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慈濟美國總會(一)
資料彙整、採訪、撰文/林計鑫、鄭茹菁、任文、愛貝兒(Dilber Shatursun)、駱淑麗
編輯/王偉齡、李成林
碧海藍天,微風拂面,在加州,大多數地區都屬於地中海型氣候,夏季炎熱乾燥,冬季溫暖潮濕。在這樣一個氣候宜人的地方,好像日日都是艷陽天。加州也是美國經濟第一大州,高科技公司、生物科技、航空公司、金融機構隨處可見。如果把加州看作一個獨立的國家,加州的生產毛額(Gross Domastic Product,縮寫GDP)已於2015和2017年分別超越巴西、法國和英國。
然而,有一些人就像月球的背面一樣,隱沒在一片遙遠陌生的黑暗裡。根據加州公共政策組織(Public Policy Institute of California,簡稱PPIC)估計,全美有將近四分之一、兩百多萬名無證移民在加州落腳。他們由於沒有合法身份,工作不穩定,多屬低收入家庭。此外,全美有超過25%(約15萬多人)的街友露宿加州街頭,且多數落腳在一年四季都有溫暖陽光的南加州,這些無法負擔醫療保險的人,也是身心問題風險最高的貧病交加之人。
阿罕布拉到聖伯納汀諾
美國慈濟總會地區以醫護專業人員為主的人醫會,成立於1998年,但早在1993年阿罕布拉義診中心成立之時,就有一群發心的醫護和志工開始提供義診服務,每次中心都有許多人排隊等待,繁忙景象,屢見不鮮。人醫會資深護理師龔王曉汶回想起30年前在義診中心義診時,一切彷若昨日:「籌備阿罕布拉慈濟義診中心時,我就有參與。還記得第一位被雇用的護士是高小姐,我們還幫忙她找制服。開業之後,就是在義診中心辦義診。每一次的義診都是擠得水洩不通,就是非常多人、非常忙。雖然每一次的義診都非常累,但是辦完活動回到家,都感到非常法喜,就是心情還蠻高興的,因為我們可以為這麼多有需求的人服務。」溫暖回憶如潮水般湧向龔王曉汶的腦海,她邊說邊笑,滿臉歡喜。
那時做義診,每個志工護士都是全能選手:「我們以前做義診,抽血要自己抽,然後送檢驗,所以我們護士那時候是做蠻多項目的。」
阿罕布拉慈濟義診中心很快做大做強,後來義診活動就擴展到阿罕布拉市以外的地區。龔王曉汶記得,第一次去外面的義診就是在聖伯納汀諾(San Bernardino)。
◎最貧窮的縣
聖伯納汀諾是加州最貧窮的縣,阿罕布拉慈濟義診中心團隊最早對這個地區的義診,是採取在良機農場(Lucky Farm in San Bernadino County)停車場「定點集合」方式,以四、五部大巴士,在聖伯納汀諾及阿罕布拉市之間來回載送病患到義診中心就醫,單程約需一小時;每次義診都要往返奔波七、八趟之多,共服務二百至三百人次。
第二年,義診中心改變巴士載運病患的方式,與「天主教聖伯納汀諾教區洛杉磯總教區」(Roman Catholic Diocese of San Bernardino)合作,由教會協助通知病人,慈濟負責醫療資源,共服務三百至四百人次;第三年與齊瓦尼基金會(Kiwanis Foundation)合作;第四年起即在良機農場的停車場舉辦,每年服務六百至八百人次。
「慈濟1996年在良機農場舉辦食物發放,經由良機農場業主廖日山和社區領袖湯姆·李維拉博士(Dr. Tom Rivera)的協助,我們在農場和天主教堂停車場處開啟了定期義診。」現任慈濟美國總會執行長曾慈慧解說慈濟志工是如何將義診擴展到聖伯納汀諾的因緣。
