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起⸺阿罕布拉慈濟義診中心
採訪/鄭茹菁、范婷、王偉齡
資料整理、撰文/阿迪亞娜·蒂班尼德度(Adriana DiBenedetto)、王偉齡、鄭茹菁
為補足美國醫療保險不足的那塊,慈濟醫療志業飄洋過海到美國扎根。1993年11月1日,慈濟義診中心於南加州阿罕布拉市啟業,為弱勢無醫保病患提供免費治療,自此翻開慈濟美國慈善醫療的第一頁。黃思賢(二排右二)、曾慈慧(二排右四)、林俊龍(二排左一)、許明彰(二排左二)等志工合影。攝影/黃錦益
及時、人道的醫療服務,對於維護全民的福祉和尊嚴至關重要,也是促進平等、繁榮和永續社會、消弭飢餓等目標的催化劑。為達這個目標,美國醫保產業持續發展,但不幸的,這把保護傘未能涵蓋所有人——這讓沒有醫保的病患面臨兩難,必須從健康崩壞或財務崩壞的兩難中擇一;而有些人即使購買了保險,能夠被給付的治療項目卻還是有限,這樣的不足很可能以龐大的醫療花銷作終,帶去無法輕易恢復的財務創傷。
第一節
慈善醫療飄洋過海
始於台灣的佛教慈濟醫療志業飄洋過海,在美國開啟慈善醫療的第一個據點於加州阿罕布拉市(Alhambra, CA)落地生根——「佛教慈濟義診中心」於1993年12月28日登記註冊,是一家501(c)(3)慈善非營利組織,提供多樣診療服務、義診、病友會支持系統、預防醫學、社區衛教等,完全不收費或僅酌收低廉費用,創造溫暖、多語言的診療環境,為無醫保者提供負擔得起的高品質專業醫療服務 。2005年8月3日,醫療志業在美國註冊成立「台灣佛教慈濟醫療志業基金會」,是醫療志業在美國發展的又一個新里程碑;後在董事會的決議下,於2009年12月17日拿掉台灣二字,定名為「佛教慈濟醫療志業基金會」,體現沒有種族人我之分的醫療服務。
隨著醫療志業在台灣和海外地區蓬勃發展,1996 年10 月12 日,「台灣慈濟醫事人員聯誼會」廣邀認同慈濟醫療理念的台灣、海外醫護人員,齊聚台北交流並分享彼此的義診經驗。由於菲律賓離島外科義診規模漸漸擴大、以及洛杉磯阿罕布拉義診中心成立,夏威夷陳正誠醫師提議組成涵蓋全球慈濟醫護志工的「醫療人員聯誼會」,這個建議得到與會者贊同。時任慈濟美國分會執行長的黃思賢特別強調,這個慈濟全球醫療網絡的運作,應該和台灣慈濟本會的國際志業與賑濟行動緊密結合。
1998 年1 月18 日在證嚴法師的建議下,聯誼會正式定名為「慈濟國際人醫會」(Tzu Chi International MedicalAssociation, TIMA)。同年4 月2 日,為籌募台灣醫療服務網建設基金而舉辦的愛心活動,首屆慈濟高爾夫球賽在夏威夷瑪瑪拉(Mamala)海濱吹哨揮桿。4 月4 日,時任慈濟美國分會執行長黃思賢、時任花蓮慈濟醫院林俊龍副院長(前阿罕布拉慈濟義診中心主任)、時任阿罕布拉慈濟義診中心主任許明彰醫師、慈濟義診中心行政醫療組組長/志工隊隊長曾慈慧等,和十多位台灣、菲律賓各地的慈濟醫師、專家齊聚慈濟夏威夷聯絡處和St. Francis 醫院,決定設立「慈濟全球醫療網」,並舉行籌備會議,為國際化醫療志業宏大構想的具體實施獻計獻策,會議由林俊龍醫師主持。會中決定設立「慈濟全球醫療網」,並深入研商相關法律、組織、運作等具體議題,暫訂美東、美西、夏威夷和菲律賓四個籌備地點,而慈濟美國分會轄屬的阿罕布拉慈濟義診中心與夏威夷支會當下立即成立人醫會。
1998 年10 月31 日,「全球慈濟人醫會座談會」於洛杉磯召開,來自菲律賓、夏威夷、鳳凰城、長島、德州、紐澤西、北加州、阿拉巴馬州和洛杉磯各地的六十多位醫護人員參加,共同研議TIMA 組織章程細節,同時定調人醫會為 (一)志工團體,隸屬各地分會,是慈濟醫療志業的附屬單位;(二)各地區設一名召集人,由醫療專業人員出任,設總幹事一位,由非醫療專業背景的成員出任;(三)由兩類成員組成——領有專業醫療執業執照的成員,如醫師、牙醫師、藥劑師、護理師、中醫師、檢驗師、營養師等,以及非醫療專業背景成員,專責聯絡、香積、交通、總務等各項行政事務。
