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報導】世界宗教議會

實現社會正義 佛教徒滋養聖土

採訪/慈濟美國總會文史室團隊
撰文/劉嘉麗

Neighbor bumping water from Aama Health Post,Lumbini, Nepal's well
在慈濟的資助下,位於尼泊爾藍毘尼的阿瑪衛生站(Aama Health Post, Lumbini, Nepal )深達1,640英呎的水井正式建成啟用,用力壓打著水泵,豐沛清澈的水噴湧而出,村民喜不自禁。攝影/張美玲

天色微亮,晨霧還未散盡,穿過羽煙裊裊的小徑,可以看到形單影隻的僧人坐在橋上打坐,聖樹下的朝聖者們虔誠地誦經祈福——2500年前,佛陀誕生於現今位於尼泊爾境內的藍毘尼花園(Lumbini Garden, Nepal),數千年來無數的朝聖者前來朝拜,追尋心中對靈性的渴望,感受修行帶來的平和安寧。

儘管藍毘尼花園園區內平靜而富足,園區外卻存在著一個迥異的世界 。「藍毘尼花園內外的生活完全不同。當我們的志工走出藍毘尼花園,就能看到貧困的生活⋯⋯」代表慈濟參加2023年「世界宗教議會」(Parliament of the World’s Religions)的靜思精舍德淵師父和與會者分享。

回饋佛陀的故鄉

貧窮落後,居民溫飽難繼,有病難醫,教育資源極度匱乏,偏遠的角落甚至還有簡陋的草屋。兩千多年前,佛陀曾目睹和如今一樣的情狀,體悟到生、老、病、死的痛苦,喚醒內心的慈悲與勇氣,將舊有的生活完全拋棄,丟下皇宮、財富與家庭,決意踏上探尋實相的證悟之路。而作為佛陀的追隨者,佛教徒不斷用慈悲之心滋養著這片聖土,用行動為需要幫助的人翻轉人生。

來自四面八方的佛教組織匯集到「世界宗教議會」上,共同出謀劃策,要為回饋佛陀故鄉而努力。「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根據佛法,以不僅僅是物質援助的方式來滋養這片土地。」來自「佛教全球救援組織」南傳佛教的法耀法師(Ayyā Dhammadīpā, Buddhist Global Relief)在8月15日主題為「佛教的行動:弘法利生,回饋佛陀的故鄉」的研討會上說道。

這與慈濟的想法不謀而合,「授人以魚」的基礎上,更重要的是「授人以漁」。在證嚴法師的帶領下,慈濟30年來在尼泊爾、印度(編註:佛陀於尼泊爾出生,於印度悟道)進行食物發放、建築房屋、免費義診等滿足基本需求的救助,慈濟也深入當地落後村鎮,帶動永續糧食生產方式、將人文課程引入當地教育、協助當地婦女就業⋯⋯加上佛法正念的引導,曾將自己困於心靈絕境的一些當地人,漸漸走出陰霾,用自己的行動和付出表達對世界的愛——這些,都在德淵師父的主講中娓娓道來。

Jing Si Adobe master sharing the story of Buddha's home
2023年8月15日,由德淵師父主講、題為「佛教的行動:弘法利生,回饋佛陀的故鄉」的論壇在「世界宗教議會」的舞台上拉開帷幕,詳述了慈濟多年來對尼、印兩地人民的幫助。攝影/飛睿丹(Daniel Ferarra)

藍毘尼的第一口水井

1993年,尼泊爾豪雨成災,慈濟首度至該國賑災並興建1,800戶大愛屋;2015年,尼泊爾強震,志工投入災區慈善、義診行動,並了解到佛陀的誕生地極度需要中、長期援助。 2022年,「翻轉佛陀的故鄉」項目正式落地,慈濟不斷展開慈善、醫療、教育等多樣援助項目。

藍毘尼文化市只有一間衛生所,七個衛生站以及一處鄉村醫務所。2022年五月,尼泊爾慈濟醫療團隊曾深入村莊,勘查發現第12里的阿瑪衛生站(Aama Health Post)環境條件最為艱難,連基本的亁淨水源都沒有。

