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慈濟美國總會(三)

資料彙整、採訪、撰文/林計鑫、鄭茹菁、任文、愛貝兒(Dilber Shatursun)、駱淑麗
編輯/王偉齡、李成林

HQ Tima 250 Journal

慈濟醫療團隊為遊民、貧病家庭提供服務,張恭逢醫師(右)為遊民白萊頓近距離攝影牙齒。攝影/鄭茹菁

聖蓋博谷

「沒有人在乎我,親友不顧、政府不管,任由我滿嘴爛牙一顆一顆掉落⋯⋯」派翠西亞·蜜麗坎(Patricia Milligan)訴說著自己的委屈。2016年慈濟醫療團隊前往位於山麓聯合濟貧中心(Foothill Unite Center)舉辦第一次牙科義診,為遊民、貧病家庭提供服務。

◎與山麓結盟

張恭逢牙醫師檢查翠西亞寥寥無幾的「剩牙」心疼地搖頭說道:「牙套及補牙之處都壞了,修補治療將會是一個大工程!」派翠西亞自1996年淪為遊民以來,20年來想盡辦法尋求管道治療卻皆無人受理,直到2016年4月22日慈濟來了才終止惡夢。

慈濟與山麓聯合濟貧中心,兩個慈善團體結盟,緣自於2014年的一次會議,志工王淑卿了解聖蓋博谷有許多低收入移民家庭,山麓聯合濟貧中心正在積極尋找醫療資源,為貧病家庭提供服務。

2015年底,鄧博仁醫師在志工分享時感慨分享:「大愛車每年只出勤幾次而已,實在太浪費醫療資源了,應該多多使用才是!」於是王淑卿提出既有的腹案,由時任慈濟醫療志業基金會執行長葛濟捨及志工孫慈喜組隊,拜會山麓聯合濟貧中心主任貝蒂‧麥可威廉絲(Betty McWilliams),雙方達成協議,每月舉行眼科及牙科義診各一次,直到年底為止,牙科義診在2016年四月才開始,眼科義診已於該年二月舉辦。

山麓聯合濟貧中心自1980年設立,已在聖蓋博谷的十多個城市提供服務35年,項目包括食物銀行、職業介紹、醫療服務等,其食物庫存量維持三個月,長時間受政府及民間團體贊助,為上千人供應食品,經由該機構嚴格審核,為慈濟提供需要醫療服務的名單。

首次牙科義診,動員張恭逢、鄭治民、陳恂滿三位牙醫師、一位護士林念慈、兩位牙醫助理及八位志工,提供篩檢、洗牙、補牙及拔牙等醫療服務。

山麓聯合中心主任貝蒂等人與志工孫慈喜(右)互動。圖攝於2016年4月22日的首次牙科義診。攝影/鄭茹菁

◎垃圾箱撿食

剩下半口牙齒的派翠西亞熱情地向志工說:「我學過中文哦!1970年時,我的鄰居教過我中文。」因為投緣,她向志工娓娓道來自己的悲慘歲月,由於父母在1993年雙雙過世,她便成了沒有家的人,在房子出售後就沒地方去了,她曾經借住朋友家。從1996至2011年是名符其實的遊民,常被警察無故申斥,誤以為是做壞事的人。

直到2011年九月派翠西亞才申請到租金低廉的公寓,但有限的社會救濟金繳完房租後所剩無幾,只能上山麓聯合濟貧中心領食物,沒有餘錢看醫生,更遑論昂貴的牙科治療。「所幸有慈濟, 這個義診對社區而言真是太重要了!我有一個朋友跟人家打架,牙齒都掉光了,淪落到去垃圾箱撿東西吃,我要介紹他來慈濟看牙,希望你們也能醫治他。」

臨走之前,派翠西亞落寞地說:「我可能又要回到街上做遊民了。」原來,房租已漲到她不堪負荷的程度,張恭逢醫師不捨地問:「那妳會去哪裡?」派翠西亞聳聳肩,由衷地說: 「這裡有慈濟、有山麓聯合濟貧中心,有許多好人在這裡幫助我們!我要留在這裡!」