由於是擴展到偏鄉遠地去義診,龔王曉汶在內的醫療團隊必須早上天還沒亮時,五、六點就要起床,集合後搭巴士到義診場地,來回車程大約三到四個小時:「從那邊回到家,天又已經黑了,所以是蠻漫長的一天。」
義診期間非常繁忙,因為前來接受診治的病患太多,擠滿了義診場地。「那時候一個義診可以做到八、九百人次,而且不是在室內;聖伯納汀諾屬於內陸地區,很熱,我們在室外搭大的篷子,每個人都是汗流浹背,義診對象都是一些西語裔農工,其中許多是無證移民多,非常辛苦,也沒有錢。我們就是去照顧他們他們的孩子、他們的父母,你就可以看到他們真的是很辛苦。」龔王曉汶回憶。
義診忙到中午時,有時會熱到讓你根本吃不下飯,可是良機農場有很多的西瓜,所以就一直吃西瓜就覺得很滿足。
人醫會護理師 龔王曉汶
後來因慈濟借用聖伯納汀諾的萊陀溪公立小學(Lytle Creek Elementary School)舉辦物資發放,因此年度義診的第11年,也改在萊陀溪小學舉行,讓附近五所最貧困學校的學生及家長都能就近赴診;直到2006年,為提供更有效的服務,將每年一次的義診改為每年四次——因長久的慈善發放和義診,獲得該校師、親、生的信任,慈濟得以將著重慈濟人文的「品格教育」(character education)帶入這所公立小學。這是慈濟教育志業首度進入美國公立學校體系,爾後甚至擴展到當地其它公立小學。就這樣,慈濟的慈善、醫療、教育、人文,在如此一個低收入、資源貧乏、暴力犯罪極高的社區開始潛移默化。
◎點亮一束光
2016年的一天,加州的陽光如往日般明媚,志工陳敬典的心卻布滿了陰霾,他最心愛的太太吳曉璇剛剛往生:「那時剛來美國不久,太太過世對我的打擊很大。我開始接觸義診。在聖伯納汀諾有很多西語裔農工,看到他們工作很辛苦,收入又不多, 慈濟在那邊發放食物和做義診。當我看到農工的生活比我還苦時,感覺得自己還不是最苦的,這對我有很大的激勵,讓我有力氣再站起來。幫助別人,也可以鼓勵自己放下悲傷的情緒站起來,讓自己過得更有意義,發揮生命的價值。」
陳敬典主要負責義診的前置和善後:「比較可以身體力行的工作,主要是上貨下貨、搬器材,把器材搬到定點組裝起來,活動結束後再搬回車上放好。」乍聽之下,只是搬運,其實卻是義診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份,因為很多醫療器材都非常笨重且精細,稍有閃失,就會導致折損。同時,前置和善後的工作,總是到得最早、走得最晚,做義診的時候,用披星戴月來形容最為貼切。
「證嚴法師一直跟我們講,見苦知福,救苦救難。我那時也是剛來美國不久,感受到能夠幫到他們,也是一種因緣,真的是很榮幸、很開心。」陳敬典笑著說。
人生起起落落,低谷時,救贖他人,也就是在救贖自己。擁抱那些虛弱者,虛弱者的體溫也會反過來溫暖我們。為他人點亮一束光,自己也可以站立在光的餘暉裡。
陳敬典跟慈濟的因緣由來已久:「2004年,我的同學在中國廣州當慈濟志工,我們一起上企業管理的課,他對慈濟非常投入,接引我進入慈濟。當時我成為長期捐款的會員,還沒有身體力行,進入慈濟志工行列。我會去參加浴佛節的活動,只是蜻蜓點水。2009年,我太太吳曉璇生病了,我很擔心她,就介紹她認識慈濟,她一投入全心全意,做的慈濟事比我多。當時我的事業心非常重,事業非常忙碌,慈濟我只是偶爾出現,我鼓勵我家師姊在慈濟多付出,分散她的注意力,她做得非常好,短短幾年中就募到很多的慈濟會員,將她的人生價值完全發揮,只是不知道她這麼薄命⋯⋯」
