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慈濟北加州分會(一)

撰文/林美娟、張曉寧、項才容、呂宛潔、劉翰卿、錢美臻、黎艷娟、林計鑫
編輯/李成林

Maps_TIMA_1400x790-sanjose

聖荷西

1996年九月,北加「三心義賣」骨髓捐贈驗血活動,中坐者為志工鍾小青與矽谷阿嬤林王秀琴,左一為志工廖明煌。圖片來源/慈濟北加州分會

眾人眼中閃閃發光的矽谷(Silicon Valley, CA)是一個高科技、高收入的地區,卻沒想到這裡還是有很多低收入、沒身分、也沒保險的人,生了病,卻無法走進醫院去接受醫治。然而在慈濟義診,不論病患的身分、國籍、膚色、或是有沒有錢,都能在這裡安心地獲得平等、受尊重的醫療照顧。

◎骨髓配對

慈濟在北加州的醫療志業始於1992年11月15日,當時全美慈濟為了幫助罹患血癌、就讀愛荷華大學(University of Iowa)的留學生溫文玲找到骨髓配對,聖荷西市(San Jose)的慈濟聯絡處(現為北加州分會)首次廣邀大眾,舉辦骨髓捐贈驗血。

1995年,就讀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的留學生陳威誠罹患血癌,志工們再度舉辦驗血活動,並且成功找到合適的骨髓捐贈者。這個結果和其中感人的故事,鼓舞志工決心推動骨髓捐贈活動,聖荷西聯絡處於同年成立推動骨髓捐贈的小組,由志工鍾小青承擔,每年舉辦一次驗血活動。

1996年,北加志工首次舉辦大型園遊會「三心義賣」,骨髓捐贈小組在現場募集骨髓捐贈檢驗HLA(人類白血球抗原),為慈濟美國分會(現為慈濟美國總會)骨髓捐贈資料名單(Tzu Chi USA Marrow Donor Registry )多添了80位愛心人士血樣,非常成功。

1996年4月5日,聖荷西義診隊在萬佛聖城義診,並留下歷史性的合影。圖片來源/慈濟北加州分會
2001年7月7日,骨髓捐贈募集活動,醫療志工詹安琪幫民眾抽血採樣(右二)。圖片來源/慈濟北加州分會

根據2013年美國國家骨髓資料庫的數據,辦理登記的亞裔捐贈者大約只有7%左右,亞裔病患的配對成功率相對較小。有鑑於救人的急迫性,骨髓捐贈小組志工經常參加社區公益活動,擺設攤位,展開骨髓捐贈登記的宣導。

找到那十萬分之一的骨髓配對機會,並延續一條生命,是多麼的珍貴!捐贈者堅信「救人一命,無損己身」 。

骨髓捐贈技術已有很大進展,不再是直接收集骨髓,而是採集捐者血液中的幹細胞。志工洪菁璞分享個人的經驗:「有點像捐血,經過幹細胞分離技術後,將多餘的血液再輸送回體內,捐贈的過程不複雜,也沒有感到什麼疼痛,還有機會挽救一個生命。」

◎義診隊成立

健康講座是慈濟北加醫療最早提供的服務,志工林美娟在聖荷西市慈濟聯絡處創辦人林王秀琴(矽谷阿嬤)的提議下,開始邀約專業醫療人員不定期在會所演講;1993年更走出聖荷西,到庫菩提諾(Cupertino)圖書館舉辦醫療保健漫談,由葉國二醫師主持。同年十月推出「身心靈健康講座」,邀約著名的雷久南博士講解慢性疾病的成因及治療,獲得社區的熱烈迴響。健康講座有助於聽眾掌握充足資訊,促進個人及家庭生活健康,防患疾病於未然。現在,慈濟北加州分會仍經常舉辦各種特殊疾病的預防性講座,包括實體或線上座談,為民眾健康而努力。

2005年十一月,社區健康日義診,現場舉辦健康講座,指導民眾如何維持體態的最佳狀態。攝影/葉立得
2023年九月,脊椎神經科莊雯婷醫師(右一),到慈濟庫菩提諾人文學校主持健康講座,宣導身體的正確姿勢。攝影/蔣國安