牙醫師劉蓉蓉隨著大愛巡迴醫療車,前往山麓聯合中心為民眾看牙。攝影/孫筱培

當天的另一位遊民白萊頓·麥凱恩(Brandon McCain)最後一次看牙是四年前,現在又有蛀牙,他非常感恩有慈濟:「慈濟的醫師技術真好,又快又好又親切,一點都不痛!」白萊頓在聖蓋博谷過著流浪的生活,他形容是「place by place」,居無定所的他進出多處提供床位的慈善機構,每天排隊等候臨時睡床,天亮睡醒之時尚不知當晚的床鋪何在?多年前的廉價補牙早就七零八落,幸好有慈濟來義診。

因為白萊頓有非常不好的飲食習慣,常把汽水當白開水喝:「我媽說喝牛奶可以強健牙齒,我以為喝完可樂,再喝牛奶就可以了!」張恭逢醫師為白萊頓治療後,給這位大孩子進行口腔衛教:「健康的牙齒其實和喝不喝牛奶沒什麼關係,而是與你如何保養有關係,飯後一定要刷牙;糖果、可樂少碰為妙!」

◎最保守的破壞

義診過程中,張恭逢醫師從始至終都笑容滿面,把每位病人都當作自己的家人。2016年人醫會在聖蓋博谷排了29次義診,張恭逢就出動了一半以上,但他仍然一派輕鬆,讓看牙的病患也覺得放鬆。

張恭逢醫師手拿一小瓶藥水,邊工作邊解釋,每顆蛀牙的形狀都不一樣。
「這藥可以對付大蛀牙,避免抽神經造成損壞,甚至可以讓神經重生,雖然是免費的義診,但也要照顧好每一個人的每一顆牙齒。」張恭逢在內的牙醫師,即使出外義診受限於場地及設備,比不上診所的條件,但仍努力做到最好,讓每位診療後的病患都會發自內心地露齒而笑。

人醫會的牙醫師看牙時,都會盡力做到最保守的破壞。

有位病人張嘴抱怨牙齒有一個洞,張恭逢醫師看了半天都找不到,還請了西語翻譯來協助,病人十分堅持「感覺有一個洞」,醫療團隊很有耐心,搬出X光機來「透視」,最終證明是心理因素, 根本沒蛀牙,病人這才放心回家。

又有一位從軍中退伍的病人,因故在一個禮拜前被拔光了牙齒,他被告知要等三個月才能裝全口假牙,他說:「醫生啊!太不方便了,我都要用果汁機打碎食物才能吃,你可不可以現在幫我裝假牙?」張恭逢開導他:「其實是因為目前牙床腫脹,將來會消腫,現在做的牙齒就尺寸不合了,這三個月是必須得等的,屆時再回到醫院做,或者以退伍軍人身分申請保險支付。」病人這才甘願歡喜地回家,原來,牙醫師還得兼任心理醫師,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治療。

拉斯維加斯

拉斯維加斯的義診牙醫團隊。圖片來源/鄭茹菁

拉斯維加斯的慈濟義診始於2000年,南加州阿罕布拉慈濟義診中心(現為符合聯邦標準的醫療中心)的醫療志工遠赴拉斯維加斯,在當地中國城二樓貿易中心大廳,舉辦了當地華人社區第一場義診及骨髓捐贈登記活動。參加義診的有155人,登記骨髓捐贈的有21人。

雖然當時慈濟拉斯維加斯聯絡點尚未成立,但是總會地區慈濟志工到當地進行的慈善服務,已在社區建立口碑,因此義診場地是中國城一家餐館老闆陳之誠免費提供的,並引介《拉斯維加斯時報》在頭版頭條刊登義診新聞,及報導骨髓捐贈驗血活動。《新亞週報》不僅連續兩期發布義診消息,還將傳單夾報送給訂戶,並張貼在中國城各處。當地執業的醫師也帶來診所的西語裔護士幫忙翻譯服務病患,一起加入愛心醫療。

◎你來你來

這是20多年前的事了,當時的高翠玲在當地醫院的小兒科加護病房工作,她沒來得及參與慈濟在拉斯維加斯的第一場義診,但往後這裡的每一段發展,都有她的足跡。

「我與慈濟最早的相遇,還要從一本雜誌講起。我來美國的時候,是在華人超市拿到慈濟的雜誌《慈濟道侶》。我看到上面的故事很感動,從那時候開始,我就開始寫支票寄到慈濟美國總會。」

