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慈濟紐約分會

撰文/ 甯靜嘉、劉又榕;編輯/ 劉又榕、李成林

圖為2018年十月長島會所法親關懷義診志工合影

義診服務動員了老、中、青三代志工,齊力用愛守護紐約社區民眾的健康。圖為2018年十月長島會所法親關懷義診。攝影/黃懷賢

「醫療人權」對於富裕的美國,一直是個爭論不休的議題。老羅斯福總統(Teddy Roosevelt )在1912年總統競選期間,就曾首次提出全民醫保的政見,即使2010年歐巴馬總統(Barack Obama)通過了45年來最大的醫療保險改革,仍無法實現醫療無憂的理想。

紐約慈濟志工謹記證嚴法師的開示頭頂別人的天,腳踏別人的地,要懂得回饋當地」,開始在克難的環境下,幫助社區裡負擔不起龐大醫療費的移民。1992年,紐約分會創立隔年,醫療組隨即成立。隨著社會的變遷、移民的改變和社區的需求,醫療發展日益成熟,如今足跡遍布法拉盛(Flushing, NY)、長島(Long Island, NY)、曼哈頓(Manhattan, NY)、布碌崙(Brooklyn, NY)和波士頓(Boston, MA)各地,盡力彌補美國醫療制度不足的窘境,也為醫療志業留下動人的足印。 

初創 : 衛教與篩檢

從2007年開始,大紐約區每年舉辦一次在紐約分會法親關懷義診,偶爾會在長島會所。圖為2016年長島會所內,96歲高齡的老中醫師閔漱石(中)為慈濟志工把脈,女兒閔依佛中醫師也在現場,兩人經常參與慈濟義診,仁醫仁術,令人感佩。攝影 / 朱澤人

「醫療服務就是要入人群,走入社區。」紐約醫療志業的第一顆種子蘇素香,當初抱著這樣的理念,開始投入社區醫療服務。護理師的她,當時服務艾姆赫斯特醫院(Elmhurst Hospital),與丁原弘醫師組成醫療組,後來兩位牙醫師廖敬興和林慧如加入,陸續又招募更多醫療專業和非專業人員。

「早期的義診,慈濟都是出人力,跟其他單位配合。」蘇素香回憶1992年,第一次與美國紐約華人總商會在台灣會館舉辦義診,是法拉盛的創舉,也奠定慈濟後來義診的基礎。1995年以後,每年一次的社區義診或健康日,與不同的醫療機構合作,包括艾姆赫斯特醫院(Elmhurst Hospital)、法拉盛醫院(Flushing Hospital Medical Center)、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North American Taiwanese Medical Association)等,慈濟扮演整合和志工動員的重要角色。

1997年接任醫療組負責人的廖敬興回憶:「那時的大多是健康諮詢與篩檢,較沒有治療的部份。」疾病健康諮詢、血糖篩檢、流感疫苗、口腔癌與口腔保健衛教,是初期義診的服務項目。「這些醫療服務也許無法解除病痛,但可以走入社區,讓更多人認識慈濟。」廖敬興自己也是透過參與義診,更認識慈濟。

你不要小看一個刷牙衛教,都可以幫助病人很多,每年可以省下很多不必要的醫療費。

廖敬興醫師早期為低收家庭看牙,做口腔癌篩檢與衛教。圖片來源/長島人醫會提供

許多健康服務,讓慈濟深入華裔居多的法拉盛社區。1992年每週日的健康講座,也是對早期移民的不捨。「新移民拚生活,很多都忽略健康,最後命都賠上了。」蘇素香幫助過太多罹癌或慢性病的個案,她開始邀請專業護理師、社工、營養師、社區醫師來分享資訊,像是B型肝炎預防、糖尿病衛教等相關課題,還有心理學專業的志工胡報治,開設一系列正念減壓課程,幫助許多新移民。1997年慈濟每週六提供量血壓服務,住在紐約上州(Upstate New York)的醫療志工楊淑媖,每週來回搭車三個小時,就為了兩個小時幫忙量血壓的服務。「有一次火車嚴重誤點,轉車四個鐘頭,到達時都快過了服務時間,但一群老人等著我來跟他們聊天,在那裡捨不得走。」楊淑媖感概地說,這些健康服務雖然沒有醫療行為,但是志工帶來的關懷與愛,是社區真正需要的。

此外,骨髓捐贈驗血活動也是醫療組初期推動的項目。1997年時,艾姆赫斯特醫院有定點醫療車,每週六為低收入民眾看診,慈濟志工協助預約和接待,這也是日後紐約發展醫療巡迴車的源頭。

