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不間斷的醫療服務

撰文 / 王偉齡、愛貝兒(Dilber Shatursun)
翻譯 / 宋小可

醫護志工為聖伯納汀諾義診病患準備處方藥時額外加入的關懷物資。攝影/駱淑麗

慈濟美國的醫療志業服務——包括醫療基金會轄屬的三間社區門診中心及外出義診活動,在2020年都因疫情暫停。「 我們一直做到2020年三月份,但發現美國新冠確診數一直往上飆⋯⋯」時任醫療基金會首席醫療長(CMO)、並於2021年從葛濟捨手中接任醫療基金會執行長的鄧博仁,回憶當時的緊張情勢:「百分之八到百分之十的死亡率!試算這樣的死亡率,我們(診所)有六、七十個人,比例上來講就會有五、六個人來上班後可能(染疫)就往生,這種壓力真的很大。就會想,今天診所結束了,大家各自回家後會不會有人回不來⋯⋯我說的不是新聞上看到的人,是身邊的人,天天一起工作的人啊⋯⋯」由於死亡率傳播率高又快,所以醫療基金會天天密切追蹤疫情。

適應新常態

「到美國確診人數突破100,000大關時,葛師兄那時候覺得不行,就把面對面的運作停掉。」但病患還是需要照顧,該怎麼辦?醫療基金會隨即啟動遠距視訊門診服務,追蹤診所和外出義診病患的病情。

「改成電話視訊問診,我們做了一個月左右,但發現這也不是最適合的方法,因為有個大問題存在——沒有醫保的病患,在我們開了處方後,得自行去當地藥局買藥,但因為沒有保險,他們也買不起⋯⋯」直到現在,鄧博仁講到當時病患的無助仍止不住哽咽:「在我們診所直接拿藥,就可以拿到免費藥,但開出去的藥在外面買很昂貴⋯⋯ 就覺得⋯⋯真的很不捨,這些病人真的很可憐⋯⋯他們會問我們,看是否能換藥,不能換的話,這種藥可以暫時不要吃嗎?這樣的電話很多,試行遠距醫療服務一個月後發現,這樣真的無法幫助到病人。」

同年四月,疫情依舊風聲鶴唳,但醫療基金會決定,在盡量安全的情況下先重啟西醫實質診療。「基本上團隊提出來的,只要是正面的,葛師兄都不會說不。所以我們診所設計出安全的方式。那時連病毒快篩都沒有,但還是有醫護職工願意冒著染疫風險進來門診中心服務病患 。」鄧醫師現在回想起當時的一些細節:「疫情中許多醫療院所停診,政府有給醫療人員補助,其實醫護不需要到診所上班(也還是有收入),但我們還是募到人來診所,而且一旦始工作,他們就拿不到政府的補助了,但這群醫護還是願意進來,真的很感動!」

因為沒有快篩、沒有消毒劑甚至口罩,西醫團隊只能詢問病人,有沒有呼吸道症狀?如有症狀或發燒,就都不能進入診所看診,就算是過敏氣喘也不行,因為無法確切判別,但這些病患可以用電話視訊問診的方式看診,問診完後就在診所外的停車場等候拿藥。

很緊張很緊張那時候,只能服務一個算一個。很辛苦一路走過來⋯⋯

On December 13, 2020, workers visited patients in San Bernardino and personally delivered prescription drugs.
2020年12月13日志工拜訪聖伯納汀諾病患,親送處方藥。攝影/駱淑麗

至於怎麼照顧那些偏遠義診時所服務的慢性病病患?為確保這些人也不中斷地服藥治療,醫療基金會決定直接將處方藥送到病患家門口。「我們的藥劑師將每位病患的藥分裝,每三個月為他們送到家門外補給。」鄧博仁說,在送藥的同時,慈濟志工還在箱子裡添加了諸如口罩、方便煮食又營養的香積飯、淨斯口糧、不同語言的慈濟美國刊物等用品,為病患送上多一分溫暖。 

