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義診中心、門診中心到聯邦標準的醫療中心

資料整理、撰文/鄭茹菁、王偉齡、錢美臻、阿迪亞娜·蒂班尼德度(Adriana DiBenedetto)、林孟潔

慈濟醫療志業園區是佛教慈濟美國醫療志業基金會的大本營,座落於南加州南愛滿地市(South El Monte, CA)。圖片來源/佛教慈濟美國醫療志業基金會

佛教慈濟美國醫療志業基金會發展里程碑

1993年11月1日

阿罕布拉慈濟義診中心正式啟用,為慈濟海外第一個醫療據點,主要提供中西醫內科、牙科、耳鼻喉科、眼科

1993年12月28日

阿罕布拉義診中心以「佛教慈濟義診中心」完成政府註冊

2005年8月3日

慈濟醫療志業在美正式註冊為「台灣佛教慈濟美國醫療志業基金會」,獨立專責醫療志業項目 

2005年9月1日

「慈濟醫療志業園區」於南加州南愛滿地啟用、南愛滿地慈濟社區門診中心啟業,提供中西醫門診、社會福利申請、預防醫療講座

2008年3月31日

牙科門診中心加入慈濟醫療志業園區

2009年12月17日

基金會正式名稱更名為「佛教慈濟美國醫療志業基金會」

2010年11月7日

威明頓慈濟社區門診中心成立,提供中醫、牙科及推廣預防醫學

2013年4月28日

阿罕布拉慈濟義診中心改制成為社區門診中心(編註:當時誤用醫學中心之名,後予以更正)

2020年10月26日

佛教慈濟美國醫療志業基金會通過聯邦認證,下屬三間社區門診中心皆晉升為「聯邦標準的醫療中心」

1993至2023年

三間慈濟醫療據點已服務超過59萬人次

2018年部分醫療團隊於阿罕布慈濟社區門診中心前拍照留念
2018年部分醫療團隊於阿罕布慈濟社區門診中心前拍照留念。圖片來源/ 佛教慈濟美國醫療志業基金會

慈濟美國醫療志業成立的初心是「不論一個人的國籍、種族、宗教或社經地位,只要有醫療的需要,慈濟均為其提供醫療服務。」而今30年歲月過去,接受過慈濟醫療服務的美國當地人,沒有最多,只有更多,慈濟的愛,一直都在!

1993年年底,慈濟醫療志業在南加州阿罕布拉市(Alhambra, CA)成立「佛教慈濟義診中心」(文中簡稱義診中心),開始治療低收入無保險病患,此後便一直朝著如何為更多低收病患提供「人本醫療」的方向前進。為更符合美國在醫療相關服務上所設立的法規與標準,2005年8月3日醫療志業正式在美國註冊登記,成為獨立的「台灣佛教慈濟美國醫療志業基金會」(後於2009年12月17日更名為「佛教慈濟美國醫療志業基金會」,文中簡稱醫療基金會),專責醫療相關事務。

「阿罕布拉義診中心的成立是依循證嚴法師的理念,把病人放在第一。我們不只是治療有形的病症,更要醫治他們的心。」葛濟捨是慈濟醫療志業在美國深耕擴大的重要推手之一,身為醫師的他,還有個企業家的頭腦。但要如何把一個點發展成一個慈善醫療網?先要把眼下的第一個義診中心做好,基本功就是視病如親。

第一節

阿罕布拉慈濟義診中心

阿罕布拉慈濟醫療據點的空拍圖
阿罕布拉慈濟醫療據點的空拍圖。攝影/許俊吉

在阿罕布拉義診中心服務的範圍內,有許多流浪街頭的非法移民,貧病交迫之時只能走向義診中心。有一位染上重感冒的琳達(化名)為自己身上的異味感到自卑,沒有勇氣邁進窗明几淨的義診中心,志工發現在外面徘徊許久的她,體貼地帶她去浴室,指著摺疊整齊的乾淨衣服,溫柔地說:「請找適合自已的衣服替換,不要客氣。」當琳達的肌膚接觸到久違的熱水,她的淚水決堤⋯⋯

◎浴室和二手衣

把病患當作人,而不只是一組病歷號碼,這讓病患感到放心,能把自己交給醫護人員。「我很喜歡這裡的服務,因為讓我感到很放鬆,不像在其他醫院,會讓我很緊張。」一位胡姓華裔婦人笑咪咪地說。

曾接受義診中心治療的殷春海是名送貨員,公司沒有給付醫療保險。2002年八月間,他常感體力減弱、疲倦、食慾不振,十二月走進義診中心,經杜友情醫師詳細問診,立即轉診至南加大醫院檢驗,確定是大腸癌,經手術和12次化療終於痊癒:「若非慈濟的援助,我就無法逃過死神的魔掌。」

還有大衛·善德渥(David Sandoval),他的妻女因卡崔娜颶風(Hurricane Katrina, 2005)海水倒灌而喪生,原本美滿的家及經營的比薩店在一夕間全毀。大衛帶著倖存的兒子移居洛杉磯,心理受到很大創傷,身體也開始出現疾病,輾轉找到義診中心,及時得到醫療及心理輔導,康復後找到好工作,脫離棲身汽車旅館的困境。他感激慈濟在他人生最低潮、最需要幫助之時,適時伸出援手,讓他踏出重生的第一步。

