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恩颶風中長期關懷:重逢是首歌

採訪 / 黃宣婷、林明哲;撰文 / 羅奇華

伊恩颶風(Hurricane Ian)重創佛羅里達州五個月後,美南慈濟志工研擬中長期關懷計畫,要為嚴重通膨下無力重建的松島棕櫚樹移動房屋社區(The Palms at Pine Island)災民帶去資源。攝影/蔡長治

2023年三月伊始的北半球還沉浸在初春萬物重生的朝氣中,身處德州休士頓(Houston, TX)與佛羅里達州邁阿密(Miami, FL)和奧蘭多(Orlando, FL)的慈濟志工們聚集在線上會議室裡,研討著伊恩颶風(Hurrican Ian)災後中長期關懷計畫。 此時距離去年十一月初,慈濟在佛州松島(Pine Island, FL)進行的最後一場風災急難救助發放已經五個月過去。

被稱為陽光之州的佛羅里達一年四季沒有寒冬。而在當下美國近40年來最嚴重的通貨膨脹中,佛州的數個城市在通貨膨脹率上升最快的城市排行,不只榜上有名,邁阿密更是居冠,住房、食物和交通等生活成本高得驚人。雖然現在物價水平整體上漲速度放緩,但工資水平長期跟不上通膨水平導致實際收入縮水,對很多佛州普通民眾來說都難以負荷,生活近乎墜入寒冬。

久別重逢的老友

「他們還好嗎?」志工們口中的他們是指「松島的棕櫚樹」(The Palms at Pine Island) 移動房屋社區裡的居民們(註:以下簡稱「棕櫚樹」社區)。作為佛州在墨西哥灣沿岸最大的堰洲島,「伊恩」來襲時,松島第一時間直面暴擊,而位於松島北部海灣的「棕櫚樹」社區損壞異常嚴重,大樹和地皮被連根拔起,部分房屋完全坍塌。社區裡多為無身分、低收入、不會講英文的西語裔移民租戶,風災的發生切斷了他們很多人賴以為生的經濟來源;又因為沒有身分,不敢也無法向美國政府官方機構如聯邦緊急事務管理署(Federal Emergency Management Agency)和紅十字會(Red Cross)請求補助,日子異常艱難。慈濟多次探訪「棕櫚樹」社區,並在2022年10月29日,為32戶「棕櫚樹」社區居民發放了現值卡。

風災剛過,「棕櫚樹」社區受損嚴重,部分房屋完全坍塌,一片狼藉。攝影/羅奇華
社區災情雖然慘重,但居民樂觀堅韌的心讓當初災後發放的志工印象深刻。圖為社區孩子災後在廢棄的大塑料桶裡玩水乘涼。攝影/李鎮湧

志工們深知去年十月的發放雖能幫他們緩解燃眉之急,但也只是杯水車薪,尤其面對當下的嚴重通膨,對他們的處境十分憂心。是時候回去看看了!在多次研議後,3月4日伊恩颶風災後中長期關懷成行,慈濟志工們重返「棕櫚樹」社區,見到了在困境中依然樂觀、對生活笑臉相迎的老友們。

開天窗

五個月的時間,種子可以結果,雛鳥可以飛翔,荒地上可以從無到有搭好一間屋,可沿途目之所及,依舊是斷垣殘壁,復原進程緩慢。志工們兵分兩路,挨家挨戶走訪,但約有一半的居民已經搬離社區,而無力遷出的弱勢居民,只能繼續生活在黑暗的角落,將就度日⋯⋯

好不容易又重獲工作機會,微薄的工資卻需要支付高漲的生活成本和房東10%的漲租。

房東不修理房屋,還依舊按月催我們繳付房租,我們沒錢搬家也沒能力請專業的工程公司,只能在空閒時間自己一點點修繕。

見到有居民在修繕屋頂,慈濟志工向前了解情況。攝影/蘇素珍
風災過後五個月的「棕櫚樹」社區,復原進程緩慢。攝影/徐翠霞

這是當地社區居民普遍的無奈,一個個向志工傾訴重建之路的遙不可及。即使有身分的居民不斷嘗試向官方機構申請補助,等來的也只能是一封封拒信。在這樣的困境下,堅強而質樸的居民們三兩家人開始互相幫助,一起租住、一起買菜吃飯,以減少生活成本。

見到馬蒂娜·米凱拉(Martina Micaela)的時候,她手中的小男嬰正在熟睡。男友找到一份做園丁的工作,每週工作七天,微薄的薪資勉強能維持一家三口基礎生活,但再無餘錢負擔屋頂和窗戶修復。三月還是佛州的乾季,不必擔心漏水發黴的問題,但五月雨季就要來了,緊接著六月颶風季開啟,那時就只能聽天由命。社區裡,還有很多家庭像他們一樣依舊在「開天窗」,一到下雨天屋子就漏水。「如果屋頂問題無法解決,雨季來臨時屋裡沒法住人⋯⋯」常年居住在邁阿密的慈濟志工蘇素珍深知雨季的威力,一想到此,志工們心中不禁替他們捏了把汗。

