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慈濟美國總會(四)

資料彙整、採訪、撰文/林計鑫、鄭茹菁、任文、愛貝兒(Dilber Shatursun)、駱淑麗
編輯/王偉齡、李成林

2019年3月27日,來自各國的人醫會成員,陸續抵達慈濟美國總會園區。攝影 / 馬樂

為除病苦求精進

「大家早安,歡迎來到美國總會!這裡是你們的家!」2019年3月29日時任慈濟美國總會執行長的黃漢魁擔任東道主,代表全美慈濟志工對來自全球16個國家四百多位全球人醫論壇與會者,發出溫暖誠摯的招呼,大家都報以南加州金色陽光般的燦燦笑容。「2019年國際慈濟人醫論壇」的主題為「健康心覺醒」。

◎全球人醫論壇

2019年3月29日,全球人醫論壇首次在美國舉辦。 圖攝於開幕式,各地區人醫會代表們大合照。攝影 者 / 廖述超

在志工掌旗下,穿著各國傳統服飾的專業醫療人員步入美國慈濟總會聖諦瑪斯(San Dimas, CA)園區的大禮堂,雖然語言文化不同,但所有與會者心念一致,就是從這為期三天的全球人醫論壇中,學習對「人」的慈悲,對「生命」的尊重——這是慈濟美國首度迎來全球人醫論壇(編註:全球人醫論壇不定期在不同國家城市舉辦),南加大(USC)、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等全美知名醫學研究機構,紛紛受邀前來從各個面向探討「全人健康」,其中包括老人醫療科學、正念減壓、氣候變遷與人體、中西醫整合、大體捐贈、肝臟、眼科、癌症治療、膝蓋保健⋯⋯等,不同領域間的相互激盪,為一向只忙碌鑽研在自己領域的醫療人員,得以跳脫白色象牙塔,學習醫療領域的新知、新技術。

南加大副教授艾朗·赫吉東(Aaron T. Hagedorn Instructional Associate Professor, USC Leonard Davis School of Gerontology )除了在這次論壇中注入自己在老人病學上的專業知識:「我聽了其他講師的講座,這些講座非常有深度,就像是在醫學院,在學習有趣的知識。」

墨西哥來的吉爾達·維德茲(Gilda Valdez)是2018年十一月墨西哥人醫會成立後就加入的醫師。中西醫合療是她所愛的課程,身為醫生必須面對病人,這些課程尤其有助於縮短她與病患之間的距離、怎麼給予病患更好的幫助:「我可以依病況用針灸治療,同時建議病患去看西醫。墨西哥的醫生普遍對針灸、中醫、瑜伽等醫術、運動可以如何幫助病患並不了解,期待把所學的觀念、經驗與收穫帶回墨西哥,分享給同業。」

2019年3月29日,論壇邀請醫界翹楚,分享各科領域的最新發展。攝影/李律慈

來自紐約的物理治療師劉奕辰,平時有一些頻道、文章,教導大眾如何正確運動和正確知識的推廣。在論壇中的分享讓大家開了眼界,原來身體的每個部位健康與否,都是相互連結。與會者振筆疾書,在筆記中寫下:「牙齒的排列以及身體的姿勢,和身體控制的關係。牙醫看重齒列以及顳顎關節下頷骨活動部份,在物理治療師看到的是全身的活動。牙齒產生的問題,會影響到身體的活動,也有可能身體的活動問題,反過來影響到牙齒的問題。物理治療師和牙醫師怎樣做好結合,不只是就頸椎的部份,腰椎、走路及肩膀都有相當的關係。牙醫及物理治療師該如何找到互相合作的方式,是今天分享的重點⋯⋯」

與會者的筆記中還記下來自花蓮慈院院長主講的癌症治療突破。「多形性神經膠母細胞瘤(GBM)極難治療,病患兩年存活率低。花蓮慈濟醫院院長林欣榮致力對抗這種癌症,已透過標靶藥物成功縮減患者腫瘤⋯⋯」

2019年3月29日,開幕儀式中,與會者們專注地觀看和聆聽台上的每一個節目。攝影者/廖述超

正念減壓(MBSR)也是論壇重點,因為越來越多醫學期刊研究發現,身體與心理健康息息相關。正念減壓的演講不只可以用在病患治療,對於長期處在高壓環境下的醫護人員也同樣有益。「有太多事情會讓人分心、無法專注當下,是對任何事情直接有情緒反應,心理狀態處於『自動導航』(autopilot)。尤其研究顯示32%到46%的醫師有職業倦怠(burnout)的狀況,雖然醫護人員原本很有慈悲心,能對他人的苦感同身受,但若太專注病患的痛,容易導致職業倦怠,產生自我耗竭的負面情緒,不再想理會受苦難的人。」正念減壓老師林賽‧庫爾格(Lindsey E. Kugel)教導醫護人員多傾聽、留意每個念頭,用正念讓慈悲心永不退轉。