在慈濟,我們不看你的收入,病患富有或貧窮都與我們無關。我們的目標就是為病人去除病苦。

醫師杜友情幫病患治療腳
醫師杜友情幫病患治療腳。圖片來源/佛教慈濟美國醫療志業基金會
阿罕布拉的醫療志工忙著接聽民眾電話提供醫療諮詢
義診中心的醫療志工忙著接聽民眾電話提供醫療 諮詢。攝影 / 顏霖沼

◎緬甸醫師

杜醫師是來自緬甸的佛教徒醫生,無時無刻臉上都有著菩薩般的神情——在他眼中,病患就是有疾病在身之人,即使對方有道德上的瑕疵,他還是像菩薩一樣慈悲對待。

「有位志工告訴我,一些病人來拿糖尿病、高血壓的藥,但最後是把藥拿去賣了。這位志工很生氣也很失望,覺得這些人怎麼可以這樣佔便宜?讓她不想再幫助這些人。我告訴這位志工,不能這樣,因為我們給他藥是為了要幫助他,但他把藥拿去賣了,那是他們的事。他要選擇吃藥控制糖尿病呢?還是把藥賣掉可以買吃的養活家人?證嚴法師創造慈濟世界是讓我們有機會做(善事),該幫的還是要幫。有位緬甸的法師也是這樣說,我們給他的東西,東西離開我們手上,別人想要做什麼,那就是他的事了。」

直接面對這樣的病患時,杜醫師也體貼選擇不直接戳破。「我當然不能跟別人說你很貪心。我就會說,這個藥是給你三個月的份量,其它的藥要拿來救其他的病人⋯⋯」

◎西語課程

看診就是為了幫助病苦人,這個東方佛教醫療團體的初發心如此單純,所以服務的對象也沒有宗教種族之分,除了華裔,主要還有服務西語裔。但語言不會是問題嗎?許多低收西語裔病患不諳英文,但醫護人員依然可以了解他們的需求。一位像是出世修行者的醫師張秉東,每天病患大排長龍,他就說了一口好西文,在診間裡和病患對話、了解病情,也用西文解釋診療結果和後續注意事項,一些醫療詞彙流暢地從他口中說出,不知情的人還以為他在中南美洲長大。

其實阿罕布拉義診中心定期會為醫療團隊開辦西語課程,大家也很有心,即使看診服務病患已經累翻,依舊利用中午休息時間參加課程,只為了更貼近服務對象。

義診中心的華裔病患趙芷華會講西語,受慈濟醫護人員感動,自告奮勇成為義診中心的翻譯,後來也志願擔任醫護人員的西語老師,從簡單的日常會話開始教起,幫助醫療團隊服務更多人:「如果我去做翻譯的話,我就只能陪一個醫生,如果我要是教會他們(醫護),他們就可以自己獨立看病了。」

2013年,慈濟義診中心在時任醫療基金會執行長曾慈慧的建議下開始朝著申請聯邦認證做準備,改制成為「社區門診中心」(編註:一開始誤用醫學中心,後予以更正為社區門診中心)。

志工跟病患交談
慈濟醫療志業在美國的第一個定點服務於阿罕布拉市展開。醫護人員與志工用慈悲心守護弱勢貧病。圖片來源/ 佛教慈濟美國醫療志業基金會
第二節

南愛滿地慈濟社區門診中心

南愛滿地的慈濟中醫師陳新恭為病患把脈
南愛滿地的慈濟中醫師陳新恭為病患把脈。圖片來源/ 佛教慈濟美國醫療志業基金會

一輪春秋12個寒暑,醫療團隊腳步越站越穩,2005年8月3日,「佛教慈濟美國醫療志業基金會」成立,慈濟醫療志業園區在南加州南愛滿地市(S. El Monte, CA)啟業,因為佔地廣闊,第二個提供定點服務的社區門診中心也在此啟用。2008年,這個門診中心增設牙科服務,並時常舉辦醫療志工訓練、提供社區醫療講座⋯⋯等。

選擇在南愛滿地市開第二間門診有其原因。南愛滿地市的居民有八成以上是西語裔、亞裔佔一成多,長期以來普遍貧窮(編註:根據2022年調查,該市貧窮人口數佔21.46%,比全國平均值11.5%高出近一倍),因此不選大都會,選在這裡落腳,就是為了就近服務需要的人,免去他們的舟車勞頓,終止當地社區因貧而病因病而貧的惡性循環。

曾任南愛滿地社區門診中心主任的中醫師陳新恭,陪伴著這個門診中心一路茁壯:「剛開始我們沒有很多病患(因為當地居民不認識慈濟),到後來才慢慢穩定。十年後,每個月就都服務約600名病患⋯⋯但我們一開始的志工人手也不足,後來也逐漸成長。」美國醫療三十,陳新恭也將邁入耄耋之年,他的職業生涯大部分貢獻給了慈濟,在還沒退休前,也曾擔任醫療基金會董事的他,一直努力要為團隊增添新血,將醫療志業的火炬傳承下去。