萊蒂西亞·羅哈斯(Leticia Rojas)是其中一位收到慈濟慢性病處方藥的病患。她和兩個女兒、公婆住在一起,全家只有丈夫一人在疫情期間工作,因此疫情對於對萊蒂西亞一家來說格外艱難。除此之外,萊蒂西亞還患有哮喘,慈濟的包裹為萊蒂西亞送去吸入劑、口罩還有其它很多物資。

我非常感激慈濟為這裡的社區、那些不可能擁有醫療保險的人提供的很多幫助。慈濟真的幫了我們很大的忙。

工傷

「全身包得死死的,回家後要直接到浴室沖洗得乾乾淨淨才出來,這是最基本的。消毒也是,走到哪裡都是酒精味圍繞,到處都在消毒。」鄧博仁笑說,當初他的太太並沒有讓他看診完返家後睡車庫,但醫療人員疫情中的其他「工傷」,他和診所的夥伴們幾乎都經歷過:「那時候要戴N95、進口的KN95口罩,密合度很緊,纏在耳朵後面都會破皮,鼻子上面的皮會因為一直在講話,一整天戴下來鼻子也會摩擦受傷,臉都像是變形似的⋯⋯」但有口罩戴已經是幸運的,很多時候口罩得一直重複使用:「我們會自己想辦法掛在那邊通風,口罩幾個輪流帶,通風後隔天再重複使用。」

為了讓診所醫護人員正確使用口罩,醫療基金會還聘請專家來做佩戴測試:「包括口罩的尺寸、形狀都要能徹底覆蓋一個人的鼻口。這些專家還會給我們考試,我們要進去一個罩子,裡面噴了非常難聞的刺激性液體散發在空氣中。沒佩戴好口罩的人是可以聞到這個味道的。我們要在裡面待一段時間深呼吸、做幾個動作,你都沒有感覺聞到異味,那才算過關,如果聞到就不行,一直要做到每個人都過關才行。」

2020年11月1日,醫療基金會轄屬的慈濟門診中心正式升格為「聯邦標準的醫療中心」,12月1日FDA核准新冠疫苗,基金會就有資格申請疫苗並為社區施打,積極地開始為進入防疫的下一階段做準備,不過在那之前,鄧醫師在內的一批醫護志工要先當白老鼠。「說真的,我們很期待,但也很害怕,疫苗才剛被核准,當時真真假假的資訊亂傳,嚇得要死⋯⋯我們就開內部會議,有意願施打的醫護就先來報名,一開始沒人舉手,因為沒人敢打(笑)!那剛剛好我們在2020年12月30日拿到第一批疫苗,我再加上其他想打但也害怕的11個人,就在31日先行施打,然後利用新年長假來觀察⋯⋯」這個流程是事先深思熟慮過的,只為了確保疫苗對人體的安全性:「有幾個人是有不舒服,但大多數人就ok ,然後後面確定沒事了,我們才開始在幫其他批的人施打。在那時候只能這樣,因為我們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事情 ,也只能這樣一步步去實驗。」

On May 1, 2021, Dr. Deng Boren participated in a vaccination event.
2021年5月1日,鄧博仁醫師參加一場疫苗接種活動。攝影/駱淑麗

儘管每日都要戰戰兢兢,但慈濟醫護志工們仍義無反顧,為了服務弱勢病患再辛苦也甘願。「像是病毒快篩一開始也很短缺,我們也曾派志工去不同藥局去收購,來保障看診病患和診所醫護志工的安全。但都很有困難度,有人跑了十幾家藥局,才收集到幾支⋯⋯大家都以為醫療基金會可以很容易拿到快篩,沒有的!收集起來很辛苦,因為藥局有規定一個人只能買兩支快篩,所以我們會組成一批志工,四、五個人同時去一家藥局、衝去買,然後帶回來,是這樣累積起來的⋯⋯」

等到快篩越來越普及後,看診時需要比較多接觸的中醫科和牙科於2021年先後恢復實體看診。「我們牙科恢復得比較慢,但有緊急也還是會看。牙科風險真的最大,就算打了疫苗也不能冒然恢復,因為那時候沒有快篩能力,不曉得對方張嘴弄牙齒,啊、啊、啊的過程中飛沫噴濺就會馬上被傳染。因此牙科部門是停診了快一年後,等到有快篩才考慮重啟。我們做快篩做得很嚴格,無論醫護或是病患,每個人都要做快篩,天天篩,很緊張⋯⋯」鄧博仁醫師在接受採訪時,不只一次用「緊張」來形容疫情中的診療服務, 在詭譎多變的疫情中如履薄冰,亦步亦趨地維持給弱勢、無醫保者亟需的醫治。

