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俄戰事一再拖延,逃往波蘭的烏克蘭人返鄉無望,慈濟馳援難民計劃進入中長期陪伴階段,在華沙(Warsaw, Poland)特地為難民長者創立「餃子俱樂部」。原本鬱鬱寡歡的長者們,慢慢從包餃子中找回昔日笑容。圖片來源/華沙慈濟志工
波蘭華沙(Warsaw, Poland)的一處廚房裡,爐子上正煮著加了糖的大顆酸櫻桃,準備熬成漂亮的紅紫色果醬,此時窗外陽光正好,眼前飛灑的麵粉反射成一束束金沙,和著人群的笑聲,空氣裡酸酸的、甜甜的、暖暖的。
烏俄戰事爆發後逃難到華沙的十幾位烏克蘭難民長者,上週五又都圍繞在慈濟華沙辦公室一張大型長木桌旁,佈滿皺紋的雙手靈巧地把發酵好的麵糰分成小糰子桿成圓型薄皮,等待櫻桃醬冷卻的同時分享自家代代相傳的Varenyky食譜(編註:烏克蘭餃子,該國最具代表性的傳統食物)。
「這些長者來餃子俱樂部時,就會變得像幼稚園小朋友一樣,你知道的,小朋友會比誰家爸爸開的車好、誰家爸爸長得最高⋯⋯這些長者們是比誰家的Varenyky食譜最好(笑)!看他們忘卻苦難精神矍鑠的樣子,是我一開始提出這項計劃時沒想到的意外收穫。」包括漢娜·曼克斯(Hanna Mankus)在內的烏克蘭籍慈濟志工,和長者一同把餡料和思念填進薄皮,捏成一個個胖墩墩的圓型或半圓型、排列整齊準備下鍋,志工懂得這些老人家言語中不容質疑的驕傲,那是流離失所四百多個日子以來的精神寄託,捏著捏著,彷彿回到戰前時期,孫子一撒嬌,就會進廚房使出渾身解數,端上鹹的、甜的Varenyky、和曾經以為永遠都不會變調的家庭時光⋯⋯
長者的餃子
「戰爭爆發後,年長者的處境往往是最艱難的,他們有語言上的障礙、健康又有問題。」漢娜對這些到了晚年卻必須拔起根來逃往異國的爺爺奶奶十分心疼:「在烏克蘭,看病簡單多了,你只要打通電話預約,隔天就能看病。但在這裡,你可能要排上半年一年才能約到專科醫師看診,真的很瘋狂,而且他們還不知道怎樣跟醫護溝通;加上不能工作,不夠健壯,沒有雇主想雇用他們⋯⋯交通也是問題,連巴士站牌都看不懂,不要說老人家出門行動不方便,連我都覺得自己像是火星來的⋯⋯」
要在波蘭久留成了定局,但一切如此陌生、都要重新摸索,家人四散各地,漸漸地,長者們連寄宿家庭的房門都不敢走出一步。
我不知道收容我的波蘭家庭喜不喜歡我,也不知道會不會太打擾,怕有一天他們會要我搬出去⋯⋯
烏克蘭難民長者 妮娜·卡夫申柯(Nina Kravchenko)
長久處於害怕、憂慮、孤單,讓難民長者日益消沉,2022年九月底,漢娜提出成立「餃子俱樂部」,邀約長者每星期五到慈濟辦公室來包餃子,成為慈濟在當地關懷烏克蘭難民的中長期陪伴項目之一。
「烏克蘭人天生就會做餃子,那是與生俱來的技能(笑)!但問題是長者們願不願意出門參加?起初其他人都覺得行不通,但我也沒想太多,就號召所有人動員,採購、備料、邀請。一開始只有七位長者,至今不間斷舉辦了二十多次,有16位固定的⋯⋯我們暱稱為餃子成員(Dumplingist),他們很期待每星期的聚會,把我們這些烏克蘭志工當自己的子女!漸漸地長者開始會私下約出去公園聊天散步。」
餃子除了給長者對外接觸的勇氣,還有信心。其中八成的餃子拿去義賣,辦公室裡的波蘭志工會購買,放上網站推廣。「我們有高麗菜口味、搭配上炸起司、炸洋蔥蘑菇或馬鈴薯泥,也有水果醬口味的餃子,酸櫻桃是我們特有!波蘭人沒吃過酸櫻桃餃子,很驚艷,所以每次都會捧場,義賣來的錢就分給這些長者,雖然不多,但爺爺奶奶用自己的手藝掙錢,很有成就感!」