牙醫師陳健全是也該社區診所的常駐大將,從黑髮做到白髮,瞇著眼,仔細為病患看牙。他有數不清的經驗,跟著慈濟大愛醫療車前往低收社區進行冬季遊民義診,若遇到無法一次就解決的牙醫問題,他就會告訴心急的遊民們,別擔心,他將會在社區診所為他們接續治療——對街友而言,這是救命,因為牙疼讓人夜不能眠、神經抽痛到逼人發瘋⋯⋯

「​​我們沒有錢去買藥或是急救用品⋯⋯」、「我用鉗子把蛀牙拔掉,然後用威士忌酒消毒⋯⋯」、「就拿強力黏膠把牙齒黏回去,後來必須越塗越多(才黏得住),有一天吃漢堡時,那顆牙就不小心被吞下去了⋯⋯」許多街友飲食營養不均衡,導致牙齦不健康,淪落街頭衛生習慣差,滿口爛牙不然就是沒牙,進而引發其他疾病。但沒有牙醫保險求助無門,只能日復一日和牙痛共存,到了忍無可忍,就發揮「創意」冒險自救!

後來只得拿電池的酸水來殺死牙神經⋯⋯

「街友們的牙齒真的是我看過最糟糕的。」陳健全雖然話不多,但把所有的耐心和言語都給了病患。一些處在極大壓力下的街友在陳醫師看完牙後,有的坐在診療椅上請牙醫助理拿鏡子給她照了又照,心花怒放:「我都已經忘記我的牙齒原本應該長什麼樣子。」

有的疼痛解除後除竟淚如雨下,陳醫師也不怕對方在街頭流浪許久身體或有異味,輕輕拍著對方的背如慈祥的長者般叮囑:「別擔心了,請好好照顧自己⋯⋯」

南愛滿地慈濟醫療志業園區一隅
南愛滿地慈濟醫療志業園區一隅。圖片來源/ 佛教慈濟美國醫療志業基金會
第三節

威明頓慈濟社區門診中心

在南加州有個社區叫威明頓(Wilmington, CA),與洛杉磯國際港口毗連,該港口區除了有油輪專用港更有大片煉油廠區,周邊工廠林立也造就許多勞動階級的工作的機會,但一般中產與富裕階層的家庭多數不願意居住在煉油廠區周邊,因此這個社區也成為以西語裔家庭為主,是低收入或無身分者的棲身處。

2010年醫療基金會在這裡開設第三間診療據點——威明頓慈濟社區門診中心,為長者提供低收費、高品質的針灸、牙科等診療服務。由於當地西語裔居民多信仰天主教,所以一個佛教團體進入這個社區時,確實觸及了部分民眾的敏感神經。一開始,居民抱持觀望態度,小心翼翼接觸慈濟志工,但慢慢他們了解慈濟的醫療專業,與不分宗教、族裔、身分背景的服務精神,受到感動便自發擔任診所的西語翻譯,一起協助不說英語的居民看診、領取食物——安東妮亞·羅德里茲(Antonia Rodriguez)就是其一。

慈濟威明頓社區門診中心外觀
慈濟威明頓社區門診中心外觀。攝影/Craig Hung

「我常常經過這裡,但我看著它的外觀,心想,這裡一定收費不便宜,我可沒有太多錢⋯⋯」在威明頓住了近三十年的她有著一頭白髮,但皮膚在笑容的映襯下閃閃發亮,顯得年輕有朝氣:「有一天我想,為什麼不呢?就進去問問看提供什麼服務呀!」

我第一次走進這裡,看到這群和我不同種族的人們在裡面,我是西語裔,他們是華裔,當下的我根本想都沒想到,這群人竟然能幫助我如此之大,直到現在。感謝上帝!把這群人領到我的社區來。

廖珠娥(右一)、羅小滿(右二)、曾慈慧(右三)、王惠平(右四)討論相關事宜
慈濟威明頓社區門診中心於2010年11月7日舉行落成啟業儀式。圖:前置作業,廖珠娥(右一)、羅小滿(右二)、曾慈慧(右三)、王惠平(右四)討論相關事宜。攝影 / 簡慈恆

當時走進診所的她並非如今這般笑容可掬,臉上只有滿滿的憤世嫉俗。「我最早看到她時嚇了一跳,好可怕!」另一位西語裔志工描述和安東妮亞的初次見面:「我心想這人一定有問題,看起來很糟。」

「過去我的人生發生了一些不好的事,我的房子⋯⋯哎,一言難盡。總之我很暴躁易怒⋯⋯」安東妮亞動不動和先生兒子們吵架,極大的壓力下身體也出狀況。「安東妮亞告訴我,她是朋友介紹來的,想要進行針灸治療。」慈濟職工王惠平在前檯招呼病患,她向安東妮亞解釋,中心還有冥想課程、養生運動課程例如瑜珈、平甩功等等,通通免費。

