄭重地向黃太山介紹慈濟精神與善行,令黃太山深受感動,當下決定寫信向證嚴法師申請成立德州支會,完成妻子多年來的心願。
1991年1月6日,在時任美國分會執行長黃思賢(現為慈濟全球志工總督導)及台灣資深志工陳月雲(法號:靜暘,是慈濟人所熟知的「紀媽咪」)的協助下,德州支會成立說明會於休士頓台德貿易大樓順利舉辦,並推舉黃太山擔任支會負責人。 自此,慈濟海外的第二塊福田正式落成(慈濟海外首個分支聯點為1989年創立的美國分會),善與愛的種子深植於此,在廣袌的美國南部不斷開枝散葉。
慈濟,我是跟定了
「素卿一直希望我和她一起在德州發展慈濟,但那時候我們剛搬到美國不久,我擔心如果加入,會沒辦法照顧事業的周全。」在黃太山加入慈濟前,莊素卿常常找機會將慈濟的簡介和資料介紹給丈夫,空閒時便播放證嚴法師開示的錄音帶,黃太山雖受感動卻依然保持著「事業優先」的原則:「我做事情是這樣子,要麼就是百分百,要麼就是不要;所以我跟素卿說,做慈濟我可以從旁協助但不參與,因為怕萬一加入了,那一定就會全心全意地投入。」
德州支會成立後,黃太山雖擔任負責人,卻自認對慈濟所知甚微;1992年二月,他決定跟隨妻子及林宗明夫婦前往台灣花蓮探索慈濟精神:「這趟旅途,我是抱著『零或一百』的想法回台灣探訪慈濟,如果不能受到感動,我就回去繼續作我的生意,但如果震撼到我的話,我一定百分之百投入。」
黃太山跟著其他人見證嚴法師並行跪拜禮後,站起來那一刻,看到上人眼睛定定地看著他:「那神情像是把人看透了的樣子,我當下就被震懾住了,就知道這次我跑不掉了。」參訪慈濟的那段日子,黃太山用心體會著慈濟的點點滴滴,像是在成為慈濟委員的受證典禮分享上,證嚴法師從座位起身、親自為他調整麥克風:「那種感覺,就好像是疼我們兒女入骨的父母親,才會這般體貼周到。」第二次是在藥師法會上,看到證嚴法師禮佛的景象。
證嚴上人合掌、放掌間的那分虔誠和恭敬,好像他的雙肩扛負的是普天下眾生的煩惱悲苦,剎那間,我淚如泉湧⋯⋯我像是一頭牛,十幾年來,素卿努力把我拉進慈濟,而我卻無動於衷。這一次,我感受到內心的震顫!慈濟,我是跟定了!
慈濟德州分會前執行長 黃太山
人字形的建築物
「剛開始的時候,我公司的辦公室就是會所,當時將很多慈濟文宣品往我辦公室送,其實空間不是很大,一下子就塞滿了。」德州支會成立之初,黃太山將自己辦公室的一部分空間騰出作為會所,承擔起日常運營、會眾接待、文宣製作的工作。 隨著慈濟在德州的名望漸長,會眾人數與日俱增,將會所搬到更大的地方尤為緊迫。 1992年,在朋友推薦下,黃太山將會所搬到休士頓威爾克斯特路(Wilcrest Drive)面積1500平方英呎的租用辦公場地,把帶有空調的地下倉庫作為活動中心,並整理其中幾間辦公室用作慈濟人文班教室。
時值紐約支會兩週年慶,擔任台灣慈濟榮董召集人的李正富攜夫人應邀參加,到德州支會參訪時,無意中撞見幾位在人文班學中文的孩子在辦公室改造的教室裡嬉戲打鬧,他擔心狹窄擁擠的教室存在安全隱患,更為了給社區學童更好的學習環境,決定撥款支持德州支會。
「他當時說購置土地的資金他們來負責,要我去物色土地,地上建築物則由德州支會自己來籌資建造。當時只是簡短的幾句話,卻是美好因緣的開始。」1994年,黃太山在李正富的幫助下,德州支會得到證嚴法師的祝福,成功購置位於休士頓企業路上(6200 Corporate Drive)、價值70萬美元、面積4.4英畝的土地。 為方便和工程單位互動,會所也隨即搬到該場地對面,於同年11月4日正式動工興建。