有一天她看到報紙上說,台灣中正大學的學生在美國死亡谷(Death Valley)出車禍,正巧在她服務的醫院住院,她去探訪學生時,發現慈濟總會的志工早已在醫院關懷受傷的學生,志工們非常熱情溫暖,讓她如沐春風。那時拉斯維加斯還沒有慈濟,但來自南加州總會的志工們堅持,即使遠程奔波還是要關懷受傷的學生,直到他們出院回國,一天都沒有缺席。

「不久,我跟朋友聚餐的時候聽人說,慈濟要來拉斯維加斯這邊開設聯絡點,但是要50個人才能成立聯絡點,我們就互相通知,你來你來。我是當時的50個人之一⋯⋯」湊齊50個人之後,總會的志工們不辭辛勞到拉斯維加斯給他們上課培訓:「當時還沒有會所,我們就在圖書館裡,每個月把整年的時間定下來,定期辦茶會。」

「不久,我跟朋友聚餐的時候聽人說,慈濟要來拉斯維加斯這邊開設聯絡點,但是要50個人才能成立聯絡點,我們就互相通知,你來你來。我是當時的50個人之一⋯⋯」湊齊50個人之後,總會的志工們不辭辛勞到拉斯維加斯給他們上課培訓:「當時還沒有會所,我們就在圖書館裡,每個月把整年的時間定下來,定期辦茶會。」

就這樣,2002年慈濟拉斯維加斯聯絡點正式成立(並於2004年升級為聯絡處)。2003年的某天,時任南加州阿罕布拉慈濟義診中心主任的葛濟捨問高翠玲說:「妳是護士,要不要加入人醫會?」他們還一起找到當地的王賀仁醫生,王醫生一聽,當場答應,成了當地人醫會第一任召集人。「我們這裡要有一個總幹事,當時我就擔任人醫會的總幹事。」高翠玲笑說著。就這樣,慈濟拉斯維加斯人醫會於2003年正式成軍。

定期牙科義診是給拉斯維加斯街友的救命服務。攝影/鄭茹菁

 

拉斯維加斯聯絡點成立後,除了在社區進行慈善救濟與關懷外,醫療服務的起點是從舉辦醫療講座開始。高翠玲清晰地記得:「我們第一次的醫療講座是有關高血壓的專題,請當地的醫生鄭偉峰做講座,近60人參加,反響非常好。」

從醫療講座開始,拉斯維加斯的人醫會團隊、會務就不斷開枝散葉。

◎牙齒掉光還要看嗎

拉斯維加斯人醫會自2012年起,每年結合多個醫療及慈善團體,在會所舉辦兩次「健康日」(Health Fair),為低收入或無保險的民眾提供免費流感疫苗注射、乳房攝影,並協助民眾申請食物券及醫療補助等服務,特別是早年社區醫療匱乏,最高紀錄曾有高達230人次受惠,但這還僅限於諮商和提供協助,都沒有實體診療的服務,直到丁大衛醫生的出現。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一路拼搏幾十年,丁大衛醫生已經從第一線的牙醫師看診工作,到一位在內華達州擁有十幾家連鎖牙科診所的管理者與實業家。丁大衛醫生與慈濟結緣於兩個女兒在慈濟的人文學校上課,但真正情牽慈濟,成為拉斯維加斯慈濟牙科義診的推動者和領軍者,卻是源於一次遠在他方的旅程。

2014年,丁大衛醫生前往伊朗(Iran)旅遊。車開到巴姆城(Bam Citadel)停了下來,導遊說:「我們在這裡休息一下。」這個地方前不著村後不著店,荒蕪得很,但當他下車,抬頭一看,在一片荒野之中竟然有一幢大樓!導遊介紹:「台灣一個團體在這裡蓋了一所女子學校。」他望去,赫然看見慈濟的法船標誌就出現在大樓邊上。

