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洛興雅失學孩童許下未來

來自緬甸的洛興雅人(Rohingya poeple)因受迫害逃往馬來西亞,但這些難民的孩子卻無法在馬來西亞接受正規教育。所幸慈濟在雪隆市(Kuala Lumpur, Malaysia)的兩所難民學習中心,讓孩子可以入學,用知識過上更好的生活。圖片來源/慈濟馬來西亞雪隆分會

撰文/宋小可

洛興雅人(Rohingya people)是一個來自緬甸的穆斯林少數族群,他們祖祖輩輩在若開邦州(Rakhine, Myanmar)生活,已經有數百年。不幸的是緬甸這個歷史古國於近代戰火紛飛,政權爭端不斷,導致從上個世紀七十、八十年代開始,洛興雅人就因信仰和種族歧視受到迫害。2017年八月,緬甸軍隊對洛興雅人執行極大規模的種族清洗,據估計有兩萬多洛興雅人遇害,70萬至100萬洛興雅人不得不逃離曾經的家園,徒步經過危險的叢林進入鄰國,成為無國家(stateless)的難民。

其中有一部分洛興雅人輾轉來到馬來西亞(Malaysia),等待國際組織將他們送往第三國安置。截至2022年二月,在馬來西亞持有難民證的18萬人中,洛興雅人就占了15萬之多。

免強度日 直到老去

「洛興雅人大多來自緬甸邊遠地區,即使來到馬來西亞也還是尊奉男尊女卑的傳統。他們生活貧困,往往一大家子蝸居在一間房子裡,無法接受教育。男性懂一點馬來語,只夠每天外出做清潔工、洗車工等臨時工作,靠勞力勉強維持一家老小的生活。女性困在家裡,女孩子大多14歲就要出嫁給同為難民的男孩子,再生出下一代。」慈濟馬來西亞雪隆分會「合心難民學習中心」的謝惠英校長,對難民的生活困境非常熟悉。

由於馬來西亞沒有簽署聯合國管理難民安置的國際公約《難民地位公約》(The Convention Relating to the Status of Refugees),相當於只允許難民在馬來西亞境內暫時停留,卻不會給予居民身分——這就意味著洛興雅難民在馬來西亞沒有受教育和使用醫療服務的權利。他們唯一的出路是被聯合國難民署(UNHCR)送往第三國,成為那裡的永久公民。

難民認為自己暫時生活在馬來西亞,因此對家居、教育、衛生等問題置之不理。

然而西方國家的難民政策隨時可能更改,導致難民輸送戛然而止。難民的等待漫長且充滿不確定性。即使這樣,每位難民的夢想都還是去西方國家生活,即使有些家庭已經祖孫四代在馬來西亞生活,他們依然抱著移居的希望生長、勉強度日、直到老去。

為了改善難民在等待移送期間的生活質量,早在2008年,慈濟雪隆分會就開始為洛興雅難民辦學。不過那時比較簡陋,例如因為難民不懂馬來語和英語,只好直接聘請難民當老師;同時學生的水平也參差不齊,有孩子也有大人,教學遠遠談不上正規。

直到2016年,雪隆分會開始改革學習中心,聘請馬來西亞當地的退休教師來全權負責兩所正規的難民學習中心,分別命名為「合心」、「和氣」,至此讓難民教育走上正軌。

最初只能管紀律

「以前孩子上課亂糟糟的,不把老師放在眼裡。最初老師只能管紀律,沒有時間和精力教學,孩子們也覺得在教室裡很約束。」謝惠英校長說。

因為洛興雅兒童在進入難民學習中心之前,幾乎是完全沒有受過教育和管束的,老師和志工的教學要從最基本的開始。在基礎的算數和英語課程之外,老師還要教會孩子們如何有秩序地上學、排隊、與老師和同學問好,在個人衛生方面要常洗手、掃地、洗襪子等等。這些不但對學生們在學習上有很大幫助,對他們在家的生活也是重要的引導和改善。