「這裡的冥想課程,是專為針灸治療的病患額外提供的免費服務,許多病人和安東妮亞一樣,走進中心時都眉頭深鎖、很焦慮。這也是為什麼他們不只需要身體上的治療,還需要心靈方面的輔助。」心寬念純的王惠平,是這個中心的「鎮所之寶」,許多病患一進門就感受到她的熱情、歡笑,像是認識許久的老朋友,心情就好了泰半:「透過這些免費課程,我們可以學著平靜內心,掌握思緒並轉念。」

冥想課程真的就成了安東妮亞口中的心靈處方:「我問我兒子,喜歡以前的我還是現在的我,他們想都不想就說現在(笑)!我先生面對我時,他的神情也輕鬆許多,因為我不像以前那樣劍拔弩張。」

「治療過後,太神奇了!大家看看這個人!」其他西語裔志工親密地摟著安東妮亞的肩有說有笑:「這位美麗的小姐有著如此動人的臉龐、開心的臉龐!不再憂慮了,不是嗎?」安東妮亞淘氣地裝個鬼臉,然後報以燦爛回應:「不再憂慮。」

慈濟威明頓社區門診中心提供各式課程
慈濟威明頓社區門診中心提供各式課程,幫助病患獲得從內到外的健康。圖片來源/佛教慈濟美國醫療志業基金會
針灸服務
中醫是目前威明頓社區門診中心專注提供的服務,針灸也廣受西語裔民眾歡迎。攝影/Craig Hung

安東妮亞和許多病患都有類似經歷。他們很喜歡這裡,後來每個星期五就到中心做志工,一起服務社區。也因為他們了解社區情況,能和當地居民順暢地溝通,漸漸地這個社區也接納了慈濟。

慈濟自2011年開始,也一年兩次在此舉辦義診,針對無保險病患提供牙科、中醫、眼科診療和聽力測試,同時每個月做蔬果發放,助弱勢家庭在飲食上獲取均衡營養。這些服務點滴加深了居民的信任,慢慢帶動美善循環,來看診與領食物的民眾,歡喜認養慈濟竹筒,在點滴付的付出中潛移默化。(編註:目前威明頓醫療據點已取消牙科只專注做中醫和預防醫學,因此目前也沒提供一年兩次的義診服務。)

「這裡成為『改變』的起點,讓這個社區變得更美好。」王惠平看著來求助的病患一個個成為改變自己、改變家庭、改變社區的動力:「他們變得更堅強、更健康,這些人更了解自己也變得更加正向,從而開啟不一樣的人生。」

在慈濟,我們不看你的收入,病患富有或貧窮都與我們無關。我們的目標就是為病人去除病苦。

2021年7月24日社區門診中心與海港社區福利基金會(Harbor Community Benefit Foundation)合作,為低收居民送上他們無法負擔的空氣清淨機
威明頓鄰近港口,船隻與卡車廢氣污染嚴重影響居民健康。2021年7月24日社區門診中心與海港社區福利基金會(Harbor Community Benefit Foundation)合作,為低收居民送上他們無法負擔的空氣清淨機,共計150套。攝影/許春蘭
安東妮亞和王惠平
安東妮亞和王惠平成為跨種族的好友,一同在威明頓慈濟社區門診中心為社區服務。圖片來源/「美國慈濟觀點360」視頻截圖
第四節

中西醫合療

南愛滿地慈濟中醫門診中心的醫師、職工、志工合影
南愛滿地慈濟中醫門診中心的醫師、職工、志工合影。圖片來源/佛教慈濟美國醫療志業基金會

慈濟社區門診中心還有不同一般美國診所的項目,那就是中醫診療。從一開始阿罕布拉市義診中心時就有中醫師加入,後來南愛滿地成立中醫門診中心、威明頓則以中醫診療為主力。而在阿罕布拉市、南愛滿地的慈濟醫療據點,更提供中西醫合療,給病患雙管齊下的全人醫療——中醫包括針灸、指壓、營養飲食、改變生活方式及疼痛管理等,結合西醫診治和藥物,擬定治療計畫,從察言觀色和了解病患生活或工作方式、營養飲食狀況,再加上身體檢查報告提供全方位診療方法,幫助癌症在內的病友或家屬,減輕他們心理和生理的痛苦與經濟負擔。

在中西合療下,病人可以得到更全面的照顧。

2005年取得針灸師執照的陳正香,2006年就到慈濟診所擔任志工服務病患,一直到2012年中醫部全面改為職工制,便成為正式職工。醫療道場也是職場,讓醫師的職責更為明確,對病患的治療水平與服務品質也大大提升!