「在這樣一個什麽都沒有的地方、一個回教國家,慈濟竟然為女孩子建了一所學校,讓女孩子能夠有受教育的機會,這讓我非常感動。」丁大衛醫生說。

丁醫生自己也有女兒,他相信無論什麼宗教信仰,女生都應該跟男生一樣有平等受教的權利。想到這些,他感到佛教慈濟為回教女孩提供教育機會,簡直是功德無量的善舉,他突然覺得自己也應該做些什麽,於是向高翠玲提問。

「我現在已經小有成就。這樣四處旅行、到處玩,那我生命的意義在哪?我也想要付出、想要回饋社會?那我可以做些什麽?」高翠玲答:「你是一名牙科醫生,要不要在你的專業領域做些貢獻?」就這樣兩人開始策畫牙科義診。

他們跟時任拉斯維加斯聯絡處的負責人張愷倫講述他們的想法,張愷倫建議:「那我們就到老城區(編註:Las Vegas Downtown,賭城最早的發源地,在弗蒙街 Fremont Street)去找需要我們服務的牙科義診對象,如何?」

2014年12月7日,在拉斯維加斯人醫會籌備牙科義診期間,丁大衛捐出他的牙科診所半日作為義診場地,讓醫護團隊、志工先做義診「試營運」。

2015年4月11日,拉斯維加斯人醫會第一次舉辦牙科義診,針對街友提供牙齒的診療服務,在天主教慈善之家(Catholic Church of Southern Navada)提供的場地裡,近百位街友義診後終能露齒一笑。由於前來義診的人數不斷增加,需要更大的義診場地,因此同年的第三次牙科義診轉往救世軍活動中心(Sarvation Army)。

拉斯維加斯人醫會與救世軍合作的義診場地外,街友總是大排長龍。圖攝於2019年9月29日。攝影/鄭茹菁

雖然被稱為白衣天使的醫護是受過訓練以及與病患相處的專業人士,但大家畢竟都是人,牙科義診剛開始時,由於看診對象是街友,有些醫生還是會有些擔心。但街友卻讓高翠玲感動不已!

他們(遊民)都洗得乾乾淨淨的,穿上他們最乾淨、最好的衣服來看醫生,來給我們看他們的牙齒。我們很震驚、很感動。雖然他們今天是遊民,但是他們也有他們的尊嚴,所以我們也是用尊重的心去對待他們。

高翠玲記得有一回她正在引導一位街友就位看診,醫生跑了過來,一臉窘困地問道:「他牙齒掉光光,還要看嗎?」高翠玲想了想說:「要看,看是否有口腔癌。」

夜幕降臨時分,牙科義診也到了尾聲,一位街友對高翠玲說:「我已經十幾年沒有洗過牙了,非常感恩!」這位街友的臉上掛滿微笑,橘紅色的晚霞將她的臉龐映照的紅紅的。

每年兩到三次的牙科義診,除了號召當地愛心醫師及牙醫助理義診看牙之外,還要動員慈濟美國總會的醫療團隊,遠道運送診療椅、X光機、牙科器械及消毒設備支援。拉斯維加斯志工也還是持續到老城區的街上,告知街友這項義診服務。

無家可歸者,衣食住行尚且捉襟見肘,疾病來襲時更是無語問蒼天,當慈濟志工沿街拜訪倒臥在帳棚裡的街友:「請問,有人需要免費的牙科服務嗎?」有人張口失笑:「我的牙早就掉光了呀!」有人驚惶失措,東張西望地期冀尋求協助:「我想去,可是,誰能幫我看守家當呢?這可是我全部的身家財產啊!」志工看著掛在大樹上的帳棚布,推車上的瓶瓶罐罐及又髒又破的幾件衣服,心裡一片蒼涼,只能鼓勵他們彼此看守財產,輪流去看牙。

為了讓更多人受惠於牙科義診,志工也在拉斯維加斯主流的慈善會議中,邀約各團體推薦有需要接受服務的病人前來,所以除了街友外,還有有來自戒毒及戒酒中心的病人、家暴婦幼收容所⋯⋯唯恐錯過任何一個受牙痛所苦的病人。 有一位原本排隊領取免費早餐的遊民,看到志工走來宣傳義診活動,連忙放棄早餐,改去排隊看牙:「上次拔了牙,今天想洗牙!」因為受限於時間,每位病人只能要求一項服務,讓其他病人都能得到醫療照顧。有街友聽說在救世軍活動中心正在舉辦義診,立刻要來求診。張愷倫見這位街友在大馬路上揮汗前進,便順路載了他一程,及時趕上那天義診的末班車。