現在的學習中心分為幼教的兩年和小學的六年,學生的年齡在六到16歲,慈濟特有的品格教育也在兩所難民中心落實,曾美萍說,這正是孩子們迅速成長、塑造人格最關鍵的幾年。

洛興雅兒童在「難民學習中心」
「難民學習中心」讓洛興雅兒童可以接受正規教育,生活有了改善的希望。圖片來源/慈濟馬來西亞雪隆分會
三至五年級的難民學生,在老師們帶領下前往國家科學中心(National Science Centre, Kuala Lumpur)
三至五年級的難民學生,在老師們帶領下前往國家科學中心(National Science Centre, Kuala Lumpur)。在淡水魚水族館隧道,學生們興奮地抬頭抑望。攝影/吳愫宴

難民的經濟條件限制,意味著很多孩子在讀完小學之後就不能再讀書。因此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很可能會讓他們受益一生。

曾美萍坦言,做難民學習中心的老師是一份充滿挑戰的工作。例如孩子們好動,好像有用不盡的精力,剛入學也聽不懂老師的話。即使這樣,曾美萍和教育團隊、志工也還是使出全力為孩子們提供最好的學習環境。現在還新增了電腦和華文課程。這些都讓更多的孩子們可以接受教育,並且在畢業後,無論是在西方國家永居還是繼續在馬來西亞生活,都可以更好地融入社會,對自己的人生有更大的把握。

奧奈薩

「2019年的畢業生是學習中心改革後的第一批畢業生。我們看到有的畢業生在慈濟的義診中心工作、有的在難民署任職、有的則成為送餐員、修車員⋯⋯僅僅是學會英語和馬來語,做到可以與當地人溝通這點,就讓畢業生有了更多選擇。他們可以與人打交道,或是學一門手藝和技術,不再像父輩一樣,只能靠勞力為生。」謝惠英校長說。

2023年三月,老師和志工對所有學生進行家訪,發現家長們都對學習中心讚不絕口,表示看到孩子在家努力學習、注意個人衛生等正向的改變。透過這些改變以及觀察到馬來西亞本地兒童都會上學,難民家長逐漸認知到教育對孩子的重要性,即使將來移居外國,現在學到的知識也都至關重要。

「我們甚至看到一些去年畢業的六年級女孩子,家長允許她們繼續讀中學。這說明家長的思想也正在改變。」曾美萍欣慰地說。

更讓老師們振奮的是,他們親眼看到有的學生已經因為學習中心的栽培,徹底改變人生。

洛興雅女孩奧奈薩-穆罕默德·哈倫(Onaisah Mohamad Harun)
在照料患病父親的同時,奧奈薩依然保持優秀的學習成績。圖片來源/慈濟馬來西亞雪隆分會
奧奈薩(左一)一家
慈濟用教育翻轉難民家庭的命運,喜見奧奈薩(左一)一家順利在美國開始新生活。圖片來源/慈濟馬來西亞雪隆分會

奧奈薩-穆罕默德·哈倫(Onaisah Mohamad Harun)是位洛興雅女孩。她在2013年跟隨家人長途跋涉逃到馬來西亞,當時年僅六歲,2018年入學難民學習中心。可是就在2019年奧奈薩12歲時,她父親不幸確診口腔癌⋯⋯因父母都無法與當地人交流,從那時開始,奧奈薩就用她稚嫩的肩膀堅強撐起整個家。例如每次父親要去醫院治療,奧奈薩就不得不請假陪同爸爸住院、問診,替父親記下醫生的囑咐。就連在家,她也要悉心安排父親的飲食起居,盡量讓他養病期間的生活更加舒適。

即使頻繁請假,奧奈薩依然保持著優異的成績,甚至在考試中名列前茅。老師們在聽說她父親的病情後,也一直關心這一家人的生活。目前奧奈薩的父親病情穩定,而且就在去年,一家人也有幸獲得移居美國的機會,在芝加哥落腳。奧奈薩在難民學習中心讀完五年級,在這裡學到的英語和數學讓她可以毫無障礙地進入美國的中學學習。

我們得到消息,奧奈薩在美國成績也很好,榮獲學校頒發的優秀證書。她還用在難民學習中心學到的英語給其他難民翻譯,幫助他人。

現在兩所難民學習中心一共招收了450位學生,這就意味著每一年都會有數百名洛興雅難民學童可以像奧奈薩一樣學習新的知識,幫助自己的家庭融入馬來西亞或是其他國家的主流社會,並在今後過上與祖輩不一樣的人生。

近期雙月刊

X
微信裡點"發現"
掃QRCode便可分享此頁
複製網址
前往微信
按"複製網址"後複製連結後,再按"前往微信"即可前往微信App分享此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