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為根 為社會張起安全網

慈善個案關懷,向來是慈濟在每個社區扎根所播下的第一顆種子。圖為西語裔瑪莉亞(中)因腰部受傷又無保險接受醫治,紐約長島志工郭碧蓮(前右)與人醫會物理治療師張家炘(左)進行家訪,並為瑪莉亞提供合適的便盆椅。攝影/邱于宸

採訪/紐約真善美志工、慈濟美國總會文發室媒體製作中心
編撰/王偉齡

慈善,是慈濟基金會的根基,紐約分、支、聯、點也秉持這樣的傳統,1991年一成立便開始推展慈善志業,年復一年,深入有需要的家庭探視關懷,30年來始終如一,陪伴無數個案重拾面對生命的力量,也有的照顧個案直到他們安享天年——慈濟希望為那些被社會遺忘了的人們張起安全網,網住他們的生活、生命、也為他們重新帶來力量和笑容。

生命的不倒翁

「在這個生活當中,吃五穀雜糧,難免會遇到一些病痛,病痛是不可怕的,我們最可怕的就是不敢面對現實,對自己沒有信心,對生命不珍惜⋯⋯」這是慈濟紐約受助戶洪玉鳳,在面對生命顛簸後,和他人的分享:「我相信我們勇敢一點,一切都會過去的,一切都會好起來。」

2018年二月份,洪玉鳳去做身體檢查確定罹患乳癌,當時她雖然很堅強,但是心中還是會害怕:「醫生跟我說完以後,我心裡挺慌張的,因為那個時候我經濟也很困難。」當時洪玉鳳的女兒還在唸書,家裡主要經濟來源靠她,紐約移民生活大不易,母女倆相依為命:如果不去上班,那生活費就沒有辦法安排好,後來就開始有點害怕,擔心生活該怎麼辦⋯⋯」

紐約慈濟分會慈善組一得知洪玉鳳的困境,便開始投入關懷,洪玉鳳回想起自己在紐約中國城的住家,藍天白雲志工的身影,在沒有電梯的公寓裡上上下下了不知多少回:「在這個過程當中,佩玲師姐和克玲師姐,她們一直都在陪伴我鼓勵我,都一直在幫助我。然後我就跟她們說,我這個房租是一個月四百塊,在生病期間就沒有辦法付房租費用,她們就幫我在慈濟申請到了房租費。」

慈濟志工雷佩玲(左),翁克玲(中)持續陪伴,讓洪玉鳳(右)能夠安心面對癌症挑戰。圖片來源/《無疆界的承擔》視頻截圖

每個月四百塊,成了洪玉鳳的定心丸。「有了慈濟的幫助以後,房租安排好了,心就定下來了,就可以把生病交給醫生治療了。在其他方面也就不會有什麼顧慮了,心情也特別好,心態也特別好!」洪玉鳳像是生命的不倒翁,即使遇到這樣大的人生波坎,還是充滿力量,這股力量,深深感動了慈濟志工。

「接受化療的過程非常辛苦,她好像完全不受她身體的病痛,去影響或打擊她

讓她覺得很辛苦⋯⋯」慈濟志工翁克玲見證生命的毅力:「證嚴法師常常說,『我們生病了,我們身體病心不可以病。』洪玉鳳就讓我感覺到她非常符合證嚴法師的這句話。」

辭掉工作安心接受化療,療程結束後,洪玉鳳又在體力許可的情況下,當保母賺錢,更成為手心向下的人,每當她家中的慈濟愛心竹筒存滿零錢時,就會拿到慈濟會所捐出,換自己的一份心力,去幫助像她一樣遇到生命難關的人。「今天要是我也生病了,我是不是能跟她一樣那麼的堅強、那麼的充滿陽光?」慈濟志工翁克玲反問自己:「我們每一次的相遇,她從來沒有一句她有多辛苦多麼痛苦,所以洪玉鳳的生命力,給你的感覺就是特別堅強。看起來是我們經濟上給她四百塊去安定,去幫助她的房租,可是她傳達過來的,是她的堅強!」

不放棄的心念、加上慈濟的及時雨,洪玉鳳的抗癌歷程竟也成了他人的一盞明燈。「我得知另一位慈濟志工陸椿齡生病了,我也剛好接觸洪女士,那我就問洪女士,可不可以把她這樣子經歷的過程,跟陸師姊分享,讓陸師姊不要擔心,然後接受治療,洪女士很開朗地就說:『沒問題!』」透過翁克玲的牽線,洪玉鳳和也同樣罹患乳癌的陸椿齡見面,侃侃而談。

洪玉鳳(左)用自身的經驗,與慈濟志工陸椿齡(右)分享,希望陸椿齡能克服罹癌的負面情緒。圖片來源/《無疆界的承擔》視頻截圖

「她就鼓勵我,別想自己是一個得癌症的,你就把當成是一次得感冒一樣。她一跟我這樣講,我想想也是,她說人吃五穀雜糧都會生病,只是我們的病先來了,就不要去想。」陸椿齡透過洪玉鳳的分享,有了前進的力量。

