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滿足人類的口欲,叢林被砍伐改作牧場。攝影/Yana Kangal,圖片來源/Pexels
「有一本叫做《自然就樹美》(The Hidden Life of Trees)的精彩書籍,描述樹木之間存在著(人類看不見的)隱密社會。它們通過根莖和分泌物交流,互幫互助,確保每一棵樹都有足夠的空間和陽光。人類以往並不認為樹木是有知覺的,事實上它們不但有知覺,還有自己的生活。」「全球解決方案公民組織」主席布魯斯·諾茨(Bruce Knotts, President of Citizens for Global Solutions)在出席2023年「世界宗教議會」(Parliament of the World’s Religions)後,用鮮活的語言描述在論壇上聽到的新知識。
近些年的科學研究證實,人與自然萬物實為一體,然而全球化的經濟發展似乎讓人們的口欲和資本的貪婪變得無邊無際,只能靠過度捕撈、伐木畜牧,不斷掠奪地球資源才能滿足。然而人人真的因此飽足健康?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The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統計,世上有31億人無法獲得足夠的食物,然而全球每年浪費的食物,卻可以讓其中12.6億人吃飽。
如何由宗教組織帶頭,停止對地球的侵略,尋找糧食系統與大自然、動植物之間相互依存的平衡發展,正是這一屆世界宗教議會最重要的議題之一。正如一位議會來賓在小組討論上的發言所說:「動物、植物都有生命,並且是有智慧的。湖泊、河流、森林、山脈,他們都是我們的夥伴。」
犧牲自然換來的口欲
「親眼看到亞馬遜很多的森林被砍伐,用於養牛或是種植飼養牛隻的大豆,這簡直令人心碎。」聯合國非政府組織代表、「水靈組織」執行長布萊爾·尼爾森(Blair Nelsen, UN-NGO Representative and Executive Director of Waterspirit Ministry)說。
亞馬遜雨林(Amazon Rainforests)這片本是地球上最為豐富多樣的土地,幾千年來不受干擾地自然生長,蘊藏著許多連科學家都還沒發現研究過的物種。然而在近年來,這片自然的樂園卻因畜牧業大幅縮水。就拿巴西(Brazil)這個世界上最大的牛肉出口國來說,根據「沃克斯傳媒」(Vox Media)追蹤數據,在2018年8月1日到2021年7月31日之間,巴西的亞馬遜雨林減少840萬英畝,這比2015至2018年同期數據高出52%,而90%消失的雨林都被牧場覆蓋。
雨林中的樹木擔負著艱鉅的任務——為地球降溫。它們從空氣中吸取大量的溫室氣體二氧化碳,儲存在土裡,然而這些二氧化碳通通會在樹木被砍伐後重新釋放回大氣層,加劇溫室效應;曾經在它們枝葉護衛下安家的無數生靈也數量驟減,食物鏈斷裂,重要的生態平衡開始如骨牌效應不斷傾塌。
「聯合國說,我們需要改變飲食結構,我們需要讓地球被更多的森林覆蓋,而不是牧牛場。」布魯斯總結說。
跨宗教的啟發
「在各位不同的信仰傳統中,有哪些想法和價值觀,可以為現有糧食系統帶來改變?」在一場名為「播下催化轉型的種子:糧食系統的宗教建言」(Sowing the Seeds for Catalytic Transformations: Faith Consultation on Food Systems)上,慈濟「全球合作發展事務室」(Global Partnership Affairs Department,簡稱:GPAD)美國團隊負責人、小組會議的主持人裘曜陽用這樣的提問來激發在座來賓的討論。
發言中提到許多不同的傳統,例如地球為人類提供用以滋養身心的食物是神聖的,應當被尊重;還有來賓提到她在用餐前,需要特地感謝為此獻生的動植物。靜思精舍的德澄法師作為小組討論嘉賓,也提供佛教在這方面的思考。