「證嚴法師希望我們醫生要視病如親,以病為師,這些都深深烙印在我腦海中。」陳正香以身作則帶領中醫部團隊實踐證嚴法師的教誨:「由於我們的治療效果好,加上親切用心的服務,在病人中建立了很好的信賴與口碑。如果是外面醫師轉診過來的病人,因為主動權不在我們,追縱困難,照顧上難以做到全面。因此,只要病人有意願,慈濟門診中心都會提供幫忙轉換醫師的服務。而對於不方便轉換家庭醫師的病人群,我們中醫部也敞開懷抱歡迎他們,凡是對病人有幫助的,慈濟醫療團隊都樂意配合。」

近年來,慈濟美國醫療基金會與「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醫學中心東西醫學中心」(UCLA Health Center for East-West Medicne)合作,為了結合東方與西方醫學的長處相輔相成,為深受病苦的病患尋找離苦得樂的窗口。由於社會大眾對中醫的陌生,推廣之初飽受主流冷眼,最終得到大家認可。

中醫賴益賢為中風病人鄧正喜細心按摩
中醫賴益賢為中風病人鄧正喜細心按摩。攝影/駱淑麗

中西醫整合治療挽救了我的健康!」鄧正喜就是中西醫合療後治癒的其中一位病患。中風後,鄧正喜曾從病床望相窗外的天空,當時的他不確定,自己是否仍有機會走出醫院,倘佯在藍天白雲之下⋯⋯兩年間六度進出醫院,輾轉在醫院與醫院之間的各種療程。慈濟志工聽說以後,在他住院期間主動關懷並經常探視。

由於久病不癒,志工便介紹他到阿罕布拉向慈濟醫師鄧博仁求診,經過鄧醫師悉心照料,鄧正喜的治療漸入佳境:「每日用藥已經由早先的『一杯藥』到如今的『兩顆藥』,我的血壓和膽固醇也都控制得很好。除了繼續復健治療外,鄧醫師還很用心地將我轉診讓中醫賴益賢幫我做針炙。」

鄧正喜原本對重新站起來不抱希望,但經過多位慈濟大醫王的鼓勵及照顧,以及自己努力做復健,他現在不但可以站起來,而且開始學走路了,自己都不敢相信還有站起來的一天。

中醫王喬年為病患診療
中醫王喬年為病患診療。圖片來源/ 佛教慈濟美國醫療志業基金會
陳正香總是面帶笑容迎接每一個病人
陳正香總是面帶笑容迎接每一個病人,以病為師。攝影/駱淑麗

回憶過去的病中歲月,在那些數不清的、陷入暈眩、心悸、頭痛、虛弱、噁心嘔吐,甚至昏迷的白天及夜晚,陪伴他的不僅是醫師護士,還有輪流前往看護的慈濟志工,不斷為他加油打氣,給他力量繼續與病魔拔河,直到戰勝。鄧正喜一再感恩所有慈濟醫療中心的醫護人員,因為他們親切的態度和對患者的關懷,讓就診的人有一種回到家的溫暖。

第五節

社區醫療講座

醫療基金會推出各種社區醫療講座,打造健康社區。圖片來源/ 佛教慈濟美國醫療志業基金會

除了看診,醫療基金會也全力推廣社區醫療講座,內容包括認識疾病、生理及心理健康新知、保險資訊及退休後的理財規畫(編註:根據紐約時報2023年報導,美國65歲人士在退休後20年內的醫療花銷,大約是16萬美元)⋯⋯這些看似非診療直接相關的服務,其實和人的身心健康與生活品質息息相關。

葛濟捨面面俱到,他擔任基金會執行長時與陳福民醫師和志工主任孫慈喜一起發起健康社區講座,目的就是要從各個不同角度,來輔助病患順利康復,這不只能幫助到病患,也輔助病患家屬:「身心靈系列講座除了醫治病人、保健未生病的人及教導家屬如何照顧病患,還有心理醫師講解心理健康,理財專家指導看緊自己荷包。慈濟舉辦醫療講座的目的,就是為社區營造一個『醫療的家』,在這個大家庭裡,一起來關心彼此的健康,一起在退休後享有無憂無慮的黃金歲月!」

慈濟醫療基金會Youtube 健康講座頻道。 圖片來源 / 佛教慈濟美國醫療志業基金會

2019年底爆發新冠疫情,不適合再舉辦「群聚」性質的現場醫療講座,因此改為網路研討會,自2020年三月以來一直在線上進行,慈濟「健康社區」計畫的目標,是提供持續有用的健康教育研討會,包括針對季節性疾病、慢性疾病或當下時事量身定製的研討會。當群聚的室內活動受限,「健康社區」計畫迅速設置在線平台,並邀請全美人醫會在地的分會的參加,繼續為營造「健康社區」做貢獻。

志工與長者互動
長者閱讀健康講座宣傳單張

醫療基金會推出各種社區醫療講座,打造健康社區。圖片來源/ 佛教慈濟美國醫療志業基金會

第六節

聯邦認證

慈濟社區門診中心外觀
慈濟社區門診中心在晉升後,成為聯邦標準的醫療中心。圖攝於阿罕布拉市的慈濟醫療據點。圖片來源/ 佛教慈濟美國醫療志業基金會

2020年10月27日,葛濟捨收到聯邦政府通知,心中無比激動也感恩:「這比我當年考上台大醫學系(編註:台灣醫學院的第一志願)還要高興,因為這不是為了個人,而是為了眾生,也不是一個人可以成就,而是需要眾人之力齊心一致朝向共同目標,心無旁騖地衝刺才能達到的!」原來10月26日,基金會所屬的三間社區門診中心正式獲得聯邦認證,晉升為符合「聯邦標準的醫療中心」(Federally Qualified Health Centers Look-Alike,簡稱FQHC Look-Alike),美國慈濟醫療團隊走向新的里程碑。