有一個詞叫病由心生,真正的病,要從心裏根治。

一位看似平凡的五十幾歲中年婦女、移民單親媽媽,臉上,煥發著人生歷練過後的圓融和一股讓人過目難忘的堅毅、從容,用她的親身經歷,鼓勵著所有人,學會從低潮裡去面對、處理、放下、然後擁抱生命。

指著天上說爸爸

年僅34歲的華裔員警劉文建和同事拉法耶·拉莫斯(Rafael Ramos),於2014年12月20日遭非洲裔仇警人士無差別襲擊身亡,震驚社會。葬禮上劉文健的親屬泣不成聲。圖片來源/《無疆界的承擔》視頻截圖

2015年1月4日下午,紐約下起了綿綿細雨,執勤中遭人伏擊身亡的華裔員警劉文建和波多黎各裔員警拉法耶·拉莫斯(Rafael Ramos)的葬禮,在布碌崙區隆重舉行,兩萬五千名來自全美各地的政府官員和員警參加,現場黑壓壓的一片,大家不在乎雨水浸濕了直挺挺的制服,而警帽下的雙頰也早就留下兩行淚,在隊伍最前端,白髮人送黑髮人的劉文建雙親步履蹣跚,劉文建才剛新婚兩個月的妻子陳佩霞,更是強忍著淚,敘述著這個好兒子、好丈夫、好市民、和同事眼中的好夥伴⋯⋯

劉員警的父親無法接受突如其來喪失獨子的哀慟,終日以淚洗臉,而遺孀陳佩霞也無法面對這樣的厄運。慈濟布碌崙志工林凱星及雷佩玲明白那樣的錐心之痛,因此每月都會前去陪伴關懷,而劉家的重要的場合,他們也定會到場協助,就這樣持續了好多年。

布碌崙慈濟志工林凱星和雷佩玲(後排站者)持續關懷劉文健父母(前排坐者)。圖為2016年布碌崙華人聯合會上合影。圖片來源/林凱星

2019年10月11日,花蓮靜思精舍師父探訪曼哈頓聯絡處時,陳佩霞應邀上台分享她失去丈夫後的人生歷程。

令我能站起來其中一個原因就是親戚朋友、社區慈濟(志工),大家給我的關懷、關愛。而且我一定不能令他們失望,我一定要站起來,每天我都提醒自己一定要站起來,我一定要走出這個痛楚。

劉員警往生後,陳佩霞毅然決然要為丈夫留下後代,透過紐約市警局和醫院的協助下,取得丈夫的精子,2016年陳佩霞人工受孕成功,懷孕生下女兒:「我女兒出生之後,爺爺奶奶抱著我女兒的時候,看到他們有笑容了,其實真的很難得。」

有了孫女,劉員警的父親似乎對兒子往生之事較能釋懷,而母親也曾去慈濟布碌崙聯絡點學英文和插花。陳佩霞滿懷感恩:「雖然失去丈夫,但我得到很多的愛,一個簡單的問候,一個小小的關懷,都是一個很大的鼓舞,讓我覺得不孤單,世界很溫暖。」她很認同慈濟理念,將來若時間許可,願意一同去關懷個案,也希望將來女兒可去布碌崙聯絡點的人文班學習。

慈濟志工雷佩玲持續陪伴陳佩霞和她的家人,度過悲傷的時刻。圖片來源/《無疆界的承擔》視頻截圖
2019年台灣靜思精舍關懷團來到紐約曼哈頓聯絡處,釋德(耒英)法師祝福陳佩霞和她的女兒。攝影/翁秀春

慈濟志工在這個家庭最哀傷之時張開雙手,幾年來給予心靈上的膚慰,也協助生活上的點滴,尤其陳佩霞後來懷孕、生子、重建生活,這段路程都有慈濟志工陪伴的足跡。

暴風雨過後,我看到陳佩霞在心靈上,越來越強大。我很高興現在看到她很堅強!沒辦法面對的事情,就自己鼓起勇氣,很有毅力、勇氣,面對未來的人生!

現在陳佩霞每天會帶著女兒一起逛街:「我問她,爸爸在哪裡?她就會指著天說『爸~爸~』 她就說爸爸在天上,然後她每次都會飛吻給爸爸⋯⋯我希望她知道爸爸會在天堂上會看著她,照顧她。」

陳佩霞和女兒仰望天空,彷彿劉文建仍在身邊。圖片來源/《無疆界的承擔》視頻截圖

年代久遠的塑膠盒

「阿彌陀佛,迴向給一切大眾,十方法界,眾生所需要的人,有病有困難的人。」鄧美蓮閉上雙眼兩手合十,虔心祈禱,將祝福化為行動,把每日積累的善念善款投入慈濟竹筒,對著慈濟竹筒許好願,這即是鄧美蓮十幾年來的日常。