後來為了給太太治病,陳敬典夫妻搬到舉目無親的美國。太太住院時,美國的慈濟志工每天都去醫院關懷:「當時呂幸子師姊,問我有沒有去參加活動,義診、發放啊,我想人生能夠投入做點事,也是蠻有意義的,所以就一起去參加。」
而他太太在往生前,雖然有病在身,也不忘去幫助貧病之人。
我和太太都感受到慈濟的精神⋯⋯太太在生病中很痛苦,可是她仍然堅持做慈濟,有時候開車到很遠的地方,甚至開車八、九個小時,去到很郊區的地方,她都堅持下來。
人醫會志工 陳敬典
抵達遙遠的他方,烈日當空,志工們看見果園裡整整齊齊排滿了一排又一排的果樹。一位西語裔老農工正踩著梯子摘蘋果,雖然他戴了帽子遮陽,但大太陽長久的的炙烤,還是讓他汗流浹背。由於太陽直射時間比較長,臉上溝溝壑壑,布滿皺紋。蘋果摘下來就順勢扔到身後巨大的鐵桶裡,每天可以摘上幾桶。這些水果之後會被打包裝箱,運到超市,包裝精美,供人選購。
然而,這老農工一天下來也賺不到幾個錢,收入很低,生病了怎麽辦呢?自己忍著嗎?在美國看牙這麽貴,牙科保險他更是沒有的,牙疼怎麽辦呢?還是一個字「忍」。在聖伯納汀諾社區有許多這樣的農工,他們看病只能指望像慈濟這樣的慈善團體。
「一次去義診,看到一個老農工,慈濟幫助他很多,他因為收入低,沒有保險,他看了中醫、西醫、牙醫。尤其是牙醫,在美國看牙醫非常的昂貴,一般人是看不起的,所以我們出動了大愛醫療巡迴車,每一次都載這麼多醫療物資出去,出動這麼多志工還有醫護,好像是一個大型的移動醫院。我們的義診,一方面可以幫這些人省下不少錢,一方面是我們的醫生的專業都是被認可的。」陳敬典介紹說。
在眾多貧苦交加的農工裡,這個老農工令陳敬典印象極為深刻。在生活那樣困苦的情況下,還是保有一顆溫暖的心,受到慈濟精神感召,每次過來看病都會帶存了零錢的慈濟竹筒過來:「他雖然收入低,但就好像證嚴法師教導我們,每天存吃飯的一把米,存下買菜的五毛錢。這位老農工每天也會存下零錢,就是一個善心。」
除此之外,慈濟的中醫針灸治療也為很多聖伯納汀諾的病患提供巨大的幫助。滿頭白髮的瑪麗蓮·杜黛兒(Marilinn Trudell)早年罹患皮膚癌,化療之後因為藥物過敏,導致她時常感到雙腳麻木,多年來不堪其擾。聽說慈濟中醫治療有奇效,特來到義診接受中醫醫治,尋求解方。
「為了我的腳,我到處求診⋯⋯」瑪麗蓮在接受針灸治療後發現麻木感減輕許多:「我想更了解針灸,這真的是非常好的體驗。」
至今人醫會已在當地耕耘20多年,與當地社區結下深厚的情誼。雖然因為新冠疫情義診一度暫停,2022年志工排除萬難重啟義診,細心也用心地陪伴這裡的居民脫離貧、病、苦的輪迴。
2023年三月的義診規模如往常,一共動員250多位志工,守護122位居民的健康,同時場外也提供生活物資,減輕農工的生活壓力。
這一路走來,陳敬典獲得了許多體悟:「我們出去義診幫助人家看病,同時啟發很多病苦人的善心——這是我們做這件事情的意義,看到他們不斷不斷地改變,我們雖然付出無所求,但是,付出時看到人家變好、看到人家提升、啟發他們的善心,他們又可以再去幫助其他人⋯⋯這是一個愛的循環、愛的啟發。我覺得走進慈濟是我人生最有意義的事,跟著證嚴法師走,跟著師兄姊們一起學習。」
