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入人群——《厄瓜多・重生》 紀錄片曲終人不散

撰文/王偉齡

2016年厄瓜多大震後三個月,慈濟美國紀錄片《Ecuador Se Levanta》在厄瓜多五個城鎮進行巡迴放映,共有近萬名的觀眾。攝影/蘇曉玲

四公尺高,七公尺寬的大塊白布,在厄瓜多濱海小城卡諾亞(Canoa,Ecuador)的清朗海風中,像波浪般一會兒鼓起,一會兒凹落,慈濟美國紀錄片《Ecuador Se Levanta》(中譯:厄瓜多・重生)導演、製片范婷,站在公園空地一處簡陋的木造房子二樓,使勁兒地抓著其中一角,下頭的人也奮力穩住這塊布幕,心裡想的都是同一件事:「這是今晚巡迴放映要用的重要銀幕,可不能播到一半就被風吹走啊!」

一傳十、十傳百

2016年四月份,慈濟美國媒體製作中心(現為慈濟美國人文志業發展室)團隊,跟著慈濟志工的賑災腳步深入厄瓜多強震重災區拍攝,記錄下災民的驚惶、無助,志工的發放、膚慰,以及帶著社區慢慢重回日常的「以工代賑」——慈濟動員災區居民拿起掃把清掃家園,每位加入整理災後社區的人,每天能獲得15美元的工資。

六月份紀錄片完成剪接,於紐約進行首映獲得熱烈迴響;同年八月初,第四批慈濟志工前進厄瓜多,這次大批賑災物資中,出現一捆要兩個人才扛得動的白布,和一台投影機。「我跟另一位導演康尼爾(Nils Aucante)說,我有個瘋狂的想法!我要在厄瓜多放映這支紀錄片,而且我要在五個城市巡迴!」

用「瘋狂」來形容,真是一點也不為過,因為厄瓜多三個多月前才經歷7.8級強震,許多建築都垮了,哪來的戲院放映?加上大家都還處在巨大的悲慟和驚嚇中,真的會有人出來看電影嗎?兩人腦力激盪, 先在紐約皇后區買一捆白色的布,帶著投影機,就隨賑災隊伍出發。

紀錄片的使命,讓被拍攝紀錄的這群人,看到自己的影像後,重新鼓舞自己,然後再站起來往前進⋯⋯

從紐約帶去厄瓜多的白布。攝影/蘇曉玲

團隊一下飛機,首要任務是在當地找裁縫店,將那一大捆白布車縫成適合作放映使用的大銀幕,然後在每個巡迴播放的城市「無中生有」,變出一個戶外電影院:「選定場地後,我們必須爬上爬下,去把很大很大的銀幕架起來。」韋佳欣記得,現場有什麼資源,就趕緊拿來救急湊數:「在哈馬(Jama)那邊,我們因為實在是沒有支撐物,沒辦法銀幕架起來,我們在黃土上插了兩根竹竿,還叫賑災團的巴士司機把車開到銀幕後方,靠那個巴士擋風⋯⋯范婷和蘇曉玲也不知去哪裡找來一顆顆大石頭,這才把帷幕給架好,穩穩安住。」

用巴士擋風防吹。攝影/蘇曉玲
范婷、蘇曉玲合力搬運大石頭。圖片來源/韋佳欣

萬事俱備,只欠觀眾。賑災志工們十分熱心,一個個跳上當地人提供的小貨卡,擠在後方的貨板上浩浩蕩蕩駛進街頭巷弄,拿起大聲公,用西文熱絡地到處宣傳放映時間、地點,一聲聲,劃破了空氣中那股疲於面對破碎現實的凝重,為災後社區注入了一股活力、找回一點「日常」的熟悉——災民可以暫時放下一切,像往常忙碌了一天後出來走走、甚至可以一起「看電影」!

