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熱食發放啓示錄

慈濟紐約分會用心提供多樣的銀髮族服務項目,其中包括去年底啟動的熱食發放。圖為曼哈頓熱食發放現場,志工將打包好的熱食遞送給耆老。圖片來源/紐約慈濟曼哈頓聯絡處

撰文/羅奇華

距離慈濟紐約會所1.7英里的一個超市內,販售各式各樣的亞洲食品,慈濟志工朱澤人端著手機穿梭在玲琅滿目的貨架間,對照著米歇爾(Michelle)傳來的購物清單一個一個尋找著。

找到米歇爾要的麻辣味花生和鹹菜,朱澤人心裡嘀咕著:「有腸癌還吃這麼鹹這麼辣,真的可以嗎?」猶豫間卻也把物品放進了購物車內。從超市離開,轉到附近餐廳取好提前預訂的素乾炒牛河後,朱澤人又驅車15分鐘來到了護理康復中心重症病房,見到了米歇爾。

花白的頭髮,瘦到只剩骨頭的身體,身體兩側插著管子掛著尿袋。彼時正值放飯時間,米歇爾躺在床上,看見朱澤人走進來,聲音裡充滿開心:「知道你今天要來,我早就跟護士說了不用給我送飯,每次就盼著你們來給我改善伙食,你看看他們都給我吃了什麼⋯⋯」說著便側身找手機,滑開相簿展示著療養院裡的清水黃瓜配米飯,白麵包、煮豆子⋯⋯開口說話前看起來虛弱的米歇爾,瞬間變成女戰士,精神矍鑠地說不停。

米歇爾是紐約慈濟熱食發放中的一位服務對象。60歲的她獨自在紐約生活,幾年前確診了腸癌,去年因為做完手術後需要重新練習走路,不想過多打擾朋友們正常的生活,於是打通了慈濟紐約分會的電話,希望每兩週能有志工來幫忙協助練習。時逢熱食發放活動正要啟動,慈善志工蔣珊珊邀請米歇爾加入:「我們每週會有志工來給您送免費素食。」就這樣,米歇爾與慈濟的故事就此開始。

Tzu Chi volunteer in the supermarket
慈濟志工朱澤人是專業社會工作者,每月他都會去探訪慈濟的個案們。他正在貨架間仔細尋找米歇爾需要的物品。攝影/羅奇華
hands holding phone with displaying message
米歇爾傳來的簡訊,裡面詳細寫好了她所需要的物品以及需要打包的熱食。對於米歇爾來說,這是她很期待的事。攝影/羅奇華

理想照進現實

2022年10月15日,紐約慈濟收到了來自天主教的一個基金會Mother Cabrini Foundation價值30萬美元的慈善基金,令志工們心心念念的「熱食發放計劃」終於可以落地!這一計劃針對70歲以上的耆老,也有如米歇爾一樣的特殊個案。紐約設立了曼哈頓和法拉盛兩個發放點,發放又分為兩部分,一是由行動自如的耆老自己前往發放點領取,另外由志工親自為行動不便的耆老送餐到府。每次每地各準備100份熱食給現場領取的民眾,另外法拉盛會有80份送到耆老家,而曼哈頓則有20份送到下城區精神官能症病友服務中心。

這一想法早在三年前便在蔣珊珊心裡冒了頭,源頭來自她曾經關懷的一位視力有障礙的獨居耆老。蔣珊珊每週最少兩次為他買食物送去,而耆老每天最期盼的便是志工去探望關懷他。往後發現,其實對於絕大多數獨居或身體有疾病的耆老而言,有人能一起聊聊天便是很幸福的事,那如果能定期由志工們為他們送去一份熱餐,不僅能溫暖他們的心,更能讓彼此加深了解建立信任感,何嘗不是一種最好的心靈關懷和膚慰?