1995年10月21日,聖荷西聯絡處舉辦第一次義診隊講習,志工對於醫療工作的內容與承擔有了初步的認識。1995年10月29日,在南加州阿罕布拉市慈濟義診中心的協助下,志工組成聖荷西義診隊(1995-1997年),是醫療組(1998年之後)的前身,匯集南北加州的中醫、西醫、牙醫、護士與醫療志工們,一同前往位於尤開雅附近的萬佛聖城(City of Ten Thousand Buddhas,Ukaih)展開義診,共有160位常住僧眾及居士接受治療。這趟旅程,開啟了北加州志工們首次參與大型社區義診的機緣。

中年才轉業習醫行醫的中醫師廖明煌,1995年還只是一名矽谷工程師,當時是慈濟北加州義診隊第一任隊長,也是醫療組功不可沒的草創者之一。工作之餘,他負責統籌規畫相關活動,舉辦醫療志工講習,及建立完整的義診流程。

有了萬佛聖城大型義診的經驗後,聖荷西聯絡處加緊腳步,持續舉辦醫療志工講習,接引更多專業醫療人員與非專業的一般醫療志工加入慈濟。1996 年起,聖荷西義診隊每年前往萬佛聖城義診四至五次。由於兩地路途遙遠,往返將近六小時的車程,為避免來回奔波,每次義診都安排兩天——志工在黎明的微曦中集合、出發,路途加上義診,一直忙碌到晚上十點多,才得回到自費住宿的旅館,短暫休息之後,第二天清晨再次前往義診場地,才能連續兩天幫助這些沒有醫療保險的遠地僧眾們。義診隊的志工多數任職矽谷高科技,平日工作繁忙、壓力大,義診讓他們忙碌一整個週末,週一又要如常去上班,但一念悲心讓他們甘願做、歡喜受。

◎醫療組成立

1998年,聖荷西聯絡處升格為北加州支會,功能更加擴大,有關醫療方面的服務,經過整合,組建成為一個具備全方位運作能力的醫療組。開始的時候,除了骨髓捐贈、健康講座、免費流感疫苗注射,也與其他非營利保健機構合作,為低收入家庭提供各項定期健康檢查。醫療組也會出現在北加州支會舉辦的各項大型社區活動中,為民眾提供免費的健康諮詢,檢查聽力、視力,測量血壓、血糖和膽固醇等。

1999年10月17日,北加醫療組在已升格為北加州分會的會所內,為社區提供免費流感疫苗注射。 圖片來源/慈濟北加州分會

1999年北加州支會晉升為北加州分會。同年10月24日,首次在南灣華僑文教中心舉行大規模「健康日」活動,提供灣區民眾多元化的免費醫療諮詢服務。活動一早就有許多民眾大排長龍等著接受流感疫苗注射,現場還進行骨髓驗血、口腔保健、視力檢查、器官捐贈宣導、中西醫諮詢和藥品常識諮詢等;健康講座安排專業醫師和教授講解肝炎、四季養生食療、牙周病和藥品常識問答等。

此次活動為大規模義診的試營運,由於參與民眾反應熱烈,時任北加州分會執行長曹惟宗表示,以後每年都將舉辦一次。很多民眾在接受免費健康檢查後表示:「所有該做的事,慈濟都義不容辭地做了。」

此後每年定期舉辦二至三次的健康日,雖然受限於聯邦與州的法規,活動中沒有較多的實質醫療診治,但還是幫助許多平時根本沒有能力看醫生的民眾,讓他們了解自己的健康狀況,或是解答心中隱憂,及早就醫、防止小病變大病。

2001年十一月的健康日免費流感注射。圖左為護士彭彩雲,圖右是資深志工黃安瓊。圖片來源/慈濟北加州分會
2005年11月的社區健康日義診,活動還沒開始,會場外已出現排隊人潮。攝影/葉立得