2000年來自馬來西亞的鄧美蓮,把上半輩子的積蓄全部都花上,移民美國紐約,哪知一連串的重病、意外,人生跌到谷底——來美五年後罹患乳癌,也因跌倒傷至腰,又因車禍傷了腳。2007年經友人介紹接受慈濟經濟補助,在志工翁克鳳關懷、陪伴下,鄧美蓮開始參與慈濟各項活動,例如會所值班、熱食發放、看個案、探訪老人院及街頭募款等等。因為她常常抱著感恩心,向朋友傳遞慈濟的美善。2020年12月1日慈善星期二(Giving Tuesday),她更是積極地募了很多善心人士的心和善款,而自己,則是每天將零錢,投入一個年代久遠的塑膠盒裡。

20年前照顧戶鄧美蓮所擁有的第一個慈濟竹筒,一直用到現在。攝影/劉又榕
身體痊癒後,鄧美蓮參與慈濟活動,擔任社區志工。圖為2015年臺灣精舍師父前往曼哈頓聯絡處,鄧美蓮與大家一起合影。攝影/翁秀春

「那是我當年獲贈的第一個塑膠竹筒,從2007年一直保存到現在⋯⋯慈濟開始要募款的時候,只是給我們一張慈濟貼紙,我就拿這個東西(塑膠盒上貼著慈濟貼紙)存善款,到現在,20年差不多。」慈濟的援助,給了鄧美蓮翻轉的機會,儘管生活不易,但絕處逢生的她,比任何人都快樂!她也轉介了幾個個案給慈濟,這些個案後來都成了慈濟會員,其中一位,就是同樣來自馬來西亞的張麗萍。

六年多來,如果沒有慈濟的幫忙,不知道自己是否還在人間?

「我1995年,從馬來西亞飛過來這裡找生活。因為年輕有力氣,我覺得什麼東西都可以做。只要賺到錢,給家裡舒服一點,我就可以了。」現在行動不便的她,連燒開水和刷牙,都顯得吃力⋯⋯「我開始的時候是皮膚,它好癢好癢這樣子,會腫起來像一個硬幣這樣大。有時候你真的不能睡覺,骨頭裡面痛,尤其是腳的傷口那邊痛,比螞蟻咬還要痛⋯⋯」

有長達一年半的時間,張麗萍四處求醫,終於診斷出是無法痊癒的紅斑性狼瘡,只能靠藥物控制病情。龐大的醫藥費讓張麗萍用光了所有積蓄。她手裡拿著兩種控制紅斑性狼瘡的藥,指著其中一罐:「這個藥就要兩百九十多美元⋯⋯」

行動不方面的張麗萍。攝影/劉又榕
慈濟志工不間斷陪伴,疫情中也是。圖片來源/慈濟紐約分會

在最困難的時候,鄧美蓮把張麗萍轉介給慈濟,從此志工團隊開始陪伴——醫療的部份交給專業醫師,而心靈上的支持和財務上的分攤,就由志工溫柔扛起。「開始病的時候,沒工作時,我自己變得沒有自信,我的朋友疏遠我,因為他們怕我連累到他們。慈濟師姊後來來找我,跟我講講道理,我就覺得人生還可以有希望。」

雖然病苦難忍,行動受限,即使拄著手杖,還怕走在路上跌倒爬不起來,但在慈濟志工宋美澐與正卓瀅的關懷中、鼓勵她多參加慈濟活動,每年歲末祝福她都帶著竹筒參加, 竹筒裡存的是她每天從慈濟補助所撥出的「小錢」,還有她那一份受助有餘 ,也要助人的善。

張麗萍(右)帶著竹筒回到紐約分會。圖片來源/慈濟紐約分會

六年來,慈濟補助張麗萍與志工的訪視關懷沒有停歇過,即使是2020年新冠狀肺炎疫情嚴重期間,念著她體弱,又擔心她斷糧,年輕志工朱澤人,主動把蔬果包、愛心現值卡,按時送到她的家門口,以安她的心。至今已有30位志工與張麗萍結下善緣。

 「在最需要關懷的時候,慈濟給我的幫忙,志工無私的關愛到現在。 」那份銘刻的感動,轉化張麗萍的心境,接受事實,生活簡單,點滴行善:「不求多,只求能夠盡力幫別人,給自己一個安心。」因為心定而開闊,病苦、心苦自然就淡了。

進行訪視可說是福慧雙修——走入案家,看到人間疾苦進而伸援,就是造福;看盡人生形貌而有所悟,即是增加智慧。

紐約慈濟志工秉持證嚴法師的教導,以愛啟愛,不只是財務上的幫助讓人度過難關,更希望藉由陪伴、關懷,滌淨人心、引發良善的循環。因此在慈濟世界裡,無論是看見受助者的堅強而被啟發的志工,或是因慈濟而獲得力量翻轉人生的照顧戶,都是普天之下福慧雙修之人。

近期雙月刊

X
微信裡點"發現"
掃QRCode便可分享此頁
複製網址
前往微信
按"複製網址"後複製連結後,再按"前往微信"即可前往微信App分享此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