「除了心靈上的健康,耆老們能吃得健康吃得歡喜也非常重要!」蔣珊珊說道:「一直以來慈濟都致力於推廣健康素食,對人,茹素可減輕身體的負擔,從而減少三高。對地球,越多的人茹素,碳排放量將越少,素食與環保息息相關。無論從哪方面看,熱食發放我們勢在必行。」

因為送餐數量多,且法拉盛地區有停車位難找、耆老居住分散的挑戰,發放採取了以每位志工居住地為定點,登記鄰近社區有需求的耆老,再由該志工進行定點式遞送。由於很多志工本就是耆老且居住在老人公寓,活動很快便得以順暢進行。

Tzu Chi volunteer distributing hot meals
2023年1月18日,法拉盛紐約分會前,慈濟志工為耆老分發熱食。圖片來源/慈濟紐約分會

愛的銀行

慈濟一直以來都在紮根社區做服務,關懷耆老。有政府和其他組織的支持、有完整的志工體系以及具有專業服務能力的志工,當人口老齡化成為全世界具有共識的社會結構問題時,慈濟有義務和能力向前衝。

慈濟的志工制度針對社會老齡化會非常有幫助。就像瑞士施行的「時間銀行」,人們「互助互惠,分享價值」。

小知識:「時間銀行」,是2007年瑞士非營利組織「施善基金會」(Benevol)在小城聖加侖(St. Gallen)和阿彭策爾(Appenzell)地區發起了一個有趣的嘗試:鼓勵人們照顧老人,把做義工的時數存起來,等自己老了需要照顧時再取出來使用。2012年,瑞士聯邦社會保險部將「時間銀行」納為國家養老政策。

在慈濟,很多志工本就是65歲以上的耆老,耆老關懷耆老,像是一場雙向奔赴的情感,讓彼此正向生長。於志工而言,雖然也感覺到自己的衰老,但當自己還能去幫助同齡人、還能服務社區時,便忘掉了年齡這個問題,忘掉了世俗為這樣一個階段的人所貼上的標籤。

我也已經年過65歲,相形之下,我們走出了年齡的限制和界線範圍,一起去陪伴和關懷同齡耆老,讓我們覺得自己很年輕很幸福,依舊很有未來。

Tzu Chi volunteers preparing meals in Northeast Region's kitchen
法拉盛紐約分會的廚房裡,志工們正一起為耆老準備餐食。圖片來源/慈濟紐約分會
Vegetarian meal
飽含慈濟愛與真誠的素食便當。攝影/郭恩璞

而當耆老們看到自己的同齡人還在服務社會和社區時,也開始思考:暮年的生活是否還有另一種選項?「當我們在社區發放食物時,耆老們看到這群65歲以上的志工還能精神奕奕地為他們服務,很感動。很多發放對象加入我們,也成為了手心向下去助人的志工。」蔣珊珊發現,在愛的流轉中,慈濟潛移默化地影響著這一群被稱作「耆老」的人,重新思考人生價值。

與此同時,也有越來越多年輕一代慈濟志工加入耆老關懷隊伍。在哈佛大學攻讀文學博士的曲洋發現,疫情後物價上漲,使得很多低收入耆老在日常消費上捉襟見肘,於是發起了每兩週一次的波士頓大同村蔬果發放。對於身體不便,不能出門領取蔬果的耆老,他們帶著食物進行單獨家訪。

年輕一代的朝氣、活力和看事物的新視角能給耆老心靈注入無限力量。而世上一切事物都是命運共同體,當年輕一代將愛心投入關懷耆老時,除了在為自己儲蓄愛的存款,也啟發著去思考、尋找當下這一社會問題的解題方法。

現任專業社會工作者的朱澤人,曾經是一名記者,也曾是慈濟青年志工的一員和「慈濟少年團」的負責人。每月朱澤人都會定期去探訪慈濟個案,陪他們聊天、做心理疏導。而慈濟志工們每每在接到新的個案或者關懷過程中有任何問題,也會來向朱澤人請教。不愛多言的他極富同理心,總能設身處地從個案情況出發,並敏銳地察覺其心理需求,從而為他們帶去有效的幫助,像涓涓細流般滋潤別人心田。問及朱澤人為何辭職再重新念書成為專業社會工作者時,他只是說:「幫助別人讓我快樂。」