健康日籌畫方向,以預防醫學為主軸,期望能透過醫師與病患間的細心諮詢,讓人人都能得到如何照顧自己的衛教資訊。

而收穫的不只是病患。志工林美娟憶及幾十年來醫療服務的成長:「最感恩的是藉由義診服務,接引更多的醫護人員參與志工行列。」就這樣一生無量,社區匯聚更多愛的能量。

◎聖荷西人醫會成立

2002年三月,慈濟國際人醫會(TIMA)到北加州聖荷西(San Jose)舉辦推廣茶會,並當場徵募醫療志工。時任南加州阿罕布拉市慈濟義診中心主任也是時任美國人醫會召集人的葛濟捨,親自前來主持,邀約更多專業的醫療人士加入聖荷西人醫會。以慈濟志工為主的醫療組,和廣召社區專業醫護人員加入義診行列的人醫會,相輔相成、任重道遠,醫療諮詢的義診活動,服務範圍持續擴大,隨著北加州分會慈善救濟的腳步,走入低收入社區及校園,服務更多弱勢人群,拔除病苦。

有著醫學預科背景和在灣區多所醫院當義工的蘇基茵,原先是負責慈濟教育組的高中團 (TCHS, Tzu Chi High School Group),2008年在志工黃啟貞的邀請下,在高中團卸任後加入了醫療組,成為北加人醫會不可或缺的新生力軍。

她承擔北加州分會醫療各種繁重和複雜的大小事務——包括每月的醫療會議、主持醫療活動、規畫對外活動、醫療志工培訓及管理、協調美國慈濟醫療志業基金會與北加分會及各地聯絡處的大小義診,一直都是走到最前,做到最後。

她還成功為社區醫療活動爭取到各項輔助金,進而讓醫療團隊獲得更多醫療資源,能無後顧之憂地為民眾進行更多義診服務。

2002年3月23日,北加州分會舉辦人醫會推廣茶會,邀請時任慈濟義診中心主任葛濟捨前來分享。圖片來源/慈濟北加州分會
北加州分會在矽谷庫菩提諾市為社區低收民眾提供一日義診活動,醫療志工蘇基茵(左)與黃啟貞為民眾服務。攝影/蔣國安

2002年九月,參加人醫會的脊椎神經科醫生莊雯婷回台灣參加全球人醫會,深受感動,回美後陸續帶領好幾位醫學院的學弟學妹來參加義診。北加州的志工們更積極地介紹、招募他們認識的家庭醫師及其他專科醫師參加人醫會。而中醫師王淑娟第一次參加慈濟義診是在1998年,當時與許多同是加州中醫師聯合總會的醫師們一起義診,對於能夠和志同道合的醫師一起為病患服務,感到非常有福。2007年八月,聖荷西人醫會與士德頓(Stockton)凱薩醫療機構(Kaiser)舉辦健康日,王淑娟建議提供中醫針灸治療,號召了五位中醫師一同參加,2008年八月更有十位中醫師共襄盛舉。2007年開始,她陸續承擔了15場義診總協調,接引許多各科的醫師與醫療志工,也接引社區其他合作機關團體來認識慈濟。

2018年6月,聖荷西夏季社區義診,王淑娟中醫師為病患把脈。攝影/林宏益
2012年4月,中醫王淑娟在沙加緬度與RAM合作的義診中,幫病患處理腰痛的舊疾。攝影/孫文憲

葛濟捨醫師不時來到聖荷西關懷人醫會的成長,更陸續在北加州分會的幾個分支聯點——舊金山(San Francisco)、西雅圖(Seattle)、佛瑞斯諾(Fresno)、沙加緬度(Sacramento)、莫德斯度(Modesto)先後成立人醫會;更鼓勵北加州分會購買牙科診療車,種下日後北加州志工募款購買大愛牙科醫療巡迴車的因緣。

自2013年起展開「佛瑞斯諾社區健康計畫」,為當地居民提供免費義診服務。圖為2013年3月15日義診前置作業。攝影/陳碧惠

◎從荒蕪到豐收

義診團隊的醫師背景多元,除了北加州人醫會醫師,還有來自其他分支連點的的人醫會成員,以及當地社區的愛心醫師,病患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和病情,選擇相應的科別登記和就診。

2008年,北加州分會募款購得一台大愛牙科醫療巡迴車,完善的硬體設備,讓牙醫義診能深入各個暗角,克服在偏鄉提供看牙服務的不便,保障看診品質。從此慈濟北加州醫療志業邁入新里程,醫療巡迴車不僅可以遠行,還可以定點義診。