慈濟美國總會人醫會團隊並不僅僅服務聖伯納汀諾社區,只要哪裡義診人手不夠,他們就會不顧萬里驅車前往。就像陳敬典,當他發現洛杉磯地區會做大型義診,人手非常緊繃,他就去補足:「義診需要很多的人力,人醫會牙醫師陳恂滿邀我來多耕這個福田,我覺得是蠻有意義的事。先後還去了鳳凰城(Phoenix, AZ)、拉斯維加斯(Las Vegas, NV),和所有周邊城市等等。陳恂滿師姊和呂旻原師兄,還有楊蕎嘉師姊,尤其是楊蕎嘉師姊,記性非常好,我都叫她小神童。現在我們義診有一個核心團隊,一起有組織地籌畫、拓展,來幫助很多人。」陳敬典回顧著這些個驅車前往、幫助困苦之人的經歷,他說得極為輕描淡寫,但這背後披星戴月、日復一日的付出絕對是無可比擬的。
「特別是有一次去鳳凰城,我跟呂旻原師兄開車去,也是去做前置與善後,幫牙科組裝活動診療床、裝線路、幫牙科倒血水⋯⋯我們什麼都做。當時翁督富師兄教導我很多,他對器材非常熟悉,他在義診方面經驗豐富。」陳敬典非常感恩,團隊不分你我地投入,在幅員廣闊的暗處,成就一場又一場拔苦的義診馬拉松。
中加州
加州被暱稱為「黃金州」,矽谷、舊金山更是美國科技業、金融業的重鎮,但平均所得在全國名列前茅的加州,但中加州卻非如此。像是農業城市貝克斯菲爾德(Bakersfield, CA)在每年人口普查統計資料中,卻持續位居美國大城市貧窮比率排行榜的前五名。貝克斯菲爾德的經濟狀況就像大片綠洲裡的一片沙漠,許多當地居民被貧窮、疾病和落寞種種包裹著,勉強維生。最靠近但也需要兩個小時車程的南加州北嶺(Northtridge, CA)常常前往中加州關懷,在資深志工王慈倫的登高一呼下,南加各地醫護、志工響應義診,也接引了中加州當地醫師加入。
◎以愛傳家
「貝克斯菲爾德有兩大產業,農業和石油業,就是這個社區的重點經濟項目。這裡的居民很多都是第一代移民,他們賺的錢僅能勉強餬口,確實非常需要照顧,特別是需要慈濟的義診。」當地的人醫會越南裔牙醫師張富山介紹。
哪裡有貧窮困頓,哪裡就有慈濟人的身影,美國慈濟人醫會1996年起,每三個月定會固定前往貝克斯菲爾德,為貧窮農工舉辦義診。
當地居民埃絲特菈·多拉多(Estela Dorado)直言自己沒有任何地方可以去獲得醫療服務, 除了來慈濟義診:「我希望能繼續一直來這裡看診,因為我發現中醫的針灸治療,對我的病情非常有幫助,他們一直在幫我治療手臂等病痛。」
當地居民佩德羅·拉米雷斯(Pedro Ramirez)捧著滿滿一袋子的硬幣來到義診場地,這是他的愛心和被啟發的善與同理心。
我患有糖尿病,我是從朋友那兒得知你們(慈濟)要來義診,所以我開始來這裡接受診療,我已經在這裡治療了十年,每次你們來義診,我都會來,也帶來我收集三個月的硬幣;這是我把硬幣帶來捐贈的時機。你們幫助了我們,我也想要回饋。
義診病患 佩德羅·拉米雷斯
「很久以前,我的一位朋友提出建議,如果你這個週末有空,我們一起去做義診的醫療志工。我於是開始走入慈濟,並繼續地參與義診。我的女兒們,在她們大約是六年級或七年級的時候,也開始成為義診的志工。」張富山回憶當初加入貝克斯菲爾德義診的經過。
「我爸爸總會在義診結束後,跟我們分享他的經歷,例如參加慈濟義診的收穫,或是做慈濟志工的感想。聽了之後,就很希望一起去做志工。我們希望能夠去幫忙,特別是能夠以醫療義診來影響我們的社區⋯⋯」大女兒張諳,一開始只是幫忙帶領病患到各科別看診,後來在了解義診動線流程後,便在牙醫前台幫忙:「雖然我現在只是在前台幫忙病患報到,可是有一天等我醫學院畢業,正式成為一位醫生之後,我也想來幫忙義診。」