醫療志工吳金貴(中)長期進行口腔衛教
口腔保健衛教一直是紐約人醫會非常重視的項目,每次義診都會安排一個區域,讓牙科志工指導民眾或學童正確的刷牙方式。醫療志工吳金貴(中)長期承擔口腔衛教,圖為2019年法拉盛社區義診。攝影/陳榮光

發展 : 擴大服務

2010年的義診,縣長史蒂文·拉維(Steve Levy,左二),時任長島人醫會召集人黃瑞煊醫師(左一),時任長島負責人王瑞芬(右二),以及新澤西人醫會牙醫師林慧如(右一),在大愛醫療巡迴車前合影
2006年開始,長島蘇福克縣政府邀慈濟舉辦大型義診。圖為2010年的義診,縣長史蒂文·拉維(Steve Levy,左二),時任長島人醫會召集人黃瑞煊醫師(左一),時任長島負責人王瑞芬(右二),以及新澤西人醫會牙醫師林慧如(右一),在大愛醫療巡迴車前合影。圖片來源/長島人醫會提供

2001年,紐約分會首次獨立承擔大型義診,讓醫療服務邁入新的里程碑,醫療觸角也延伸至長島、布碌崙。而隨著1998年慈濟國際人醫會(TIMA)的成立,2000年紐約的醫護人員也組成以醫護專業人員為主的人醫會,接著2005年波士頓人醫會成立,2006年長島也有了人醫會。

◎義診規模建立

這個時期的義診,開始有多個專科的服務,醫師的人數約20多位,每年約有兩次的大型義診。「2001年的第一次就在法拉盛喜來登酒店 (Sheraton Hotel),以後都差不多在這邊舉行,也接引了好多醫師,後來人醫會的召集人姚繁盛,就是在2002年義診時加入的。」 廖敬興說,許多新移民負擔不起保險,醫療費用高昂,專科轉診複雜,慈濟的義診涵蓋近20個科別,讓民眾一趟解決所有的問題。而這背後的大功臣,就是姚繁盛:「麻醉醫師配合手術很忙碌,我都利用空檔或假日,打電話給認識的同事或學生,邀請他們義診,他們都很願意回饋社區。」 

自己辦義診最大的好處,就是能為社區民眾建立病歷,能真正幫助到新移民。

蘇素香與醫療組設計了一套流程,讓每個人可帶回一份健檢報告,也有助於轉診服務,下一次看診時,就有醫療紀錄,這時的義診,已經有了診所的概念。

紐約人醫會召集人姚繁盛醫師(左),義診開始前例行說明流程與注意事項
法拉盛每年一次社區義診,動員志工超過上百位,2016年最盛大,志工超過200位。圖為紐約人醫會召集人姚繁盛醫師(左),義診開始前例行說明流程與注意事項。攝影/翁秀春

2003年,長島支會在聖安娜教堂(Church of St. Ann and the Holy Trinity)每次熱食發放時,提供低收入家庭醫療諮詢,定期義診的模式,有了初步雛形。2006年長島人醫會成立,黃瑞瑄醫師擔任首位召集人,同年9月17日舉辦第一次大型義診,由長島蘇福克(Suffolk)縣政府邀請慈濟舉辦,共有145位紐約與長島的醫護與志工聯手,總計服務了84位低收入的少數族裔,共392人次受惠,這也是紐約人醫會首次和政府單位合作的義診。 

現任人醫會召集人物理治療師張家炘,也是長島人醫會草創者之一「每次義診,物理治療和中醫的針灸相當受歡迎,這些低收入的家庭中,許多是勞動藍領階級,疼痛或職業傷害的狀況很普遍。」熱心的張家炘經常自購酸痛貼布給病患,再指導復健運動「有時候一邊看診,一邊跟病人聊天,他們感受到關懷後,疼痛往往就好了一半。」

儘管長島居民相對富裕,但每次義診中,還是會看到苦難的個案。廖敬興回憶,一次與林慧如到長島幫照顧戶做口腔衛教,病患海克特(Hector)因糖尿病截肢,林慧如主動了解病情,也因此開始列入慈善關懷的個案。廖敬興說,醫療只是一個開頭,慈濟志工團隊提供的全人關懷,是慈濟醫療團隊強大的後盾:「慈濟的志工是所有醫療活動的最強支柱,也是其他團體所沒有的。」

長島物理治療師蔡逸杰(上圖,左) 協助裝義肢
病患海克特因糖尿病截肢,慈濟志工經牙科義診轉介成為個案,開始幫他募款,由長島物理治療師蔡逸杰(上圖,左) 協助裝義肢;最後慈濟志工買機票送他回家鄉。慈善結合醫療,是慈濟特有的全人關懷。圖片來源/長島人醫會提供