衛生站的後面僅有一支佈滿鏽斑的老舊水泵,阿瑪衛生站負責人拉吉斯(Rajis)說:「那個水絕對不能喝,不然會喝死人。」在攝氏40度的日常高溫下,還沒有乾淨的水喝,所以衛生站的醫務人員和病人通常都要自備飲水。「如果慈濟基金會有要來幫助我們這裡的衛生站,請你們不要忘記我們12里也有一間。」慈濟志工在離去前,拉吉斯懇切的請託,一直縈繞在心頭。

2023年5月25日,在慈濟的資助下,阿瑪衛生站深達1,640英呎(約500米)的水井正式建成,住在鄰近的鄉親總算有乾淨的水喝,這一天,他們不知道等待了多久,終於盼到生命之泉的「出頭天」。

鄉親們紛紛提著水桶,大人、小孩排著隊,用力壓打著水泵,豐沛清澈的水量,裝滿了一個個水桶、水瓶,拉吉斯看見,大家內心的渴求終於被滿足:「我們在這裡幾十年只有深130英尺(約40米)的水泵,這種水當然是不健康的。不只是我自己,整個醫療團隊,還有這邊的村民,我們都很感恩。」

可愛的慈濟人也很令人尊敬,是名符其實的活菩薩。

Lumbini Garden's neighbors lining up for fresh water
尼泊爾藍毘尼第12里的鄉親們紛紛提著水桶排隊取水。攝影 / 張美玲

灰塵、泥巴、乞丐和貧窮

菩提伽耶市(Bodhgaya)位於印度東北的比哈爾省(Bihar, India),城區圍繞著神聖的菩提樹,就在此處,追尋真理多年的佛陀,終在菩提樹下證悟。

即使飽受乾旱、戰爭和強風摧殘,菩提樹的「後代」仍屹立於此,信徒們在此吟唱、誦經、祈禱,遊客穿插在信徒之中旁觀和體驗,一呼一吸中,正念在心間油然而生。然而菩提伽耶作為佛教聖地,卻比貧民區好不到哪裡,大多數訪客對當地的灰塵、泥巴、乞丐和貧窮都感到震驚。

「在這個地區,由於種姓制度,大多數人無法上學,他們為了生存而淪為乞丐。」德淵師父解釋,慈濟的援助範圍以菩提伽耶為中心,延伸到週邊村莊,志工們入戶探訪、按需救助,以佛法引導,激勵村民回饋社會。

在離菩提伽耶不遠的牧羊女村(Sujata, Bodhgaya),有一位受村民欺凌的中風乞丐甘滿季(Gain Manjhi),年過古稀生活潦倒:「我的手痛腳也痛,無法行走,生病後我的孩子從來不曾探望過我,也不讓我出去,所以我才偷偷出來乞討,這樣才有錢能買藥吃。」

慈濟志工傾力相助,不但治療其疾病,更引導他自立其生,現在的他已成為慈濟志工,將向上的手心翻轉向下,幫助其他行乞的村民改善生活。

我現在一樣很窮,可是我想跟志工一樣做好事,所以我貢獻出我的時間,去幫助有需要的人。

Local donating to Tzu Chi bamboo bank
慈濟在菩提迦耶推廣慈濟竹筒歲月,村民踴躍將零錢善款投入甘滿季(右一)手中的竹筒撲滿中。攝影/黃玉花
Tzu Chi volunteer Gain Manjhi and local
已經成為慈濟志工的甘滿季(右一),用自己的經驗幫助其他行乞的村民改善生活狀態。攝影/葉晉宏

就這樣,愛的循環開始啟動。牧羊女村當地居民,也都紛紛投入互助的行列。「慈濟來了之後,我們了解到除了接受援助,還可以儘自己的一份力量去奉獻;我們可以以任何方式給予,不一定是金錢。」

慈濟希望在滿足當地人民基本需求的情況下,從思想層面扭轉其觀念,充分調動並發揮其潛力,以自己的能力實現生活的美好。在未來,慈濟將一直致力於佛陀故鄉的中、長期援助,以慈悲之心滋養這片神聖的土地,正如德淵師父所說:「扭轉佛陀故鄉的生活將是一個漫長的旅程,但慈濟志工發誓,無論需要多長時間,都要幫助那裡的人們實現這個目標。」

近期雙月刊

X
微信裡點"發現"
掃QRCode便可分享此頁
複製網址
前往微信
按"複製網址"後複製連結後,再按"前往微信"即可前往微信App分享此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