德州慈濟隨即組成籌建委員會、建設委員會和勸募委員會,大家為了安頓好這個「厝」,分工合作、發揮所長,在那個互聯網不算發達的年代,身為企業家的黃太山排除萬難,為興建會所擠出時間親力親為,當空中飛人台美兩地奔波:「我當時特地從德州往返花蓮多次,帶著設計圖紙與證嚴法師商討方案。」經過多次溝通,土地的規畫也有了初步的藍圖——首期工程所建造的靜思堂建築面積約兩英畝(8094平方呎),功能包括佛堂、活動中心、行政中心和人文學校教室四大部分。
規畫設計工作穩步進行的同時,另一頭,勸募委員會主任委員王敦正,傾盡全力為工程募款,多次在休士頓僑界舉辦義賣園遊會和募款餐會,獲得各界人士的熱情響應。
工程接近尾聲時,所募款項仍有不足,志工們自發在會所為商家做一些手工活,將酬勞作為工程款的貼補——華氏23度的寒冬裡,七、八十歲的老菩薩們積極響應,由兒子媳婦開車載到會所,裹著冬衣,在沒有暖氣的會所裡為眼鏡繫上標籤、分裝廣告贈品、摺信封⋯⋯ 有時她們的小孫子、孫女也來當助手,依在一旁一起做,做累了,志工手語隊長呂美淑就帶大家比比手語唱唱歌,歡笑聲此起彼落,融化了冬日的寒冷。
溫暖心意猶如晨光,透過玻璃窗傳遞給一街之隔的建設團隊。
「別的東西我不懂,剛好這是我內行的,所以我做得到的就去做。」為節省開支,擔任建設委員會主任委員的志工張世勳義務接下重擔,並額外自付其屬下工資,甚至跳過工程營造商,全權負責建築材料價格比較、發包、策畫和監督工程。
但要怎麼「複製」?無例可循的他摸著石頭過河,過程中有許多不為人知的辛苦:「這是海外第一次自己興建靜思堂,很多事都要自己摸索,例如內部空間規畫、音響管線裝置等無法在藍圖中呈現的問題,大家只能藉不斷地溝通,來改進細節設計部分。」
休士頓的中式建築較少,相信靜思堂的完成,不僅為此地中國式建築留下紀念的一頁,同時也是慈濟史的重要足跡。
德州支會園區建設委員會主任委員 張世勳
兩年時間內,黃太山協同團隊眾志成城,從設計到動土,圓滿完成了德州支會一期工程的建造——洗石子打造的灰白色調建築莊嚴肅穆、「飛天」意象的仿唐式屋簷高聳入雲、琉璃瓦覆蓋的佛堂屋頂明亮輝煌、靜思堂前的慈濟法船百花齊放,與錦鯉悠遊的蓮花池相映成趣。
1996年11月17日,台灣花蓮本會常住師父特地前來祝福,德州支會靜思堂(一期工程)正式啟用,全美各地慈濟人共同慶祝這場入厝盛典。黃太山、莊素卿完成慈濟在海外第一代靜思弟子的傳承,因為往後的日子裡,這座靜思堂見證了許多慈濟委員的受證儀式。隨著德州支會不斷發展壯大,1999年5月5日晉升為分會,黃太山喜見德州慈濟開啟新篇章:「美國慈濟的根在德州這邊札得很深,而且帶動了很多人,因為有一個好的會所,大家心生歡喜,凝聚於此。直到好多年以後,許多慈濟人回憶起當年在德州靜思堂培訓成為慈誠委員的經歷,依然心懷感念。」
重新啟航
「我最心痛的日子,是離開慈濟那幾年,現在回想起來那是我人生中最有失落感的時期。」講到這裡,黃太山濕潤了眼眶。
1996年德州支會一期工程正式啟用後,黃太山便已在心中構想好二期工程的雛形,卻因個人因素需要暫時離開德州慈濟。離開前,他獨自來到園區佛堂,在佛前埋下心願:「那個時候我默默發願,等我回來的時候,如果另一半的土地還沒有蓋起來,我就繼續把完整的園區建造完成。」