初為人母的喜悅掛在新手媽媽馬蒂娜的臉上,得知襁褓中的小男嬰出生在新年第一天,大家都堅信這是新的開始,往後會有好運的。攝影/蔡長治

在走訪和評估完大部分居民的狀況後,慈濟志工在「棕櫚樹」社區確定了十戶長期關懷對象,並為其中五戶直接發放了600美元現金,以協助他們進行最當務之急的屋頂修繕或緩解房租壓力。4月30日,慈濟志工又一次造訪「棕櫚樹」社區,對居民們的需求進行了更抽絲剝繭的了解,為制訂後續計畫做準備。

加油站的萍水相逢

吿別「棕櫚樹」社區,慈濟德州分會在松島奇奎塔圖書館(Chiquita Library )舉行了社區茶會,五個月前一起並肩發放的老友們再度重逢,而時間的流轉並沒有帶走回憶,聊起來便是昨日重現。

去年十月,松島社區教堂牧師弗蘭克·伯里奇(Frank Berridge)和他的妻子在一處加油站遇到慈濟志工,他們主動上前攀談。緣分就是這麼奇妙,當彼此交流後發現雙方都在尋求更好幫助災民的方法,於是一拍即合。「在加油站看見慈濟志工的第一眼,我就悄悄告訴妻子:這些人臉上充滿愛的力量。」茶會分享時,弗蘭克臉上露出逗趣的表情,引得大家哈哈大笑:「雖然剛開始我不知道他們為什麼會在那個時刻出現在那裡,但他們似乎就像『長』在這裡,帶著使命。」

參加社區茶會的民眾都得到一個福慧袋,他們認真聆聽慈濟志工對每一件小禮物的解說,更深入了解這個不請自來的慈善組織。攝影/蔡長治
2022年10月29日,松島社區教堂協助慈濟在災區發放。圖為牧師弗蘭克給慈濟送來了發放所需帳篷和椅子。攝影/羅奇華

慈濟志工們很清晰地記得去年10月29日的發放,弗蘭克和他的妻子以及教堂工作人員一早就開始忙活,幫助慈濟準備所需的設備,隨時回應慈濟的需求。在未來的計中,弗蘭克會幫助慈濟更加深入地走入社區,慈濟盼望能找到有緣人接引,將「幸福校園」計畫(註:為低收入家庭小孩提供文具用品)也帶進松島,為社區提供更多的幫助。

和慈濟在教堂的合作發放,讓我意識到我有使命與人分享愛、尊敬、同情和理解。

看似一齣悲劇

再見到年輕媽媽希特拉利-梅德羅斯·岡薩雷斯(Citlali Mederos Gonzalez)和馬雷尼·弗朗西斯科(Marvveli Francisco)、洛雷尼·弗朗西斯科(Lonelli Francisco)這對雙胞胎姐妹,她們笑得還是那麼靦腆。因為「棕櫚樹」社區大部分災民只懂西語,去年十月的發放現場,這三位具備西班牙文與英文雙語能力的社區居民全程熱情地幫助慈濟志工為災民做轉譯、填寫申請表等。本來只是前來領取物資,沒想到就這麼與慈濟結緣,五個月後再次加入志工隊伍一起逐戶敲門做家訪。

希特拉利(左一)和志工一起走訪「棕櫚樹」社區的居民們,笑容綻放在了彼此的臉上。攝影/林智
三位「水療之家」的志工(右邊三位)驅車一個多小時到松島一同進行家訪,希望能在慈濟中長期關懷計畫中再次發揮良能。攝影/蘇素珍

家訪隊伍裡還有辛蒂·蕭茲(Cindy Schuetz)、奧黛莉·布爾(Audrey Booher)、克里斯·茄斯(Chris Chase)和吉吉·費利切塔(Gigi Felicetta)。慈濟在2022年10月23日佛州那不勒斯(Naples, FL)發放時,她們作為當地慈善組織「水療之家」(Freedom Waters)的義工到現場協助。結束後,慈濟志工與她們保持緊密聯繫。在得知慈濟將重回松島後,3月4日一早,她們便從那不勒斯驅車一個多小時來到了松島,也在茶會中和當地居民做分享:「慈濟從一開始的邁爾斯堡(Fort Myers, FL)到現在的『棕櫚樹』社區,我們希望能幫慈濟一起做更多。」

由於佛州西岸沒有本土慈濟志工,每次志工驅車從休士頓、奧蘭多和邁阿密趕來,費時費力,一直希望能在西岸接引有緣人,培養出慈濟種子。「如今有了她們,我們就可以更好地開展對災民們的中長期關懷,不再侷限於物資發放,要幫他們度過當下的困境,往他們更深的需求去。」蘇素珍說。

「棕櫚樹」社區居民、牧師弗蘭克、年輕媽媽希特拉利、雙胞胎姐妹、辛蒂、奧黛莉、克里斯、吉吉以及慈濟志工們,誰都不曾料想在這段歲月裡,彼此遇見、別離又重逢。故事的開頭看似一齣悲劇,可再次的相逢卻成了一首歌,彼此用緣分交織的故事撰寫成了歌詞,而愛與善譜成了動人的旋律。

近期雙月刊

X
微信裡點"發現"
掃QRCode便可分享此頁
複製網址
前往微信
按"複製網址"後複製連結後,再按"前往微信"即可前往微信App分享此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