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法脈、慈濟宗門」傳承佛法,以《無量義經》作為我們修行的精髓。《無量義經》經文:「靜寂清澄,志玄虛漠,守之不動,億百千劫。無量法門,悉現在前,得大智慧,通達諸法。」這段文字所要傳達的意涵,就是佛陀對人間最重要的教育;人人本具佛性,本擁有清淨、遼闊的心靈境界,來人間的目的,即是為人群付出。
節錄自證嚴上人著作《靜思法脈、慈濟宗門》
為什麼「薰法香」?每天清晨起來,恭聆上人開示《靜思妙蓮華》,除了一早面見上人,把恩師請到家裡來,也是聆聽上人說佛法,汲取正能量最好的機會。我常跟大家分享:「大家都講愛上人、愛慈濟,大家都很虔誠,但是我們虔誠的心看不見,晨薰就是我們虔誠心最具體的呈現。」
《靜思妙蓮華》就是慈濟的法脈,我們晨薰的時候,除了看《靜思妙蓮華》,主要是看《人間菩提》或是《志工早會》。《人間菩提》都是在講事相,就是我們做的事情,有形有相,可以看得見的;事相就是「靜思法脈勤行道,慈濟宗門人間路」。《人間菩提》就是人間路,所以《靜思妙蓮華》和《人間菩提》就是我們做慈濟所要依據的法源。
因為受過佛法的教化,我們在很多的事相上,在做慈濟的事相上,就可以將事與相互印證。佛法讓我們懂得,有人就有事,有事就有相;也可以這麼說,佛法教導我們有理、有事、有相,就一定有人。譬如我們做慈濟一定要有人,沒有人怎麼做慈濟?如何把理、事、相,融會貫通,就是我們要學習的。
上人在開示《妙法蓮華經》的時候,期許我們不要只在名相上鑽牛角尖,反而模糊了自己的真正用心,我們要深入內心,尋找本性的智慧和清淨的大愛;要用心觀察世間相,從中體會法理,與人間事相融合,才是實用的法。
上人最喜歡的經文就是《無量義經》中的「靜寂清澄,志玄虛漠;守之不動,億百千劫;無量法門,悉現在前;得大智慧,通達諸法。」
「靜寂清澄,志玄虛漠」,就是要我們的心要如佛陀一樣的寬廣。佛陀開悟的時候,第一句話就說:「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
我們的心要靜下來,有多難?「靜寂清澄」是要我們的心如一面大圓鏡,所有的相來的時候,無論順境逆境,境來則映、境去不留,鏡子怎麼會留東西呢?「志玄虛漠」是要自己的心如宇宙一樣的寬廣、無量無邊,也就是在遇到任何時候、任何境界,只要把心胸打開、心寬念純,就不被他人的境界影響,最後誰會得到最大好處?還是自己。
在晨薰時的分享中,有志工懺悔以前的習氣很重,經常為一些小事和家人或身邊的人起紛爭,感慨若能早一點聽到上人的開示,人生一定與現在不同。也有志工分享,有人的地方難免有紛爭,感恩有晨薰,讓我們學會了感恩。現在,我們的心時時都在感恩中,所以覺得人生很美好,覺得自己很幸福。
在做志工的路上,我們難免會遇到大大小小的境界(石頭),小石頭就用腳輕輕地踢開,大石頭就搬開,大到搬不動時,就爬過去、繞過去,總而言之,不要因為這些障礙而退怯或放棄。我們都曾經遇到過出乎意料的狀況,或是無端地被誤會,對於個人是極大的挑戰,怎麼能放下呢?其實我們遇到的事情都是有因緣的,為什麼是我,不是他?很多事情不是偶然,可能是過去的因果。佛陀說:「不會再受第二支箭的痛苦。」講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世間事,當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事實時,煩惱、擔心也沒有用,就不要再為之煩惱了,也就是不要再受第二支箭了。
《阿含經》中,佛陀說:「一個沒有受過佛法教化的人,遇到痛苦的時候,往往悲不自勝,甚至徬徨迷惑,不知如何安頓自己,這就如同中了第一支箭以後,又中了第二支箭一樣地的感到痛苦不安;相反的,有佛法的人,遭逢痛苦的時候,絕不徒然悲歎,乃至怨天尤人,自亂方寸,因為他已經有智慧,不會再受第二支箭的痛苦。」
我經常舉一個例子,提醒自己、開解他人。在地上寫一個數字「9」,我看明明是「9」,站在對面的人卻說是「6」;我說你錯,你說我錯!上人告訴我們,哪有什麼對錯呢?只是角度上的不同,只要把角度升高,站在對方的立場或站到第三者的立場來考慮事情,尤其是要讓自己跳出境界,這時再看,就沒有曾經執著的對與錯了。
我們每天「薰法香」,汲取正能量,提醒自己一整天要說好話、做好事。我們分分鐘做慈濟,就是「結好緣、長慧命」,所有一切就是這六個字。「薰法香」就是要成長我們的慧命,不管我們做什麼事情,都是為了結好緣;不管我們擔任什麼職務、什麼工作,也都是為了結好緣,長慧命。
上人期許我們「心定,志堅,勤精進」,所以我們每天晨薰,就是「心已定,志亦堅,人也精進」的具體呈現,也是我們心志堅定、「難行能行」成長慧命的堅持。
分享者人物側寫
慈濟美國聖谷愛滿地(El Monte)聯絡處自2014年7月1日啟動「薰法香」,今已邁入第十年。從開始以來,聯絡處負責人陳健和幾位志工日日「晨鐘起,薰法香」,除了出國或其他不可抗拒的因素,從沒停止過。
33年前陳健開始做慈濟,28年前,他放下賺錢的事業,回到台灣花蓮精舍全心投入慈善,後來因家庭因素再度返美,並承擔起慈濟聯絡處負責人的任務:「其實當時我是在回去、不回去台灣,這兩個截然不同的道路上做選擇,非常掙扎,最後選擇了回精舍。我始終認為這是自己這輩子做的最對的決定。人生中的抉擇,不一定是用金錢和物質來衡量的。當時的我,比現在有錢,但是現在的我和家人,每一天都是快樂的、感恩的;因為做慈濟,每天都很感恩,因為很感恩,所以每一天都很快樂。做慈濟,我賺到的是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