2019年3月31日,厄瓜多(Ecuador)本土志工分享美國人醫會前往厄瓜多舉辦大型義診的經驗。攝影/駱淑麗

「慈濟人本醫療是我們醫療的核心價值。這跟其他的醫療機構是截然不同的。其他醫療機構對學術有非常專業、進步的地方,可是對人本醫療的了解並不夠深入。」時任慈濟美國醫療志業基金會執行長葛濟捨,帶領工作團隊構思如何能讓大愛與醫療專業,在人醫論壇中並呈:「我們的人本醫療除了治療病人,很重要的就是用一個關懷的心去照顧病人。如果病人不能來,那我們甚至去往診,去探望病人。以這樣的愛心去照顧病人,在美國這樣功利(主義)為主的社會是不太可能做得到。可是當把這些經驗去跟別人分享的時候,大家都很願意去跟隨,參加義診或參加我們的活動。」

技術學術性的探討固然重要,正確醫病觀念的啟發更是核心。在聽了世界各地人醫會成員的義診經驗分享後,墨西哥護士佐吉蒂·瓦茲奎茲(Xochitl Vazquez)更懂得用慈悲心面對疾苦。

在這個論壇學習到新知識,改變我們對病人的心態,因為我們都是人,不應分彼此。

來自瓜地馬拉(Guatemala)的與會者 卡瑞納·金塔那(Corina Quintana),在跟 著導覽志工走到園區裡一塊插滿慈濟旗幟 的世界地圖前時,指了指自己的故鄉所在 的位置:「我要把慈濟的旗子放在這裡!」 她發願要成為把慈濟帶去瓜地馬拉的第一 顆種子。

全球人醫論壇是一場身心與醫術的洗 禮,凝聚全球人醫的力量,重新找回行醫 的初心和對生命科學探索的熱情。

◎牙科助理訓練

為了讓人醫會團隊相輔相成,除了醫護專業,非醫療專業志工也要同步向前行!慈濟美國總會在舉辦全球人醫論壇前,早就培養無數具備醫療標準的義診助理,特別是牙科診療助理,每次訓練的規模總是好幾十人起跳。

陳恂滿醫師(中)說,牙科助理是成就牙科義診的大功臣。攝影 / 林美雪

由於在美國到牙醫診所看牙非常昂貴,加上許多農工、新移民及遊民沒有牙科保險,使得慈濟牙科義診需求非常高。牙科診治是一個團隊協作,除了技術精湛的牙醫,更需要一大批牙科助理來成就。

「要持續地找到大量合適且合格的牙科助理並不容易。常會有人『我今天不能來』或『下禮拜有事』,那就會缺志工。可是我們義診一直都沒有停,有定期的義診時間表。」人醫會牙醫師陳恂滿是圓滿牙科義診的靈魂人物,為了不讓需要的病患期待落空,牙醫團隊必須確保每一場的助理人手都要充足。

思來想去,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對內辦課程,訓練自己的牙科助理。

牙科要出門義診沒那麼容易。牙科設備很多,項目繁複,同時安全考量高,要讓醫生和病患都要在安全的情況下去看病,助理一定要很熟練。幾十年來,我們自己訓練志工。

慈濟訓練出來的志工有一個非常大的優勢,是專門對慈濟牙醫診療「量身定製」的牙科助理。「我們義診服務只做拔牙、補牙跟洗牙。我們就著重在這方面去訓練,有專門的知識傳授給他們。不用做到很廣,比如植牙、根管、或矯正,這些義診我們都沒有做。」陳恂滿說到這些年來對內開設課程,非常自豪:「 我們自己做義診終歸還是要自己的人,來搬運組裝器械、 幫醫生的忙、事後清理消毒、上櫃整理⋯⋯和其他科別不同,牙科是需要一個很大的團隊才能完成的義診項目。」

牙科助理上崗後要承擔的大量工作內容,需要花費許多心血。但秉持證嚴法師說的「甘願做,歡喜受。」、「不要小看自己,因為人有無限的可能。」慈濟志工義無反顧地學習,最終效果非常喜人。