◎長期準備

為何要積極通過聯邦認證?時任基金會首席醫療長(CMO)的鄧博仁醫師(現為醫療基金會執行長)表示,聯邦認證的醫療機構須肩負起該地區、整個社區和美國社會的醫療服務工作,為全體居民特別是醫療資源欠缺的低收族群,提供聯邦規定的高標準醫療服務,因此才有資格從聯邦獲得補助款和看診給付,且美國藥品非常昂貴,認證的醫療機構可向邦請購有優惠價的藥品。

鄧博仁解說,通過認證後,不僅僅代表診所可接受持用白卡(Medicaid,為美國聯邦及州政府共同給低收入族群提供的醫療補助計畫)、加州白卡(Medi-Cal/Denti-Cal)、紅藍卡(Medicare,聯邦給65歲以上長者或重殘者的醫療補助計畫)等的病患,為他們提供醫療診治、保險申請或更新的相關服務,擴大服務貧病。舉例來說,過去診療高血壓等慢性病患,診所大多開出三個月的處方藥;但通過認證,每個病患都會被輸入聯邦大數據系統,診所因獲得聯邦補助,可針對較難控制高血壓的病患,提供更頻繁、更有效多樣的診療項目,藉以提升社區整體健康指數。

聯邦透過認證醫療機構,幫助該機構更容易達到永續經營的目標,藉以協助聯邦照護整個社區居民的健康。

由左至右分別時任執行長葛濟捨、改組後的董事會成員穆家蕙、 陳新恭、羅莎·瑪西亞、葛濟覺
為符合申請資格,醫療基金會董事會改組。圖由左至右分別時任執行長葛濟捨、改組後的董事會成員穆家蕙、 陳新恭、羅莎·瑪西亞、葛濟覺。攝影/駱淑麗

曾慈慧擔任基金會執行長任內(2012年至2014年),就建議基金會申請聯邦認證,照FQHC的規格進行義診中心改制、社區門診中心翻新,朝著認證方向邁進;葛濟捨(2014年至2021年的基金會執行長)接任後,2017年正式啟動認證申請計畫,美國醫療團隊在三年半期間克服萬難,大刀闊斧做了許多變革。首先,聯邦認證對非營利性醫療機構的董事會組成有非常嚴格的規範,由於必須照護整體社區居民,所以董事會成員需包括病人及社區菁英人士,為兼顧各類族群代表,增加了兩位西語裔董事。

其次,為達到聯邦的病歷資料建檔標準,詳盡記錄病人資料,不光是病歷電子化,還必須換用可與聯邦大數據資料庫接軌的電子病歷系統(EHR)。簡單來說,即需要病人配合填寫更多的必要表格,用以輸入聯邦醫療大數據中,光是病歷完整建檔,有時都會引起病患的抱怨與質疑,這都需要醫護團隊用耐心和愛心來執行。

聯邦認證的申請作業繁複,其中也包括申請法規研究、三間社區門診個別軟硬體的條件評估、服務對象調查、臨床運作及財務優化、資料彙整遞件申請等,都必須做到最嚴謹。

鄧博仁為評鑑項目進行仔細沙盤推演
為即將到來的FQHC「雲端虛擬現場評鑑」,每個評鑑項目都仔細先沙盤推演。圖左為鄧博仁。攝影/駱淑麗

新改組的獨立董事會有12位董事,FQHC要求董事成員必須運作一年以上,才具備提交申請的資格,而慈濟的新董事會在幾年的準備期間,每月都召開董事會。前後陪伴的董事,包括中醫部元老陳新恭、牙科元老張恭逢和陳恂滿、已故的前慈濟美國總會執行長黃漢魁、時任慈濟美國總會執行長陳濟弘、時任教育基金會執行長穆家蕙、慈濟法律顧問張天駿、會計師孫美華、實業家葛濟覺及蘇建華、西裔董事保羅·穆薩多(Raul Villegas Macedo)及羅莎·瑪西亞(Rosa Argentina Macias),甚至遠在台灣的慈濟醫療基金會執行長林俊龍和清修士黃思浩,每一位董事都對FQHC的申請及評鑑貢獻很多,積極參與這項艱鉅任務。

在那三年半期間,醫療基金會針對認證所需評估的18個醫療類別,持續不斷地反覆自我模擬評鑑與改進,以期達到最高標準。

眾人在聯邦正式評鑑前一週,董事會成員做了模擬及密集開會討論,醫療團隊彙整近50道題目,讓即將參與評鑑的董事們腦力激盪,在各方面都做好模擬演練,為接受評鑑做好萬全準備。

等到雲端正式評鑑上場(因新冠疫情爆發,故無法做實地評鑑),那三天,慈濟美國醫療團隊派出12至15位代表參與評鑑,每分每秒都以最認真的態度,呈現慈濟醫療最好的一面。