蘇素香也認同!走過紐約慈濟醫療的篳路藍縷,她感恩護理師好姊妹洪素紅、活動組志工劉進盛、前後任慈誠隊(編註:由慈濟男眾委員所組成)隊長蕭勝雄、莊錦池,以及志工組長顏秀雲等人,整合大批志工,每場大型義診都是全力以赴。

波士頓人醫會在2005年成立後,開始舉辦免費流感注射健康日。波士頓志工陳光偉獲悉當時麻州(Massachusetts)的流感疫苗接種尚未全民化,有些欠缺醫療資源的弱勢族群無法得到照顧,每年秋季便在不同的城鎮舉辦社區健康日,後續增加其它的醫療服務,如健康檢查、營養諮詢、牙齒保健等義診活動,直到2011年麻州已全面實施全民醫保免費流感疫苗注射,義診活動才暫告停止。

◎捐血樹立名聲

2002年在法拉盛置地大廈(Landmark Building)的會所,慈濟舉辦首次捐血活動,募集了264袋血。「這次捐血是華人社區的創舉,也改變了美國人覺得華人對公共事務冷漠的觀感。」廖敬興一直積極推動捐血。由於暑假是血荒季,後來增加到每年舉辦三次捐血,最高紀錄一天有300人參加。2006年長島也開始推動,張家炘回憶:「一開始是在會所內,後來捐血車開到慈濟的人文學校外,近年已經直接在學校內(舉辦),每次約有30袋的血量。」

慈濟推動捐血,立下亞裔團體捐血的最高紀錄,連帶影響了鄰近的新澤西分會、華府分會,還有其他亞裔團體如佛光山(Fo Guang Shan)、角聲社區中心(Herald Community Center)都陸續加入。20年來,紐約捐血中心(New York Blood Center)的年度餐會就表揚過慈濟十次,慈濟是少數獲獎的亞裔團體;2019年,慈濟更榮獲最高殊榮鑽石獎。廖敬興說:「就算是2020年疫情期間,長島與紐約仍然分別在十月和十一月各舉辦一場捐血。」紐約捐血中心特別感謝慈濟,在血庫存量已經低於50%的警戒線、疫情嚴峻期間,仍呼籲民眾挽袖捐血救人。而截至2021年初的統計,紐約慈濟曾創下一年捐487袋血的最高紀錄,累積數字為6,455袋。

成熟 : 實質診療

義診規模愈來愈大!2016年慶祝紐約分會成立25週年,義診涵蓋了近40個專科。「我記得從外州來支援的醫師,都對我們紐約義診的陣仗,印象深刻且讚嘆。」時任醫療幹事的曾惠霞負責紐約地區的大型義診:「很多病人來尋求不同科醫師的第二意見,對他們幫助很大,我們的義診對社區是需要的。」緬甸裔(Myanmar)病患多·哈拉奇(Daw Hlakyi)患有糖尿病,因為沒有醫保無法負擔昂貴的醫藥費;經由人醫會緬甸華僑張維建醫師轉介來義診,當天他和他女兒都看了醫師:「我們內心鬆了一口氣,一個半小時的車程非常值得,希望慈濟每年都能辦義診。」 

2016年紐約慈濟分會25週年法拉盛喜來登飯店社區義診現場
2016年紐約慈濟分會慶祝25週年,在法拉盛喜來登飯店盛大舉辦社區義診,場地擴大為兩層樓,義診涵蓋了將近40種科別,皇后區牙科協會的醫師們前來支援,總共27台牙科床,創歷年來牙科義診最高紀錄。攝影/朱澤人

◎首度牙科義診

這個時期的義診,不再只有諮詢問診,紐約和長島的義診現場,首次加入牙科診療。廖敬興回憶,2014年、2015年,紐約分會向美國總會爭取到12張牙科診療椅,從那時開始就有洗牙和拔牙的服務。2016年配合紐約分會25週年:「那場義診,牙科總共有27床,是有史以來最多的一次。」

有了洗牙服務後,後續每年的義診人數愈來愈多,很多人為了洗牙早早就來排隊。

2016年的布碌崙任布碌崙區長的艾瑞克·亞當斯(Eric Adams,右四,現為紐約市市長)來到義診現場感恩慈濟
2016年的布碌崙義診於區政府辦公室舉行,時任該區區長的艾瑞克·亞當斯(Eric Adams,右四,現為紐約市市長)來到義診現場感恩慈濟。由左至右為人醫會牙醫師廖敬興、姚繁盛醫師、張維建醫師、時任紐約分會執行長張濟舵、志工程中式、布碌崙區華人代表鄭棋蓉。 攝影/朱澤人