牙科診療是五個工作站通力合作的過程;五個不同的工作站都各別要有專門的牙科助理負責。

首先,是組裝團隊。「這個單位的牙科助理需要搬運器材、牙醫診療椅、有很多管線、水跟氣、搬運空氣壓縮機⋯⋯等,還要知道如何將器材設備組合起來,水、氣、電連到對的管線上,讓電進來、氣進來、水進來。」陳恂滿介紹。

其次是中央供應站,所有需要的、消毒過的器具和材料由這區志工負責整理、歸位,讓所有器材一目瞭然;當然還有牙科X光拍攝站,需要志工懂得如何照口腔X光,然後到電腦上打印出來給醫生診斷;另外是診療椅旁的牙醫助理,他/她負責幫醫生遞器材、牙材、調整燈光和口腔抽水;最後一組是消毒站,用過的牙醫器械要消毒好,才能回到中央供應站,再由中央供應站歸類整理好,這樣下一場的醫護就可以馬上使用。

「消毒的過程非常嚴謹,牙科助理必須要懂消毒流程,哪些該丟?怎麼丟?整理好、針拔掉、藥品如何丟棄、血水要怎麼刷掉、然後怎麼清理血水、再重新歸類放進去超音波消毒洗淨⋯⋯補牙的、拔牙的器具,冷卻以後才能回到中央供應站,保證中央供應站的東西是乾淨的。」

人醫會志工學習如何組裝攜帶式牙科診療椅。攝影 / 駱淑麗

牙科診療就是義診中的小型外科手術。

牙科助理在給器械消毒的過程中,也會面臨一些危險,因為牙科器具都比較尖,同時器具上還有許多病菌、血水,助理非常專業才能處理得當。「我們的要求一定要使用完後馬上清理,因為血如果不馬上清理的話,有病菌,要現場處理好,這樣下一場要使用也能有效率出動。」陳恂滿醫生這些年來已經培養出無數優秀的牙科助理,這些慈濟志工們活躍在每次的牙科義診中,兢兢業業,不辭辛勞。  

「出門義診都要靠這些人醫會的志工來做,還要符合標準作業程序(SOP),同時幫到現場的眾多醫生。總之,無論是協助我們自己的人醫會醫師,還是外面來參加義診的醫師,每個環節,我們的志工都必須符合醫療的專業高標準。」

牙醫助理清洗消毒使用過器械,供牙醫師更替使用。圖攝於2022年6月12日聖伯納汀諾義診。攝影 / 維克特·洛佳(Victor Rocha)

複製、貼上與傳承

三十年來,慈濟美國總會地區的義診,已建立起標準工作流程,也處處可見慈濟志工的巧思。早期開山闢土的資深志工們所奠定下的基礎,成為義診小苗後來「一生無量」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們先籌設一個核心團隊(core team),決定服務範圍內要有幾個醫療義診站,每一個站都找一個站長帶兩個副站長負責,建立一個傳承機制。」這是人醫會資深護理師龔王曉汶,最早期擔任社區醫療幹事時和其他志工一同規畫出來的,有利於在其他地區義診時「複製」、「貼上」,所以這30年來在向外擴張義診時,才可以如此方便靈活。

義診開始的時候,是由核心團隊先開會,設定好義診進行的方式,等到計畫成熟時,再請當地社區志工一起開會,讓大家知道義診的流程,以及所需的人力,然後開始邀約志工。在義診開始之前的兩個星期,會有一個說明會,邀請所有參與的志工同步了解當次義診的作法,要有共同的理念。以核心團隊主導,有助於義診的舉辦,而時至今日,各地人醫會志工都遵循這套系統,讓大大小小的義診在有足夠人力、充滿慈濟人文、有醫療專業的環境下,進行得有條不紊。

1993年至今,是有風有雨,也有歡笑的30年,從阿罕布拉市開始,到聖伯納汀諾、中加州、聖蓋博谷、東柯契拉谷、洛杉磯市、聖塔安那、聖地牙哥、拉斯維加斯、鳳凰城——處處都有人醫志工的身影。誠如證嚴法師教導:「任何事都是從一個決心,一粒種子開始。」30年前的一顆至善的種子,如今生根發芽,一路生花,結出豐盛而喜人的果實!

2023年8月13日,總會園區舉辦疫情以後的第一次牙科助理與志工培訓,志工學習牙科診療工具的使用。 攝影 / 駱淑麗

【第三章】
慈濟美國總會(四)

X
微信裡點"發現"
掃QRCode便可分享此頁
複製網址
前往微信
按"複製網址"後複製連結後,再按"前往微信"即可前往微信App分享此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