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王大衛醫師一直為患者治療新冠肺炎引發的足部疾病,過長的工作時間讓他疲憊不堪。攝影/加森(Garson Ormiston)
2020年三月起,全美各地慈濟志工陸續投入工作。除了動腦推出可以降低接觸的「得來速」,志工還開始購買更多的防疫物資,以便在打包食物時可以戴上口罩、保持距離,以防志工互相傳染。許多善心人士也將防疫物資送到慈濟各分支聯點,為防疫共同努力。廖敬興表示,能夠快速對疫情做出應對,全靠「世界各地慈濟捐款者的偉大善心」。
「對於醫療人員來說,獲得N95口罩最為重要。但這些外科術用口罩也有幫助,尤其是對病人來說——他們來就診時可以戴上,降低感染風險。」紐約布魯克林伍德霍爾醫療心理健康中心(Woodhull Medical and Mental Health Center in Brooklyn, NY)的內科醫生赫拉·明特(Dr. Hla Myint)在收到慈濟志工捐贈的N95口罩和外科術用口罩時,說到每件防疫物資都很有幫助。
很快,請慈濟協助提供防疫物資的請求如潮水般湧來。有些請求來自慈濟志工——他們代表從事醫護行業的家人向慈濟提出申請。例如拉斯維加斯志工岑慧意,她的兒子王大衛是紐約市布朗士護理醫院(Dr. David Wong, Podiatric Surgeon in BronxCare Hospital Center in New York, NY)的足病外科醫師。 隨著紐約成為美國的疫情中心,王醫師因為要治療「新冠腳趾」(編註:Covid Toes,新冠引起患者腳趾腫脹、變色等足部病症),需要經常去醫院急診室。然而三月底、四月初,紐約新冠患者人數激增期間,醫院的防疫物資告急,讓王醫師和其他醫護人員無法在診病時保護自己的健康。
「醫院的防疫物資供不應求,有一個星期我連手術的時候都找不到口罩戴。」王醫師回憶。
看到慈濟在社交媒體上有關防疫物資捐贈的相關推文後,王醫師向母親詢問紐約分會是否可以提供幫助。短短的三天和幾通電話過後,王醫師就和布朗士護理醫院主任醫師斯里達·瞿穆里(Dr. Sridhar S. Chilmuri, Physician-in-Chief)一同接收了來自慈濟的數千只外科術用口罩。
「這些口罩很大地緩解了我們的壓力,因為此前一切都很緊張,醫師們會互相詢問,防疫物資還夠嗎?」瞿穆里醫師說,無論有沒有口罩,致命的病毒已經來了:「我們必須要照顧病人。」
我從醫30多年,從未經歷過像這次疫情一樣困難的狀況。目前重要的不是得到多少物資,而是這次慈濟提供的幫助來得多及時、多迅速。
布朗士護理醫院主任醫師 斯里達·瞿穆里
對許多人而言,在疫情的混亂中比防疫物資還難獲得的可能是內心的平靜。包括醫學生在內的很多醫護人員,在疫情爆發後發現他們必須快速學習,才能面對這個超出經驗範圍的災難。
「作為家庭醫學的住院醫師,我們一般會在門診工作。但現在我必須面對給患者插管等緊急情況。疫情開始前,我從未經歷目睹過患者去世,可是疫情開始後已經有幾十位患者去世,而我只是一名住院醫師⋯⋯」布朗士護理醫院的詹姆斯·紐曼醫師(Dr.James Newman)無奈卻非得面對:「我們還必須接電話、與患者家屬交談、向他們提供病患的最新情況。家屬無法來這裡陪伴患病,甚至很多時候,他們再也見不到病患了⋯⋯這一切都非常非常難處理。」
應對挑戰
對醫護人員面臨的重重困難感同身受,慈濟志工決心克服自身面對的挑戰,多方籌集防疫物資。除了需要找到疫情中願意前往慈濟會所收納物資、消毒、分類、裝車、與醫護人員溝通接收的志工外,葛濟捨認為,最難的環節要屬採購稀缺的防疫物資。
「即使我訂到口罩,最後也可能還是買不到。大多數訂單會被取消,或是收到的貨量會變小,或是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到貨⋯⋯所以一直要到防疫物資到了慈濟志工手裡,才算真正收到。只有拿到貨,才能放心地完成任務。」葛濟捨說。