對公共健康的承諾

2020年年底,全美新冠疫情持續翻騰蔓延,一度中斷的外出義診因為志工「拔苦」心切,沒等疫情全面降溫就恢復。醫療基金會在佛瑞斯諾的眼科醫療車於休診七個多月後率先開診,2020年10月24日上路;駐守南加州、紐約、北加州、拉斯維加斯的醫療車也於疫苗、快篩逐漸普及後,於2021年三月、五月、七月、十一月分別在各地重啟服務。至於各分會的非醫療車社區義診項目,則由北加州領跑,2022年二月於奧克蘭(Oakland, CA)舉辦,其他區的人醫會陸續跟進。儘管人們必須要熟悉新的看診流程、重擬義診的場地規畫、格外加強防護措施、篩檢⋯⋯等,但醫護志工們、病患都共體時艱、相互配合,一同克服了疫情造成的巨大挑戰,讓醫療服務能盡量如常進行,也可謂是人性中堅韌和堅持等寶貴品格的體現。

In May 2021, New York medical volunteers first restarted a small-scale free ophthalmology clinic on a trial basis, and then launched a general free clinic in Long Island (Long Island, NY) on August 8, including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ophthalmology, dent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and blood donation.
In May 2021, New York medical volunteers first restarted a small-scale free ophthalmology clinic on a trial basis, and then launched a general free clinic in Long Island (Long Island, NY) on August 8, including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ophthalmology, dent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and blood donation.

2021年五月紐約醫護志工先試行重啟小規模眼科義診後,8月8日於長島(Long Island, NY)展開全科義診活動,包括中西醫、眼科、牙科診療和捐血等。攝影/黃懷賢

新冠肺炎的嚴峻在現代社會史無前例,但當今全球化的世界意味著它可能遠不是最後一場全球性的疫情。在這種潛在的風險中,醫療基金會不忘從新冠疫情中汲取經驗,好能夠在下一場疫情爆發時有更充分的準備。

鄧醫師總結,為因應疫情,醫療中心設立了一個可以自動檢測新冠症狀的流程,如果在未來有新的疫情爆發,這個流程也可以迅速做出更改,檢測出其他細菌或病毒的症狀防止院內感染。此外醫療基金會人事部門也出台新規章,確保醫護人員可以居家辦公,或是在需要自我隔離的情況下提供補助,讓醫護人員可以安心養病,以健康、良好的狀態回到醫療崗位,不要讓突如其來的大疫情再度壓垮守護所有人生命安全的醫療體系。

The resumption of free clinics during the epidemic must be extremely rigorous, and medical care must be equipped with goggles, masks, and protective clothing, all of which are indispensable.
疫情中重啟義診須格外嚴謹,醫護必需配有護目鏡、口罩、防護衣,缺一不可。攝影/黃懷賢

自始至終,慈濟美國醫療志業在疫情中的各項行動,都為這段黑暗時期投下一束束明亮的光。即使在最嚴峻的時刻,慈濟醫護志工也同樣展現了決心、人道主義精神和充沛的同情心。慈濟醫護志工充滿創造力的頭腦和富有大愛的善心穿透疫情,以堅定的聲音告訴所有人——無論未來發生什麼,慈濟都會與這個世界同在。

疫情高峰期慈濟防疫物資發放

2020年至2021年全美數據
mask-surgical

術用口罩

350萬只

mask-N95

N95/KN95口罩

465,270只

Protective Glasses

護目鏡

100,000副

Gloves

手套

65,400只

Protective Coveralls

全身防護服

30,000件

Face shield

防護面罩

6,000個

近期雙月刊

X
微信裡點"發現"
掃QRCode便可分享此頁
複製網址
前往微信
按"複製網址"後複製連結後,再按"前往微信"即可前往微信App分享此頁