時至今日,這個全球性的義診志工組織,帶著慈悲走入世界重大災難中、或是奔波於偏鄉照護貧病,成為慈濟醫療志業國際化之弘大構想的造路者。美國的人醫會成員也同時在阿罕布拉慈濟義診中心以及後續於南愛滿地(S. El Monte)、威明頓(Wilmington)成立的慈濟醫療據點,提供義診、醫療資訊與預防醫學、衛教等服務。無論身在何處,統一優先考慮患者的健康,是不變的承諾。
除了義診,美國各地人醫會也安排健康諮詢與座談。由於各州醫療法規不同,各地的人口組成與醫療需求也不盡不同,慈濟美國九大分會的人醫會因地制宜,提供不同的醫療服務。儘管如此,為病患拔除病苦的核心理念一致,除了醫治患者的實體病痛,人醫會同時注重患者心靈層面的健康——「醫人」、「醫病」也「醫心」,身心康泰,才能從而擺脫「因貧而病、因病而貧」的惡性循環,重獲新生——這群醫護志工用行動實踐了慈濟慈善醫療的大願,照亮了他人,守護生命、守護健康、守護愛。
第二節
花蓮的比丘尼
慈善醫療普及全球暗角的宏願,始於一座島嶼上的比丘尼。
1966年二月某日,當時才二十幾歲的出家眾證嚴法師,前往台灣花蓮縣鳳林鎮的某個私人診所探望一名弟子的父親,這名弟子的父親剛動完手術。
離開之際,她看見地上有一灘血,透過詢問後被告知,是一位患有分娩併發症的原住民產婦,因居住偏鄉當地沒有醫療資源,於是被人花了八個小時抬到診所求助,卻因繳不起八千元台幣的保證金被診所拒收,最後又被抬走,留下地上的一灘血,而回程中這名產婦沒能熬過。
難過、震驚與心碎,證嚴法師意識到自己必須做些什麼,加上一次和天主教三位修女會面⋯⋯
我談佛教,她們談天主教,相談甚歡,很投機也很投緣,彼此討論教義後,三位修女突然問:「佛陀那麼慈悲,你們有沒有對社會做什麼事啊?」那時,我實在無語以對,可是又護法心切:「假如看到無名氏做好事,都是佛教徒。」「佛教的好人這麼多,假如你們不要用隱名氏,大家的力量合起來,不是可以做很多事嗎?」這幾句話,啟發了我的信心和毅力,可以,我相信可以做得到。
證嚴法師
這位出世的比丘尼,萌生了成立慈善組織、為貧苦世人服務之志。同年5月14日,「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誕生,她帶六位出家弟子們每天多做一雙嬰兒鞋販售,三十位追隨她的家庭主婦,也每日在竹筒中存下台幣五毛的買菜錢⋯⋯就這樣每月集資一千多元台幣,開始從事濟貧救苦的工作。
1983 年一月一個寒冷的清晨,一群攜帶工具的女尼和家庭主婦聚集在花蓮的一塊地,她們的目標——清出空間,那兒有天將建造一所醫院!即使被當作癡人說夢,1986年集合十方善心、耗資台幣約八億籌建的「慈濟綜合醫院」落成啟用,除了病患住院免收保證金,也協助貧困患者尋求社會援助,一改台灣島東部醫療荒漠的宿命。
時至今日,佛教慈濟基金會的行善足跡已遍及全球,但慈濟仍使用竹筒來攢點滴善款——這是慈濟標誌性的竹筒,對於1966年的那份「初心」,永誌不忘。
即便飄洋過海,恆持的慈悲心念不變,慈濟醫療志業在美國已為弱勢家庭提供服務30載。這群跟著證嚴法師腳步,發願救人濟世的美國醫護、志工和職工攜手,提供高品質的西醫、中醫、牙科、眼科、配鏡等醫療項目,讓無法負擔沉重醫療花銷的人們,得以看見生命曙光。
第三節
爬梳美國社會醫療史
只是美國這個超級強權、世界泱泱大國,為何需要慈濟的慈善醫療?這得回頭去看美國的社會醫療史。