鳳凰城

2008年2月16日,鳳凰城志工連義亮和病患解說看診流程。圖片來源/慈濟鳳凰城聯絡處

亞利桑那州(Arizona)與墨西哥接壤,首府鳳凰城(Phoenix)聚集著不同種族膚色的人,是移民大熔爐,尤其是來自中南美洲的人口中,許多人是沒身分的無證移民,他們或沒醫療保險,或貧困無法看病,結果小病拖成大病。

◎跨州跨洋愛心連線

1995年八月,距離鳳凰城約兩小時車程的土桑(Tucson)發生一起嚴重車禍。台灣留學生徐先生、妻子、來探親旅遊的蔡姓岳父母等乘坐的車輛翻落公路,造成一人往生、五人輕重傷。居住鳳凰城的慈濟會員林美月得知鄉親有難,主動聯繫傷患所在的鳳凰城醫院,了解傷者及家屬需求,其他慈濟會員透過林美月得知消息,紛紛出錢出力,輪流煮食,照護傷者及膚慰家人(編註:當年為馳援這起車禍和另一起大峽谷空難,匯聚當地慈濟人力量,促成後來1996年慈濟鳳凰城聯絡點設立,林美月成為第一任負責人)。

這起車禍意外的重傷個案,成為慈濟美國醫療志業在醫療服務上的模式之一。徐先生的岳父蔡先生從頸部以下癱瘓,呼吸須靠氧氣機維持,岳母在車禍中當場往生。意外發生後,當時的慈濟美國分會(現為慈濟美國總會)志工,也立即飛抵鳳凰城探視,一起分擔照料傷患的工作。

由於醫院方面因保險問題拒絕蔡先生繼續留院治療,而蔡先生也希望能回台灣與親友團聚,為了解決醫療問題及圓滿蔡先生的心願,鳳凰城志工與美國分會社工組連繫,首先獲得美國分會經濟支援,共募得善款三萬多美元,接著由慈濟阿罕布拉慈濟義診中心出面與鳳凰城醫院緊急洽商,迅速進行安排病患出境之特殊手續,與航空公司協調跨國轉送病患之各項所需——短短十天內,完成所有跨國運送嚴重傷患的工作。

阿罕布拉慈濟義診中心的許明彰醫師在與蔡先生的主治醫師討論後,得知需要人工呼吸器、頭部支架和餵食器材,遂與時任義診中心行政醫療組組長的曾慈慧(現任慈濟美國總會執行長)等志工進行籌畫安排,並與台灣慈濟大林醫院副院長林俊龍醫師(阿罕布拉慈濟義診中心首位主任,後返台於慈濟大林醫院服務)商議回台就醫的可能性,同時與慈濟台北分會及時任花蓮慈濟基金會協調回台安頓、追蹤等事項。

10月29日清晨六點,義診中心志工一行九人分兩組出發至洛杉磯國際機場(LAX)待命,九時許,蔡先生搭乘載有各種救護設備的小型醫療專用飛機降落在附近的私人停機坪,經由救護車轉送至國際機場。義診中心三位志工從中協助救護人員將蔡先生送上救護車,並頻頻慰撫,以安其心。醫護人員與兩名志工陪伴將蔡先生送至機艙,將人工呼吸器與機上維生系統相連接,隨機兩名專業醫護人員同行。慈濟此次特殊病患運送工作,終於在志工們同心協力下圓滿完成。

蔡先生的大女兒表示,他們一家人在美國遭遇如此重大的意外事故,不但需要龐大的醫藥費,還要處理母親的後事,真的不知該如何是好!幸好慈濟在她最無助時主動來幫助;在異域中感受到的溫暖,令她除了感謝,還是感謝!特別是林美月夫婦,無條件負擔他們各項生活支出:「這分恩情,我會永遠記得。」

自此開始,慈濟美國總會就在各個階段成為鳳凰城聯絡處舉辦醫療諮詢、義診、個案關懷的強大後盾。雖然兩地相距三百多英哩,當天往返困難,但是兩地的愛心醫生都可以為了投入義診,不辭辛勞地自掏腰包往返奔波。