露天電影院的消息就這樣一傳十、十傳百。

熱血的宣傳隊伍。攝影/韋佳欣
開車的、走路的人都收到電影播映的消息。攝影/蘇曉玲

掃把舞

「我們就帶著這支片子,一路從卡諾亞、佩德納萊斯(Pedernales)、曼塔(Manta)、哈馬(Jama)、還有基多(Quito,厄瓜多首都)播映,幾乎每一場都有近兩千人觀賞,場場爆滿,我還記得許多人都是騎腳踏車來的⋯⋯」范婷的眼淚,從看見觀眾入場時就開始打轉。

爬上樹枝的孩子們,看著為厄瓜多留下傷痛與重生的珍貴影像紀錄。攝影/蘇曉玲
紀錄片說著席間每一位觀眾親身經歷的故事。攝影/蘇曉玲

由於人數眾多,椅子不夠,有些人直接席地而坐,後到的人則是爬上車頂甚至樹上,聚精會神地盯著前方大銀幕。當范婷看見觀眾隨著紀錄片的影像泛出淚光時,她傾身向前,一把抱住初次見面的厄瓜多災民,一起流淚⋯⋯「我不會忘記這一幕又一幕,當時還有老奶奶,播畢後用顫抖的手把(要捐給慈濟賑災的)零錢放到我手上。」

「看這部紀錄片,你會覺得重新經歷了地震的當下,很絕望、很傷心,因為這是我們真實經歷過的事。」厄瓜多慈濟志工珍妮弗·露易絲(Jenyffer Ruiz)也眼眶泛紅,但這一串串淚珠,有傷感,也有希望,特別是看到影片中災民們拿著掃把,一起舉向天空的那一幕:「慈濟鼓勵災民帶著自家的清掃工具,一起整理震後的家園,而掃把,就象徵著力量、人們可以復原的力量、跌入深淵後可以再爬出來的力量!」

范婷(左)和觀眾一起流淚。攝影/蘇曉玲
一部讓人有笑有淚的紀錄片。攝影/蘇曉玲

「那個畫面讓我很感動,就像最美的遊行,大家一定都會記得,而且那些影像都在紀錄片裡。」范婷立刻想到,拿這個來當作放映的結尾,多好!「我請小段師伯(段登傑)編了一個掃把舞,大家一起跳,為放映活動畫下句點。」揚起嘴角,總主教、災民、修女、政府官員、慈濟志工⋯⋯認識的,不認識的,都在夜空下,跳起掃把舞,災後沈寂了好幾個月的城市,好久沒聽到這麼熱鬧、溫暖的笑聲,此起彼落⋯⋯

露天電影院曲終,人卻未散——紀錄片的影響,沒有句點,它牽起了一個個美好的相遇。

台上台下一起跳掃把舞。攝影/蘇曉玲
志工段登傑為現場帶去滿滿的活力。攝影/蘇曉玲

在厄瓜多的巡迴放映,拉近了慈濟與當地社區的距離,五年來當地志願者不斷湧現,一同協助慈濟服務赤貧社區;而2016年本片也在紐約首映,因此結識了紐約當地的厄瓜多移民社區,包括紐約州第11區最高法院法官,厄瓜多裔的卡門·韋拉斯克斯(Judge Carmen Velásquez)。時光快轉到四年後新冠疫情在紐約爆發,影響無數中南美洲移民家庭,由委拉斯克斯法官創立的「希望組織」(Brigada de Esperanza, NY)挺身而出,和慈濟合作進行食物發放,該組織成員更在去年十月份受訓,成為慈濟大愛眼科車如今不可或缺的醫療組志工。「如果當時沒有去做這些事(賑災、拍攝紀錄片、放映),就不會有現在這些事(跨族裔合作),但當時只知道說應該要這樣做,才有機會跟社區結合。」

紀錄片真的可以賦予人力量,我想這就是紀錄片最美的地方。

每一場播畢後,都爆出如雷的掌聲。攝影/蘇曉玲

近期雙月刊

X
微信裡點"發現"
掃QRCode便可分享此頁
複製網址
前往微信
按"複製網址"後複製連結後,再按"前往微信"即可前往微信App分享此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