1935年美國通過《社會安全法》(Social Security Act)啟動醫療改革,從年長者、孕婦和孩童的醫療補助到如何提升公共健康等面向,著手擬定相關法規和計畫;1939年,伐木和採礦公司Pacific Northwest的工人們創組「藍盾醫保計畫」(Blue Shield plans),這些工人每月支付保險費用,求診時保險就能給付部分診療費用,成為美國私人醫保的濫觴。而政府的醫療相關補助計畫一直要等到1960年代才成形。
1965年,聯邦提出給65歲年長者和重殘者的醫療補助計畫Medicare(因保險卡為紅藍色,俗稱紅藍卡),並與各州政府合作為低收入家庭提供醫療補助Medicaid(保險卡為白色,俗稱白卡),是弱勢族群只要支付低廉的保費就可獲得的政府醫保。即便如此,1977年的美國人口普查發現,全美約四千兩百多萬人依舊沒有醫保,十年過後,這個數字又增加了三百多萬人。
2010年美國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簽署《可負擔醫保法案》(Affordable Care Act,縮寫ACA,又稱「歐記醫保」),逐年放寬白卡投保人申請資格,擴大服務全美需要的家庭,確實在守護弱勢健康上起到正面作用。但2010年白卡政策的成功施行卻後繼無力,在保費不斷調漲下還是變得無法負擔。
2021年沒有保險的成年人族群中,64%的受訪者表示無法負擔白卡的保費,此外有超過20%的人表示無法獲得治療,因為醫療花費太高。
凱薩家族基金會「無法獲得醫保之關鍵因素」報告
(Key Facts about the Uninsured Population by Kaiser Family Foundation)
根據美國疾病管制中心的全國健康統計(CDC’S National Center for Health Statistics),2022年有超過兩千七百多萬的無醫保美國人多來自工薪、低收家庭,絕大多數長期都沒有醫療保險。
缺乏醫療資源,這些沒有保險的人也比較難獲得所需的身體檢查或預防照護等服務,非得等到出了大狀況才去處理——結果就是無法獲得即時醫治,大大影響到生活品質,而忍到後來才看病,那時的醫療費用,往往更超出無醫保者可負擔的範圍,為了健康舉債、散盡家財⋯⋯
2023年5月19日世界衛生組織公布「2023年針對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所做的全球健康調查」(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global report “World health statistics 2023: monitoring health for the SDG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報告指出,2015 年到2019年,全球醫療自付額佔家庭總預算10%以上的人口比例,每年都以0.2%的幅度不斷上升,到2019年,這個比例來到13.5%(約十億人口)。對貧窮家庭來說,任何額外的花銷都是無法承受之重。2019年,全球有4.9%人口(約三億八千多萬人)因為醫療自負花銷,從低收陷落更深的貧窮。
這些都在在說明了醫療花銷「可負擔」的重要性,是政府在制定醫療相關政策時必須多方考量因素,因為這和人民生活福祉息息相關。若人們無法在需要的時刻獲得所需的、可負擔的醫療照顧,將造成延誤治療或甚至無法獲得治療,錯過治癒的黃金時機。反之,有醫保的人較有機會即時獲得所需的檢查和服務,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由於美國《可負擔醫保法案》的施行讓無醫保的人數大大降低,但依舊有成千上萬的美國人還是沒有醫保,或是所持有的醫療保險涵蓋範圍有限,比如在醫療、牙醫和眼科方面能獲得的治療項目東缺西缺。有些人就寧願選擇不治療,但病況很可能惡化,最後必須付出更龐大的代價。也因此除了幫這些需要的家庭分攤高昂的醫療費用,給予他們補助獲得全面性的預防醫療資源和照護,也應該被涵蓋納入。