2008年二月,北加州的大愛牙科醫療巡迴車首航,前往中谷區利文斯顿(Livingston) 義診。圖片來源/慈濟北加州分會

2011年和2012年,北加州分會連續參加非政府組織「偏遠地區醫療團」(Remote Area Medical,RAM)發起的大型醫療義診活動,分別是在奧克蘭(Oakland)和沙加緬度一連舉行八日(兩地各四天),向數千名患者提供醫療服務,這是當時醫療團隊參與最大規模的義診活動。經過兩次大規模義診洗禮的志工們,對於自己挑大樑主辦大型義診,基本上可說是信心十足,這些經驗也為日後舉辦大型義診活動提供了籌備規畫、前置作業、培訓志工等很好的參考與學習。

這份工作很有意義,深感有餘力來幫助別人,是感恩心的落實, 人能互相感恩、互相幫助,才會活得快樂富足!

黃光正醫師也在奧克蘭參加RAM與慈濟合辦的義診,在義診中深感震撼。看見有人為了看診,冒著寒冷的天氣在半夜前來排隊,這讓他感到使命的重大,必須全力以赴。而讓黃光正加入人醫會義診行列,是1998年邀請他參加萬佛聖城義診的一通電話。首次參與萬佛聖城的義診讓他興奮不已,在慈濟志工的陪伴和支持下,他堅持看完所有排隊的病患。義診後,志工們列隊鼓掌的鼓勵,讓他深深感動,這份初心一直伴隨著他至今。

因為學醫所以想奉獻自己所學,對社會有所幫助,為患者解決全身各處的酸痛問題,最重要的是讓他們恢復健康。

2008年四月開始,聖荷西人醫會每年加入由不同宗教組織合作舉辦的「健康生活日」(Healthy Living Health Fair)提供牙醫診療,至今(2023年)仍持續參與。2013年5月19日,苗必達(Milpitas)慈濟園區舉辦定點牙科義診所開幕典禮,並開始每兩週一次的牙科義診服務,為沒有牙齒保險的低收入戶,提供免費口腔衞教、洗牙、補牙、拔牙等服務。

2017年1月9日,中醫門診加入定點義診。定點的意思,就是不再只是一次性看診,患者可以回到這個定點、定期追蹤和逐次解決病痛。此後,還有內科、脊椎神經科等服務,希望能經由定期定點的義診,確切造福更多民眾。苗必達定點義診在新冠疫情期間2020年停止服務,終於,在加州解封後,苗必達定點義診,在2021年7月12日重啟對外服務。

2015年四月,社區健康生活日牙科義診,牙醫師 汪清炘幫病患看診。攝影 / 孫文憲
2023年9月24日,佛利蒙(Fremont)社區義診,醫療志工吳圓娥幫病人量血壓。攝影/林宏益

2023年6月25日,北加州分會開始在聖荷西慈濟園區舉辦社區義診服務,為弱勢和低收入居民提供西醫、中醫、牙科、眼科、脊椎科等科別的服務。前往每兩週在苗必達「定點義診」看診的民眾,必須要提供白卡(Medicaid)或是低收入的證明。而每年固定在聖荷西慈濟園區舉辦春季、夏季和秋季三次社區義診,開放給所有民眾來看診, 不需要收入證明,因此來到社區義診的民眾,無論是否預約、有無保險、收入高低,或是本來有其他條件的要求與限制,都能得到免費看診,治療或緩解病痛。

苗必達牙科定點義診的病患倪航生是一名低收入戶,他回憶起最初是抱着五味雜陳心態去看診,因為他不曉得志工會用什麼眼光來看待他:「但後來看到志工對待看診民眾的溫馨和可親,心中的大石也放了下來,王杏芬醫師告訴我牙齒狀況後,讓我安心許多。」他在步出診間後看到園區有塊荒蕪的空地,又想到剛才醫療人員及志工們的熱誠和耐心,當下發願要用這塊地,種菜回鐀給義診的醫護人員及志工們,後來塊荒蕪就成了大家豐收的菜園。