另外兩成餃子捐給慈濟的長期照顧戶,這些難民因故無法工作、經濟拮据,負擔不起一袋家鄉餃子的奢侈。「我們送去給這些家庭時都會拍照,然後回來秀給餃子成員看、分享這些家庭的際遇。爺爺奶奶們都很欣慰,知道自己的存在還是重要的,能為他人帶去一些歡樂。」
沒有目標的生命是很可悲的,而包餃子賦予了這些長者生命的意義。
烏克蘭籍慈濟志工 漢娜·曼克斯
拿出大媽精神
「我帶著兒子搭上火車,我記得那個車廂裡擠了18個人,或站或坐,沿途經過俄軍正在轟炸的地區,天被染成紅色,當下我們害怕地想衝出去,但能逃哪去?只能在車廂裡緊緊抱著頭自求多福⋯⋯」曾是英文老師的漢娜在驚惶中撤離,抵達華沙後,得知慈濟要延攬會說英文的烏克蘭難民作翻譯,因此成了慈濟在當地以工代賑的志工,開辦英文課程培訓更多會說英文的烏克蘭籍志工、投入慈濟中長期難民服務項目。「原以為這場戰爭只會持續幾個禮拜,頂多幾個月,我們就能返家,但沒有⋯⋯很感謝慈濟的以工代賑,給了我在波蘭長住扎根的力量!」
包括漢娜(右圖左)在內的以工代賑志工,絞盡腦汁,要為烏克蘭長者、難民個案家庭帶去歡笑。
圖片來源/華沙慈濟志工
當然,不是每個人都能找到工作。根據波蘭政府官方統計,截至今年三月,有約140萬名烏克蘭難民決定續留波國境內;而來自挪威難民理事會(Norwegian Refugee Council)的調查則發現,高達七成流落異國的烏克蘭難民——絕大多數是帶著孩子逃難的婦女,正處在陷落貧困的危險邊緣,對最基本的生活開銷都感到吃力。
「條件好的、有專業的、有資源的,會往國際化的大城市或西歐謀生去。沒辦法的,多留在盧布林(Lublin, Poland),因為盧布林是靠近邊境的二級城市、物價較低。」前往盧布林馳援的德國慈濟志工陳樹微發現,盧布林聚集了弱勢中的弱勢難民家庭,尤其是帶著有疾患的孩子撤離的媽媽們,她們現在的處境,比剛撤離時更加艱辛。
現在很多非營利組織都退了,戰爭一開始他們進去,但他們資源也有限,因為今年物資水電都漲太多了,光靠當地波蘭政府是不夠的。
德國慈濟志工 陳樹微
編註:2023年五月起,滯留在波蘭境內超過180天、住在旅館或公寓裡的難民,須自行負擔75%住宿費,每天負擔的住宿費上限為60波幣(約14美元),但小孩、退休年長者、單親家庭、有12歲以下小孩的家庭或有特殊財務困境者除外。
像盧布林的「小王子兒童臨終關懷中心」(The Little Prince),收容了二十多個有重症病童的難民家庭。這裡的臨終病童躺在床上,慘白的臉上戴著呼吸器、不自然地歪著頭,母親隨侍在側,深怕孩子因一口痰噎著而窒息;至於尚能起身的重殘兒童,坐在輪椅上由母親推著,到戶外透透氣;還有罹患自閉症的孩童不由自主地發出奇怪的聲音,另一頭的孩子則鎮日不發一語,眼神沒有童真的靈動,而是深潭般的死寂⋯⋯母親們沒有放棄這些有殘缺的生命,但卻為了照顧孩子無法外出工作,焦頭爛額之際,得知中心因為通膨,經費捉襟見肘,無力再提供免費服務。
「我們在戰爭一開始發放時,認識了這群特別的媽媽,她們有些帶著自己的病童孩子前來領取物資和購物卡,但有些病童癱瘓在床,照顧癱瘓病童的媽媽們也就無法領取物資,因此詢問我們能否到中心發放。」陳樹微和歐洲各國的慈濟志工、盧布林的留學生,二話不說前往了解這群難民媽媽們如何咬緊牙苦撐:「我們後來還帶尿布、洗衣機等捐贈給這些家庭使用。幾個月前,我們收到創辦『小王子』的神父寫來的求援信,希望慈濟可以為每個家庭提供一千元波幣的生活補助,至於其他醫療器材需求,我們也和這些家庭、中心討論看可以如何協助。」