在美國,想要治病救命的代價高昂,藥品是其中一項「惡名昭彰」的沉重負擔。和其他國家大不相同,美國政府選擇不代表全民去和製藥商議價,而在有全民醫保的國家,政府扮演著重要的議價角色(以量制價)。但由於美國醫保市場由私人保險公司佔大宗,各家保險公司分頭和藥商議價,力道分散議價空間低,為確保獲利,保險公司只能訂定高額保費和自付額,來確保不虧本,這就是其中一個導致美國醫保保費驚人的關鍵因素。
受訪的成年人中,有1/3表示礙於處方藥的價格過高,過去一年沒有按照醫生處方簽的指示服藥,這當中有1/5的人不會去買所有的處方藥,或是選擇去買成藥來替代,有12%的人說他們會把處方藥的藥量減半,或有時候會跳過不吃來省錢。
凱薩家族基金會「處方藥物和價格民調」報告
Public Opinion on Prescription Drugs and Their Prices by Kaiser Family Foundation)
目前在美國有許多非法無證移民正是那些沒有資格獲得政府醫療補助或沒有能力去買私人保險的族群,因為身體的疼痛不適影響到正常生活。其中一個很大的問題在於,當這些人面對突發甚至可能危及性命的緊急醫療狀況時,求助無門。無證移民沒有醫療保險,是非常重要且複雜的社會問題。
第四節
籌備,菩薩雲來集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要有義診中心。沒有保險的人,連住院割個盲腸都會破產!」現在人在台灣、掌舵台灣慈濟醫療志業的執行長林俊龍,半個多世紀前是來美留學的醫學院學生,在美執業後成為知名美國心臟科權威,一路成為洛杉磯北嶺醫學中心(Dignity Health, Northtridge Hospital Medical Center)院長,也是該天主教醫院首位亞裔院長。對美國醫療制度的優缺點瞭若指掌:「美國的醫療技術非常先進、數一數二,德國跟美國,直到現在都還是醫療的先端、全世界最好的!但美國醫療資源分散不平均。(經濟狀況)好的,可以享受到全世界最尖端的治療,但一般的、比較差的,特別是弱勢移民,都無法獲得好的醫療專業服務,無保險者更是如此。」
在一次父親生病回台省親時,林俊龍得知一位女尼在花蓮蓋了一家醫院:「很好奇,在省親時就想說順便去看到底怎麼一回事。我是在美國天主教醫院工作,鄰近也很多基督教醫院,但我的個性與文化背景與佛教比較契合。佛教教義 信、願、行,但普遍來說『行』比較少。於是心裡納悶, 慈悲喜捨的佛教教義很有道理,但就是沒有佛教醫院。直到那次省親回到花蓮、第一次看到有佛教醫院,心中很感動,直接答應證嚴法師要加入慈濟這個佛教團體。」
返美後,林俊龍找到了當時在阿罕布拉市的慈濟美國分會,認識時任分會執行長的黃思賢。「黃師兄立願要把慈濟的四大志業在美國做起來,他知道我是醫生,就邀約我說,我們一起把醫療志業也做起來!」但該怎麼著手?第一步,先要有醫療據點,黃思賢幾經思考,在證嚴法師的祝福下,把業務不斷壯大的分會遷至蒙羅維亞(Monrovia, CA)較大的空間,而原本他自宅捐出來的嘉惠爾1000號會所,就轉作義診中心用途。
1993年二月,阿罕布拉市都市委員會核准設立慈濟義診中心(The Buddhist Tzu Chi Free Clinic),計畫提供各族裔貧困病患診斷與治療服務。
但沒有經驗、不懂法規、從專業人員招聘、內部改建成符合醫療使用、執照申請、深入社區招募病患等都是龐大任務,一個海外佛教組織要在美國當地辦醫療,哪這麼容易?