「當我回來的時候,所有的好朋友都來祝福我,說我是全休士頓最有福報的一個男人,我很感恩他們的祝福,自己也是這樣覺得,能在這把年紀,回到熟悉的地方和大家一起奮鬥,是莫大的幸福。」歷經十餘載,2010年黃太山終於得償所願,回歸慈濟並擔任分會執行長,早已兩鬢斑白的他依然不忘初心,決心啟動建造園區二期工程。
「我們二期工程的工程款大概要380萬美元,雖然這些年大家對慈濟的認識有所增加,但要募幾百萬美元,坦白講不是那麼容易。」籌備之初因苦無經費,二期工程進度受挫,黃太山作為台商會會員,發揮其商界影響力積極勸捐,與社區募款志工王敦正合力移走籌建之路上的大石,2013年二期工程終於得以順利動工。
2014年10月18日,德州分會可容納600人的新靜思堂啟用,同時成立德州大愛幼兒園;慈濟義診也從借用其它場地改為直接在靜思堂舉辦,就近嘉惠會所所在地社區中的弱勢族群,讓需要的人更方便前來就診。
歷經20年,德州慈濟從個人公司辦公室的小小一隅、發展到佔地4.4英畝的完整園區,一株小苗逐漸長成蔭澤一方的參天大樹。
從教育著手
「德州分會的選址上,我們結合了天時地利,首先會址地點剛好是在華人活動的中心點;天時是指這邊越來越發達,聚集的人群越來越多。」德州分會緊鄰中國城,是休士頓華人的聚集地,所以黃太山決定從教育志業著手,將慈濟人文深植於社區中每一個家庭,由點而面地推廣慈濟:「第一期工程的規畫設計,到二期工程成立幼兒園,我就把教育志業列為重點經營,從孩子小時候就開始就注入慈濟人文,由此為切入點,廣召家長成為我們的會員,成為我們的志工, 在培養下一代的同時延續慈濟精神。」海外拓展不易!在外打江山,誰也不認識慈濟,因此黃太山善用企業家的經營思維,融合證嚴法師的智慧教導,理出這套在海外拓展慈濟的「模式」。
「有很多家長變成愛心媽媽,或是成為老師,甚至成為我們的校長。」慈濟人文教育如黃太山所願,在休士頓華人社區中深入人心,許多家長加入慈濟成為生力軍:「人文學校為我們培養了很多資深志工跟重要幹部,對整個德州分會的發展起到重要作用。」眼光放長放遠,因此黃太山在設計園區一期工程的時候,就準備蓋七到九間教室,專供人文學校使用。
1995年8月17日,德州休斯頓人文學校正式成立,短短三年的時間內,從僅有五、六名學生的小型人文班,到擁有完整教育體系的人文學校,志工林衍秀(法號:慈量)為此立下汗馬功勞。
彼時在玉佛寺的菩提學院擔任課務工作的林衍秀,在同事的介紹下得知慈濟德州支會籌備人文學校,正在積極尋找擁有學校運營經驗的人才的消息:「當時也很湊巧,偶然的機會下,我和負責德州慈濟人文教育的莊素卿在超級市場相遇,言談之間,她邀請我協助創辦人文學校的工作,在徵得菩提學院的校長弘毅法師的同意後,我便開始參與這個項目。」
在那之前,林衍秀對慈濟並不太了解,只是偶爾聽朋友說說:「所以在創辦期間,我每天都很用心的去了解慈濟,只要跟慈濟人文學校有關的 ,我都會去研究。 」從慈濟教育理念,到涵蓋慈濟精神內核的「靜思語」書籍,林衍秀透過一點點地打磨、精進,從一位慈濟「門外漢」,逐漸成長為對靜思精神深度認同的「慈濟人」:「創校時第一次接觸到證嚴上人的智慧法語——靜思語,用平易近人的語言教導我們惜福、感恩,在日常生活當中是非常實用的,每週的課上利用10分鐘為孩子們講解靜思語,對我自己而言也是獲益良多。」