評鑑分成「診所臨床作業管理」、「財務運作管理」以及「董事會及行政作業管理」等三組主軸,每個主軸都有一位評鑑委員及一位聯邦官員,總共六人,在雲端審視慈濟醫療團隊的服務品質。檢視審查所有的作業手冊和作業記錄、醫療同仁必須取得的心肺復甦術(CPR)和急救常識的認證,以及醫療人員在職教育等多種記錄。

評鑑結束時,評鑑委員在最後講評中,肯定慈濟醫療團隊給予高度讚賞,同時告知不足或需要改進之處。儘管認為有很大機率可通過認證,但醫療團隊的心仍懸著,等候45天內發出的評鑑結果通知。

在每個助緣下,歷經多年的準備及努力,終於在2020年10月26日開花結果,通過聯邦衛生及公共服務部(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的認證,轄屬的三家社區門診中心同時晉升。能夠一次就通過聯邦嚴格的審查,代表慈濟「以人為本」、「視病猶親」的醫療服務,獲得美國政府高度肯定。

南愛滿地市長葛洛麗亞·奧爾莫斯(左四)與其他市府官員
南愛滿地市長葛洛麗亞·奧爾莫斯(左四)與其他市府官員肯定慈濟在社區的長期深耕。攝影/駱淑麗

「聯邦認證」只接受公共及非營利醫療機構申請,截至2020年底為止,全美僅有一千五百多個醫療機構獲得 FQHC 或是 FQHC Look-Alikes 的資格,佛教慈濟美國醫療志業基金會的三家醫療中心目前還是後者,需要通過考驗期才能再晉級為 FQHC。凡是聯邦認證的醫療中心都必須承諾負起照護社區全體居民的責任,無論病患的身分與支付醫療服務的能力為何,均要一視同仁,提供符合聯邦標準的醫療服務,其有「醫」無類的理念與慈濟醫療志業不謀而合。

過去,慈濟以一己之力,用點滴匯集的善款來照護地區病患,如今得到聯邦支援,當然會更擴大和提升服務規模。

◎白卡病患

義診中心、社區門診中心,然後被聯邦認證,三家醫療中心必須服務大量的白卡病人,才能繼續符合聯邦的標準。聽起來應該是水到渠成,社區不是有廣大的醫療需求嗎?但沒那麼簡單。

白卡是美國聯邦政府及州政府聯合經營的醫療補助計畫,為低收入族群提供免費或低成本的醫療保險,孕婦、兒童、老年人或殘疾人士都可能符合資格,各州有各自的資格限制,總之是針對低收入弱勢族群的醫療保險計畫, 所以又被稱為窮人醫保。 

美國是如何定義「窮人」的呢?根據規定,年收入不超過「聯邦貧困線 」(Federal Poverty Level)138% 者就符合申請白卡的資格,而18歲或以下的兒童或孕婦可享有更加寬鬆的申請資格。

然而,移民來美的華人有的攜帶存款而來,有的則打腫臉充胖子,大多不願被貼上「窮人」標籤,因此許多華人不願申請白卡;也有的人因為不諳英語、不懂法律,根本不知道自己是否符合標準,對密密麻麻的白卡申請表望之生畏,無從申請。

為了廣召白卡病患,擺在慈濟醫療團隊眼前有兩項重要工作,一是必須走出華人社區,參加主流活動向其他各族裔介紹慈濟醫療中心;二是協助不熟悉英語或申請流程的各色移民填寫申請表,取得白卡資格,經由服務互動認同慈濟,成為慈濟診所的病人。

由於白卡申請並無特定時間限制,任何時間都可以申請,大多數白卡批准後可以立刻生效,所以,醫療團隊七日無休、晨昏不定四處推廣,接引仍在尋尋覓覓好醫生的白卡病人,期待能為更多人提供更多醫療服務。 

窮人醫保看似福利,卻有許多隱憂。很多人有「持有白卡,看病不愁」的錯誤觀念,其實不然。目前有愈來愈多的診所因政府給付給醫生的看診費銳減六成,加上為收治白卡病患要填寫許多政府表單,收到給付診金的時間又冗長,本來就收益不高,還要花費很多時間做病例檔案,因此對白卡病人敬而遠之。 

當白卡病人依照白卡使用手冊和官網上羅列出來的醫生診所資訊打電話詢問,很可能會發現大部分醫師都不再接收白卡病人,陷入「有保險,沒醫生」的窘境,而華裔白卡病人看病尤其艱難,如果用 Google 搜索南加州聖蓋博谷地區(San Gabrieil Valley)的華裔醫生診所,30家當中有28家不收白卡⋯⋯慈濟美國醫療團隊為此擔憂不已,鼓勵志工盡最大努力接引這些求診無門的白卡病人來到慈濟醫療中心。

為此,志工打電話接洽醫療中心所在地和鄰近的城市,向各市府介紹慈濟,分工籌畫一次又一次的社區推廣活動,發自內心的熱情感染了每一位想要認識慈濟的市民。

比如慈濟醫療團隊會應邀參加「南愛滿地之夜」(City of South El Monte National Night Out),是社區在夏天舉辦的年度社區盛會,有大型露天音樂會及電影欣賞。主辦單位在舉辦娛樂活動之餘,也宣導安全知識、健康資訊,以及社區可利用的資源等。