苗必達定點義診服務在2023年十月搬遷到聖荷西慈濟園區,繼續為需要的低收入家庭提供有品質的醫療服務。

2023年六月,聖荷西社區義診忙碌一天後,醫療團隊與志工合影。攝影 / 呂宛潔

◎腎友會

由於台灣和中國大陸的洗腎人口比例為全球最高,舊金山灣區的華裔人口持續增加,北加州分會的慈濟志工從義診和健康講座等活動中發現,有許多長期洗腎的華裔病患需要幫助。2005年北加州分會成立腎友會,填補了全美中文洗腎醫療資訊及支持團體的不足,致力提供免費的中文服務,包括醫療資訊、居家護理、飲食營養和社會資源,旨在減輕病友和家屬的痛苦,提高生活品質。

2012年5月,志工陳碧惠和同修顧超然(右一、二)帶來了蛋糕,到醫院探視做完換腎手術,準備出院的腎友黃沛深和他的妻子陸敏(左一、二),慶祝他獲得重生的這一天。圖片來源/陳碧惠

成立初期,僅有一名洗腎護士和少數腎友,後來醫護團隊逐年增加,現在有腎臟專科醫生、洗腎中心護士、營養師、皮膚科醫護師和藥劑師等,並已服務了數百位腎友,其中超過百位病患成功換腎。

2014年10月19日,沙加緬度聯絡處腎友會成立,以滿足社會大眾對腎臟健康資訊的需求。腎友會的參與者包括腎友和家屬,他們分享照顧心得和換腎經驗,北加醫護團隊和志工們定期邀請腎臟科專家分享醫療知識、個案經驗、飲食健康和換腎前後的注意事項等。

對需要幫助的病友建立關懷個案,陪伴他們經歷洗腎的病苦和成功換腎的心路歷程。

經常協助腎友會的腎臟科醫護人員。圖片來源/慈濟北加州分會
慈濟與美國國家腎臟基金會合作,不定期舉辦免費腎功能篩檢,為民眾的健康把關。 圖片來源/慈濟北加州分會

腎友黃沛深於2006年因腎臟問題接觸到慈濟腎友會,在等待換腎的五年裡,他經歷了身體和心靈的煎熬。儘管在2012年接受腎移植手術,仍有許多不可預期的狀況發生,腎友會的志工們一路陪伴,協助這對夫妻渡過一次又一次的人生關卡。

我的先生能夠重生,真的離不開慈濟!沒有慈濟,就沒有他今天!那些難忘的日子記憶猶新、歷歷在目,永世難忘,我們一家真的很感恩!

沛深的妻子陸敏,很感恩慈濟十多年來陪伴他們走過洗腎、換腎的艱辛,她也因為深受感動,成為慈濟志工,發願要將慈濟給他們的愛傳揚出去。她每天關懷她居住公寓裡的年長者,其中有的是長期洗腎、有的是癌症晚期,都是歷經病痛折磨的老人家。陸敏用愛心和耐心,陪伴老人和他們的家人,度過困難的時刻。陸敏看盡了生、老、病、死,談及其中點滴,不禁哽咽:「感恩慈濟,感恩志工林美娟和石一曙,他們是我先生的救命恩人。」

2023年,陸敏(右)因為感動也成為慈濟志工, 與腎友會志工林美娟合影。攝影 / 呂宛潔
腎友會的志工們,陪伴腎友度過一次又一次的人生關卡。攝影/馮韻華

腎友藺汝成55歲時因腎衰竭開始洗腎,2009年參加了慈濟腎友會,腎友會內很多専業醫師、護士、營養師定期提供最新資訊,讓他信心倍增。七年後,2016年他順利完成換腎手術:「手術後,慈濟志工來探望我,讓我感到很溫暖也很窩心,這份慈濟人無私付出的愛,讓我非常感激,希望將來繼績發揚,慈濟活動一定會全力支持。」

【第三章】全美人醫會
慈濟北加州分會

近期雙月刊

X
微信裡點"發現"
掃QRCode便可分享此頁
複製網址
前往微信
按"複製網址"後複製連結後,再按"前往微信"即可前往微信App分享此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