1992年,正要草創慈濟橙縣聯絡處的志工簡婉平,帶著橙縣志工到聖塔安娜一處天主敎堂和資源分享義診中心(Share Our Selves in Santa Ana,簡稱S.O.S),致力吸收其它組織的「營養」,作為會所運營的模板。她發現S.O.S.的服務有兩個大項目,一項是食物發放,簡婉平注意到很多人排隊進辦公室,然後拿著重重的一大袋食物離開,S.O.S.主管告訴她:「中心除了幫助窮人治病,還每天提供食物給窮人。所有領取食物的人都經過審核,辦公室有他們的紀錄,每天大概發放三百袋食物。」第二項就是義診中心,包括西醫、牙科、婦產科及精神科;此外,還幫助窮人付水電費和交房租,簡婉平將他們的業務都熟記在心。
一次幫忙發放毛毯和打包食物後,慈濟志工們在S.O.S.的門口前照了張照片留念。沒想到一張無意間拍攝的照片,竟會是成就「慈濟義診中心」的因緣。原來黃思賢有一次看到這張相片,就詢問簡婉平那是什麼地方?簡婉平一五一十告知,聽完後,黃思賢對她說:「我邀請林俊龍醫師一起過去拜訪,看看慈濟是否也可以成立義診中心?」
和S.O.S.會面以後,黃思賢略作評估就當機立斷,率領志工捐屋、捐款,簡婉平參與籌備的一年中,從一磚一瓦到一桌一椅樣樣親力親為,幾位「元老級」的志工合心合力,為慈濟義診中心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萬事起頭難,黃思賢分派志工前往各處義診中心學習,經過一整年的時間,開了上百次的會議,多位建築師親自「下海」動手室內裝修,沒有一個小關卡假手他人;有一次,幸運採購到便宜貨,包括大批辦公桌椅和檔案櫃,八位男眾加上當時「有點老又不太老」的簡婉平,一行九人去把家具一口氣搬回義診中心。
廢寢忘食只為省下眾生的捐款,把每一分錢都用在當用之處。
阿罕布拉慈濟義診中心志工 簡婉平
同時間,有醫療專業背景的林俊龍則埋首於拿到政府的許可執照:「我們拜託美國一家顧問公司幫忙準備申請書。對方來了,說我們公司幫你做申請書,最低1,800美元。因為這方面我們都是外行,但是是非營利,錢不多,我問對方可不可以再降。討價還價後,要付1,200美元的顧問費。結果他把文件都弄好了,送來了。當時我們內部裝修也都完成了,他看到我們掛了一個牌子上面寫Tzu Chi Free Clinic(慈濟義診中心),問我說這是什麼意思?我回他,就是看病不用錢,免費啊!要照顧貧困鄉親啊!他再追問,那抽血驗血照X光呢?我們告訴他,對面隔壁驗血中心,我們會按最低價錢付給他們,但病患不用付錢。他說,有這樣的事?他想了半天後來說,要把1,200元的顧問費也捐出來!印證了證嚴法師所說的,德不孤,必有鄰!」
為了無私大願,志工們義無反顧向前步步推進,但就在評鑑前夕發生重大插曲。
「啟業前,政府要派人來查有沒有符合規定,比如門框的尺寸夠不夠大,輪椅可不可以進出、繞個圈,另外要有熱水,一定要有熱水⋯⋯結果離評鑑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請來的護士長跟行政人員壓力太大,就躲起來不見了!我到現在都還沒找到他們!」現在林俊龍能雲淡風輕也釋懷地去看待這個「意外」,但處在當下時,所有人都急得像熱鍋上螞蟻:「找不到人,那怎麼辦?他們不在沒關係,但竟然把我們的申請文件都帶走⋯⋯那時候沒有電腦,所有的申請文件是打印出來的,我們找曾慈慧師姐來幫忙,就是現任的慈濟美國總會執行長。至於我跟林媽媽(編註:林俊龍的同修,也是慈濟志工)兩個人就到北嶺醫院,把他們的營運標準流程S.O.P.借來當作範本。」
曾慈慧也記得那段時間如同跑馬拉松,除了正職工作,下完班後就馬上趕到義診中心去,日以繼夜衝刺:「我們就從晚上六點一直打字到半夜⋯⋯」
原本要花三、四個月才能完成的申請文件,短短幾個禮拜內重新整備好。最後在大家同心協力下獲得政府批准通過,於1993年11月1日正式啟業(並於同年12月28日完成政府登記立案),義診中心的大門總算為貧病的弱勢族群而開!