佛教的觀點就是眾生平等——每個動物植物,都有權利自由自在地生活在這片土地上。
靜思精舍 德澄法師
其實這些價值觀雖然來自不同的信仰,但都有些共同之處。正像有美洲原住民血統的來賓、「原住民協會」執行長弗蘭基·奧羅納(Frankie Orona, Executive Director of Society of Native Nations)所說:「我們部落的長老會說,唯一可以真正改變現狀的路徑既可謂簡單又可說非常複雜和艱難——答案就是『愛』。如果你像愛自己的孩子一樣愛著空氣,你會想讓空氣健康、乾淨,因為你和空氣是不可分割的。」
不是所有的信仰都相信人類有義務去愛地球和生態,例如一部分保守基督徒並不認為氣候變遷真實存在,或是認為氣候變遷並非由人類引發,甚至還有一些認為聖經中的《創世紀》(Genesis)教人們要去征服、掌管地球。不過也有很多基督徒從不同角度去解讀聖經,認為這些段落也可以解讀為人類是上帝指派的「園丁」,有義務保護看照地球和世間萬物,這一派被稱為「福音派環保主義」(Evangelical Environmentalism)。
「我們不像園丁,反而更像剝削者和破壞者。」福音派環保主義者領袖、物理學家、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約翰·狄奧多·霍頓(John Theodore Houghton, Physicist and Nobel Peace Prize Recipient)重新檢視:「一些基督徒誤解了《創世記》1:26中給予人類的『權力』,作為肆無忌憚剝削的藉口。 然而《創世記》如同《聖經》其他部分,堅持人類對創造物的管理是隸屬於上帝,並把這管理描繪成創造物的『園丁』。」
信仰與食物
正因為相信「宗教」肩負著詮釋典籍和引導信徒的重任,慈濟早在兩年前,已經與其他宗教組織一起成立「聯合國宗教界糧食系統聯盟」(Faith + Food Coalition),透過宗教的角度研究、探討改變糧食系統和保護地球的可行方案,這次在大會上更是組織小組論壇,與來自各個信仰的領導者一同探討對糧食系統的持續改革。
「我的生活一定要有肉嗎?還是可以不用因為自己飲食的欲望,去傷害其他的生命?」德澄法師在小組發言中,還表述了慈濟在減少食物分配不均方面的具體主張主張:「證嚴法師提倡的『八分飽兩分助人好』,其實就可以解決糧食浪費的問題。」
在與其它宗教組織的探討中,還有更多的改革和新鮮的想法。例如「聯合國宗教界糧食系統聯盟」的報告《可持續、公平、強韌——用道德改變全球糧食系統》(Sustainable, Equitable, Resilient: An Ethical Approach to Global Food Systems)發現,工業化的糧食供應鏈和政府補助導致超加工食品(ultra-processed food)全球化,一方面為發達國家提供過剩的食物,導致肥胖,另一方面卻剝奪很多貧困人們賴以生存的自然生態,讓他們被迫經歷包括營養不足、或是造成疾病頻發的營養創傷(nutritional trauma)等。如果要解決這一系列問題,現有的糧食系統必須從工業回歸自然傳統,投資在地特有的、富含營養的自然食物,停止對生態的掠奪,這樣才能建立起更加公平的糧食分配體系,讓那些挨餓的人們可以吃飽,讓營養過剩的人們可以汲取更加健康、養生的食物,同時讓自然有喘息、恢復的空間⸺這份報告等同於跨宗教的共知共識,是眼下守護地球不可或缺的推力。
信仰的意義在於相信。超越宗教,信仰的意義在於找到相同之處,相信彼此。
「聯合國宗教界糧食系統聯盟」報告 《可持續、公平、強韌⸺用道德改變全球糧食系統》
信仰組織作為世界第四大經濟體,掌控著大量的土地、森林、礦產、工業和能源,對信奉者更是具有龐大的帶動力量,因此宗教可以提倡改變,更能夠做出實質性的糧食系統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