這些困難並沒有阻止全美各城市志工付出自己的一分力量。在北加州聖荷西(San Jose, CA),志工成立了「北加州防護應變小組」(NorCal PPE Project Team)協調籌措防疫物資,合力支援第一線。在防疫物資供不應求的時刻,應變小組的成員在工作之餘運用各種管道取得市面上嚴重缺貨的口罩和其他防疫物資,送到包括聖塔克拉拉的山谷醫療中心(Santa Clara Valley Medical)和聖荷西凱薩醫院的急診部門(Emergency Department of Kaiser Permanente’s San Jose Medical Center)在內多家急需物資援助的醫院。
「每一位收到捐贈防疫物資的醫護人員都對慈濟的愛心和關懷表示感謝。」慈濟志工林曼珠欣慰地說。
在完成這些工作之餘,慈濟志工也馳援許多醫護之外的必要工作者。例如舊金山分會的志工,將240只N95口罩和1,000只外科術用口罩送到舊金山消防局(San Francisco Fire Department)。收到物資後,消防局社區事務暨媒體公關主管喬納森·巴克斯特(Jonathan Baxter, Community Affairs and Media Relations Officer)表示,消防部門雖然是必要工作者,但並不屬於醫護人員,感謝慈濟想到他們,為他們送上物資,讓消防員們非常感動。
「慈濟的物資讓消防員感到我們是被需要的,也讓我們可以安心、安全地保護民眾安全。」喬納森說。
與此同時,慈濟也回應了社區合作夥伴、支持者的呼聲。三月下旬,加州參議員康妮·雷娃(Connie M. Leyva, California State Senator)請求慈濟為波莫納一個名為「希望之家」的街友收容所(Hope for Home in Pomona, CA)提供防疫物資。看到慈濟美國時任執行長陳濟弘和副執行長黃漢魁親手送來外科術用口罩、消毒噴霧和濕巾、非接觸式額溫槍、大瓶洗手液等大量防疫物資時,參議員感動不已。
「也許沒人預料到,有一天我們必須要在新冠疫情中夾縫求生,但是至少我們第20區非常幸運,還能向慈濟尋求幫助。」參議員雷娃說。
手工製作的解決方案
慈濟志工在疫情期間,展現了自己的創造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製作布口罩和髮帽給社區防疫。就像許多民眾一樣,這些志工突然賦閒在家,因為病毒的蔓延而感到無助,因此決定行動起來。在舊金山灣區(San Francisco Bay Area)和華盛頓特區(Washington D.C.)附近,善於縫紉的慈濟志工開始準備布口罩,並透過當地的慈濟分會捐贈給有需求的家庭。他們想,如果縫紉布口罩可以減少民眾對防疫物資的需求,就可以保留更多專業的防疫物資給在第一線的醫護人員。
北加州分會的黃安瓊就是這樣一位縫紉志工。黃安瓊參加過慈濟舉辦的社會教育推廣班的縫紉課,也有給丈夫改衣服、在家縫製窗簾的經驗。因此黃安瓊帶著縫紉機加入慈濟口罩製作團隊,並開始在網路上觀看為兒童、女性和男性製作不同尺寸手術帽和口罩的教學視頻。不過像所有慈濟活動一樣,縫紉口罩、法帽也是整個團隊的努力——有些志工負責購買材料、有些志工根據圖案剪裁布料、有些負責縫製。
「我記得志工張詠涵在採買布料時遇到困難。當時(因為疫情)所有材料店都暫停營業,所以她四處求布店老闆幫忙臨時開張,把布料賣給我們。那時棉布供不應求,所以志工們把家都翻了個底朝天,貢獻出閒置的棉布來做口罩。」黃安瓊回憶。
志工們知道,他們縫製的每一只口罩都會派上大用場。「我聽說很多醫生和護士喜歡我們的口罩,會戴著口罩拍照留念,甚至給我們寫感謝卡。這讓我感到非常滿足。」黃安瓊說。
對當時已76歲、卻像年輕人一樣充滿活力的黃安瓊來說,在危機時刻可以用這樣的方式貢獻出自己的力量,的確是一項很有成就感的工作。華府慈濟人文學校老師兼行政人員的楊靜嫻,在加入當地的口罩製作團隊後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
社區照顧戶聽說可以選擇不同花色的布口罩,臉上都洋溢著燦爛的笑容。大家討論各自喜歡的樣式或者家裡的長輩會喜歡哪個花色。那些有孩子的民眾告訴我們,孩子看到這些可愛的口罩會很開心!短短一個小時,我們就捐出了近200只布口罩。
慈濟志工 楊靜嫻
口罩背後的故事