2008年2月16日,病患在鳳凰城慈濟會所外帳棚下等候看診。圖片來源/慈濟鳳凰城聯絡處

◎沙漠之州添新綠

鳳凰城聯絡處致力於醫療與急難救助工作,慈濟志工秉持證嚴法師的教誨,頭頂人家的天、腳踏人家的地,一步一腳印,步步踏實做。1996年十二月加入24小時緊急救難機構,平均一年接到一兩百餘個個案,不僅是全美慈濟慈善志業個案做得最多的地區,同時也將慈善救濟與醫療相結合,在會員尚為數不多的情況下小兵立大功,成立未及一年就開始為社區低收入戶及無健保的個案民眾,提供醫療諮詢與基本健檢服務。

1999年2月16日,鳳凰城人醫會在「中國週」的活動中,為民眾做骨髓捐贈驗血。圖片來源/慈濟鳳凰城聯絡處

鳳凰城聯絡處從骨髓捐贈驗血活動開始,一步步累積舉辦大型醫療活動的經驗與資源。醫療志工平日輪流在會所為低收入戶提供健康諮詢外,自1997年起,每年春節參加當地華人慶祝農曆新年的「中國週」活動,在現場擺攤介紹慈濟志業,並提供免費醫療諮詢。

1998年4月5日,鳳凰城聯絡處歡度兩週年慶,除了慶祝和感恩的節目之外,會場中有多位當地家庭內科、腫瘤內科、兒童腫瘤專科、中醫針灸的醫師們提供諮詢。

時任慈濟美國分會執行長黃思賢、時任慈濟長島聯絡處負責人葛濟捨夫婦等人,專程前來祝福。現場有多位受到聯絡處關懷照顧的民眾應邀前來參加盛會,其中一位曾經受到慈濟醫療協助的阿富汗人,在會中感謝南加州阿罕布拉慈濟義診中心及各界的援助——他是通過鳳凰城聯絡處的轉介,得以到加州進行眼部手術治療。

1999年2月16日,鳳凰城人醫會正式成立,並參加一連三天的「中國週」活動。志工們精心設計園遊會,將義賣、手語表演、及醫療諮詢完美呈現。時任慈濟美國分會執行長黃思賢特地前來鳳凰城上台倡導骨捐驗血。醫療攤位則由蓋爾‧羅伯特醫師(Dr. Gayle Robert)領軍,多位醫生與護士,為來到園遊會的民眾提供免費的健康諮詢及骨髓捐贈驗血;現場還有十多位志工在場內解說帶動,吸引人潮,紛紛來到慈濟的攤位填表驗血,成果豐碩。

鳳凰城人醫會成立之後,專業的醫護和積極的醫療志工,組成堅強的團隊,每年為需要的居民進行一至兩次的免費社區醫療看診諮詢。多年下來,項目隨之增加,有內科、婦科、小兒科、腫瘤科以及牙科等看診諮詢;另有針灸義診,眼科檢驗及流感疫苗注射等⋯⋯早期有羅伯特醫師帶領、後來有人醫會召集人林陳薇薇醫師辛勤耕耘。由於林醫師在地方醫療與藝術領域的貢獻,社區有目共睹,因此號召了更多本地醫師群與團體共襄盛舉,加入醫療諮詢與基本項目檢查的行列,嘉恵眾多需要照顧的家庭。

◎睡在地毯上

鳳凰城聯絡處早期規模雖小,卻發揮了極大的功能,除了參與食物銀行活動外,處理的個案數量之多,位居慈濟全美之冠,真是「鳳凰」雖小,樣樣俱全。

2002年八月,國際人醫會的全球TIMA月,時任慈濟美國總會執行長曹惟宗、杜友情醫生、章惟豪、李慮恩及葉昭君一行五人,來到土桑的「街友之家」,與鳳凰城人醫會的蓋爾·羅伯特、林陳薇薇等多位醫師,舉辦在當地的第一場慈濟義診。這裡是私人機構Primavera所經營的收容所,擁有一百張床位,當天是首次允許外人入內舉辦義診。雖然只有二十多人來看診,志工卻給他們留下了極其美好的印象,為日後的義診工作打下根基。

活動結束之後的心得分享,幾位醫生熱切討論,為日後的義診描繪出更多的藍圖。當晚,二十幾人睡在會所地毯上,心中滿是豐盈的愛和感恩!