在籌備期間,作為團隊中唯一擁有學校運營經驗的成員,幾乎全部的教務工作都落在林衍秀的肩頭:「從學校規章、教學方針、課程編排,到師資甄選、招生分班,許許多多的校務幾乎都是由我負責,雖然忙得不亦樂乎,但卻很幸福,讓我越做越起勁。」
她坦言,短短幾年間慈濟人文教育就變得十分受歡迎,學生家長紛紛前來報名,因學生多而教學場地小,遇到過不小的挑戰:「那時候招來的學生有140位,分11個班,當時德州支會會所的面積不夠大,只能分三個地方上課,一個是我們的會所,一個是在僑教中心借的教室,還有會所隔壁空出來的辦公室。」林衍秀一心三用,在三地來回奔走,幫助人文學校順利度過了「尷尬期」:「第二年(1996年)靜思堂(德州支會園區第一期工程)正式啟用,人文學校也終於有了空間、充足的新教室,我才開始慢慢放下心來。」
在擔任德州休斯頓人文學校副校長的五年裡,林衍秀見證了學校從無到有,在她盡心竭力的培育下茁壯成長、步入正軌,苦盡甘來之時,她卻做出了令所有人都為之驚訝的決定:「那時我認為人文學校已經可以繼續向前走了,就想要轉換跑道,也同時提拔後進、培養教育志業的人才,讓其他人有更多機會承擔和歷練。 」
之後的二十餘載,林衍秀直面一項又一項的挑戰,先後承擔了志工培訓、德州分會副執行長等的重任,秉持著「傳承」的理念,每到瓜熟蒂落之時便調整方向,將機會讓給後輩。 如今,林衍秀已在德州慈濟這塊福田深耕29年,逐漸退居幕後,承擔配合性的工作⋯⋯慈濟精神就這樣在一代代的新老交替中,不斷綿延。
穿旗袍的人
「1992年我和素卿回台灣參加授證儀式,正式成為慈濟委員,回到(德州)會所與志工們見面時她穿著(受證委員才有的)慈濟旗袍,讓在場的人都艷羨不已。」黃太山印象很深刻,當時德州支會成立初期的八位志工簇擁在莊素卿身旁,藏青色的旗袍襯得她格外端莊秀麗。
穿上慈濟旗袍對莊素卿而言,是對慈悲的承擔、也是成為慈濟一員的榮耀。聽著莊素卿娓娓道來回台受證的見聞,在場志工們心生嚮往,便懇請莊素卿以她身上的旗袍作為德州團隊的特殊制服,經得證嚴法師的允許後,莊素卿便請來裁縫為八位志工量體裁衣。 黃太山感念這些穿著旗袍的娘子軍,爲美南慈濟這個「家」的拓展,克盡慈濟人的本分:「當時穿那件旗袍的八位志工,除了有些人往生以外,到現在都還是慈濟非常堅貞的志工。她們也發揮了每個人自己的專業,當會計師的來負責我們的財務,當建築師的來負責我們的工程,而做香積的一直負責到現在,都還是團隊很重要的骨幹。」
三十多年前的那件旗袍,志工楊惠卿(法號:慈謙)珍藏至今:「不知道為什麼,我就是很愛做慈濟,這麼多年可以說是我精神上的支柱。」
慈濟人的形象與氣質,讓人看起來就會心生歡喜,我們那時候還沒有受證,但很希望能像他們一樣,所以效仿著做旗袍來穿,感覺穿上之後整個人都會改變。
慈濟志工 楊惠卿
「在接觸慈濟之前,我女兒聽同學說,她的媽媽為了幫助台灣慈濟醫院的建設發動身邊的人募捐,我們也想出一分力,就讓女兒每個月帶20美元給同學的媽媽。」楊慧卿口中這位為慈濟積極勸捐的媽媽便是莊素卿。德州支會尚未成立時,莊素卿將募得的善款保管在自家佛堂,每隔一段時間寄回台灣慈濟本會,並為募款者提供收據。