我記得第一個進來的是一位遊民,我花了相當長的時間為他洗牙和檢查。做完後他感動的表情,至今讓我無法忘懷,這就是慈濟不分階級、種族的無私精神。

除了牙科,也增加眼科的檢驗項目。2017年,哥倫比亞大學醫院Columbia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首次出動青光眼檢驗車,提供視力、視野、眼壓、眼底檢查。2018年慈濟購買了第一台眼科驗光儀器,由驗光師莊家榮和眼科醫師陳立武啟用,對預防青光眼、視網膜穿孔和黃斑部病變相當有幫助。病患李祖鵠長期患有飛蚊症,前來義診檢查青光眼:「醫師對我們病患都很客氣,還有志工幫忙翻譯,解釋很多醫學名詞,讓人感動到掉眼淚。」

驗光師莊家榮(左)細心地為老人家檢查視力
2018年布碌崙義診,驗光師莊家榮(左)細心地為老人家檢查視力,這是慈濟第一次使用專業的眼科儀器為民眾服務。攝影/ 朱澤人
陳敬華指導年輕志工使用電子病歷
2015年,慈濟美國開始推動電子病歷,志工陳敬華(右一)與時任也是現任長島人醫會召集人張家炘是第一批種子。圖為2019年在聖安娜教堂(St. Ann Church)義診現場,陳敬華指導年輕志工使用電子病歷。攝影/黃懷賢

眼科首次的配鏡服務,是2018年十月在布碌崙的義診。紐約人醫會醫療幹事曾惠霞,經常一下班就和志工在會所整理五千個鏡片,忙到晚間十時才回家。「感謝慈濟美國醫療基金會副執行長溫俊強,遠在加州連線教學,以及劉亭、王凱莉、黃芳等十名慈濟志工相挺。」首次配鏡服務共16人完成配鏡,也為2019年兩輛大愛眼科醫療巡迴車的啟航暖身。 

慈濟在紐約各地的義診,廣受社區肯定。2016年的大型義診,堪稱「法拉盛社區史上最大的義診」,同年十一月布碌崙義診在區政府辦公室舉行,來看診的病患中,包括來自中國大陸和中南美洲的新移民相當多。2017年布碌崙新成立慈濟會所也隨即舉辦義診,時任紐約分會人醫會召集人姚繁盛表示,這些移民多數沒有保險,甚至沒看過醫生:「在這裡,比曼哈頓和法拉盛更需要義診。」阿爾(Al)是瓜地馬拉裔(Guatemala)移民,到紐約18年都沒有醫療保險,從沒做過健檢:「來這一趟,我的胃痛與牙齒都解決了,很感恩慈濟。」

物理治療師張家炘(左一)與高海莉物理治療師(左二)與病患互動
曼哈頓首次會所內義診。物理治療師張家炘(左一)經常參與紐約各地義診,也邀約同行一起加入,高海莉物理治療師(左二)就是受到張家忻的介紹而加入。攝影/翁秀春

2019年曼哈頓會所也舉辦首次義診。遠在波士頓的人醫會則在2019年重啟義診,波士頓人醫會召集人黃宸珄中醫師鑑於社區對中醫的需求, 舉辦四次中醫義診。

「每一次的活動,都是介紹慈濟最好的助力。」曾惠霞欣慰地說,許多曾經來看診的個案,被慈濟的動員力深深感動,紛紛加入志工行列,因此有了後來固定的牙科與眼科志工培訓,是社區接引菩薩的場域。

◎後疫時代新考驗

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亂了全球人的生活,大紐約區各人醫會肩負起前線醫療的後盾,穿梭各地遞送醫療防疫物資。「當人心充滿恐慌,人醫有使命安定人心。」楊廉醫師表示,疫情間人醫會舉辦超過20場線上醫療講座、健身活動推動茹素護生,希望為社區注入一股力量與希望。2021年全美急需新冠肺炎疫苗,紐約分會與亞美醫師協會(Coalition of Asian-American IPA, CAIPA)合作,為大紐約華裔社區提供疫苗施打服務。

皇后區牙科協會西語裔牙醫師阿蕊莉·桑塔納(Arelys Santana)
皇后區牙科協會西語裔牙醫師阿蕊莉·桑塔納(Arelys Santana)2016年加入紐約人醫會,隨後開始見習培訓,2020年更積極協助西語裔眼科志工培訓。攝影/黃懷賢

危機就是轉機!疫情雖然停擺了許多的義診和社區服務,但也是給志工們最佳的培訓與準備,繼續為未來的紐約醫療而努力。

【第二節】
慈濟紐約分會

近期雙月刊

X
微信裡點"發現"
掃QRCode便可分享此頁
複製網址
前往微信
按"複製網址"後複製連結後,再按"前往微信"即可前往微信App分享此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