◎火焰化作紅蓮

鳳凰城大型社區醫療諮詢,從1999到2019年經過20年的歷程,嘉惠不少社區居民。但由於近年來服務西語裔病患的大型慈善醫療機構興起,加上靠近市區的原住民投資博弈事業,社福醫療照護也大幅改善,平時看診和醫療諮詢的機會增加,大型社區醫療諮詢的需求減少——即便如此,志工知道在低收入社區一定還有尚未被滿足的醫療缺口。

鳳凰城人醫會一直有個心願,添購牙科醫療設備,專為社區舉辦牙科義診,因為在多次義診活動中,牙科是眾多科目之一,但受限於缺乏完整的牙科醫療設備,醫師只能在現場提供口腔和牙齒的保健諮詢以及就診建議,卻無法為民眾提供他們最需要的治療。

為購買精密的牙科義診器材,2022年春天,鳳凰城聯絡處舉辦健走活動募心募愛。上坡路難行,眾人集志一起前行。圖片來源/慈濟鳳凰城聯絡處

2022年6月26日,鳳凰城聯絡處終於在各方的支援下,舉辦第一次的慈濟牙科義診活動。由於疫情和通貨膨脹,經濟上受影響的家庭日眾,到聯絡處領取蔬果食物袋的家庭呈倍數成長,急切需要將慈善和醫療相結合。義診主要對象是食物袋發放的家庭、低收入戶和弱勢族群,為他們提供實質的牙科治療。

盛夏酷暑,鳳凰城在驕陽之下,室外氣溫高達攝氏45度,卻遠不及慈濟志工的熱情和感動。這一次的牙科義診,突破了過往缺乏器材設備的困境,終於可以為有需要的民眾,提供實質性的牙科診療。經歷過這次挑戰性極高的義診活動,志工們終於實現了多年來的心願,鳳凰城聯絡處也在慈善醫療的進程上,向前邁進了一大步,宛如浴火鳳凰般展翅,準備承擔更大的使命。

這是鳳凰城的第一次慈濟牙科義診。因為天氣很熱,大家儘管滿頭大汗,依舊全心投入。

劉濟興感謝志工們清晨就到會場準備,讓提早到場排隊的病患可以報到待診。他是這次義診的重要推手,在承擔聯絡處負責人的工作之後,就一直為落實牙科義診奔走,希望能夠改善弱勢家庭和長期照顧戶的口腔健康問題。

2021年,志工們積極投入醫療募款,包括舉辦茶會、健走活動和園遊會等,成功募了超過二十萬美元的善款:「這階段的募款是為購置鳳凰城義診的醫療器材,包括三套攜帶式牙科診療儀器與二套眼科儀器,其中眼科視力診察,可在檢驗後48小時內提供一副免費眼鏡;未來眼科醫療巡迴車上有鏡片研磨設備,更可在兩小時內提供一副免費眼鏡。」

當然離擁有完善的硬體設備還有段距離,因此慈濟美國總會地區跨州支援不足的器材,並雲端協助醫療志工訓練;劉濟興為加強志工們對於義診作業的實戰經驗,先後帶領義診團隊到加州佛瑞斯諾(Fresno, CA)和內華達州拉斯維加斯(LasVegas, NV),參與慈濟的義診活動,邊做邊學。

首場牙科義診前⼀天,美國總會派車運來牙科診療設備和醫材,志工齊力搬運並安置妥當。圖片來源/慈濟鳳凰城聯絡處

2022年首場牙科義診前一天,慈濟美國總會七位人醫會志工及裝載醫療設備的卡車,風塵僕僕前來。雖然正值全天最高溫的午後,負責義診事務的志工呂旻原和負責醫療設備運輸、設置的志工陳敬典,憑藉多年經驗,大約用了兩個小時,就和鳳凰城志工一起將所有設備和電腦系統安置妥當,前置作業已然就緒。