醫療團隊到場擺設攤位,架設轉輪盤遊戲吸引市民,用「人人有獎」號召好奇的市民到此一遊,志工準備了口罩、洗手液及幸運吊飾作為結緣品,並把握機會介紹慈濟醫療中心,讓大家知道慈濟醫療中心有西醫、中醫、牙醫及兒童牙醫和眼科的醫療服務,並接受白卡保險病人,樂意為社區提供最優質的醫療服務。

南愛滿地市長葛洛麗亞·奧爾莫斯(Gloria Olmos)感謝慈濟:「慈濟南愛滿地醫療中心非常關心我們的社區,當我們設立女性庇護所,志工也曾參與其中,慈濟人幫助社區始終如一。所以我在此感謝慈濟醫療所做的一切。我們希望能繼續保持這種夥伴關係和合作,我們也想讓所有市民知道,如果他們需要醫療服務,可以去慈濟南愛滿地醫療中心。歡迎慈濟人來到南愛滿地市,我們期待著彼此的合作!」

慈濟志工向民眾介紹「聯邦標準的醫療中心」
慈濟志工參與南愛滿地市夏季社區活動,設置攤位向民眾介紹「聯邦標準的醫療中心」。攝影/駱淑麗
仁愛醫療基金會(AHMC Health Foundation)於2021年11月18日捐款給慈濟,購置相關設備
因認同慈濟美國醫療團隊的願景——每年為約250名低收家庭孩童提供牙科診療,仁愛醫療基金會(AHMC Health Foundation)於2021年11月18日捐款給慈濟,購置相關設備。攝影/駱淑麗

◎超越里程碑

鄧博仁於2021年1月31日,從葛濟捨手中接下醫療基金會執行長的棒子,成為基金會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執行長。

他了解到證嚴法師的期許不是「看多少病人」,而是服務到何種程度。說做就做的鄧執行長發了兩個大願:一是病歷表愈來愈多,因為那代表上門求診的病人愈來愈多;二是病歷表愈來愈厚,表示來慈濟看病的病人都願意回診,慈濟的醫療服務愈來愈能被美國社會接受。

成為聯邦標準的醫療中心不是最終目標,而是個階段,是為了鞏固經費來源,才能永續做到、做好慈濟想做的慈善醫療。

2022年醫療基金會達到永續經營的目標!這條路,是多少前人在幾十年間的篳路藍縷,考量通透、規畫縝密,每一步都朝著在地紮根永續慈善醫療的方向邁進。

「要是永續經營做得扎實,慈善醫療就會做得比以前好 ,可以穩定地把以前做不到的事情推廣。比如我們常常做義診,但做義診過程中會有遺憾,像是驗血。病人跟著我們二十幾年,很長期的病人,我們從來都沒驗過血,那怎麼會知道藥物治療是好的有效的?或是有副作用的呢?以前討論過,但過去做不到。現在做得到了!因緣俱足了!也不是只是錢的問題,這是需要一整套系統,包括人力、財力、軟硬體設施等。現在不是只能測基本的血糖膽固醇,而是整套的,對病人有直接好處的事項。聯邦認證後可以用在這些低收病患、醫療保險比較吃虧的病人身上。現在的檢查項目跟一般診所都一模一樣,包括肝功能、甲狀腺、痛風、篩檢的東西我們基本情況下都可以做。這是很大的突破,對義診對象很好。」鄧執行長承接起歷任執行長的遠大願景,提供「全方位」的醫療服務,像是糖尿病患者常衍生的腳底潰爛問題,慈濟還需要有足科,如此這般,發展成多科系的醫療中心。

為提高品質,醫療基金會制定了短、中、期計畫:決定在第一年到五年增強前台接待病患能量、招募更多有志之士加入醫療專業團隊、招募新同仁、提升各部門日均看診量,逐步實現正規化績效考核制度、計畫三年內達到收支平衡及擴建現有的阿罕布拉慈濟醫療中心,或購買現成醫療大樓,擴充診室及服務項目,成為病患獲得親切、全方位專業服務的醫療之「家」。

第五年到十年計畫則是未來在慈濟人多的城市普設醫療中心如北加州、紐約、休士頓等;第十年計畫將在慈濟美國位於聖諦瑪斯(San Dimas, CA)的總會設立屬於慈濟的醫院,照顧貧病眾生。

因為有專業、熱忱且充滿慈濟理念的團隊,眾人各司其職、各盡所能,讓慈濟美國醫療志業基金會得以一步步落實證嚴法師的期許:「自力更生、就地取材」,讓「以人為本」的慈濟醫療志業,在美國這片土地上永續。

【第二章】

從義診中心、門診中心到聯邦標準的醫療中心

近期雙月刊

X
微信裡點"發現"
掃QRCode便可分享此頁
複製網址
前往微信
按"複製網址"後複製連結後,再按"前往微信"即可前往微信App分享此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