儘管公共衛生部門一直在宣傳戴口罩的重要性,慈濟志工也一直努力將口罩送給更多有需要的人,美國的口罩佩戴率依然不能達到百分之百。根據南加州大學名為「了解新冠病毒對美國的影響」(Understanding Coronavirus in America Study,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研究結果,美國近五分之一的成年人在疫情爆發的第一年中,都認為佩戴口罩無法防止病毒的傳播。慈濟志工意識到,要鼓勵民眾佩戴口罩就將口罩轉化為積極情感的象徵。因此,美國慈濟發起了一項名為#MyMaskMyStory的防疫項目。
受熱門攝影部落格「人在紐約」(Humans of New York)的啟發,#MyMaskMyStory 試圖分享慈濟志工、社區善心人士、照顧戶的故事和照片,讓人們從不同的角度講述正在疫情中積極生活、自豪地戴著口罩以保護自己和他人免受病毒感染的故事。其中一個故事來自加州的年輕企業家,郭俊宏。疫情期間,郭俊宏觀察到防疫物資供不應求,決定將自己的家具批發中心轉向生產N95口罩,回饋社會。
「我在台灣台南長大,17歲來到加州,從語言學校一路讀到大學,畢業後開始工作,創立了現在的公司。我現在所擁有的一切,都是這片土地給我的,所以我時常思考如何來回饋社會。」郭俊宏在#MyMaskMyStory寫到。
郭俊宏的工廠在轉型之後,有的月份可以生產近六萬只口罩,可是卻沒有捐贈的渠道。「我們之前是家具工廠,沒有渠道聯繫醫院和那些真正需要口罩的人。」郭俊宏解釋。幸好他與慈濟有很多聯繫,包括他的母親就是台灣的慈濟志工,另外還有一位加州的志工朋友,郭俊宏意識到他可以與慈濟聯手,每月請慈濟志工幫助分發他捐贈出來的數千只N95口罩。
如果每個人利用自己的優勢去幫助另一個人,這種能量可以使我們的世界變得更加美好。我覺得這是每個人都應該努力去做的事情。
口罩捐贈者 郭俊宏
#MyMaskMyStory中的另一個人物故事來自「河濱大學醫療系統醫院基金會」臨任執行長妮可·彼得森·奧爾(Nicole Peterson Orr, Interim Executive Director at the Riverside University Health System Foundation)。收到慈濟捐贈的2,000只醫療口罩、480只N95口罩、300件全身隔離衣、300個防護面罩和300副護目鏡時,妮可說這份慷慨的饋贈「讓我們看到社區的團結。我們的員工和第一線醫護,因為慈濟志工的奉獻和服務讓我們感到倍受呵護。」同時,醫療基金會也為妮可提供另外一份禮物——透過「萬人萬餐救地球活動」,河濱大學醫療系統醫院還收到了300份特別準備的全素便當。
世界的覺醒
疫情開始後,證嚴法師向所有慈濟志工發出緊急呼籲,要世人「齋戒茹素」。除了是對世間生靈萬物的愛護,證嚴法師也指向全球畜牧業的普及,增加了人與動物之間的接觸,從而增加致命疾病的傳播和蔓延。對證嚴法師來說,這種人畜之間的關聯不僅是新冠病毒疫情爆發的「因」(編註:最初專家認為病毒是來自販售珍禽野味的中國武漢海鮮市場,人們在前往消費時接觸到原本寄生在野生動物上的病毒),經常殺害無辜生靈的業力後「果」更是在加速人類的滅亡。即使如此,證嚴法師堅信希望沒有完全破滅。
從SARS戒慎2019,諸多疫病變異,源自人類口欲⋯⋯我們要用感恩尊重生命愛,我們擔心自己的生命,我們要先尊重一切動物命,這才是順著道理,所以請各位忍一時的口欲,可以保得長期的平安。
節錄自2020年1月27日證嚴法師開示
以證嚴法師的指導為靈感,葛濟捨和同修孫慈喜啟動了「萬人萬餐救地球活動」——慈濟志工烹飪純素食便當,捐贈給加州醫療機構的醫護人員,用愛心營養餐來鼓舞急救人員的士氣,並向他們道謝;另外在邀請大家享受美味素食的同時,也藉此機會開啟有關「素食主義」的對話。
「我們特別喜歡(慈濟準備的)飯菜。純素便當很健康,我們真的很高興能為工作中的同事提供健康的膳食。茹素對他們的身體更健康,讓他們在工作時感覺更好。」妮可在代表醫院接收慈濟志工用心準備的純素便當時,表達了衷心的感謝。
志工們在用心準備之餘,會提醒自己不要抱著「一蹴可成」的期望——誠然,一頓純素美食不能立即將一位吃葷的人變成純素者,但減少對肉品的過度消費、鼓勵人們少吃肉,依然是切實可行的目標。例如妮可的同事、護士行政管理員溫蒂·魯普(Wendy Roop, Nursing Administrator)在吃過純素便當後,就向志工做出承諾:她每天會少吃一頓含肉的餐食。雖然這只是一小步,卻也是朝著正確方向邁出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