評鑑當天,我們好緊張,但是當通過評鑑時,我們沒有感覺,因為我們知道,通過之後,還有很多事要做,一切才正要開始,千頭萬緒。而通過評鑑後的第一個病人,是一位日本留學生。
時任阿罕布拉慈濟義診中心行政醫療組組長 曾慈慧
第五節
初期,巧婦的運營
成立義診中心初期,志工們對運作經營毫無慨念,經費方面更是從零開始,那年代的慈濟志工個個是擅長「無米之炊」的巧婦,志工們秉持證嚴法師「信己無私,信人有愛」的慈訓,儘管口袋空空,卻信心滿滿地到處找尋醫護人員,用愛感動醫療志工加入大愛的行列。
「1993年我們是無國界醫生(Doctors Without Borders)的團員,我們每一年都會去蒙特利公園市(Monterey Park, CA)母親節慶祝活動的救護站做急救工作,在那裡做義工。那時候剛好有一位心臟科醫師葉國興,他告訴我們說慈濟要開義診中心,我們去看看好不好,所以我們(葉國興醫師、和幾個護士)就進來了。」資深護理志工吳美照初來乍到慈濟義診中心時,只見到一個人丁單薄但意志強大的團隊:「真的沒有幾個人,只有曾慈慧師姊、簡婉平師姊坐鎮辦公室,加上一位護士、一個藥劑師。有空的人就進來值班。」
「開業時我們靠的是志工,內科、牙科、中醫科三個科別。」林俊龍細數,當時的內科還有耳鼻喉科和眼科,但礙於設備尚未齊全,這兩個科別的看診都是在義診醫師的自家診所中進行,彈性彌補人力、經費、設備與空間的不足。
那時中心的藥物也不夠,大家都絞盡腦汁。「我們的志工們非常天才,像是藥劑科昂貴的的藥哪來?藥廠有藥即將過期,有效期六個月前就不能賣,因為賣給藥局再賣給病人就過期,所以我們志工就去要大罐一千顆一千顆的藥,然後分裝成小包,這樣我們給藥也可以是免費,但都是效期內的藥,這就非常節省經費。」林俊龍笑著讚許當年的戰友們,一個比一個機靈。
我也會到其他醫療院所去跟認識的醫生們募一些藥廠給他們的樣品藥,如果不去募這些藥,不用也是白白浪費⋯⋯這些藥都是(我們義診中心)使用得到的,就花點時間去拿就好了。
阿罕布拉慈濟義診中心護士 吳美照
病人到義診中心來拿到免費的藥,都很開心,只要病人進來看診,全部免費。
「做就對了!我們就這樣子,反正做事情,我沒有要強求,要表現什麼,我們不這樣子的。」吳美照在內的志工們都不怕麻煩,都認為做這些都是本分事:「早期林俊龍醫師他什麼都做,他雖然是主任,可是他把所有醫生該做的,他都一個人包辦,讓我很敬佩。我們每一個志工無怨無悔地在做這件事情,只要能做,只要別人需要,我們做得到,我們就去做。」如今也將年過八十,吳美照談起三十年前的那段歲月,濃濃的都是胼手胝足的革命情感:「很多志工都讓我很感動,像周慈諦師姊自己去擦地板,病人吐了,她親自去清理,還有杜友情醫師,他也是自己去做這些,反正不管是醫生,是什麼角色,這些人都是不怕髒不怕什麼,自己去做。反正今天我來就是把這些東西清乾淨做好,能夠讓病人康復、讓病人愉快、有一個漂亮的微笑。」
我記得三十年前啟業那天我在致詞的時候跟大家說,這個義診中心,是許多人愛心的凝聚,這份愛心將會世代相傳。
阿罕布拉慈濟義診中心首位主任 林俊龍
在林俊龍的帶領下,醫療志業團隊跨出第一步,雖非完美,但因為從愛出發、用心也專業,啟業後,陸陸續續得到很多獎項:「還有來自洛杉磯政府的肯定!你看我們這些移民、從其他國家來的,都是來拿強國美國的資源——申請綠卡啊、社會安全碼SSN、醫保啊⋯⋯結果我們是第一個移民佛教團體要回饋當地社區。我們不是要他的資源,而是要回饋給當地。所以後來獲得獎狀獎章很多,他們感受到我們那份愛心。證嚴法師說,頭頂人家的天、踏人家的地,我們就要回饋給當地。」
在面對病患時腰彎得低低的、但目光放得遠遠的,慈濟志工關關難過關關過,扛下慈濟美國醫療志業大任,從此踏上永續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