從2016年起就和德國裔丈夫范德祿(Rudi Willi Pfaff)前進塞爾維亞(Serbia)關懷國際難民的陳樹微,對戰爭的殘酷、難民的愁苦再熟悉不過。「我先生後來癌症過世了,但他生前在加護病房告訴我,要我繼續做慈濟,連同他的那份一起。先生往生後沒多久(烏俄)戰爭就爆發了,證嚴法師要我『包袱啊款款耶(台語:收拾行囊)』進入波蘭。」剛喪偶的64歲家庭主婦,拾起思念和哀傷,帶著服務難民的豐富經歷和丈夫生前的祝福,從德國前往。九個小時的車程後,成了第一位進入波蘭的歐洲慈濟志工:「逃出來的多是婦女帶著孩子⋯⋯我看到她們我覺得自己很幸福。我先生是癌症第四期,所以他往生我是有心理準備的,但她們沒有!帶著幼小的小孩,也許今天、明天或什麼時候,接獲先生在戰場往生的消息⋯⋯因為這樣,我內心充滿感恩 ,可以跟這些婦女在一起。雖然真的很疲累,但我心裡沒有想說會遇到什麼困難,就覺得我能做多少、是多少。」
達盧布林後,陳樹微立刻拿出大媽不屈不撓的精神,天天三顧茅廬「明愛會」在波蘭的總部(編註:Caritas,上百個天主教公益團體組成的國際慈善組織),不厭其煩地介紹慈濟,從一開始彼此不熟悉,到後來迅速跨越語言、宗教隔閡,開展大規模急難救助,如今「明愛會」已把慈濟當家人,進一步推動中長期難民服務,重點放在長者和弱勢家庭。「我們一個月發放三到四次物資給長者,至於行動不便的,就有留學生和明愛會志工把物資直接送上門⋯⋯我很快要又去盧布林了,聯合國難民署看我們和『明愛會』的合作,現在也希望我們能擴大發放給盧布林周遭地區的難民長者,我們得加快腳步培訓更多當地留學生加入志工行列⋯⋯」
每趟去盧布林,都是遠征,過去這段時間的密集奔波,讓年過花甲的陳樹微脊椎、腳跟都出了問題,但無論如何,馳援難民的這條路她還是會一拐一拐地走下去。
戰爭對無辜的人很殘忍⋯⋯我們來協助,希望這些人不要有憎恨的心,讓他們知道不是只有戰爭的殘忍,還有人在關心他們。
德國慈濟志工 陳樹微
命名你的船
開戰屆滿一週年之際,漢娜返回故鄉——烏東的札波羅熱(Zaporizhzhia, Ukraine),那裡離被俄軍猛烈轟炸的馬立波(Mariupol)、頓內茨克(Donetsk)不遠,因此居民會撤退到她的城市避難。然而再度踏上故鄉街道,漢娜內心沒有預期的激動,而是⋯⋯錯亂:「一切變得很陌生⋯⋯所有建築的窗戶都空了,空氣裡都是戰爭的氣息,你可以從每個人臉上感受到⋯⋯白天而已,街上沒人走動、孩子也不在外面玩耍,我的住家借給其他城市來的難民暫住,家具什麼的,都已被重新移動擺設,當然我也同意他們這樣做⋯⋯」
短短幾天造訪後,漢娜重返波蘭——為了孩子的安全和教育,決定續留華沙,當愛笑的她被問到最想念烏克蘭的什麼時,她思考一會兒,才認真地說:「最想念的,其實是每天早上起床後走到冰箱,隨意打開看看裡頭有什麼、想做什麼早餐⋯⋯我真的非常想念自己煎的太陽蛋⋯⋯」漢娜和孩子現在住在天主教修道院,三餐都由修道院提供——她當然感謝所有組織給的慷慨幫助,但還是抑制不住想念往昔獨立自主的時光⋯⋯
「如果我有話和我的同胞們說,我只希望,這場戰爭會讓大家變得更好,而不是變得更壞。現在我們的個案家庭和長者都會跟著我們一起做慈善,像是烘果乾,送去給物資貧乏的烏克蘭戰區,給逃不出來的老弱婦孺⋯⋯」
烏克蘭一個家喻戶曉的卡通裡曾說過,你的船如何航行,取決於你怎麼命名這艘船——所以我不是難民,是志工。
烏克蘭籍慈濟志工 漢娜·曼克斯
水滾了,鍋裡的餃子也熟了,志工撈出餃子、奶奶接手,低著頭在每顆餃子上刷了層奶油,或淋上事先煎得香脆的油蔥、備好酸奶——正宗的烏克蘭餃子就是要這樣吃!眾人這也才開始歡欣品嚐故鄉的滋味⋯⋯暫時,這個在波蘭出現的烏克蘭餃子,帶給每個人思念的慰藉,滋養著失根的人們,再堅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