不只張富山的一雙女兒跟著父親用慈善來回饋這片長養她們的土地,張富山的妻子阮咪咪(Mimi Nguyen)也帶著自己的妹妹一起成為慈濟志工。「我們的家就在這個社區,所以我深切了解這裡有很多貧窮的人是需要醫療幫助的。我和女兒們也在流浪之家做志工,了解有些流浪者並不是無家可歸,只是很貧窮,所以他們只能去流浪之家領取食物⋯⋯因為我曾親眼看到,所以能理解。」
「其實我們非常幸運,我們整個家庭都很有福。」張富山透過義診,以愛以德傳家:「我們可以去做志工,因為我們有慈濟同行。」
◎重返金山谷
新冠疫情兩年期間,雖然停止實體義診,但人醫會志工持續透過電話進行義診不輟;因為有很多慢性病患者需要長期服藥,志工們就會透過電話了解病人病況,郵寄藥物到病人家中。
我們固定三個月就會用電話問診,對象都是一些舊病人,並對持續照顧的病人提供需要藥物。我們會把這些藥物打包,再加上一些結緣品,像口罩、洗手液等,郵寄過去,一直到今天才有機會面對面地再相聚。
慈濟美國醫療基金會執行長 鄧博仁
鄧博仁口中的今天,就是2022年5月15日,貝克斯菲爾德的患者們終於盼來義診重啟之日,醫生、志工和病人不必再透過電話看診,人人都懷著興奮與感恩的心,重回金山谷高中(Golden Valley High School)。
清晨五點,天光微亮,志工們先到慈濟南愛滿地(South El Monte)醫療中心集合。由於貝克斯菲爾德距離洛杉磯的車程大約兩小時,大多數的志工從家中來到集合地,通常需要半小時以上車程,所以很多志工清晨三、四點就要起床準備,摸黑出門。能夠再親自去鄉間做義診,對志工而言不僅是一份使命感,更是一份對貝克斯菲爾德居民的牽掛。
大巴士開了兩個小時,大約早上八點來到金山谷高中。現場已經有一批先行的志工開始為居民作登記和填寫資料。為了大家的健康安全,現場依序進行量體溫和新冠病毒快篩。
由於事先已經做了充裕的準備,志工們抵達現場就找到自己的工作地點,開始設置器械,忙中有序,不一會工夫,三個義診部門:牙科、西醫和中醫都完成布置。新進的志工看到慈濟大愛感恩科技研發的環保多功能帳篷,經過輕輕地一轉,一個診室立即呈現在眼前,減少搭建的力氣,每個人都感到新奇和興奮。
除此之外,還有其它「用心」的亮點。疫情當中,人醫團隊沒閒著,剛好趁沒有義診的這段時間,思考如何改善義診流程、花很大的力氣做器材整合。「我們也是第一次嘗試把牙科的器材重新整合。」陳恂滿醫師希望能夠用最少的人力,做最大的事:「每個診站都有負責的人和窗口,讓整個動線更流暢。」
這天也和當地的CSF非營利醫療組織(CSF Medical Non-Profit Foundation, 簡稱CSF)合作。鄧博仁很期待,因為唯有透過和其他組織攜手,才能更完善地為病患提供全面性服務,正是所謂的福田大家一起耕:「我們比較脆弱的地方,就是沒有辦法提供進一步的細項義診;與這個組織合作,未來他們將可以為病患提供專科醫師服務,包括手術。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消息,大家第一次接觸,還在互相學習,希望有更進一步的合作。」
當天,CSF非營利醫療組織的人員也來到現場,雖然沒有在現場看診,但他們能夠在後續提供專科醫療,正好補足了慈濟對於專科醫療的不足。透過雙邊合作,未來當患者需要進一步看診時,慈濟將可以把病人轉介給該組織。
從義診器材的不斷革新、流程的改善、結合更多組織合作⋯⋯每一個改變、每一個步履,都是為了讓病患得到更完善的照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