在慈濟志工團隊裡,還有很多如朱澤人一般既具有專業背景又富有同理心的志工,他們像堅實可靠的柱子,牢牢支撐著慈濟還在不斷擴大和提升的社區服務。

老齡化的哲思

未來,老齡化一定會改變社會結構,面對這個宏觀的社會問題,任何解題思路都只能是摸著石頭過河。「人的壽命越來越長,我們需要用正確的方式讓耆老們重新認知年齡與價值的關係,讓他們活得健康有意義才是最重要的。」蔣珊珊把證嚴法師賦予弟子的任務扛在肩上:「上人希望我們志工能聚集在日間照護,和耆老們攜手,正面正向地去生活。無論是誰,都不應該服老,要能夠面對老,能夠活得更有價值。」

這不禁啟發人思考,如果耆老不再被限於固有的耆老身份設定中,社會能利用好各個年齡階層人群的優勢,結合到社會運作體系——尤其是工作體系中,是否能緩和人口老化所帶來的問題?而這需要觀念上的轉變。

Tzu Chi volunteer Shan Shan Jiang
作為慈濟紐約分會慈善組志工組長,大大小小的發放現場總能看到蔣珊珊的身影。攝影/郭恩璞

年老者體力上雖不如年輕人,但在智慧和經驗上可以有更多回饋給社會。而年事越長,看過了生命的各種形態,也能更好地去選擇當下自己想要的生活。

在慈濟志工團隊裡,有很多像蔣珊珊一樣的志工,他們浸泡在社區中,現身說法,有著強大的影響力和帶動力。滴水可匯聚成海,當一個一個積極向上的人聚集在一起,用樂觀的心態面對人生時,便能形成無限的力量,潛移默化地去影響社會。

你是小船,慈濟便是岸

「醫生說我懂很多,我說這兩年進出醫院,聽你們說看你們做我就學會了。」米歇爾邊準備享用她的午餐,邊繼續說著:「多虧上一次朱師兄點醒我,在療養院也要注意人情世故,那兩包辣花生買來就是送給護工的,她喜歡辣的。」米歇爾指指櫃子,素乾炒牛河旁放好了她愛的橄欖菜:「感謝慈濟志工,對你們來說是舉手之勞,於我就是幫助巨大。療養院裡的老人如果沒有人探望,會被護工欺負的,以前我沒感覺,現在知道了。」

此時已是下午一點,米歇爾意猶未盡,還想傾訴更多。或許對於她來說,慈濟像是一個岸,而熱食發放就是那一陣風,吹著她停靠在了這岸邊。雖然不知道彼此還能依靠多久,但在慈濟給予米歇爾支撐時,米歇爾越來越好的狀態以及對慈濟的肯定,也讓志工們的腳步更加堅定。

我從小就參加各種慈善團體的活動,十幾歲時也去幫助耆老買菜。老實說,在社區服務上,我最相信慈濟。慈濟在社區已經做了幾十年,有經驗有實力,根已經深深扎到了土地深處,這棵樹一定能越長越繁茂。

道別了米歇爾,朱澤人趕去給樓上的另一位個案遞送文件。午飯後療養院的長廊只偶爾有護工經過,路過一間間病房,匆忙一瞥病床上躺著的多是年長者。

這樣的長廊朱澤人走過了不知多少個,這樣的路還要繼續走下去。這一條道阻且長的路,對朱澤人來說是堅定的,對慈濟來說更是。

加入我們,一起創造更美好的世界!

近期雙月刊

X
微信裡點"發現"
掃QRCode便可分享此頁
複製網址
前往微信
按"複製網址"後複製連結後,再按"前往微信"即可前往微信App分享此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