「我們帶來大部份的牙科器材和設備,因為鳳凰城還沒有完備的器材,我們希望幫忙他們啟動牙科義診,以後就可以經常性地舉辦。」負責總會醫療器材管理的楊蕎嘉突破萬難,大陣仗帶來了牙醫診療椅、牙科專業設備,還有所需的各項器具。

「這次義診,除了直接對低收入患者提供醫療幫助之外,也透過義診讓更多人認識慈濟,成為我們的一員。我們可以從社區居民踴躍參與慈濟活動,看見『菩薩大招生』正在進行。」前來支援的牙醫師陳恂滿說。

2022年6月26日,鳳凰城當地牙醫學院敎授張凱喬醫師(左)和總會人醫會牙醫師陳恂滿(右)合力幫民眾洗牙。攝影/錢美臻

眾人心願的努力下圓滿了義診,也感動了許多人。多位社區醫師、志工發願加入慈濟行列。早年曾多次參加慈濟中美洲牙科義診的江俊標牙醫師與其同修陳靜芳為慈濟道侶,在了解鳳凰城將為病患提供實質的診療,不再侷限於口腔衛教和牙齒保健,立即歸隊。當地與慈濟有因緣的老牌牙醫師王文修也立即響應。而在鳳凰城會所不遠的牙醫學院授課的張凱喬和劉中瑞兩位牙醫師,在網路上看到慈濟牙科義診訊息立即主動報名。首次義診中帶來的三位學生拔苦予樂、感動觸動,特別是香積志工提供的素食湖南豆腐便當,大受醫療志工歡迎。學生回去學校後口碑宣傳,因此在第二次牙科義診時牙醫學院學生參加者高達13位。張凱喬牙醫師更是自此投入週六早上蔬果食物袋志工,不僅參加打包發放,還協助前往大賣場採購發放食物。

大型牙科義診同樣引起合作夥伴的共鳴,紛紛響應。因為多年的蔬果箱發放合作因緣,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The Church of Jesus Christ of Latter-day Saints)的三位洗牙師和三位翻譯志工前來支援2023年春天的大型牙科義診,六位愛心義工對慈濟志工在前置、善後及整個義診過程中的用心印象深刻,回去後便向他們的教會反應。

不久後,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的代表前來慈濟會所拜訪交流,雙方從此互訪合作,更多教會年青志工在蔬果食物入貨日來協助;牙科義診訊息從此放上教會社區平台招募醫療志工;教會還專案贈與鳳凰城聯絡處一萬美元食物與衣襪鞋帽玩具等的經費。劉濟興很感動,志工們埋頭落實牙科義診服務,讓更多人因此看見慈濟:『2023年的「聯合食物銀行」在9月21日所舉辦的食物銀行年會中,在一百多個食物發放組織中,我們鳳凰城聯絡處是九個獲獎組織之一!我們的蔬果食物袋發放項目,同時與慈善、牙科義診結合,獲得社區的肯定!』而十一月鳳凰城聯絡處也獲邀在兩大城市的跨宗教音樂會結束前帶領眾人祈禱《誠心祈三願》,當晚網上捐獻,主辦單位全數捐給慈濟。

我非常感激我們能與慈濟合作,我相信不管你來自哪個信仰,最重要的是我們充滿同情心,為大眾服務,這才是最大的快樂。

這兩年來疫情及通膨壓力之下,前來義診的病患,多數生活困難、經濟拮据,無法負擔牙科看病的費用,平時對待牙科問題,大都採取能忍則忍的消極方式。大型牙科義診為他們解決困擾多年的宿疾,所以在離開時,除了滿心的感謝,也都期待未來還能夠再來就診。慈濟人跨宗教合作,整合會眾愛心與社區資源、結合慈善與醫療——深入社區拔苦予樂又一章。

2023年4月2日,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的六位愛心教友,洗牙師(前排)與翻譯志工(後排)前來支援慈濟第三次大型牙科義診。圖片來源/慈濟鳳凰城聯絡處

【第三章】全美人醫會
慈濟美國總會(三)

X
微信裡點"發現"
掃QRCode便可分享此頁
複製網址
前往微信
按"複製網址"後複製連結後,再按"前往微信"即可前往微信App分享此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