在莊素卿的影響下,不諳佛法的楊慧卿耳濡目染逐漸開始了解慈濟:「以前不像現在這樣網路發達,素卿常常把從台灣寄來的紙質版『慈濟世界』拿給我看,還有放『渡』的錄音帶給我聽,從前沒有接觸過佛教的我,才了解到原來可以從中學到這麼多做人的道理,透過幫助其他人,對個人的生活和心態也會有提升。」
1991年剛成立的德州支會團隊,成員都是上班族,需要一名可以在週間值班的志工,全職主婦楊慧卿便成為這一空缺的不二人選。 在莊素卿的邀請下,楊慧卿成為草創志工之一,承擔起早期德州支會的總務工作:「剛開始去值班的時候,素卿一點點教我們怎麼整理文宣、維護環境;接待會眾的時候,素卿會為他們講解證嚴法師的法語,我就坐在旁邊靜靜地聽,也漸漸愛上做慈濟,每天都期待著去值班。」
就這樣,日日歡喜去值班的楊慧卿,在慈濟一做就做了33年——漫長歲月裡,她陪伴著德州慈濟成長,曾承擔手語、精進(編註:為慈濟志工及會員提供培訓課程,學習慈濟文化和禮儀)、總務及香積職務,回憶起多年來對慈濟的一往情深,她十分謙遜: 「證嚴法師說大石頭和小石頭各有他的良人,我們這些做幕後的小石頭也能夠立大功,叫我們做什麼,我們樂於配合、勇於承擔,發揮自己的潛能,合心協力完成每個任務。」
因為楊惠卿的帶動,她的丈夫於1999年受證成為慈濟委員,孩子們也時常一同幫忙,甚至年紀尚小的孫女也會在奶奶忙碌時成為貼心小幫手,一家三代發揮良能,身體力行奉獻愛心。 在慈濟大家庭中,有無數志工同楊惠卿一樣,一個人帶動一個家庭,將慈濟精神注入血脈,代代相傳。
薪火相傳
在德州慈濟傳承的繁星閃耀中,曾閃現過一顆流星——康福聯絡點(Point Comfort Office,TX),坐落在德州東南海岸線上,一座遺世獨立的小城拉瓦卡港(Port Lavaca),剛開始拓展美國市場的台灣塑膠公司(簡稱:台塑)落戶於此。 在台塑員工王庇蔭的邀請、及公司管理層李榮與李明遠的支持下,1991年六月,德州志工首次走出休士頓成立其他支聯點,那時儘管只是一場介紹慈濟的小茶會,卻是德州分會在其它地區播下慈濟種子的開始。
「從那時起,素卿和我常常披星戴月,帶領團隊穿梭於多個州開拓慈濟的支聯點。就好像當初黃思賢跟陳月雲來到德州,跟我們一起開成立說明會一樣,我們也按照這樣的方式,一個點一個點將慈濟拓展出去。」黃太山夫婦不顧路途遙遠,不遺餘力地在美國南部各地開展活動,這分付出換來的是慈濟精神在美南的薪火相傳。
如今,從康福聯絡點開始,德州分會已涵蓋七個支聯點——亞特蘭大支會(Atlanta Branch,FL)、奧斯汀聯絡處(Austin Service Center,TX)、奧蘭多聯絡處(Orlando Service Center,FL)、邁阿密聯絡處(Miami Service Center,FL)、紐奧良聯絡點(New Orleans Office,LA)、聖安東尼聯絡點(San Antonio Office,TX)、康福聯絡點(2022年因負責人搬家而取消),每個地方都致力推動慈濟的四大志業,慈善、醫療、教育、人文遍地開花。 隨著版塊不斷擴張,慈濟在美南的影響將愈發深遠,德州慈濟志工一步一腳印,腳踏實地深耕每一吋足跡所及。
慈濟德州分會完整家譜將於《慈濟美國35週年特刊:慈濟家譜》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